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录)

第四节 太阳病类似证

一、悬饮证类太阳病证的证治

【原文】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浆浆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152)

【临床指导】

本条辨证精神有三。其一,辨表里兼证,病以表证为主,治当先表,表解乃治其里。正如文中所言:“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若表证解除,里证仍在的审证要点即“汗出,不恶寒”。其证机是饮邪结于胸胁,壅滞气机而逆乱,浊气上攻,饮邪肆虐。

其二,论悬饮证的证治。其病证表现是:“其人染染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其审证要点是:咳唾“引胁下痛”;其治以十枣汤,攻逐饮邪。

其三,辨类似证即悬饮证类太阳病。文中辨病者“其人漐染汗出,发作有时,头痛。”类似太阳病证及其与里证相兼的病情,对此应当辨清其类似,不可把悬饮证当作与太阳病证相兼,误用汗法治疗,则会加重悬饮证。

【古今医论】

《伤寒内科论》“本论主要讨论两大内容,其一,论外有太阳中风卫强营弱证,内有饮停胸胁证,其论治当先解表,‘表解者,乃可攻之’,否则易致生变证。……其二,审饮停胸胁证,其汗出,头痛,干呕等证类太阳中风证,又有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短气等证,颇似表里兼证,对此理当详别证机,排除疑似,若稍有疏忽即有误攻其表。何以别汗出,头痛,干呕等证非表而为里证呢?此虽汗出且无脉浮,头痛而无发热恶寒,干呕而无鼻塞等证,文中言‘汗出不恶寒者’,是鉴别诊断的关键性一句,以别本类似证非表而为里。”

【治法】

攻逐水饮。

【方药】

十枣汤

芫花 甘遂 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用药要点】

方中大戟苦寒有毒,善泄脏腑之水邪,主十二水。甘遂苦寒有毒,善行经隧脉络之水湿,与大戟相伍,逐水之力倍增。芫花辛温有毒,善消胸胁脘腹四肢之水邪。病非有虚,何以用大枣十枚?肥大枣煎汤调服,以顾护胃气,缓和峻下之性,使峻药以缓用留上,并使邪去而正不伤。诸药相伍,共奏攻逐水饮,以疗悬饮证。

【古今方论】

《医方集解》“芫花、大戟性辛苦以逐水饮。甘遂苦寒,能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以攻决为用。三药过峻,故用大枣之甘以缓也,益土所以胜水,湿邪从二便而出也。”

《金匮要略论注》“甘遂性苦寒,能泻经遂之水湿,而性迅速直达。大戟性苦辛寒,能泻脏腑之水湿,而为控涎之主。芫花性苦温,能破水饮窠囊,故曰破癖须用芫花,合大枣用者,大戟得枣,即不损脾也。”

【应用指导】

本方具有攻逐水饮作用,主治水饮内结证,可以治疗渗出性胸膜炎、渗出性腹膜炎、肝硬化腹水、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肾功能衰竭、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晚期血吸虫病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药理作用】

十枣汤具有显著增加大鼠尿量及排钠率,兴奋肠胃,增加蠕动,提高张力,增加胆汁流量,镇痛作用,抗炎作用,抗菌作用,抗惊厥作用等。

(回目录)

二、胸中痰实证类太阳病的证治

【原文】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166)

【临床指导】

本条辨胸中痰实证。因胸中痰实证在病变过程中有时出现类似太阳病证,尤其是类似太阳中风证,如仲景所言:“病如桂枝证”是也,对此一定要区别真伪,审明证机,不被类似病证所迷惑,一定要针对证机而治之。审证是胸中痰实证,其主要证候特征是:“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其证机是痰邪阻于胸中,壅滞胸中宗气,宗气为之而逆乱,上冲咽喉;其治用瓜蒂散,涌吐胸中痰实。

文中所言“胸有寒”之“寒”字,当指痰字,寓有寒痰之意。

【古今医论】

《伤寒贯珠集》“此痰饮类伤寒证,寒为寒饮,非寒邪也。《活人》云:饮之为病,能令人憎寒发热,状类伤寒,但头不痛,项不强为异,正此之谓,脉浮者,病在膈间,而非客邪,故不盛而微也。胸有寒饮,足以阻清阳而碍肺气,故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也。”

