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概说
太阳生理主要是统摄人体一身营卫之气以及经络和脏腑之气血阴阳的生理活动。从仲景论太阳病的病证表现而揆度太阳生理,主要是论太阳统摄人体一身营卫之气。由于五脏六腑之气行于肌表则为太阳所统,称之为营卫之气。可见,营卫之气非无根之木,也非无源之水,其来源于五脏六腑之气受太阳所统,故知太阳的生理有其独特的特性。经络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脏腑包括膀胱和小肠。从仲景所论太阳病辨证内容分析太阳的生理,则知仲景所论太阳生理活动主要是论太阳统摄营卫之气,所论膀胱病证及小肠病证一般不称为太阳病,而称为脏腑病证。
太阳病病理主要是论太阳营卫之气受邪;营卫之气受邪与抗邪的病理演变过程,辨太阳病主要是辨太阳营卫与邪气相搏的病证表现。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亦即太阳病辨证论治体系,既然其是体系,必有多个部分所构成。仲景辨太阳病主要有三大部分组成:一是太阳病本证辨证论治,二是太阳病兼证辨证论治,三是太阳病类似证辨证论治。
太阳病本证辨证论治,简称太阳病本证辨证,是指太阳所统营卫和/或筋脉受邪而发病的辨证论治。仲景所论太阳病本证辨证论治有四大主体:一是辨太阳营卫肌表证,包括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太阳温病证;二是辨太阳营卫经筋证,包括太阳刚痉证、太阳柔痉证、太阳湿热痉证;三是辨太阳营卫风水证,包括太阳表虚风水证、太阳表实风水证、太阳夹热风水证;四是辨太阳营卫风湿证,包括太阳寒湿表实痹证、太阳风湿表虚痹证、太阳湿热痹证。
太阳病兼证辨证论治,简称太阳病兼证辨证,是指其既有太阳所统营卫和/或筋脉受邪发病的病证,又有素体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病证的辨证论治。由于脏腑之气行于肌表而为太阳所统,称为营卫之气。因此辨太阳病兼证涉及到五脏六腑等诸多方面,如辨太阳病证兼心证,太阳病证兼肾膀胱证,太阳病证兼肺大肠证,太阳病证兼脾胃证,太阳病证兼肝胆证,太阳病证兼胸膈证,太阳病证兼阳气虚证,太阳病证兼阴血津证,太阳病证兼阴阳两虚证,太阳病兼痰饮证,等等,太阳病兼证辨证论治是太阳病辨证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兼论内伤杂病及疑难杂病辨证论治的集中体现。
太阳病类似证辨证,是指某些病证不是太阳病,但其在病变过程中出现某些症状类似太阳病的表现,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辨其真伪。此提示辨识病证切不可类似不分,混淆是非。即“使人之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辨太阳病类似证,旨在提高辨证鉴别能力,不为假象所迷惑。常见太阳病类似证有:胸中痰饮证,悬饮证,阳虚肌痹证,阳虚骨痹证,太阳经伤证,疮痈证等。
太阳病治疗原则:治表当别寒热虚实,治里当分在脏在腑及寒热虚实、阴阳气血,表里兼证,有先表先里之分,即使表里同治,亦有表里主次之别,一言而蔽之曰: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
一、太阳病基本脉证
【临床指导】
本条论太阳病基本脉证。其基本脉证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头项强痛即头痛,项强。其证机是邪气侵入太阳,营卫受邪而抗邪,营卫抗邪而不及于固护肌肤,太阳经脉不利,经气不和。所谓太阳病的基本脉证,是在科学分析和科学抽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具体病例的近似反映,不是论具体的太阳病病证,但对辨具体的太阳病病证起到纲领性指导作用。
