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录)

卷六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概说

少阴生理包括经络和脏腑气血阴阳的功能活动,经络包括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脏腑包括心和肾。心主血脉,主神明,主汗,其华在面,为君主之官,对人体起到统领作用;肾主藏精,内寓真阴真阳,为元气之本,对人体起激活活力的作用,心肾相互为用,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少阴病理主要指或心肾素体虚弱或外邪侵袭而致心肾生理功能失常,或呈现虚弱性疾病,或呈亢奋性疾病,或为虚实夹杂性疾病,因病人体质而异,病证表现各不尽相同。

少阴病辨证,即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其既然是体系,必有多个部分所组成,其主要有本证辨证,兼证辨证,类似证辨证。少阴病本证有寒证,热证,虚证和实证;其兼证有,少阴病证与太阳病证相兼,少阴病证与阳明病证相兼,少阴病证与太阴病证相兼,少阴病证与血证相兼,等;少阴病类似证辨证有厥阴肝气郁滞证类少阴病,胸中痰实证类少阴病,等。

少阴病治疗,虚证当补,实证当泻,热证当清,寒证当温,虚实并见或寒热同见,治当同时并用。

少阴病治禁,虚者禁泻,禁下,寒者禁清。但在特定的情况下,可兼用下,兼用汗,皆当因人而宜。

少阴病预后,少阴寒证取决于阳气的存亡,阳存者生,阳亡者死;少阴热证取决于阴气的存亡,阴存者生,阴亡者死。

(回目录)

第一节 少阴病纲要

一、少阴病的基本脉证

【原文】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

【临床指导】

本条主要论少阴病的基本脉证,其基本脉证是:“脉微细,但欲寐也。”其证机是少阴虚弱,邪气相搏,心神为邪所困而不振,肾精为邪所虐而不上奉。辨少阴病的基本脉证,就是在科学分析和科学抽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具体病例的近似反映,不是具体的少阴病病证,但对辨具体的少阴病病证起到纲领性指导作用。

辨具体的少阴病病证,在少阴病基本脉证理论指导下,还必须进一步辨清少阴病热证、寒证。就少阴寒证而言,还当进一步辨少阴阳虚阴盛证,少阴阳虚格阳证,少阴阳虚戴阳证,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辨证结论,明确的论治方案。

辨具体的少阴病病证,如辨少阴虚寒证,病人不一定具有少阴病基本脉证的所有病证表现,只要具备少阴病基本脉证证机即可,且不可认为病人一定要具备少阴病基本脉证而限定辨证视野,运用少阴病基本脉证指导临床,必须做到灵活应用。

【古今医论】

沈尧封《伤寒论读》“微,薄也,属阳虚;细,小也,属阴虚。但欲寐者,卫气行于阴而不能行于阳也。此是少阴病之提纲,凡称少阴病,必见但欲寐之证情,而其脉或微或细,见一便是,不必并见。”

(回目录)

二、少阴病自愈证

1. 少阴正气来复者为向愈

【原文】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290)

【临床指导】

本条论少阴正气来复者为向愈的基本脉证。其证候特征是:“脉阳微阴浮者。”其证机是阳气来复,邪不胜正,病为向愈。

文中言:“少阴中风”,其“中风”二字不是言病人又感受风邪而加重病证,而是言少阴正气恢复,文中言“中风”以代人体阳气恢复。辨脉阳(寸部)微是暗示少阴之气积力恢复,因抗邪而不足以鼓动血脉,尤其辨阴(尺部)浮标志少阴之气足有力驱除病邪,从而揭示病为向愈。

【古今医论】

《伤寒论本旨》“阳微者,寸微也;阴浮者,尺浮也。……少阴在里,故其脉本微细,今尺浮者,邪从阴出阳之象,故为欲愈。”

(回目录)

2. 少阴主时者为向愈

【原文】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291)

【临床指导】

少阴病病解日期,大多在六七日左右。从其欲解时辰上,则大多在少阴之气所旺之时即 23 时至次日 5 时,正气借自然之气极力抗邪,病情大多趋于向愈或缓解。但也有因感邪较重,于时加重者,不可不知。

理解少阴病欲解的临床意义,主要有三,其一,邪轻病不重者,病可不药而愈,其病愈大多在欲解时辰;其二,治疗少阴病,最好在其欲解时服药,可提高治疗效果;其三,病者服药病解,尚有身体不了了者,可在欲解时辰完全恢复。

再者,认识少阴病欲解,不可消极等待,而当积极治疗,以期缩短病程,求得最佳疗效。

【古今医论】

《伤寒论条辨》“子丑寅,阳生之时也。各经皆解于其所旺之时,而少阴独如此而解者,阳进则阴退,阳长则阴消,且天一生水于子,子者,少阴生旺之地,故少阴之欲解,必于此时欤。”

(回目录)

3. 少阴病脉紧为向愈

【原文】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287)

