456.小儿五硬
【概念】
小儿五硬是指头项、手足、胸膈、肌肉等部位板硬不灵,难以屈伸俯仰的症状而言。
在古代文献中,小儿五硬的内容不尽一致。如古代《古今医统》说:“头硬不能俯视,气壅胸膈,手足心冷如冰而硬,名曰五硬。”《幼科铁镜》系指肝受风邪,头项手足强直如木的病症。《幼幼集成》则把手硬、脚硬、腰硬、肉硬、颈硬名为五硬。
本症多见于二周岁以内的婴幼儿,若不及早治疗或治疗不当,往往成为痼疾或危及生命。
【鉴别】
常见证候
胎寒五硬:新生儿体质虚弱,全身冰冷,肢体不温,僵卧少动,仰头呼吸,气息微弱,哭声低怯无力,不能吮乳,局部皮肤板硬,唇舌淡白或稍紫红偏暗,苔薄白,脉沉微,指纹色淡沉滞。
风寒五硬:头项强硬,难以转动,手足强直冰凉而硬,仰头呼吸,面青气冷,气壅疼痛,连及胸膈,舌质淡,苔白,脉象沉数,指纹淡滞不显。
血瘀五硬:肌肤硬紧,其色暗红或紫暗,面色晦暗,手足佝僵,唇干色青,舌青紫,苔光,脉沉微。
鉴别分析
胎寒五硬与风寒五硬:二证多因儿体阳虚,复感寒邪而致。胎寒五硬多见于早产、体弱之新生儿,因先天胎禀不足,真阳大虚,气血失充;或因气候寒冷,护理不当,保暖较差;或生后感受它病,阳气更为虚衰,寒凝血涩,气血运行不畅,阳气不能温煦肌肤,营于四末,故见肌肤不温,板硬不灵,难以屈伸俯仰;兼见哭声细小无力,气息微弱,活动力差,不会吮乳等阳虚气弱血凝的证候。治宜益气温阳,可用参附汤,并要做好保暖复温护理。风寒凝结五硬,主要因风寒郁闭,阳气不得宣通,气血不荣,以致头项、胸膈、肌肉、手足失却温养,故呈现板硬不灵,难以屈伸俯仰。治以祛风散寒为主,兼以调理气血,宜小续命汤,轻者可用乌药顺气散。
血瘀五硬:本证多因胎寒、风寒五硬日渐加重而成。硬处范围逐渐扩大,颜色也因血滞成瘀而暗红或青紫,若硬处发亮,压之有凹陷者,乃气阳大伤,水湿停滞,治以温经通阳,活血化瘀,方用当归四逆汤。
【文献别录】
《医学纲目·小儿部·五硬五软》:“五硬即痉之属,经所谓(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是也。五软即痿之属。”
(俞景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