辨具体的太阳病病证,在太阳病基本脉证理论指导下,还必须进一步辨清太阳营卫肌表证,太阳营卫经筋证,太阳营卫风水证,太阳营卫风湿证。就太阳营卫肌表证而言,还当进一步辨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太阳温病证,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辨证结论,明确论治方案。
辨具体的太阳病病证,如辨太阳中风证,病人不一定具有太阳病基本脉证的所有病证表现,只要具备太阳病基本脉证证机即可,且不可认为病人一定要具备太阳病基本脉证而限定辨证视野。因此运用太阳病基本脉证指导临床必须做到灵活应用,切不可死板教条。
【古今医论】
程郊倩《伤寒论后条辨》“凡云太阳病,便知为皮肤受邪,病在腠理营卫间,而未涉及府脏也。……太阳之见证,莫确于头痛恶寒,故首揭之,使后人一遇卒病,不问何气之交,而但兼此脉此证,便可作太阳病处治,亦必兼此证此脉,方可作太阳病处治。”
二、辨阴证阳证之大法
【临床指导】
本条辨证精神有二。其一,辨阴证阳证之大法。仲景辨证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之大论,故曰:“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以揭辨阴证阳证之基本大法。辨阳证其正气能与邪气相争则发热,正气抗邪而不及固护则恶寒;辨阴证其正气相对不足,抗邪不著则大多无热,邪气充盛多有恶寒。但仲景辨阴证阳证的概念又是相对的,“相对”寓有随具体病人而辨,究其内涵诚如《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又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辨太阳营卫肌表证,其太阳温病证为阳,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为阴;就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而言,太阳中风证为阳,太阳伤寒证为阴。可见,辨阴证阳证的概念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辨证中,必须从动态中去观察,去分析,去判断,并从宏观到微观去掌握疾病阴阳之间的可变性和转化性,进而为论治提供择优方案。
其二,论病愈日期之大法。仲景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无论是外感疾病,还是内伤杂病,其病程大多以六七日为一周期。疾病在常态下,于六七日大多趋于向愈、或缓解、或稳定,以提示,辨治疾病不仅要着眼于现有证候,更要着眼于以现证日数来预测疾病向愈或缓解日期,这是仲景辨治及预测疾病的独到之处,也是当今中医其它学科所缺少的。仲景论病愈日期,也即人体免疫机制于六七日反应的结果。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太阳中风证(发于阳)平均病愈日期较太阳伤寒证(发于阴)稍多一二日,太阳中风证即表虚证,太阳伤寒证即表实证,其虚证实证在抗邪驱邪方面与正气强弱有着一定的内在关系,关系到病愈日期。
本条论“阴阳”与“六七”是仲景对普遍病证分析之后,经过科学分析和科学抽象,上升为理论,再回到实践中的纲领性论断。阐明辨阴证阳证之总纲,并以此论证阴证阳证在常态下于六七日为病愈日期。再者,仲景辨证言热又言寒,预测疾病用六又用七,皆是讲究文采和波澜,以增强文辞的表达效果,也是医文并茂的具体体现。
【古今医论】
钱天来《伤寒溯源集》“此一节提挈纲领,统论阴阳。”
陈亦人《伤寒论译释》“本条所谓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发于阴也。其阴阳的区分,就是以热之有无为主要标志,也就是说有发热的属阳,没有发热的属阴,由于病的属性不同,因而愈期也有差别。……然而这仅是推理的一种方法,证候的愈期,绝不会如此固定,临床上还应根据具体的脉证与疾病的趋势,以及正气的强弱来分析判断,日数不必泥定。”