【临床指导】

本条论少阴病脉紧为向愈。文中论脉紧而转为微,并连用两个“反”,即“反温”、“反去”,以此揭示少阴病病为向愈的特殊表现。此辨脉微必须辨清病者原之脉紧而转为脉微,再参合其他有关证候特征,才可辨清病者脉微是少阴寒气欲去,阳气积力驱除寒气而不足以鼓动血脉所致,故见脉微,此脉微是正气驱邪的一种标志,不可视为病证加重。如《伤寒论辨证广注》曰:“诊其脉乃暴微,则其微非亡阳之微,实阳气回而脉微也。”于此还要知道,仅凭脉微是不能得出辨证结论的,必须脉证相互验证,才能认清脉微本质是病情向愈而不是病证加重。对此辨证必须细审病者原之脉象特征,并参合今之变化,方可得知病为向愈之脉象。

文中最后指出,病者病证表现似在加重,但仔细揆度证机及证情,则知病为向愈。正如文中所言:“虽烦,下利,必自愈。”其为阳气恢复,积力驱除邪气,邪气在未去之际而猖獗,终因邪不胜正而从下去。此对辨错综复杂的病证极有帮助。

【古今医论】

《注解伤寒论》“少阴病脉紧者,寒甚也。至七八日,传经尽,欲解之时,自下利,脉暴微者,寒气得泄也。若阴寒胜正,阳虚而泄者,则手足厥而脉紧不去;今手足反温,脉紧反去,知阳气复,寒气去,故为欲解。下利烦躁者,逆,此正胜邪微,虽烦躁下利,必自止。”

(回目录)

三、少阴病兼证治则

1. 少阴病兼表禁单用汗法

【原文】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285)

【临床指导】

本条论少阴病证与太阳病证相兼的证治特点。何以知病是表里兼证,文中言“少阴病”者以代病证有里证,临证当别少阴寒证与热证,以及虚证与实证。文中特言“不可发汗”以代病有在表证,并暗示表里兼证,病以里证为主,治当先里,且不可先治其表,若先治其表,则可引起其他病证,对此千万要引起重视。

辨少阴病,文中仅言:“脉细沉数,”其既可见于少阴热证,又可见于少阴寒证,临证皆当详证机,以法论治。

本条另一辨证精神是,暗示少阴病证在其病变过程中有类似太阳病证表现。对此一定要注意鉴别诊断,不可为表面症状所困惑。

【古今医论】

《伤寒内科论》“本论‘脉细沉数’,以示有病在里,言‘不可发汗’,以示有病在表,复言‘病为在里’,以揭本表里兼证,以里证为主,此虽有表证,‘不可发汗’,当先治其里。若是少阴热证,当先育阴清热,若先发汗,必伤阴动血,呈下厥上竭变证。若是少阴寒证,当先扶阳抑阴,若先发汗,必致亡阳变证。”

(回目录)

2. 少阴病兼表证或兼虚弱证禁单用汗下法

【原文】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286)

【临床指导】

本条辨证精神有二。其一,论少阴病证与太阳病证相兼。病以少阴病证为主,治当先里,若误用发汗的方法,则会更伤阳气,如文中所言:“不可发汗,亡阳故也。”

其二,论少阴病证有不大便症。其证机是少阴阳气虚弱,阳气不得温煦、不得推动所致,对此一定要审证确切,不可见到病有不大便症,即用攻下的方法。若误用攻下的方法治疗,则更伤阳气,故文中明确指出:“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本条也暗示少阴病证有类似太阳病证,其辨其治都要同中求异,针对证机而治之。

【古今医论】

《伤寒论译释》“所谓脉微不可发汗,因脉微为阳气不足,如再发汗,则极易引起大汗亡阳的危险,所以不可发汗。少阴病在化热转成燥实的时候,也可暂用攻下,但阴血虚甚的,则不可妄攻。本条脉微已属阳虚,如果尺部脉微涩,表示阴血亦亏,虽有便秘,亦当禁用攻下。假如误下,必蹈虚虚之害,而祸不旋踵。”

(回目录)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

一、少阴病寒证的基本脉证

(回目录)

1. 少阴寒证的审证要点

【原文】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282)

【临床指导】

本条辨证精神有二,一辨少阴寒证,二辨少阴寒证的证机。首先论少阴寒证的基本脉证,其证候要点是:“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其证机是少阴阳气虚弱,寒气内生或外袭,寒气充斥上下,阳气不得气化阴津而下注。文中并对少阴阳虚寒证之口渴的证机解释为:“虚故引水自救。”

本条辨证也暗示辨少阴寒证之口渴与热证之口渴有其本质不同,即文中言:“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从而暗示,病若是热证,其小便当是色黄而非白,审小便色白是辨少阴寒证的主要要点之一,对此必须引起重视。正如文中明确指出:“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古今医论】

《伤寒经注》“此明欲吐不吐,心烦欲寐,自利而渴为少阴证,又当以小便之色辨其寒热也。……盖欲吐心烦,自利而渴,有似传经热邪,若小便黄赤,即是热证,今小便色白,是下焦虚寒,不能克制寒水之气,故令溺白,当用温补,而不当寒下也。”

(回目录)

2. 少阴寒证主脉

【原文】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283)

