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录)

卷一 辨脏腑经络先后受病脉证

概说

脏腑经络先后受病脉证,是仲景在《内经》等基本理论指导下而对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病因、病证以及诊断、治疗与预防、养生等方面的重要论述,其对指导六经辨证论治、脏腑辨证论治、三焦辨证论治以及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对全论辨证论治具有基础性、纲领性、指导性意义。

(回目录)

一、脏腑辨证论治的整体观

【原文】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第一;1)

【临床指导】

本条辨证精神主要有四。其一,以问答的形式论述治未病的重要意义,并以举例的形式论述治疗肝病与脾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而又论述肝病极易传于脾,引起脾的病理病证,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不可见到脾的病证,才知道治疗脾的病证,要在未见到脾的病证之前,就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及时兼顾到脾。治肝之中以治脾,此不仅可提高治疗肝病疗效,还可防止肝病传脾。这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只有懂得肝与脾之间的生理关系及其病理影响,才能把提高治疗效果落实到实处。审“肝传脾”其义有二,一指肝气太盛而传脾,属实证,其治当理脾而不当补脾;二指脾有虚而肝乘机传之,属虚实挟杂证或虚证,其治在理脾的同时还当补脾。文中还进一步论述,只有高明的医生即上工才能懂得疾病之间的传变关系,才能治疗错综复杂的疑难杂病,方可取得预期治疗效果;而一般的医生即中工则不懂得疾病之间的传变关系,其仅仅能治疗一般常见病证,而对疑难杂病的治疗则很难取得预期治疗效果。文中所言:“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主要论述肝病易于传于脾,其在通常情况下,若适当用补脾的方法治疗,则可增强疗效。但对于肝气传脾,而脾气不虚者,则不当用补脾的方法。而当用调脾理脾的方法。临证时应当区别对待,不可概而论。

其二,论述治疗肝病的基本要则,即“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进一步解释辅用甘药及苦药的理论意义,其理论根据主要源于脏腑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即:“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以点明用酸以治肝,用苦以调心,用甘以益脾,以揭辅助治心者,寓肝实泻其子,益脾者,以揭肝病易克脾,故当用甘味以补脾,以此而决定治疗原则,则可取得预期治疗效果。如果治疗肝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去认识疾病的内在关系和揆度组方治疗大法,其治疗效果则非同一般。

其三,论脏腑之间的病理关系。一论脾与肾的辩证关系,如文中所言:“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主要讨论脾与肾在主水和制水方面是相互为用的,若其生理功能失常,不能主持主水与制水,则会引起水气病证,尤其脾虚及肾或脾不能运化水津极易损伤肾气而引起脾肾水气病证。二论肾与心的辩证关系,如文中所言:“水不行,则心火气盛。”此主要论述心火之气的正常与肾水上奉于心有着密切的关系,暗示心火旺盛证的前提大多是因于肾水不足,心火不得肾水之滋而为火热。三论心与肺的辩证关系,如:“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心经火热之邪极易伤肺,因此出现心肺的病证,其常见的病证多是肺气不宣不降之咳喘。四论肺与肝的辩证关系,如文中所言:“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此主要提示肺与肝在生理上是相互协调,在病理上若肺气失调不能协调于肝,肝气易盛而为病。因此,治疗肝病不能局限在肝,而当适当从肺兼顾到肝,以冀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此论主要揭示,从肺治肝或肝肺同治的重要性。本文以举例形式论述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病理方面的相互影响,因此治疗脏腑病证必须从脏腑之间相互关系中决定治疗大法。进而又具体论述肝有病证,则当注意从健脾理脾调脾与治肝同步进行,即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对此文中还明确指出,肝病实脾的治疗大法是针对肝虚证而言,若是肝实证则不能用此法。如文中所言:“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其四,论脏腑病证的辨证论治,必须做到,不足者补之,有余者损之即实者泻之,万万不可以实证用补法,虚证用泻法,论治任何脏腑经络病证均应以此法为准。