三、辨表证里证之大法及辨疑似证
【临床指导】
本条辨证精神有二,其一,辨表里疑似病证表现;其二,论表里兼证的审证要点。文中言“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既可见于表证,又可见于里证,因阳明邪热上攻,太阳经气不利均可引起头痛。文中以此展开辨表证里证之大法。同时又指出辨表证里证在某些情况下又有其相互疑似,对此必须注意鉴别诊断。文中明确提出“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以此点明病变部位在表,在表审证是太阳中风证,以桂枝汤治疗;也暗示若小便非清而黄赤,则病位在里。辨里之病证,是阳明热结证,用方有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不同,临证之际一定要做到病证与方药切切相合。
本条辨证立论首先从辨里证入手,继以阐明表证似里证之鉴别,终以辨明病是表证而非里证。可见,仲景之辨,既辨表证又辨里证,更辨表里疑似证,从而把辨证视野展开,提示辨证思路。
关于对“若头痛者,必衄”的认识:在临床中,有太阳中风证致衄者,其证机是营卫之气不足,邪气怫郁营卫而不解,郁久而伤脉络;其治以桂枝汤。也有太阳伤寒证致衄者,用麻黄汤,其治贵在审机而用方。于此又知桂枝汤治疗衄证,是临床中客观事实,不可忽视。
【古今医论】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此辨太阳阳明之法也,太阳主表,头痛为主,阳明主里,不大便为主。然阳明亦有头痛者,浊气上冲也,太阳亦有不大便者,阳气太重也。六七日是病解之期,七日来仍不大便,病为在里,则头痛身热属阳明,外不解由于内不通也,下之里和而表自解矣。”
四、辨寒热真假之大法
【临床指导】
本条以辨证候表现为突破点,以辨病变的主要矛盾方面为中心,以此展开辨寒热真假病证表现。因在临床中,病是单一的寒证或单一的热证易于辨证,若是寒热错杂证则难于辨证,尤其是寒热真假证则更难辨证。对此仲景集临床之验,提出最佳的辨证方法,提示辨寒热真假不能从现象入手,而要通过现象探求其本质,以解决疾病在其过程中出现某些自相矛盾的症状,求得寒热真假本质所在。病人自觉身体有明显发热,其是不是真正的热证所致,对此一定要审明证机所在,不可因假象所迷惑;若病人自觉身体有明显恶寒,其是不是真正寒证所致,对此尽可能审明证机所在,不为假寒所困惑,一定要审机确切。对此程应旄则有明确解注,其曰:“寒热之在皮肤者,属标属假;寒热之在骨髓者,属本属真,本真不可得见,而标假以惑我以形,故直从欲与不欲处断之,……情则无假。”
本条辨证精神既点明了辨证要点,又论述了辨证方法,对指导临床具有非凡的作用。
文中言“骨髓”者,以指内在脏腑也;言“皮肤”者,以指在外肌肤营卫气血也。
【古今医论】
《伤寒论后条辨》“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沉阴内锢而阳外浮,此曰表热里寒。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阳邪内菀而阴外凝,此曰表寒里热。寒热之在皮肤者,属标属假,寒热之在骨髓者,属本属真。”
五、辨虚证实证之大法
【临床指导】
本条通过辨表里兼证,并以“发汗后”为笔法,以治疗未能切中证机为借鉴,以此把辨证要点放在辨虚证实证之大法上。
辨虚证,有在脏在腑之气血阴阳的不同。从仲景言“恶寒者”,重点论阳虚证、气虚证辨证,至于病者虚在何脏腑,还当进一步结合具体病人详细辨证,才能辨清病变症结。文中言“恶寒者,虚故也”以示本条辨证主要提示辨阳虚证的辨证要点之一。临床中,同时还要知道有些实证、热证在其病变中也可见到恶寒证,且当结合具体病情而详辨之。
辨实证,有表实里实之分,实证又有寒、热之不同。就本条而论,当是辨里热实证,非论里实寒证。就里实热证而论,当是阳明热结缓证,非论阳明热结重证或轻证等,何以知之,因仲景论用方曰:“与调胃承气汤”是也。