【临床指导】

本条论少阴阳虚寒证的主脉。辨少阴病有以阳虚为主者,有以寒邪为主的。若以阳虚为主者,其脉大多是微细或虚弱;若是以寒证为主者,因寒主收引,故其脉大多是紧。同时还要知道辨少阴寒证,其大多有阳虚,但其病变有主次之分。

文中还论述脉紧,其可见于少阴寒证与阳虚证都比较明显者,正如文中所言:“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仔细揆度证机,病仍以少阴寒证为主,阳虚为次。特言“亡阳”者,以揭辨证不可忽视阳虚,论治则有主次之分。

文中最后指出少阴寒证而有阳虚者的病证表现是,“法当咽痛而复吐利。”以此而揭示寒证可以引起咽痛,临证万万不可仅局限于热证,辨咽痛寒证如 313 条,半夏散及汤方是也。

【古今医论】

《伤寒论三注》“脉至阴阳俱紧,阴寒极也。寒邪入里,岂能有汗,乃反汗出者,则是真阳素亏,无阳以固其外,遂致腠理疏泄,不发热而汗自出也。圣人特垂训曰:此属少阴,正用四逆急温之时,庶几真阳骤回,里证不作,否则阴邪上逆,则为咽痛,为吐;阴寒下注,而复为利,种种危候,不一而足也。”

(回目录)

二、少阴寒证的证治

1. 少阴阳虚阴盛证的证治

【原文】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

【临床指导】

本条论少阴阳虚阴盛证的证治。文中论辨证要点,仅言“脉沉者”,而未言少阴阳虚阴盛证的具体证候表现,结合临床实际,仅仅根据病人脉沉,是不能得出正确辨证结论的,再者病人仅仅是脉沉,也是不会诊治的。辨少阴病,证机有寒热之别,本条所论少阴病当指少阴阳虚阴盛证,这是根据四逆汤方药配伍关系及其作用特点而判断得来的。因此,本条辨证精神既是辨少阴阳虚阴盛证的证治,又是辨四逆汤证的证治,为四逆汤方证辨证奠定了理论基础。可见,本条对辨四逆汤证具有重要意义。

文中言“急温之”,以揭治疗阳虚阴盛证,必须做到见微知著,及早从治,防止病情继续演变与转危。

【古今医论】

《伤寒贯珠集》“此不详何证,而但凭脉以论治曰: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然苟无厥逆、恶寒、下利、不渴等,未可急与温法。愚谓学者当从全书会通,不可拘于一文一字之间者,此又其一也。”

(回目录)

2. 少阴阳虚格阳证的证治

【原文】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17)

【临床指导】

本条论少阴阳虚格阳证的证治。辨少阴阳虚格阳证的常见证候有“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其审证要点是“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从文中所辨证机分析,则知少阴阳虚格阳证比少阴阳虚戴阳证更重,其证机是少阴阳气虚弱,阴寒太盛,逼迫虚阳浮越于外于上;其治以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本条辨证不仅辨少阴阳虚格阳证的典型脉证,而且也论述少阴阳虚格阳证在其病变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或然表现“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指出其阳虚阴寒内盛,既可内结不通,又可逆乱上冲,更可搏结于咽喉,还可遏制血脉不行。以此把辨证视野展开,以示辨证不仅要辨典型病证表现,还要会辨一些不常见的病证表现,审证若是少阴阳虚格阳证,其治以通脉四逆汤,但在治疗时,还要根据病者的具体情况而针对证机而随证加减用药。

【古今医论】

《伤寒论集注》“此言通脉四逆汤治下利清谷、脉微欲绝也。下利清谷,少阴阴寒之证也;里寒外热,内真寒而外假热也。手足厥逆,则阳气外虚;脉微欲绝,则生气内竭。夫内外俱虚,身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乃真阴内脱,虚阳外浮,故以通脉四逆汤主之。夫四逆汤而曰通脉者,以倍加干姜,土气温和,又主通脉也。”

【治法】

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方药】

通脉四逆汤

甘草炙;二两(6g) 干姜三两(9g)〔强人可四两(12g)〕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大者一枚(8g)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入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用药要点】

方中由四逆汤倍干姜,增附子量而成。附子辛热,不仅能温壮阳气,还能驱逐阴寒。倍用干姜,既助附子温阳散寒,又暖脾胃阳气,与附子相用,通达经脉而和阳气。甘草补中益气,与附子、干姜相用,补气之中以补阳,温阳之中以壮阳,使附子、干姜辛热温阳而不耗散,并调和诸药。诸药相伍,温阳通脉,益气补阳,使阴阳之气和协于脉,以愈其疾。

随证加减用药 若阳虚不仅格拒于外,且格拒于上者,加葱白以破阴回阳,宣通上下阴阳以交媾;若腹中络脉失和,脾络不畅而梗阻者,可减葱白,加芍药以通达络脉,并与甘草相用以缓急止痛;若阳气大虚,阴寒内盛而攻胃,胃气不降而上逆者,加生姜以温中降逆,散寒止呕;如虚阳浮越而郁于咽者,当去芍药,加桔梗以利咽降逆;若下利无度而无物可下者,阳气大虚而无力鼓动血脉之无脉者,去桔梗,加入参益气,与附子、干姜相用以温补阳气,辅佐血脉运行;与甘草相用,益气以复脉通脉。方中药物加减,定做到药用与证机切切相应,使邪去正复。