【古今医论】

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盖仲景治肝补脾之要,在脾实而不受肝邪,非补脾以伤肾,纵火以刑金之谓,果尔,则是所全者少,而所伤者反多也。且脾得补而肺将自旺,肾受伤必虚及其子,何制金强木之有哉?细按语意,见肝之病以下九句,是答上工治未病之辞。补用酸三句,乃别出肝虚正治之法。观下文云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可以见矣。盖脏病惟虚者受之,而实者不受,脏邪惟实者能传,而虚则不传。故治肝实者,先实脾土,以杜滋蔓之祸;治肝虚者,直补本宫,以防外侮之端。此仲景虚实并举之要旨也。”

(回目录)

二、脏腑发病与致病因素

【原文】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第一;2)

【临床指导】

本条所论主要有三。其一,首先论述脏腑之气与自然之气的息息相依,接着论述自然之气既能助人生长,又能引起人体发病。正如文中所言:“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行舟,亦能覆舟。”同时指出,疾病的发生与脏腑之气正常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亦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仲景所言:“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暗示内因在发病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假如五脏之气正常,邪气中人大多病证较轻,易于治疗;假如五脏失和而感受外邪,其邪气中人大多病证较重。如文中所言:“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以暗示对于疾病理应积极治疗,切不可延误病情,否则,则难以治疗。“客气”即邪气,同言“客气邪风”者,以示邪气侵人之重也。言“中人多死”者,提示邪气在致病过程中有时则起到主导作用,尤其是病者素体虚弱而受邪,其病证则可危及生命,难以救治。

其二,论述许许多多疾病发病的主要条件及途径。一是论病邪从经络侵犯脏腑,经络、脏腑者,指内而言也;经络病证轻,脏腑病证重。暗示疾病的发展是由轻而重,时当积极治疗,逆转病情。二是论外邪之盛气相乘而为病,四肢、九窍者,指外而言;并暗示四肢病证较浅,九窍病者较重。“血脉相传”,是指病邪侵入人体并可在血脉中相互传变,以论病邪传变的条件;“壅塞不通”,指疾病的病理机转即气血壅滞,经气不通。暗示疾病的发生大多是由表而内,时当积极治表,防止邪气内传。三是论房室、金刃、虫兽所致病证。总而言之,疾病的主要发病条件及途径大多是此三个方面。

其三,论养生之道。一论人之养生,一定要适应自然环境。因自然之变化与人体阴阳之调节是相互一致,如此养生则可避免病邪侵入人体。同时指出,对于疾病的治疗,要及早医治,防止病证传变或加剧或加重。正如文中所言:病邪若“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文中并以“四肢才觉重滞”为例,说明治疗疾病从早医治的重要性。文中还指出,治疗病证不仅可用方药,还可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方法,恰当用之,均可防止病邪传入或壅滞气血。审“吐纳”,其吐即呼气,使体内之气尽量呼出;纳即吸气,使机体尽量吸入自然之气,通过吐纳,达到呼出浊气,吸入清气的目的。二论人欲养生,一是必须注意精神调节,适应自然环境,不要违背自然即王法。以揭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太过,同时还要考虑到一些意外的疾病发生即“禽兽灾伤,”做到“房室勿令竭乏。”以此养生,则可提高生命质量。二是对于饮食调节也要引起高度重视,即“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暗示饮食失调也是诸多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只有平时注意身体健康,从不遗留形体有虚弱的迹象,则邪气不能从腠理肌肤乘机而侵犯。即“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于腠理。”

最后文中进一步指出,腠是人体气血通过三焦而输注于脏腑的必经之路;理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可灌注气血。由此而点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腠理流注气血也有一定的内在关系。

【古今医论】

朱光被《金匮要略正义》“风为百病之长,故以客气邪风总括致病之源。以经络脏腑、皮毛血脉总括营卫表里之辨。内因外因,即邪之在内在外为言,非内伤外感也。……然邪之中人,先皮毛,后经络,入脏腑,由浅而深,百病皆然,故曰:‘千般疢难,不越三条。’欲人于三条中悟治病之大法也。”

(回目录)

三、望面色及形态主病

【原文】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泠,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第一;3)