本条主要辨证精神有四。其一,非论单一的太阳病,而是论太阳病与杂病相兼;其二,论表里兼证,有兼虚的,有兼实的,审里之病证是虚是实切当以具体病情而定,但其兼证则以表证为主,并暗示治表未能切中证机;其三,提示辨表证里证之大法,辨证应注重方法,不可拘于症状表现;其四,暗示杂病辨证论治的复杂性和错综性。
【古今医论】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汗出而恶寒者,阳不足而为虚也,芍药甘草附子汤治之是已;汗出而不恶寒但热者,邪入里而成实也。然不可以峻攻,但与调胃承气汤,和其胃气而已。”
六、病传之大法
1. 论病初传否之大法
【临床指导】
审太阳病传与不传,其审证要点不是恪守《素问·热论》言病变的日数,而是根据病人素体因素而决定的。假若素体脏腑没有失调或宿疾,表邪无内传之机,太阳病不发生传变;倘如素体有脏腑失调或宿疾,或因外感较重,其病邪则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传变。究其传入何脏腑,当因人素体失调或宿疾而宜,尚无固定的传变方式。
仲景言“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暗示病在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均可见到此病证,欲明病变部位,还当进一步结合具体病证而详细辨证。如果少阳素体有失调,病邪则可能传入少阳,若是其他脏腑,则即传入其他脏腑。
太阳病传与不传,决定的条件是人的素体脏腑有无失调,而不是病变的日数,但辨病变的日数对辨证论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当辩证地看待。
文中以伤寒论邪气,以太阳论正气,其正气受邪气,是否发病,决定的条件不是邪气,而是正气强弱与盛衰,以及正气与邪气斗争情况等多方面因素而决定的。
辨“脉若静”,既有可能是邪气侵入太阳而不发病,也有可能是邪在太阳而未传入于里,对此要有足够的理解与灵活辨识,方可得仲景辨证之旨。
【古今医论】
王付《伤寒内科论》“本条论病传与不传,其重点不仅示人病之传否,且更在示人辨病传与否当密切注意素体。也就是说:邪之所以传入太阳或脏腑,是因为其夙有失调所致。通过本条辨析,足可知仲景辨证以法不尽证,示人以活法,能明乎此者,则对本条所论思过半矣。”
2. 论病不传之大法
(8)
【临床指导】
本条是仲景对《素问·热论》日数理论的扬弃。发扬临证辨日数的临床意义,抛弃日数传变的机械格式。因病的传变与素体密切相关,病邪传变仅仅是一个条件,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在临床中,太阳病有一日即发生传变的,如第 4 条所论,也有十余日始终不发生传变的,如 37 条所论。可见,决定疾病传变的主要条件是病者素体及病证表现特征。
仲景从临床实际出发,提出辨证要以脉证为准则,病传否与日数,仅是辨证中的一个参考条件,不可作为辨证的依据。且不可局限于《素问·热论》论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的错误论断。仲景明确指出:“阳明少阳证不见”者,是对《素问·热论》日数理论则有所抛弃,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即辨日数是预测邪正斗争趋势及其或向愈或变化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且不可拘于日数以论传否。
【古今医论】
沈芊绿《伤寒论纲目》“阳明少阳二经之证,至二三日不见,可知其脉仍浮紧而亦不变,此亦但据证而知之也。可见,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以次相传之日数,未可泥矣。”
七、病愈日期之大法
1. 太阳病病愈日期兼论防病传变之要则
【临床指导】