【古今方论】

《伤寒论条辨》“夫脉者,血气之道路也。血,阴也,非阳不行。姜、附辛热,助阳也。甘草甘平,益气也。汤本四逆而分两铢,通脉则加姜之谓。”

《伤寒论辨证广注》“武陵陈氏云:通脉四逆,即四逆汤也。其异于四逆者,附子云大,甘草、干姜之分两加重,然有何大异,而加通脉以别之。曰四逆汤者,治四肢逆也。论曰: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阳气虚也,故以四逆益真阳,使其气相顺接,而厥逆愈矣。至于里寒之甚者,不独气不相顺接,并脉亦不相顺接,其证更剧,故用四逆汤,而制大其剂,如是则能通脉矣。同一药耳,加重则其治不同,命名亦别,方亦灵怪矣哉。”

【应用指导】

本方具有破阴回阳、通达内外功用,主治阳虚格阳证,可以治疗急、慢性衰竭、休克、心力衰竭、急、慢性肾功能衰竭、风湿性关节炎、急、慢性肠胃炎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药理作用】

通脉四逆汤具有抗休克作用,抗炎作用,镇静镇痛作用,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等。

(回目录)

3. 少阴阳虚戴阳证

3.1 少阴阳虚戴阳证的证治

【原文】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314)

【临床指导】

本条论少阴阳虚戴阳证的证治。本条辨证若仅从文中所言,则很难辨清病证是寒还是热,因寒热证机都可引起下利。对此理解主治病证必须参合方药功效及其作用特点,通过方药功效分析而推断本方主治病证表现,则知病证表现除了有少阴阳虚病证外,更有阳虚戴阳证即面赤等,只有全面合参,方可辨清病变的证机所在。审证是少阴阳虚戴阳证,其证机是阳气虚弱,阴寒内盛,逼迫虚阳浮越于上;其治以白通汤,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古今医论】

《伤寒论辨证广注》“病初起,寒邪便中少阴而下利,此寒邪不独在经而入脏矣。肾虚无火,不能制水,故下利。”

【治法】

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方药】

白通汤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3g) 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5g)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用药要点】

方中附子、干姜大辛大热,虽能壮阳,但不能使少阴心肾之阳入于阴中,何以使少阴心肾之阳入于阴中?伍以葱白味辛而润,急通上下阴阳以交合,使被格拒之阳能入于阴中,并能使附子、干姜壮阳与阴血相合而互根,以愈戴阳证。

【古今方论】

《注解伤寒论》“白通汤温里散寒。《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葱白之辛,以通阳气。姜附之辛,以散阴寒。”

《金镜内台方议》“以附子为君,温经散寒。加干姜之辛热,温中益阳。加葱白之辛,而通阳气也。以此三味之剂而治下利,若非内寒阴胜者,不可用之。”

【应用指导】

本方具有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功效,主治阳虚戴阳证,可以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尿毒症、肝昏迷、霍乱、肠伤寒,以及眼科之前房积液、雷诺氏病等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3.2 少阴阳虚戴阳证及其服药格拒证的证治与预后

【原文】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315)

【临床指导】

本条辨证精神有二。一论辨少阴阳虚戴阳证的证治。文中辨证与 314 条相比,虽提出脉微,但在辨证方面,仍然是不够的,还当据方药功效而推断病者有戴阳证,只有全面揆度证机,才可免于失误,以法用白通汤治疗。

二论辨少阴阳虚戴阳证服药格拒证的证治。辨治少阴阳虚戴阳证,在一般情况下用白通汤通常可以达到治疗目的,但在有些情况下,由于病重药轻,或因其它原因,则会出现服药格拒证,即“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其补救措施必须考虑,既要治疗阳虚戴阳证,还要治疗服药格拒证,选用白通加猪胆汁汤,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引阳药入阴。

辨“脉暴出者”,其证机是阳气大虚,正气不支,脏气因用药不当而暴露外出,预后不良。审脉“微续者”,其证机是阳气虽然大伤,但正气仍然能守藏于内,正气不为用药而暴露于外,正气能借助药力而积力抗邪以微微续出,标志脏气内守,预后良好。

【古今医论】

《伤寒论条辨》“暴出者死,无根之阳骤进诸外也。”

《伤寒溯源集》“其脉忽暴出者,是将绝之阳得热药之助,勉强回焰,一照而熄,故死。”

《医宗金鉴》“此承上条详申其脉,以明病进之义也,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下利当止。今利不止,而转见厥逆无脉,更增干呕而烦者,此阴寒盛极,格阳欲脱之候也。若专以热药治寒,寒既甚,必反格拒而不入,故于前方中加入尿、猪胆之阴,以引阳药入阴。《经》曰:逆者从之,此之谓也。无脉者,言诊之而欲绝也,服汤后,更诊其脉,若暴出者,如烛烬焰高,故主死;若其脉徐徐微续而出,则是真阳渐回,故可生也。”