【临床指导】

本条辨证精神有二。其一,论望面色主病。因五脏六腑之气,其血气皆上注而滋荣于面,故望面色可诊脏腑病证。色有五色,五脏主五色,色有主色及病色。主色为脏腑气血内盛而外荣;病色各有其主病特点,辨色主病,既要知其常,又要知其特殊。如辨“鼻头色青”,其证机是脾气大伤,化源溃竭,寒气内结,气机不通,其证预后不良。审“鼻头色微黑”,其证机是肾气大虚,邪气内盛,肾不主水,水气肆虐。别“色黄”者,其证机既主“胸上有寒”,阳气虚弱,色气外露;又主便难,证为脾肾虚弱,脾不得运,肾不得温。度“色白”,多为血虚而不得外荣。复如色黑既主水气,证为肾气不能外达,又主虚劳证,证为气血虚弱,邪气所遏,气血失润。色青主经气不通而主痛;色赤为风热上涌;色鲜明为水气外溢。因此认识五色主病,只有结合具体病证,才能得出其证机所在。

其二,论形态主病。本文仅论望目形态主病,以揭望色不离观形,只有形色相互验证,方可认清病变本质。文中以“目正圆”为例,以揭其证机或是毒热之邪灼损阴精而不得上荣于目,或气血因阴寒凝结而不能和调于目,目失所养而正圆。因望形涉及诸多内容,当详见于其他有关望形辨证,不可仅拘于此。

本条主要揭示望面色及形态可以诊断病变证机是寒证、热证、虚证以及水气、留饮证等,还可预测疾病的预后良否,此对辨证求机具有重要意义。

【古今医论】

《金匮要略心典》“此气色之辨,所谓望而知之者也。鼻头,脾之部;青,肝之色。腹中痛者,土受木贼也;冷则阳亡而寒水助邪,故死;肾者主水,黑,水之色,脾负而肾气胜之,故有水气;色黄者,面黄也,其病在脾,脾病则生饮,故胸上有寒,寒者,寒饮也;色白,亦面白也,亡血者不华于色,故白;血亡则阳更不可外越,设微赤而非火令之时,其为虚阳上泛无疑,故死;目正圆者,阴之绝也;痉为风强病,阴绝阳强,故不治;痛则血凝泣而不流,故色青;劳则伤肾,故色黑。经云:肾虚者,面如漆柴也;风为阳邪,故色赤;脾病则不运,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经云: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也。”

(回目录)

四、闻声诊病

【原文】

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第一;4)

【临床指导】

本条主要论闻声在诊断中重要作用及其意义。文中明确指出骨节间病因其疼痛剧烈而不可忍受,故病人多有惊呼叫声;病者若是心膈间病,病人常常不敢大声说话;病者若其病在头中,病人大多是语音细而长,以免因大声说话而加重头中病证。

本条所论主要提示闻诊对诊断胸膈、头及骨节间病证的重要作用,临证时切不可忽视。

【古今医论】

曹颖甫《金匮发微》“无病之人,语声如平时,虽高下疾徐不同,绝无特异之处。寒湿在骨节间,发为酸痛,故迨于语言而声寂寂,转侧则剧痛,故喜惊呼;心膈间为肺,湿痰阻于肺窍,故语声喑喑然不彻;头痛者,出言大则脑痛欲裂,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不敢高声语也。”

(回目录)

五、望形诊病

【原文】

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第一;5)

【临床指导】

本条主要论述望形诊病的辨证要点。例如望病人呼吸异常的具体表现特征,可以认清病变的主要矛盾方面及其病理变化。其辨证精神有三,其一,望“息摇肩者”,其病在心,其证机是邪气壅滞心气,心气被遏而不得主持宗气以行呼吸;其二,论望咳,知其病证机一般在胸肺,肺气逆乱于上也;其三,论肺痿证的审证要点即望“息张口,短气”,“唾沫”,其证机是肺叶痿弱而不得行使其能,固摄无权,津随气逆于上。本条主要揭示辨证一定要参合望形,有利于辨清病变症结所在,此即仲景对望形诊病的具体应用。