本条辨证精神有二。一论太阳病在一般情况下,正气不断地在恢复力量,邪气因正气所抗而削减致病力,正气于六七日许大多趋于抗邪充沛,然则邪不胜正而病自愈。故其病愈日期大多在六七日左右,即仲景所言:“以行其经尽故也。”
二论防病传变。文中在指出病愈日期的同时,并指出防病传变之要则,因太阳病在其病变过程中,受正气强弱或其它不利因素的影响,则可出现病在太阳迁延不愈,或因素体有阳明失调而邪欲乘机传入,对此,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防止传变。
文中言:“若欲作再经,针足阳明”仅仅是举例而言,若有他脏腑之失调或宿疾,则当果断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传入它脏腑,切不可拘于阳明而失辨其他脏腑病证。
【古今医论】
《伤寒内科论》“仲景不仅提出病愈日期,而且还指出防病传变要则。因疾病大多在六七日为向愈日期,若未见向愈征象,则应积极作出防病传变措施。言‘针足阳明’者,其义有二,一为激活阳明正气的旺盛力,防邪传入;二为提高人体正气的抗病力,防止邪在太阳始终不解或有他变,并且有利于太阳之邪从外解。”
2. 太阳主时为欲解
【临床指导】
太阳病病解日期,大多在六七日左右。从其欲解时辰上,则大多在太阳之气所旺之时即 9 时至 15 时,正气借自然之气极力抗邪,病情大多趋于向愈或缓解。但也有因感邪较重,于时加重者,不可不知。
理解太阳病欲解的临床意义,主要有三,其一,邪轻病不重者,病可不药而愈,其病愈大多在欲解时辰;其二,治疗太阳病,最好在其欲解时服药,可提高治疗效果;其三,病者服药病解,尚有身体不了了者,可在欲解时辰完全恢复。
再者,认识太阳病欲解,不可消极等待,而当积极治疗,以期缩短病程,求得最佳疗效。
【古今医论】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日中而阳气隆,太阳所主也。邪欲退,正欲复,得天气之故,值旺盛时而解矣。……以见天之六淫能伤人之正气,而天之十二时又能助人之正气也。”
3. 病解而体力未复,可不药而愈
【临床指导】
本条论“风家”以代太阳病,太阳病或因服药或因未服药而病解,但病者仍然觉得身体不爽,此时若能适当地将养调息,使正气渐趋充沛,其身体不爽等可于十二日左右可完全康复。
本论不仅对太阳病病体康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所有疾病的恢复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其例可见于 384 条。
【古今医论】
《伤寒来苏集》“不了了者,余邪未除也,七日表解后,复过一候,而五脏元气始充,故十二日精神慧爽而愈。此虽举风家,伤寒概之矣。”
八、治则之大法
1. 当汗则汗,当下则下
【临床指导】
本条指出辨表里兼证,其治当先汗则汗,当先下则下,不可逆证机而妄治。若病以表证为主,而辨证失误,以为里证为主而多次用下法,此不仅不能达到治疗目的,反而还会引起其他病证。文中并暗示单一的表证或里证,易于辨证,治疗一般不会发生差错。但病若是表里兼证,如果病以表证为主,治当先表,否则,则是治疗上的错误;假如病以里证为主,治当先里,若先治表,则也是治疗上的错误。
本条论表里兼证,提示病有轻重,证有缓急,治有先后,按法而治,病无不愈;否则,不仅不能达到治病之目的,反而还会引起其他病证。
又,认识“下之”,且不可仅局限在寒下之大、小、调胃承气汤等,而当理解“下之”包括温下之大黄附子汤、三物备急丸等,更要知道“下”还包括逐水之十枣汤等,涤饮之大陷胸汤等,祛瘀之抵当汤等,只有全面理解,方能认清仲景论“下”之理。
【古今医论】
汪苓友《伤寒论辨证广注》“表证急者,即宜汗;里证急者,即宜下,不可拘于先汗而后下,汗下得宜,治不为逆。”
《伤寒内科论》“本条以下法为例,阐明治里之大法,辨里证有虚实寒热,仅就下法而言,有温下、寒下。其寒下也未必尽是攻燥屎,而有泻水、逐瘀、通小便等。若拘于下法为攻阳明热结证,而失于里虚证之温、补、通法,则失仲景辨证举一反三也。”