【治法】

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引阳药入阴。

【方药】

白通加猪胆汁汤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3g) 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5g) 人尿五合(30ml) 猪胆汁一合(6ml)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用药要点】

方中以白通汤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加入尿、猪胆汁之咸寒,引阳药入阴,以使阳热药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以达阳药入阴而交通阴阳而无格拒,免于阴寒太盛拒阳药不能入阴。方中寒热药并用,相互为用,相反相成,以奏其功。

【应用指导】

本方具有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引阳药入阴功效,主治阳虚戴阳格拒证,可以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尿毒症、肝昏迷、霍乱、肠伤寒,以及眼科之前房积液、雷诺氏病等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古今方论】

《伤寒来苏集》“葱辛温而茎白,通肺以行营卫阴阳,故能散邪而通阳气,率领姜附,入阳明而止利,入少阴而生脉也。附子生用,亦取其勇气耳,论中不及人尿,而方后反云无猪胆汁,亦可服者,以人尿咸寒,直达下焦,亦能止烦除呕矣。”

《伤寒论条辨》“人尿性寒,胆汁微寒,以之为向导者。经曰:逆者从之,此之谓也。”

《伤寒内科论》“本方以白通汤破阴回阳,通达上下。加入尿、猪胆汁之咸寒,引阳药入阴,以便更好地使热药发挥回阳救逆作用。”

(回目录)

4. 少阴阳虚水泛证的证治

【原文】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16)

【临床指导】

本条论肾阳虚水泛证的证治。一论其主要脉证,即“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其证机是肾阳虚弱,阳不化水,水气内停而阻滞气机并肆虐上下内外,正如文中所言:“此为有水气”;其治以真武汤,温阳利水。

二论少阴肾阳虚水泛证在其病变过程中可能见到的或然证,如“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其证机是或水气上逆而犯肺,或水气内盛而遏肾气不得固摄膀胱,或水气充斥泛溢而下趋于肠间,或水气逆乱于胃气而上逆为患,因人因素体失调而逆乱;其治在以真武汤为基础方而加减用药,以使方药与证机切切相应。

审少阴肾阳虚水泛证既可见小便不利,又可见小便利,其小便不利重在阳气不得气化水液,其小便不利重在阳气不得固摄水津,其二者均是肾阳虚所致,是其相同之处。

本文暗示辨证既要重视辨主要证候特征,又要辨可能见到的或然证,只有全面认识,方可免于失误。

【古今医论】

《伤寒贯珠集》“少阴中寒,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邪气递深,而脏受其病矣。脏寒故腹痛;寒胜而阳不行,故小便不利。于是水寒相搏,浸淫内外,为四肢沉重疼痛,为自下利,皆水气乘寒气而动之故也。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水寒之气或聚或散或上。”

【治法】

温阳利水。

【方药】

真武汤

茯苓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生姜切;三两(9g) 白术二两(6g)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5g)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用药要点】

方中附子辛热以壮肾阳,使水有所主,化气行水,并助心脾阳气以气化水气。白术健脾燥湿,使水有所制,并能生化气血,滋养心肾,与附子相合,使水有所主所制。生姜宣散,辅佐附子以助阳,是于主水之中有散水。茯苓淡渗,辅佐白术以健脾,是于制水之中以利水,与生姜同用,以渗、散内外之水气。芍药既可敛阴和营,又可利水气,并可引阳药入阴,更可制附子刚燥之性,使温药温阳化气利水而不燥阴津。诸药相伍,以达温阳利水之功用。

随证加减用药 若咳嗽者,寒气上逆于肺也,加干姜、细辛以散肺寒,加五味子以敛肺气;若小便利则不必复利,故去茯苓;下利甚者,寒气下渍于肠,当去芍药之阴寒,加干姜以温里分清浊;若呕者,寒气上逆于胃,当重用生姜以温胃降逆散水,至于是否去附子,则当临证斟酌用之。

【古今方论】

《医宗金鉴》“用附子之辛热,壮肾之元阳,而水有所主矣。白术之苦燥,建立中土,而水有所制矣。生姜之辛散,佐附子之补阳,温中有散水之意。茯苓之淡渗,佐白术以健土,制水之中有利水之道焉。而尤妙在芍药之酸敛,加于制水,主水药中,一以泻水,使子盗虚,得免妄行之患。一以敛阳,使归根于阴,更无飞越之虞。孰谓寒阴之品,无益于阳乎?”