【古今医论】

吴谦等《医宗金鉴》“息者,一呼一吸也;摇肩,六、三焦辨证谓抬肩也;心中坚,谓胸中壅满也;呼吸之息,动形抬肩,胸中壅气上逆者,喘病也;呼吸引胸中之气上逆,喉中作痒梗气者,咳病也;呼吸张口,不能续息,似喘而不抬肩者,短气病也;盖肺气壅满,邪有余之喘也;然不足之喘,亦有不续息也;有余之短气,亦有胸中壅满者;肺气上逆者,必咳也,咳时吐痰嗽也;若咳唾涎沫不已者,非咳病也,乃肺痿也。”

(回目录)

六、三焦辨证

【原文】

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第一;6)

【临床指导】

本条主要论述三焦辨证。本文以呼吸异常为例论三焦辨证,一辨中焦病证,当别虚证、实证,同时指出中焦实证,治当泻实,实邪得去,则病为向愈,故其治疗比较容易,并指出用下法即可达到治疗目的。正如文中所言:“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而其虚证“吸而微数”,则是中气欲竭,气不相接,预后不佳,其治疗则比较难。辨“吸而微数”,数者,多也,即吸气较呼气为多,其证机是中焦壅滞,气机不利,浊气不降而求救于吸气也。

二辨上焦病证、下焦病证,并论其审证要点。正如文中所言:“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文中还进一步论述病证表现及其预后。此论暗示辨呼吸异常不可限于上焦肺,而当从中焦、下焦辨证,只有这样,才能认清病变证机所在。辨“吸促”,指病者在吸气时有急促急迫的表现,其证机是上焦气机不利,浊气填塞;“吸远”,指病者在吸气时以深吸为快,其证机是下焦肾气虚弱,摄纳不及,气息浮游于上。辨“呼吸动摇振振者”,其证机是肺气脱于上,肾气竭于下,病证深重,难于救治。

【古今医论】

陆渊雷《金匮今释》“中焦有病,阻碍膈膜之下压,则吸不得深,而入气少,入气少,故济之以微数,数犹促也,如其中焦之病为实,则当下之而愈;其虚者,乃因膈膜无力鼓动之故,是以不治;病在上焦者,胸腔不能扩张,入气之少,更甚于中焦,故其吸促;促则甚于微数也;病在下焦者,不致障碍呼吸之路,故其吸深远如常人;从上文虚字说来,凡病属虚,而见呼吸障碍者,多难治;若呼吸时全身振振动摇,则虚弱已甚,故不治。此条所言,亦属理所或然,而不必尽然,以此为例,作临床诊察之一助则可,拘泥执著则不可。”

(回目录)

七、脉诊与面诊之间的辩证关系

【原文】

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第一;7)

【临床指导】

本条论脉诊与面诊之间的辩证关系。其论首先从以常恒变的角度论述脉象与面色的变化与脏腑之气所主之时有其一定的关系。正如文中所言:“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接着重点论述若脉象与面色表现不一样,则是病理表现,当引起重视。如文中所言:“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其证机是肝气不得其所主之气色,而反见其相克之色,即肺金相克于肝木之色白,肝主之气而色白则为病。详审其由或因肺气失和于肝而盛于肝也,或因肺气不足失制于肝,或肺气太盛克制于肝,于此皆当一一详辨。可见,诊脉与望面有机地结合,对辨证求机具有重要意义。

审“肝旺色青”,其言“青”者,当指肝气和调而荣泽于外,寓有青色与其他脏腑之气相合而滋泽于外,并非尽言单一青色。辨“色脉”,即面色与脉象,诊脉与望面是诊断中最为重要的方法与手段,诊脉可知脏腑气血阴阳,望面可见五脏六腑之气盛弱。色脉合参,可知脏腑之气之间的相乘相克以及感邪属性。

【古今医论】

《金匮要略心典》“王时,时至而气王,脉乘之而动,而色亦应之,如肝王于春,脉弦而色青,此其常也;推之四时,无不皆然;若色当青而反白,为非其时而有其色,不特肝病,肺亦当病矣,犯其王气故也,故曰色脉皆当病。”