2. 表里证俱,先表后里
【临床指导】
本条通过辨表里兼证,以此揭示辨证的主要方面,提示治疗大法。本条辨证何以知仲景论病是论表里兼证?从仲景言“太阳病”是表证,又言“外证未解”者,以揭示病为表里,以表证为主;何以知里证为次,文中言“不可下之”以佐证之,若没有里证,是不会言用下法。如果辨证未能切中证机,而错误地先用治里的方法,势必引起或加重里之病证。
论治言“宜桂枝汤”者,以示辨太阳病是太阳中风证,表证得解,再以法论治其里。
【古今医论】
徐灵胎《伤寒论类方》“此禁下总诀,言虽有当下之证,而外证未除,亦不可下,仍宜解外,而后下也。”
3. 表里证俱,治当先里
【临床指导】
本条辨表里兼证。其表里兼证,病证表现至为复杂,其治何先何后,必须以具体病证为是。审表里兼证的主要矛盾,文中曰“下之后”而不言发汗,以揭病以里证为主,其治当先里。审里为可下证,其治当用下法,当用下而未能以法用下,则动手便错。轻者病证不除,重者则致生他变。
,本文以举例的形式先论治里,治里则里证得除,然则以法治表;后论治里且未能恰到好处,里证未必能除,且又发生了变化,对此必须重新辨证,以法确立合理的治法。
本条辨表里兼证,若固执文中言:“太阳病,下之后”,是论误用下法治疗太阳病,这是不全面的,因为太阳病,大多易于辨证,一般不会用下法去治疗太阳病。可见,仲景于本条立论,其目的是以简明的言辞论证辨表里兼证,同时指出治表里兼证必须详别其证机孰轻孰重,论治也必须切中病机。假如辨证准确,用方未能与证机相应,同样达不到治疗目的。
文中言“其气上冲者”,指先用下法治里正气不为伤,正气仍能抗邪于表,然则当治其表;“若不上冲者”,指先用下法治里,且因治里未能切中证机,导致正气抗邪不及而发生变证,对变证一定要重新辨证。
【古今医论】
《伤寒内科论》“有人认为言‘太阳病,下之后’是属误治,是否属于误治?因太阳病,大都易辨,即使庸医亦不会用下法以解表,可见理解为误治是欠妥。那么为何于此立法呢?其理主要是以简明的辞理以论证表里兼证,首当辨其孰轻孰重,次则以法决定治法。可见仲景之论,重在揭示辨证思路,开辟论治领域而已。”
4. 表证似里,误下表证仍在
【临床指导】
本条辨证精神主要揭示病是单一的太阳病,其病证表现有类似表里兼证,虽经误治且表证不因误治而发生他变。辨太阳病,因其在病变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不大便等症,如 56 条是也,对此必须辨明证机,以法决定治表之大法。倘若把单一的太阳病误认为是表里兼证,以表证为主,一剂治表,病证未除,且改用下法,其治用下之后,可因里夙无失调,此虽误下但正气不为伤,表邪也无内传之机,故仲景明文告诫:“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对此若能及时纠正辨证失误,重新认识病变之本质,采取果断的正确治疗措施,则可使表邪从外而解。辨表若是太阳中风证,以法用桂枝汤,病可向愈。
本条辨证重点揭示病有疑似,治有失误,里无失调,表邪无内传之机,同时也点明太阳病病邪的传否与素体有无失调或宿疾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条与 15 条所论,旨在点明里有失调,病邪则易传入;若里无失调,则病邪欲内传则无内传之机。
【古今医论】
《伤寒论类方》“脉浮而下,此为误下,下后仍浮,则邪不因误下而陷入,仍在太阳。不得因已汗下,而不复用桂枝也。”
九、如何应用辨证论治
1. 辨证论治之大法
【临床指导】
本条论表里兼证辨证论治,并暗示本条辨表里兼证的证情是错综复杂的,对此如何应用辨证论治,即如何分清表里兼证的孰轻孰重及并重,并能分清其寒热虚实之不同。文中同时还暗示,尤其是辨表里兼证,因其病情不典型或有疑似,怎样才能使辨证准确无误?怎样才能以法决定先表、先里及表里同治之大法?文中以举例的形式论述辨证论治之大法。
其一,论“已发汗”,提示病为表里兼证,病以表证为主,其治当先表,治表要与证机相应。
其二,论“若吐”,提示病为表里兼证,病以里证为主,治里当用吐。其用吐法包括病位在胃、在胸膈、在咽喉等。