《伤寒明理论》“故以茯苓为君,白术为臣。芍药味酸微寒,生姜味辛温。《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温经散湿,是以附子为使也。”

【应用指导】

本方具有温阳利水作用,主治阳虚水气证机,可以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功能衰竭、心源性水肿、心力衰竭、肺心病、风心病、慢性肠炎、肠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哮喘、甲状腺功能低下、肺气肿、美尼尔氏综合征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药理作用】

1. 改善心功能作用:对犬实验性心力衰竭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衰犬肾脏的泌尿功能。

2. 降低血脂作用:对实验鹌鹑能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及血糖。

3. 改善微循环作用:降低血液粘滞性,浓稠性,减低血流阻力,减轻心脏负担;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衰犬肾脏的泌尿功能,增加肾血流量,使尿量增加,并可能调节体液代谢。

4. 改善肾功能作用:能够兴奋受抑的 HPA 轴,促进肾上腺皮质醇分泌至正常水平;能够明显拮抗 HCA 对肾上腺皮质功能及组织形态的抑制,对 HPA 轴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够调整实验大鼠渗透压调定点,减少 ADH 的分泌,显示较强的利尿作用;能够拮抗外源性糖皮质激素对动物肾上腺皮质功能分泌的抑制,使 ALD 含量保持在正常水平;能够通过兴奋受抑 HPA 轴,增加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促进 ANP 恢复至正常水平;提高机体免疫机能,改善肾功能作用,抗自由基的作用等。

(参考文献)

(回目录)

5. 少阴阳虚寒湿证

5.1 少阴阳虚寒湿证的证治

【原文】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305)

【临床指导】

本条论肾虚寒湿体痛证的证治。其辨证要点是:“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其证机是阳气虚弱,寒湿侵袭,浸淫筋脉骨节,气血运行不畅而阻滞不通。审证是肾虚寒湿体痛证;其治以附子汤,温肾散寒祛湿。

本条辨证暗示,因其证候表现与太阳伤寒证有类似之处,因此,其辨证当注重鉴别诊断。

【古今医论】

《伤寒溯源集》“身体骨节痛,乃太阳寒伤营之表证也。然在太阳,则脉紧而无手足寒之证,故有麻黄汤发汗之治;此以脉沉而手足寒,则知寒邪过盛,阳气不流,营阴滞涩,故身体骨节皆痛耳。且四肢为诸阳之本,阳虚不能充实于四肢,所以手足寒,此皆沉脉之见证也,故谓之少阴病,而以附子汤主之,以温补其虚寒也。”

【治法】

温暖肾阳,驱逐寒湿。

【方药】

附子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10g) 茯苓三两(9g) 人参二两(6g) 白术四两(12g) 芍药三两(9g)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用药要点】

方中附子温肾阳,散寒湿,通筋脉,走骨节,和经气,壮阳气,暖宫寒,止疼痛。人参大补元气,与附子相用,温阳之中以补阳,振奋阳气,驱逐内外寒湿,调荣养卫,以调畅肌肤营卫。白术燥寒湿,益中气,与附子相用,温补阳气,驱散寒湿。茯苓健脾益气渗湿,使湿得以下行。芍药和营血,通血痹,与附子相用,温阳以益阴,并制附子之燥性。诸药相伍,温暖肾阳之中以补阳,驱散寒湿以走内外,以达愈疾之目的。

随证加减用药 若关节疼痛者,加麻黄、细辛;若湿盛者,加羌活、川芎;若经气不通者,加桂枝、当归,等。

【古今方论】

《伤寒论条辨》“附子汤者,温里散寒之要药也。主之以附子汤,附子温经而寒自散也。人参甘温,补其气以扶阳是也。芍药微平,收其阴而为阳之附。茯苓甘淡,淡以利窍,逐水以消阴。甘以入心,顺火以从阴,术味甘苦,苦以燥湿,制水而燠土,甘以益脾,和中而固本也。”

《伤寒论辨证广注》“以附子为君,温经散寒。茯苓为臣,而泄水寒之气。以白术、芍药为佐,而益燥其中。以人参为使,而补其阳,以益其元气,散其阴邪也。”

【应用指导】

本方具有温暖肾阳、驱逐寒湿功效,主治阳虚寒湿证,可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肉疼痛、习惯性流产、妊娠腹痛、妊娠中毒症、慢性盆腔炎、慢性附件炎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药理作用】

1. 抗心肌缺血及缺氧作用: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家兔心肌缺血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对小鼠心脏有明显的抗缺氧能力,显著提高心肌营养性血流量;能明显降低实验小鼠红细胞微粘度,对小鼠心肌细胞环核苷酸(cAMP 和 cGMP)有明显提高作用,但对 cAMP 的影响更大。

2.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对小鼠血浆 6-酮-前列腺素 F1a1/血栓素 B2 的影响有明显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3. 镇痛及抗炎作用:对小白鼠扭体法、热板法均能明显提高小鼠痛阈,对实验性小鼠耳肿胀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增强机体免疫机能的作用。

(参考文献)

5.2 少阴寒湿证药灸并治

【原文】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4)

【临床指导】

本条论肾虚寒湿体痛证的证治。文中不是重点辨肾虚寒湿体痛证的证候表现,而是重点论述肾虚寒湿体痛证的治疗,并提示其治疗不仅可以用方药,还可以用灸法。从仲景所论可以得知,对于肾虚寒湿体痛证的治疗,若采用方药与灸法并用,其治疗效果会更好。审证是肾虚寒湿体痛证,其证机是肾阳虚弱,寒湿浸淫筋脉骨节;其治以附子汤,温暖肾阳,驱逐寒湿。