【治法】

涌吐痰实。

【方药】

瓜蒂散

瓜蒂熬黄;一分(3g) 赤小豆一分(3g)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粥,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用药要点】

方中瓜蒂味苦,善于涌吐痰涎、宿食及毒物。香豉轻清宣泄,宣达胸膈胃脘之气机,协助瓜蒂涌吐升散,二药相伍,倍增涌吐之力。赤小豆味酸而降,与瓜蒂、赤小豆相伍,以达涌吐痰涎、宿食及毒物而不峻猛损伤正气,可使邪因涌吐去而吐势自平。

随证加减用药 若胸闷者,加枳实、柴胡;若气逆者,加陈皮、竹茹,等。

【古今方论】

《医宗金鉴》“瓜蒂极苦,赤豆苦酸,相须相益,能疏胸中实邪,为吐剂中第一品也。而使香豉汁合服者,借谷气以保胃气也。服之不吐,少少加服。得快吐即止者,恐伤胸中之气也。此方奏功之捷胜于汗下,所谓汗吐下三大法也。”

【应用指导】

本方具有涌吐痰实作用,主治痰实饮食阻结证,可以治疗暴饮暴食之胃扩张、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精神抑郁症,以及癫痫、传染性肝炎、病毒性肝炎高胆红质血症、中毒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药理作用】

瓜蒂散具有催吐作用等。

(回目录)

三、阳虚肌痹证类太阳病证的证治

【原文】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第二;23)

【临床指导】

本条辨证精神有二,一是论阳虚肌痹证的证治,二是暗示辨阳虚肌痹证有类似太阳病证候表现。

本条首先论述“伤寒八九日”,以“伤寒”暗示阳虚肌痹证有类似太阳病证,以揭辨证一定要切中证机,不可为类似现象所迷惑。接着论述阳虚肌痹证的主要病因及证候特点即“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审证是阳虚肌痹证偏于寒者,其证机是风寒湿侵袭肌肤,阻滞经脉气血营卫而不通,其治以桂枝附子汤,温阳通经,祛风散寒。

辨太阳病证与阳虚肌痹证虽都有身体疼痛,但其病因则有明显不同,在太阳者,多为风寒所致;而在阳虚肌痹证者,多为风湿所致。其证机则有本质上的区别,在太阳者,营卫受邪并与邪气相搏;而阳虚肌痹证者,营卫气血筋脉被风寒湿所阻滞,经脉不通;其病证表现在太阳者常有发热恶寒,头痛等证;而在阳虚肌痹证者,其主要病证表现不仅有身体疼痛,而有筋脉疼痛,脉浮虚而涩等。再者,太阳病病证表现与天气变化没有明显的直接关系,而阳虚肌痹证与天气变化则有明显的关系,是其不同,临证当注重鉴别诊断。

辨阳虚肌痹证有偏于寒和偏于湿之分,偏于寒者,其证以疼痛为主,其治以桂枝附子汤;偏于湿者,其证以痛重为主,但有大便硬,小便自利,其证机是湿气内淫,阻滞气机,困阻脾气,脾气不得为胃家行其津行而偏渗于膀胱,其治以桂枝去桂加白术汤即白术附子汤。

【古今医论】

《伤寒内科论》“本论阳虚肌痹证,其始可有发热,恶寒,身疼痛,脉浮等证,颇似太阳病,但太阳病虽有身疼痛,却无身重能以转侧,阳虚肌痹证则无头痛等证,详度病证、机,方知本论是阳虚肌痹证,非论太阳病。文中言‘伤寒’二字,非论太阳病,暗示与太阳病相鉴别。言‘风湿相搏’者,乃遵《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病,’以揭‘风湿相搏’于太阳,一般称痹而不称太阳病,但当与太阳病本证相鉴别。”

【治法】

温阳通经,祛风散寒。

【方药】

桂枝附子汤

桂枝去皮;四两(12g) 附子炮,去皮,破;三枚(15g) 生姜切;三两(9g) 大枣擘;十二枚 甘草炙;二两(6g)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用药要点】

方中桂枝温通阳气,畅达经气,祛风散寒,走皮肤和营卫,入关节温津血。附子温壮阳气,驱逐寒湿。生姜温阳散寒,与桂枝相合,振奋阳气,驱散寒湿;与附子相合,助阳而散寒。大枣补益中气,与桂、附、姜同用,温阳以补阳。甘草益气补中,与大枣相用,益气助阳;与桂、附、姜相伍,温阳益气补阳,并调和诸药。诸药相伍,温阳助阳补阳,祛风胜湿散寒,以疗阳虚肌痹证。