其三,论“若下”,提示病为表里兼证,病以里证为主,其治当用下。下法包括攻燥屎、祛瘀血、化痰饮、逐水气、荡积滞等。
其四,论治言“若温针”,提示病为表里兼证,以里证为主,其治当用温。用温针治疗病证包括阳虚、寒证等,并暗示若用方药当以温补。在此理解仲景辨证精神,主要揭示辨表里兼证由辨里实证转为辨虚证,从而将辨证视野引向深入,步步紧扣证机所在。
揆度文中言:“仍不解者,此为坏病”,在此以治疗不当为笔法,借以说明辨表里兼证,无论其病以表证为主,还是以里证为主;无论其是实证、热证,还是虚证、寒证,其辨其治均未能针对证机所在而用方药或针刺,都未能达到治疗目的,以此而引起或加重病证。如果病证已发生变化,亦非原之病证病机,称其“坏病”。“坏病”即变化了的病证。
本条之辨仅言坏病,而未言具体的病证表现,仲景所论的核心是突出辨证因证而辨,且不可用固定的思维去辨错综复杂的病情,只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才能免于治疗失误,才能提高治疗效果。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仲景对大量的外感疾病、内伤杂病及其相兼病证,进行高度概括而得出的一般而可行应用规则,即如何应用辨证论治。从而揭示辨证论治必须全面权衡,从动态中去观察疾病的发展,求得在辨证论治上精益求精,治病救人。否则,动手便错,草菅人命。
【古今医论】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太阳病三日,已发汗,则肌表之邪当解;若吐,则中膈之邪当解;若下,则肠胃之邪当解;若温针,则经脉之邪当解。仍不解者,此因误施汗吐下温针之法,而为医所坏之病也。坏病不关肌腠,故桂枝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或为发汗所逆,或为吐下所逆,或为温针所逆,随其所逆之证而治之可也。”
2. 以脉为例论辨证论治
【临床指导】
本条论表里兼证。病以表证为次举例,并暗示在治里之时,一定做到胆大心细,精益求精,勿有丝毫差错,务必做到里证除而无表邪内陷。
本条辨证以“下之”为笔法,以用下不当为借鉴,借以阐明辨脉以审病变的主要方面,从而点明因治不当而太阳病病邪内传,引起或加重里之病证。因患者素体而异,临床证候表现则各不相同,以此展开辨极其复杂的表里兼证及里证。
其一,论“脉促”,提示辨表里兼证,病以里证(结胸)为主,治里若切中病机,则里证得解。若里证得解,则以法治其表证。脉促,暗示营卫之气仍能抗邪于外。
其二,论“脉浮”,提示辨脉浮所主病证,其不一定均是主表证,但有主结胸证者,等等,当引起重视,辨脉浮不能离开具体的病证表现,当审机为是。
其三,论“脉紧”,提示辨脉紧所主病证,有主寒证、实证等不同,更有主咽痛证者,皆当一一别之,切不可局限在一个方面。
其四,论“脉弦”,提示辨脉弦所主病证,其所主病证有主悬饮证,气郁证,但更多见于厥阴肝证、少阳胆证。
其五,论“脉细数”,提示辨头痛一症,其证机未必尽是外感,而有内伤杂病,审其内伤杂病,则有虚寒、虚热等不同。辨内伤头痛审脉以别证机,则最为紧要,若能入细入微,则更能见病真情。
其六,论“脉沉紧”,提示辨脉沉紧所主病证,其病证表现不一定都是主在下之病证,而有主在上之病证,临证之际一定要辨清证机所在,审其寒热虚实,方可免于治疗失误。
其七,论“脉沉滑”,提示其主下利一症,有寒热之分,脉数主热,但脉沉滑也有主热者,且当全面识之。
其八,论“脉浮滑”,提示病已迫血,可能引起出血等证。辨出血病证,有在上在下之分。脉浮滑一般主在上出血证,但也有主在下出血者,不可忽视。如文中所言:“脉浮滑者,必下血。”
本条辨表里兼证,先以治里为笔法,借以阐明外感与杂病相兼的辨证方法,并以下法为例,说明在里病证因患者素体而异,何脏腑气血阴阳有失调或宿疾,即易出现或加重何脏腑气血阴阳病证,并以脉为主而提供辨证思路。
本条之辨,仅以脉为例,但在临床中一定要脉证合参,方可免于辨证及治疗失误。
【古今医论】