【古今医论】

《伤寒贯珠集》“口中和者,不燥不渴者,为里无热也;背恶寒者,背为阳而阴乘之,不能通于阳也。阳不通,故当灸之以通阳痹,阳不足,故主附子乘以补阳虚,非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之属,徒以温散为事矣,此阳虚受寒,而虚甚于寒者之治法也。”

(回目录)

6. 少阴阳虚下利便血证

6.1 少阴阳虚下利便血证的证治

【原文】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306)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第十七;42)

【临床指导】

本条论肾阳虚滑脱证的证治。辨肾阳虚滑脱证的主要证候是:“下利,便脓血。”审证要点是腹痛,喜温喜按,其证机是肾阳虚弱,不能固摄,脉络不固;其治以桃花汤,温涩固脱。

在临床中,病以便脓血为主者,其证机大多属于热证,少见于寒证,但对寒证要引起重视。

【古今医论】

《伤寒论译释》“本条是属于少阴虚寒性的下利便脓血,其原因是由于脾肾阳气不足,肠胃虚寒,下焦不能固摄所致。故本证下利,必定滑脱不禁,并有脉沉细或腹痛喜按等虚寒性的脉证与热性下利便脓血根本不同。”

【治法】

温涩固脱。

【方药】

桃花汤

赤石脂一半全用,一半筛末;一斤(48g) 干姜一两(3g) 粳米一升(24g)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用药要点】

方中重用赤石脂温涩固脱以止利。《神农本草经》云:“主泄利,肠澼脓血。”尤其赤石脂一半筛末冲服,一半人汤剂,旨在使药力留着于肠中,充分显示温涩的作用。干姜温达中气以下填于肾,使肾阳恢复主司二阴开合,与赤石脂相合,以增温涩固脱,止利止泄。粳米甘平,以益后天补先天,与干姜相合,使温肾作用更强,与赤石脂相合,以达补中以固涩。诸药相合,以达温肾固涩的效果。

随证加减用药 若脾肾虚寒,手足不温者,可加附子、肉桂以温肾暖脾;若脱肛坠下者,加升麻、黄芪以益气升陷;若滑脱不禁者,加罂粟壳、乌梅,等。

【古今方论】

《伤寒溯源集》“故仲景用桃花汤,治下利便脓血,取赤石脂之重涩,入下焦血分而固脱。干姜之辛温,暖中焦气分而补虚。粳米之甘温,佐石脂、干姜而润肠胃也。”

《伤寒悬解》“桃花汤,糯米补土而泄湿。干姜温中而驱寒。石脂敛肠而固脱也。少阴水脏下利而便脓血,总是湿寒,万无湿热理。桃花汤实为主方不可易也。”

【应用指导】

本方具有温阳固脱功效,主治阳虚滑脱证,可以治疗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药理作用】

桃花汤具有抗菌作用,抗炎作用,镇静镇痛作用,收敛作用,止血作用,促进碳水化合物在人体内的吸收作用等。

6.2 少阴阳虚下利便血证的证候特征及证治

【原文】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307)

【临床指导】

本条论肾阳虚滑脱证的证治。文中进一步论述肾阳虚滑脱证的典型脉证:“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审证是肾阳虚滑脱证,其证机是阳虚不能固摄,阴津因下利无度而内伤,血不得固而外溢;其治以桃花汤。

【古今医论】

《伤寒贯珠集》“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脏病在阴,而寒复伤血也,血伤故腹痛;阴病故小便不利,与阳经挟热下利不同,故以赤石脂理血固脱,干姜温里散寒,粳米安中益气。”

(回目录)

7. 灸法治疗少阴寒证

7.1 灸法治疗阳气暴伤脉不至证

【原文】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292)

【临床指导】

本条论少阴阳气暴伤脉不至证。其病证表现是:“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脉不至。”其证机是寒气暴虐,正气为伤,清浊之气逆乱,浊气上逆,清气下注。审病者脉不至,从表面上看,好象是病证危重,难以救治,若仔细揆度证情,则知病者虽然脉不至,但病者并非是病久阳气久虚,正气不支之脉不至,而是少阴暴受寒气所伤,病程短暂,正气尚存。对此若能积极治疗,则病证虽重,但可转危为安,于此仲景明确指出,治疗阳气暴伤脉不至证,用汤剂治疗则不能应急,而当用灸法,以急急回阳。然则病者脉复证除。故此仲景明确指出:“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古今医论】

《尚论篇》“仲景曰:下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此论其暴也。盖暴病有阳则生,无阳则死,故虚寒下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或其人脏中真阳未漓,或得温补药后,其阳随返,皆是美征。此但可收拾其阳,协和其阴;若虑其发热,反如常法,行清解之药,鲜有不杀人也。”

7.2 灸法治疗阳虚血少证

【原文】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325)