随证加减用药 若关节疼痛明显者,加川乌、细辛;若瘀血明显者,加当归、桃仁;若气虚者,加黄芪、白术,等。

【古今方论】

《伤寒溯源集》“风邪非桂枝不能汗解,寒邪非附子不足以温经,非生姜亦不能宣散。甘草、大枣,缓姜、附之性,助桂枝而行津液也。”

《伤寒来苏集》“桂枝能祛风散寒而胜湿,故重其分两,配附子之辛热。率甘草、姜、枣以主之,三气自平,营卫以和矣。”

【应用指导】

本方具有温阳通经、祛风散寒作用,主治阳虚寒湿证,可以治疗糖尿病性神经病变、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症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药理作用】

桂枝附子汤具有抗风湿作用,抗炎作用,抗惊厥作用,镇痛作用,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的作用等。

【治法】

温阳通经,祛风除湿。

【方药】

桂枝去桂加白术汤(白术附子汤)

附子炮,去皮,破;三枚(15g) 白术四两(12g) 生姜切;三两(9g) 大枣擘;十二枚 甘草炙;二两(6g)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枝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用药要点】

方中附子壮阳气,散阴寒,通经气,和合经气;白术益气健脾燥湿,与附子相伍温补阳气而主风寒湿;生姜辛温,助附子以逐寒湿;大枣益气,与白术相用,健脾益气,助阳气驱风寒湿;甘草和中,既缓附子之烈性,又缓急而止痛,并调和诸药。诸药相伍,共建其功,以疗阳虚骨痹证。

随证加减用药 若阳虚者,加川乌、麻黄;若气虚者,加黄芪、人参,等。

【古今方论】

《绛雪园古方选注》“白术健脾去湿。熟附温经去湿,佐以姜、枣和表里,不必治风,但使湿去,则风无所恋而自解也。”

【应用指导】

本方具有温阳通经、祛风除湿作用,主治阳虚风湿证,可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症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回目录)

四、阳虚骨痹证类太阳病的证治

【原文】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175)(第二;24)

【临床指导】

本条辨证精神有二。一论阳虚骨痹证的证治。其常见证候是:“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其证机是病者素体阳气虚弱,复感风寒湿侵袭骨节筋脉,气血阻滞不通。其治当温阳散寒,通利关节,以甘草附子汤。

二论阳虚骨痹证有类似太阳病证表现。太阳病证常有发热恶寒,头痛等证,而阳虚骨痹证则无此现象,阳虚骨痹证的病证表现是在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等。阳虚骨痹证之人易于感太阳病,应注意辨病是阳虚骨痹证类太阳病证还是阳虚骨痹证与太阳病证相兼,审证求机,以法论治。

阳虚肌痹证与阳虚骨痹证相较,阳虚肌痹证重在肌肤之间疼痛;而阳虚骨痹证重在骨节之间疼痛,是其不同也。

【古今医论】

《金匮要略编注二十四卷》“此阳虚邪盛之证也。风淫伤于营卫,流于关节经络之间,邪正相搏,骨节疼烦掣痛,阴血凝滞,阳虚不能轻跷,故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卫阳虚则汗出,里气不足,则短气而小便不利,表阳虚则恶风不欲去衣。阳伤气滞,故身微肿,然表里阴阳,正虚邪实。”

【治法】

温阳散寒,通利关节。

【方药】

甘草附子汤

甘草炙;二两(6g) 附子炮,去皮,破;二枚(10g) 白术二两(6g) 桂枝去皮;四两(12g)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用药要点】

方中附子温阳通经,散寒止痛,善疗骨节风寒湿。桂枝辛温,辛可走窜关节机关,温可通畅关节血脉,辛温相合,温通血脉,通利关节,与附子相伍,善除骨节风寒湿。白术建脾胃,益气血,主风湿,与桂、附相用,益气助阳补阳,驱逐风寒湿。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诸药相伍,善疗阳虚骨痹证。

【古今方论】

《伤寒论条辨》“甘草益气和中。附子温经散湿。术能胜水燥脾。桂枝祛风固卫。此四物者,所以为风湿相搏之药也。”