张隐庵《伤寒论集注》“脉紧者,必咽痛,以邪正相持之脉,而见少阴咽痛之证。夫少阴少阳主枢,病则不能枢转矣。脉细数者,头痛未止,以里虚风胜之脉,而见厥阴头痛之证。脉沉紧者必欲呕,以阴阳内搏之脉,而见阳明欲呕之证。夫厥阴阳明主阖,病则有碍于阖也。脉沉滑者协热利,言太阴脾土实,而协阳热下利也。脉浮沉者必下血,言太阳随经瘀热,外邪内陷而下血也。夫太阴太阳主开,病则有愆于开矣。”
十、病愈之机理
1. 阴阳自和者愈
【临床指导】
本条论“凡病”,当指一切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及其相兼病证。本论以“若”字将辨证展开,具有重要的辨证意义。
其一,论“若发汗”。一论病为在表,表有寒热虚实不同,论治一定要使方药切中证机;二论病为表里兼证,病以表证为主,治表不可忽视有里,不可妄用发汗的方法。
其二,论“若吐”,提示病位有在胃脘、在膈上、在咽喉,其病邪有痰饮、宿食、误食毒物等,治疗当用吐法,但要切中证机,不得有丝毫差错。
其三,论“若下”,提示病为可下证,其可下证有燥屎,瘀血,痰饮,水气等,皆当以法论治。
其四,论“若亡血,亡津液”,提示病为血虚证,或为阴津亏虚证等,其论治一定要紧扣证机。
本条所论或为单一的表证、里证,或为表里兼证。本条还揭示辨表里兼证,其证机有虚实寒热相兼,以及虚虚、实实、寒寒、热热等同时并见,论治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要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才能达到预期治疗目的。
本条所论宗旨是,任何疾病无论其病机是多么复杂,但其病愈的机理都离不开阴阳之气趋于调和,即“阴平阳密,精神乃治。”对此仲景明确指出任何疾病病愈的机理都是:“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古今医论】
《医宗金鉴》“凡病,谓不论中风、伤寒,一切病也。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施治得宜,自然愈矣。”
2. 太阳病脉停汗出病解
【临床指导】
本条论表里兼证,尤其是辨表证在欲解时则会出现一种特殊病理变化,对此必当细心观察,不得有误。
辨病若非表里兼证,太阳病病愈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出现脉阴阳俱停,只有在表里兼证的某一特定条件下才会出现,对此不可不知,也不得有丝毫疏忽。病人在脉阴阳俱停时,并有振栗汗出,然则脉复证平,则为病解之征;其证机是正气聚而积蓄力量,邪气乘机而猖獗,然则邪不胜正而从汗出而解除。若脉阴阳俱停,汗出不止,面色苍白,四肢厥逆,则为病情加剧,时当积极治疗,以防他变。
本条暗示病虽有欲解之兆,但不可等闲视之,而当积极配合治疗,可使病情早日康复。
文中论“阳脉微”、“阴脉微”是提示辨表里兼证孰轻孰重之关键,决定治疗之核心。以“阳脉微”的反面暗示寸部脉即阳脉反映里证所致脉象不著,即脉微而太阳病所致脉象较为明显,故当先汗以解外;以“阴脉微”的反面暗示尺部脉即阴脉反映表证所致脉象不著,即脉微而里证所致脉象较为明显,故当下以治里。审可下证,证机至为复杂,必当详别证机,以法论治。审病若为阳明热结缓证,宜调胃承气汤。
本条论“阳脉微”、“阴脉微”从表面上看,好像是论脉象主病,但实际上则是从另一面突出辨脉以别证机所在,提示治疗大法,此乃仲景辨证的独到之处。
【古今医论】
《医宗金鉴》“太阳病未解,当见未解之脉,今不见未解之脉,而阴阳脉俱停,三部沉伏不见,既三部沉伏不见,则当见可死之证,而又不见可死之证,是欲作解之兆也。作解之兆,必先见振栗汗出而始解者,乃邪正交争作汗故也。但作解之脉不能久停,脉之将出,必有其先,先者何?先于上下阴阳沉伏不见处求之也。若从寸脉阳部微微而见者,则知病势向外,必先汗出而解;若从尺部阴脉微微而见者,则知病势向内,必自下利而解。如不下利,若欲下之以和里,宜调胃承气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