(回目录)

八、季节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原文】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第一;8)

【临床指导】

本条主要论述季节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季节气候异常变化主要表现有:“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对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调节人体阴阳变化以适应季节气候异常变化,避免季节异常气候变化可能引起一些季节异常变化性疾病。对此文中明确指出,正常气候变化是:“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此季节气候变化与人体阴阳变化协调一致,人体健康无病。自然之气生发于冬至之后,冬至之后的雨水节,正是自然少阳当令之时,自然之阳气由闭藏而生发、生长、气温由凉变温;而人之阳气于一日之中生发于少阴主时之后,正是少阳胆气所主之时即 3~9 时,人与自然之气生发与长养息息相应,同步而一致。暗示人于自然之中,只可适应自然规律,不可逆自然规律。文中同时又针对气候异常变化作了具体论述,常见的变化有:其一,如“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指出季节变化当寒则寒,若当寒而反温,温则化邪而为病。其二,如“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指出季节变化当温则温,若当温而仍寒,寒易为邪,邪易犯人为病。其三,“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指出因季节变化,大寒当去而未去,大寒则最易伤人为病。其四,如“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指出季节当温和而炎热,炎热则为邪,温热之邪最易伤人。文中以“至而未至”、“至而不至”、“至而不去”、“至而太过”为借鉴,以此论述季节异常变化均可引起人体阴阳异常变化,异常变化则可引起疾病发作,对此,人之养生,一定要注意调节人体阴阳适应季节气候的异常变化,防止发病。

本条辨证精神重点指出,季节气候的异常变化,对人体阴阳变化息息相关,太过与不及均可引起人体阴阳异常变化,于此若能因季节气候异常变化而调节,则可避免疾病发生。

本文辨证精神主要论季节与人体阴阳之间的变化关系,但也可指导一日之气候与人体阴阳之气的变化关系,若能全面而识之,则可将仲景之论真正运用于临床,指导于临床,使仲景理论发扬光大。

【古今医论】

徐忠可《金匮要略论注》“此论天气之来,有过不及,不言及医,然而随时制宜之意在其中。四时之序,成功者退,将来者进,故概曰至,然参差不齐,故有先至不至不去太过之问。即少阳王时言之,则以未当温和而温和者为先至,已当温和而不温和者为不至,或大寒不解为不去,温热太甚为太过,其于他时甲子日,亦概以此法推之。若人在气交之中,有因时而顺应者,有反时而衰王者,有即因非时异气而致病者,故须熟审时令之气机。”

(回目录)

九、脉象主证的辨证意义

【原文】

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第一;9)

【临床指导】

本条主要论述辨脉。因其脉象相同而其所在部位不同,则其所主病证也不尽相同。文中以举例的形式论脉象同样是浮,可其所在部位有寸部和尺部等不同,故其所主病证有在表在里之分,例如浮脉在寸部明显者,其大多主表证;而浮脉在尺部明显者,其大多主里虚证,如腰痛、背强、不能行等,其证机是肾阳虚弱,阴精化生不足,背既不得阳气温煦,又不得阴精滋荣,则背脊强硬不柔和。正如文中所言:“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理解文中所言“在前”当指寸脉即寸部脉浮明显,“在后”当指尺脉即尺部脉浮明显,同时还要审脉有力与无力。

【古今医论】

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浮者在前,寸部之脉,浮者在后,尺部之脉也。……盖尺脉肾脉也,肾脉应沉而浮,则肾虚而气逆也。肾虚而寒起,寒气必循腰入背,于是腰背强痛,且膝足无力;更甚则肺气无根,短气上逆之极,皆肾病,故言里病也。一浮脉而表里之间迥然不同如此,推之他脉杂见纷出于指下,无不一一细为审辨,明其表里虚实,寒热真假之故,又必外与证符,方可选择出方,详求治法也。”

(回目录)

十、阳厥证机

【原文】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第一;10)