《伤寒论辨证广注》“附子温经,除湿祛风。桂枝为臣,祛风固卫。白术去湿为使。甘草为佐而辅诸药。乃疏风祛寒湿之禁方也。”

【应用指导】

本方具有温阳散寒、通利关节功效,主治骨节寒湿证,可以治疗风寒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神经疼痛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回目录)

五、太阳经伤证类太阳病证

【原文】

师曰:病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却,刺腨入二寸,此太阳经伤也。(第十九;1)

【临床指导】

本条论太阳经伤证,并暗示辨太阳经伤证有类太阳病证。为何太阳经伤证不是太阳病证?因太阳病是指外感之邪侵袭太阳营卫和/或筋脉所致的病证,其发病有感受外邪如发热,恶寒,头痛等是也。而太阳经伤证,其发病不是感受外邪,而是由外伤所致,正如仲景所言:“病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却,刺腨入二寸,此太阳经伤也。”对此仲景明确指出审“趺蹶”病证,其病因于“太阳经伤也”。辨“趺蹶”,“趺”者,脚背也;“蹶”者,足背僵硬,行动不便。其证机是太阳经气筋脉由机械外力而损伤,经气筋脉屈伸机关不利。因此太阳经伤证是伤科病证,而太阳病是外感病,是其不同所在。

辨太阳病证当用解表散邪的方法,而太阳经伤证则当理气血,和筋脉的方法,所以其治也不一样,太阳经伤证类似太阳营卫经筋证,其病因不同,治法不同,应当区别对待,不可混淆不分。

【古今医论】

《金匮悬解》“病趺蹶,其人能前不能却,足趺硬直,能前走而不能后移也。筋脉寒湿缩急不柔,是以不能后却。阳明行身之前,筋脉松和则能前步。太阳行身之背,筋脉柔濡则能后移。今能前不能却,是病不在前而在后,太阳经伤也。太阳之经入腘中,贯腨内外踝,至小指之外侧,刺腨入二寸,泻太阳之寒湿,筋柔则能却矣。”

(回目录)

六、转筋证类似太阳病证的证治

【原文】

转筋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转筋入腹者,鸡屎白散主之。(第十九;3)

【临床指导】

本条论转筋证的证治,并暗示转筋证有类似太阳营卫痉证。因转筋证与太阳营卫痉证都有筋脉拘急强直,脉上下行等,但太阳营卫痉证,因感外邪所致,病有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而转筋证是内伤杂病,病无外感之证候,是其不同。因此,太阳营卫痉证治当解表散邪,和畅筋脉;而转筋证,则当因寒湿或因湿热而以法选方用药。若是湿热浸淫筋脉,肝阴不足不能充盈滋泽于筋,湿热之邪肆虐于筋,筋脉拘急僵硬,其治当清热利湿,和畅筋脉,以鸡屎白散治之。

【古今医论】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转筋之为病,风寒外袭,而下部虚热也。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弦者紧也,风寒入而遂道空虚也。直上下行,全无柔和之象,亦同于痉病中直上下行之意也。风寒人而变热,热耗其营血,而脉隧直劲也。转筋本在腨中,乃有上连少腹入腹中者,邪热上行,由肢股而入腹里,病之甚者也。”

【治法】

益阴清热,化湿缓急。

【方药】

鸡屎白散

鸡屎白

上一味,为散,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温服。

【用药要点】

方中鸡屎白泄热以存阴,益阴益和脉,和脉而缓急,利小便以祛湿,湿去则筋脉柔和,以达益阴清热,化湿缓急。

随证加减用药 若阴虚筋急者,加芍药、木瓜;若湿热者,加黄柏、木通,等。

【古今方论】

《名医别录》“鸡矢白,治转筋,利小便。”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主之以鸡屎白散,本草谓其利便破淋,善走下焦,人至阴之分,以之疗转筋,大约不出泄热之意耳。”

【应用指导】

本方具有益阴清热、化湿缓急作用,主治湿热筋急证,可以治疗强直性关节炎、肌肉僵硬症、腓肠肌痉挛、肠胃痉挛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药理作用】

鸡屎白散具有解痉作用,抗炎作用等。

(回目录)

七、疮家类太阳病证

【原文】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85)(第二;6)