【临床指导】

本条论厥阳证证机。文中所言“厥阳”即阳厥。阳厥证证机是阳气内郁而不与阴气相和所变生的病证。其含义有二,一指阳气怫郁于内而不能外达,证见手足厥冷和/或神昏不识人;二指阳气不能入于阴中而郁于四肢,则证见手足发热。从仲景所论“厥阳独行”,当指后者为是,即“有阳无阴”故也。认识“厥阳独行”,即指阳气郁厥于内而盛于外且不与阴气相并行的病理特征。

【古今医论】

黄坤载《金匮悬解》“阳性上行,有阴以吸之,则升极而降;阴性下行,有阳以煦之,则降极而升。有阳无阴,则阳有升无降,独行于上,故称厥阳。”

(回目录)

十一、卒厥在脏在腑的预后

【原文】

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第一;11)

【临床指导】

本条辨证精神有二。其一,以脉象为例论卒厥证有在脏在腑之不同,并进一步论卒厥病证证机及其预后。辨卒厥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手足逆冷等;其证机是邪气肆虐神明,神明不得主持于外而闭阻于内。文中以脉沉代邪气盛实在里即在脏腑,以脉滑代正气积力抗邪;“实气相搏”,即正气与邪气相搏而阻结在脏腑,亦即“沉则为实,滑则为气。”

其二,论述病邪在脏,其病证是:“唇口青,身冷。”其证机是脏气大伤,气血为邪气所遏所伤而不能外荣,为邪气盛实病证,病情大多危重,预后不良;病邪在腑,其病证是:“身和,汗自出。”其证机是邪气阻滞腑气,腑气失和,正气仍能抗邪,此虽邪气盛实,但预后大多良好。如文中所言:“师曰:唇口青,身泠,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本条辨证主要揭示:脏主藏精气,血气入脏即实邪侵犯在脏,精气被伤,病证较重;而腑主传化,实邪侵犯在腑,传化功能失常,病证较轻,正气抗邪,邪不胜正而从汗出。

【古今医论】

沈明宗《金匮要略编注二十四卷》“血气入脏者,即邪气入脏也,邪既入脏,堵塞经隧,神明无主,卒倒无知,谓之卒厥。若唇口青身冷,即是邪气入脏,堵塞血气,神机不能出入,脏气垂绝,所以主死;……若身和汗出,乃邪气入腑,闭塞腑气,不能出入,一时猝倒,非脏绝之比,顷时阳机外达,邪气随之外泄,故知入腑即愈。”

(回目录)

十二、脉脱在脏在腑以别预后及火毒热证的转归

【原文】

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第一;12)

【临床指导】

本条辨证精神有二。其一,论脉脱在脏在腑,此辨脉脱当指脉伏而不见或脉阴阳俱停。若病邪在脏而见到脉脱,多为脏气虚脱或为邪气暴虐而脏气骤竭,其病证大多预后不良;若是病邪在腑而见到脉脱,多为腑气极力抗邪,其病证大多预后良好,如 94 条所论,便是其例。正如文中所言:“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对此仲景又从辨证角度明确指出,“非为一病,百病皆然。”以暗示预测疾病之预后并不能局限在脉脱在脏在腑,而对其他任何病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二,论火毒热证在肌表即浸淫疮证的基本脉证。文中指出浸淫疮的病证表现,其毒热之邪从内向外透达者,病证预后良好,并易于治疗;若其毒热之邪从外向内浸淫者,病证预后不良,并难以治疗。同时又明确指出“浸淫疮”若病位证机在肌表者,其毒邪在表而未内攻,故易于治疗;若病位在脏腑者,其毒邪在脏腑而肆虐且猖獗,故难于治疗。此即:“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理解“口”当指里而言,“四肢”当指外而言。理解文中所言辨证精神,其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不能简单地从文字表面理解口就是指口;四肢就是指四肢。只有透过仲景文字表面论述而揭示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才能对浸淫疮的辨证有足够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指导临床。

【古今医论】

《金匮要略正义》“脏为阴,腑为阳,阴主里,阳主外。凡病以出阳为浅,入阴为深,故即死、即愈之机所由别也。”

《金匮要略心典》“从口流向四肢者,病自内而之外,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病自外之里,故不可治。”

(回目录)

十三、经络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的基本法则

【原文】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槃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第一;13)

【临床指导】

本条所论辨证精神有五。其一,论经络辨证。首先必须辨清仲景所言“阳病”的辨证意义,其次从仲景所言“阳病”病证分析、研究、归纳,则知辨阳病即是论经络辨证,如“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其证机是经气不利,经脉不和,筋脉肌肉为邪所侵,血脉运行不畅而不通。此论为经络辨证奠定理论基础。

其二,论脏腑辨证。审仲景言“阴病”辨证精神即是论脏腑辨证,如“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其证机是脏腑之气失和而逆乱,气机壅滞而不通,经脉拘急而不畅。此论为脏腑辨证奠定理论基础。

其三,论病因辨证。阳病阴病“十八”的特殊辨证意义,文中言“十八”实际上是指五劳六极七伤,暗示五劳六极七伤均易引起经络病证即阳病、脏腑病证即阴病。文中对此又进一步详细指出,就阴病中某一脏病证而言,其病证病因都有可能因于五劳六极七伤所致即十八种病理病因;再就五脏病证病因而言,则有九十种病理病因。文中所言“人又有六微”,六微当指六腑,六腑中每一腑病也有五劳六极七伤即“十八”种病证病因,故合为一百八种病证病因。接着文中指出:“五劳、六极、七伤”是对前言阳病、阴病各有十八的注释。

其四,论妇科病证。文中暗示妇科病证有其特殊性,因妇科病证主要是在气在血等方面,就气而言,有五劳、六极、七伤;就血而言,亦有五劳、六极、七伤,合而言之,故有三十六病,因此理解妇人三十六病不能仅限于此辨证之列,妇科病证当详见于妇人妊娠、产后、妇人杂病等内容。

其五,论病因性质及致病特点。理解文中言“清邪”当指风邪,“浊邪”当指湿邪,“大邪”当指感受外邪,“小邪”当指邪从内生;于此仲景又对“槃饪之邪”作了明确论述。同时还指出,五邪中人,各有其致病特点,当引起重视。但是,认识病因病邪,其并非是千篇一律的,而有各种各样,文中以举例的形式论述:“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暗示病邪致病除了有其致病特点外,更有其致病的时间性,对此同样也要引起重视。只有知此知彼,才能认识疾病病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才能认清病变本质所在,此亦病因辨证。

本条论“阳病”实际上是论经络辨证,其经络辨证各有寒热虚实;辨阴病实际上是论脏腑辨证,其脏腑辨证有寒热虚实。可见,文中辨阳病、阴病,不是辨阴证、阳证,而有其特定概念,法当灵活认识与理解,只有这样,才可认清仲景所论辨证精神所在。本文之末重点论病因辨证,这对完善辨证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文中言“阳病十八”,“阴病十八”,阳病即经络辨证,阴病即脏腑辨证,各言十八,其虽有一定所指,但有其局限性,十八乃是约略之辞,不可一定要限于数字,宜灵活识之。

五劳,《素问·宣明五气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六极,指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极者,极度劳损也。

七伤,指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湿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

【古今医论】

程林《金匮要略直解》“阳病属表而在经络,故一头痛,二项,三腰,四脊,五臂,六脚掣痛,此病在三阳;……阴病属里而在脏腑,故一咳,二上气,三哕,四咽,五肠鸣胀满,六心痛拘急。”

《医宗金鉴》“六淫天邪,故名大邪,六淫伤外,故曰中表也;七情人邪,故名小邪,七情伤内,故曰中里也。”

(回目录)

十四、表里兼证先治里大法

【原文】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第一;14)

【临床指导】

详见太阳病辨证 91 条。

(回目录)

十五、新病旧病先后治疗大法

【原文】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第一;15)

【临床指导】

本条论新病旧病的先后治疗大法。文中言“痼疾”即论病者素体有疾,言“卒病”即指素体有疾又感新病,其病为兼病,其治就一般而论,当先治新病,因新病病证较轻,或其病证比较急,故当先治其新病,然后治其痼疾。