【临床指导】

本条辨证精神有二。一是暗示疮家病证在其病变中,有时有类似太阳病证的表现,对此要注重鉴别诊断,如果误将疮家为太阳病而治之,则会引起毒邪浸淫筋脉而变生痊证。

二是论疮家兼太阳病证。以“疮家”为例,借以说明疮疡日久而不愈,暗耗气血,以“不可发汗”借以说明又有太阳病,但以表证为主,其治不当单用解表的方法,而当兼顾其二者。文中又以确立治则治法未能切中证机为借鉴,论述单用汗法之后,更伤气血,以此而导致筋脉不得气血滋养而变生痊证即痉证。

本条辨证精神主要揭示,其一,病有类似,应注意区别真伪,不为假象所迷惑;其二,辨表里兼证,治表当兼顾于里,否则易变生他证。

【古今医论】

《伤寒贯珠集》“身疼痛,表有邪也。疮家脓血流溢,损伤阴气,虽有表邪,不可发汗,汗之血虚生风,必发痉也。”

(回目录)

八、疮痈热证类似太阳病证

【原文】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第十八;1)

【临床指导】

本条辨证精神有二。一论疮痈证的基本脉证。其基本脉证是:“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其证机是外邪侵袭肌肤营卫,壅滞气血,灼腐肌肉。其治清热消肿,溃痈散结。

二是暗示疮痈证类似太阳病证。疮痈证有发热,恶寒与太阳病证有相同之处,但太阳病证多有头痛,身体疼痛等,而疮痈证疼痛则固定在某一部位,正如仲景所言“若有痛处”是也。

辨疮痈证的审证要点是局部红肿热痛,以此而知病是疮痈而非太阳病证,病是疮痈证,其治当清热解毒,透邪于外,是其治也。

【古今医论】

《金匮发微》“凡外证初起,必先恶寒,此其大较也。盖痈之所由成,血络闭于寒湿而营气郁生热,脉乃数也,血以凝涩而内停,则阳气不能独行于表分,此所以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也,遇此脉证,虽形似伤寒,而实为痈疽。三数日后,瘀血郁蒸化热,始知痛处,此与将溃之冻瘃,正复相似,无论在何部分,皆当以药发之。”

(回目录)

九、阳明热极痉证类太阳病证的证治

【原文】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第二;13)

【临床指导】

本条辨证精神有二。一论阳明热极痉证。其基本脉证是“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断齿。”其证机是阳明热极而壅滞气机,消灼津液,筋脉既不得阴津滋养,又反被邪热消灼。其治当清泻阳明盛热,以大承气汤,大下以夺热存津。方药详见卷三阳明病脉证并治。

二是暗示辨阳明热极痉证有类似太阳病痉证。太阳病痉证因于外感而致,多有发热恶寒、头痛等表证,而阳明热极痉证病位在阳明,病因是邪热,病机是热极津伤,病证是筋脉失养而不柔和,而无太阳病痉证之外感表现,以此而别之。

【古今医论】

《医宗金鉴》“此申痉病入里,以明其治也。痉病而更胸满,里气壅也;卧不着席,反张甚也;脚挛急,劲急甚也;必齿,牙紧甚也;此皆阳明热甚灼筋,筋急而甚之象,故以大承气汤直攻其热,非攻阳明之实也。故曰可与,非尽言其可与,有慎重之意。”

(回目录)

十、中暍证类太阳病证

1. 中暍证的基本脉证及辨证

【原文】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第二;25)

【临床指导】

本条辨证精神有二。其一,论中暍证即暑热津气两伤证的基本脉证。其基本脉证是:“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其证机是暑热之邪侵袭阳明,灼伤阴津,耗伤正气而不固,累及卫气,卫气不守。

其二,论暑热津气两伤证类太阳病。文中言:“若发其汗”以揭病证类似太阳病证,若未能审证求机,以用解表法治疗,则会更伤卫气而加重恶寒;文中言“加温针”,暗示中暍证即暑热津气两伤证有类阳气不足证,此时若误辨误治,此必助邪热而加重病证;若认为“口开,前板齿燥”是阳明热结证而多次用下法,则更伤阴津而致小便淋漓不畅。