本条主要揭示:新病其病急或病证轻,旧病其病缓,以缓急而分先后治。本条所论无论对脏腑兼证,还是对表里兼证都有指导意义。关于治疗兼证先后之大法,当详见于太阳病辨证论治有关内容。

【古今医论】

赵以德《金匮玉函经二注》“痼疾,谓病已沉痼,非旦夕可取效者。卒病,谓卒然而来,新感而可取效于旦夕者,乘其所入未深,急去其邪,不使稽留而为患也。且痼疾之人,正气素虚,邪尤传,设多瞻顾,致令两邪相合,为患不浅。”

(回目录)

十六、脏腑病证的基本治疗法则

【原文】

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第一;16)

【临床指导】

本条主要论脏腑病证的基本治疗法则。其论有四,一论因证机而治。理解“五脏病”当包括六腑病在内,并非是专指五脏病,文中重点提示脏腑病证虚证当补,实证当泻,热证当清,寒证当温,此即脏腑病证“各有所得者愈”,亦即虚证所得到者是补,其余病证以此类推。

二论逆证机而治。文中指出:“五脏病”的治疗各有所恶即各有治禁,暗示寒证禁清,热证禁温,虚证禁泻,实证禁补,此即“五脏病各有所恶。”

三论非逆证机而食为病。治疗五脏六腑病证,必须注意饮食调节与治疗相应,即治疗热性病证则不宜用热性食物,寒性病证则不喜用凉性食物,假如非逆病证而用之,则会加重病证,对此切不可勿视。五脏六腑之生理,顺之则荣,逆之则伤;逆转五脏六腑之病理,当注意调理其生理之气,其治疗如此,饮食亦是如此,调理情志更是如此。不喜者,逆脏腑之气也,喜者,顺脏腑之气也。

四论饮食与发热的辩证关系。文中指出:“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此含义有二,一是指脾胃虚弱,本当不能食,而反能饮食,饮食则脾胃之气与饮食相争,则发热,此发热是脾胃之气恢复;二是指脾胃之气大虚,本不能饮食,若能暴食之,则为阳气暴越而外露,病为除中证,辨除中证详见厥阴病论除中证项。

【古今医论】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五脏病各有所得,如其喜者而与之,能助其正而息其邪,其病可愈也。五脏病有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而为病,犯其所忌而与之,能伤其正而益其邪,其病必增也。此病之性情,亦因人之性情为性情,而人之性情各有嗜好,百事皆然,食物又易于观辨。病者素不应食者,不喜食之物也,因病而暴思饮食,此病为饥渴以害之也,因与食之,其脏与之不相宜,食之必发热,无益于气血,而徒长其病邪。”

(回目录)

十七、脏腑病证的治疗大法

【原文】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第一;17)

【临床指导】

本条辨证精神有二。一论脏腑实证的治疗大法。文中言:“夫诸病在脏,欲攻之”。认识与理解“夫诸病在脏”,当包括诸病在腑。言“欲攻之”,揭示治疗脏腑实证的基本治疗原则,文中特言:“当随其所得而攻之,”提示辨证一定要辨清病变部位在何脏何腑,其证机是在气在血,并能根据脏腑生理特性及其病理演变特征,以法决定治疗方法而与证机切切相应。

二论若非实证的治法。文中以举例的形式指出,病若是虚实兼见病证,其治亦当因证机而宜。提示辨证一定要因人因证而宜,如辨渴若是阴虚有热水气证,其治当用猪苓汤清热育阴利水。至于其它方面的辨证论治均是以此类推。

脏腑病证有虚实,治疗方法有补泻,有单用补的,也有单用泻的,更有补泻同时并用的,治疗贵在使方药与证机切切相应。

【古今医论】

《金匮要略心典》“无形之邪,入结于脏,必有所据,水,血,痰,食,皆邪薮也。如渴者,水与热得,而热结在水,故与猪苓汤利其水,而热亦除;若有食者,食与热得,而热结在食,则易承气汤下其食,而热亦去;若无所得,则无形之邪岂攻法所能去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