由于暑热津气两伤证有类似太阳病证,故仲景特于暑热津气两伤证名命为太阳中暍,以揭示鉴别诊断。

【古今医论】

《金匮发微》“发热恶寒似伤寒,身重疼痛似风湿,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又似表阳大虚,所以有此见象者。夏令天气郁蒸,汗液大泄,则其表本虚,表虚故恶寒,感受天阳,故发热,加以土润溽暑,地中水气上升,易于受湿,湿甚,故身重而体痛。小便已,洒淅然毛耸者,暑令阳气大张,毛孔不闭,表虚而外风易乘也。所以手足逆冷者,暑湿郁于肌肉,脾阳顿滞,阳气不达于四肢也。”

《医宗金鉴》“若发汗则徒伤其表,温针则更益其热,下之则热且内陷,变证随出,皆非正治暑湿之法也。”

(回目录)

2. 中暍证的证治

2.1 暑热气阴两伤证的证治

【原文】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入参汤主之。(第二;26)

【临床指导】

本条辨证精神有二。其一,论太阳中热者。并非是论太阳病证,而是论暑热气阴两伤证有类似太阳病证,对此一定要注意鉴别诊断,不可为类似证所迷惑。

其二,论中暑气阴两伤证的证治。辨中暑津气两伤证的证候是“汗出,恶寒,身热而渴。”其证机是暑热侵犯阳明,邪热灼伤津气,气不固表;其治当清泻盛热,益气生津,以白虎加入参汤。

辨中暑津气两伤证之汗出恶寒,身热而渴有类似太阳温病证,但太阳温病证恶寒与发热并见,恶寒程度轻微;而中暑津气两伤证之恶寒与汗出有一定的关系,即汗出之后恶寒,与发热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以此而别病是暑热气阴两伤证而非太阳病证。

本条辨“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好像是在论太阳病的又一证型,但仔细全面审证求机之后,得知仲景所论不是论太阳病的又一证型,而是论中暑津气两伤证的表现有类似太阳病证表现,对此提出“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暗示应注意与太阳病证相鉴别诊断。

辨“中热”,《金匮要略心典》曰:“中热亦即中暑,暍即暑之气也。”可见,中热是中暑,而非太阳病也。

【古今医论】

《金匮要略心典》“中热亦即中暑,暍即暑之气也。恶寒者,热气入则皮肤缓,腠理开,开则洒然寒,与伤寒恶寒者不同。发热汗出而渴,表里热炽,胃阴待涸,求救于水,故与白虎加入参以清热生阴,为中暑而无湿者之法也。”

2.2 暑湿营卫不和证

【原文】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编者注:“微”字作形容词解释,以修饰“弱”字,不能作名词脉微解),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一物瓜蒂散主之。(第二;27)

【临床指导】

本条论太阳中暍证即暑湿营卫不和证。辨暑湿营卫不和证的第一要领是注意与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太阳温病证、太阳柔痉证、太阳刚痉证,太阳风水证、太阳风湿证相区别,于此必须明确暑湿营卫不和证的病理特点是:其一,暑热易伤津气,病有气津两伤的病证表现;其二,暑湿之邪侵袭在肌肤营卫之间,病有营卫之气与暑湿相搏的病理表现。这是太阳中暍不同于其它太阳病证的关键所在,审证是暑湿营卫不和证,其治以一物瓜蒂散,即可得到治疗目的。

辨太阳中暍证,有以热盛为主的,有以暑湿为主,临证皆当以病情而用方。

【古今医论】

《金匮要略直解》“脉虚身热,得之伤暑,此证先中于热,再伤冷水,水气留于腠理皮肤之中,则身热疼重也,与瓜蒂汤以散水气。”

【治法】

清热祛湿,散水和卫。

【方药】

一物瓜蒂散

瓜蒂二十个(6g)

上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用药要点】

方中瓜蒂苦寒,苦以燥湿涤邪,寒以清热解暑。

《金匮要略心典》云:瓜蒂“治是暑兼湿者。”瓜蒂一味,走肌肤营卫,善解暑湿,走里则涌吐宿食或痰涎。

【应用指导】

本方具有清热祛湿、散水和卫作用,主治营卫水湿证,可以治疗暑热病挟湿者,以及慢性咽炎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药理作用】

一物瓜蒂散能刺激胃感觉神经,能反射地兴奋呕吐中枢而起催吐作用;能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增加肝糖元蓄积,抑制肝细胞纤维增生,防止肝细胞脂肪及变性而起保肝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