【临床指导】

本条主要论少阴阳虚血少证的证治。辨少阴病,其证机既有阳虚,又有血少,揆度证机,其阳虚与血少都比较明显,其治疗若先治阳虚则不利于血少,若先治血少则不利于阳虚。对此组方用药,用温阳药稍有不当则伤阴血,用补血药若有不妥则不利于温阳。辨阳虚血少证,其治当侧重在温阳,权衡利弊,用方药不如用灸法,故用灸法正好可达到弥补用方药之不足。

【古今医论】

《伤寒论后条辨》“少阴病下利,阳微可知,乃其脉微而且涩,且不但阳微,而阴且竭矣。阳微,故阴邪逆上而呕,阴竭,故汗出而勤努责,一法之中,既欲助阳,兼欲护阴,则四逆、附子辈俱难用矣。惟灸及顶上百会穴以温之,既可代姜附辈之助阳而上行,更可避姜附辈之辛窜而燥下,故下利可止。究其阴血无伤,可见病在少阴,不可以难用温,遂弃去温也。”

(回目录)

8. 少阴寒证预后

8.1 少阴寒证预后良好证

8.1.1 少阴阳虚重证手足温者可治

【原文】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288)

【临床指导】

本条论少阴阳虚重证手足温者可治。文中言“少阴病”当指少阴阳虚重证。文中言:“若利自止”,不是言病证减轻,而是论少阴阳虚重证,暗示利下太过而无物可下以自止。何以知病不是向愈而是病证在加重?从病者虽“利自止”,但其仍“恶寒而蜷卧”,此病情危重,预后如何?若病者手足温,则知阳虚虽重,但其阳气仍存,似有阳气恢复以抗邪,对此若能积极治疗,病可按期向愈。

本条主要揭示,临证若病情危重,一定要全面观察、审度病情证机,以法作出恰当的判断结论,此条对于阳虚重证的预后和治疗都有很大的帮助。

【古今医论】

《注解伤寒论》“少阴病,下利,恶寒,蜷卧,寒极而阴盛也;利自止,手足温者,里和阳气得复,故为可治。”

8.1.2 少阴寒证阳气恢复者可治

【原文】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289)

【临床指导】

本条论少阴寒证阳气恢复者可治。本条论少阴病主要是突出少阴寒证阳气恢复的辨证,文中特言“恶寒而蜷”,以揭病是以寒证为主导方面。寒邪尤重,阳气是否大伤?是否能抗邪于外?病证危重是否可以救治?对此仔细辨证则知病证虽重,但其阳气尚在,阳气并能积极抗邪于外。若是阳气大伤,阳气不能抗邪于外,其人则阳气暴露于外,而非“时自烦,欲去衣被。”则躁烦不得卧,经过仔细辨证之后,则知病者阳气仍在,其寒气虽重,若能积极治疗,则病可预期向愈。

本条暗示,少阴寒证尤重,只要病者阳气仍在,且能积极治疗,其病虽重,可化险为夷。

【古今医论】

《伤寒经注》“言下利恶寒,以烦热为可治,恶寒而蜷,阴邪甚也,时自烦,欲去衣被,阳犹内争也,此与亡阳躁乱之证不同,故为可治,谓可用温治也。”

8.2 少阴病预后不良证

8.2.1 阴盛无阳证

【原文】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295)

【临床指导】

本条论少阴阴盛无阳证的预后。其主要证候特征是:“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其证机是少阴阳气欲亡不能主持于内,阴寒太盛而充斥于外之危候。病至于此,其预后如何?一定要审证求机,辨清阳气的存亡。阳气存者,手足尚温,阳气亡者,则手足逆冷,以揭手足为阳气之本,阳气欲亡,手足逆冷者是也。

文中虽言“不治”,以揭病证危重,难以救治。于此只要病人还有一线生机,一定要积极抢救,可挽救病人于顷刻,切不可待病自亡。

【古今医论】

《伤寒溯源集》“此条恶寒身蜷而利,且手足逆冷,则四肢之阳气已败,故不温,又无烦与欲去衣被之阳气尚存,况下利又不能止,是为阳气已竭,故为不治。虽有附子汤及四逆、白通汤等法,恐亦不能挽回既绝之阳矣。”

8.2.2 阳气欲脱证

【原文】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296)

【临床指导】

本条论少阴阳气欲脱证的预后。其主要证候特征是:“吐,利,躁,烦,四逆者。”其证机是少阴阳气欲脱而清气下陷,阴寒独盛而逆乱上下,心神不得阳气固护而躁动。更因病者上吐下利不止,则更亡其阳,阴寒更充斥内外,病至于此,病情危重,难以救治,预后极差。

【古今医论】

《伤寒论三注》“此条与吴茱萸汤一条不异,彼以汤治,此则主死者何也?所异者,厥冷与四逆耳。厥冷专言手足,此则竟言四逆者,知其厥冷已过肘膝也。脏真之气,若未伤尽,或吐利而不至躁烦,或吐利躁烦而不至于四逆。今寒邪自经侵脏,少阴脏中只有寒邪,逼神外越,岂复能神藏而宁固耶!故躁出肾,烦出心,由躁而烦,因肾之神乱,使君主之官,亦难以持矣。”

8.2.3 阴竭阳脱证

【原文】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297)

【临床指导】

本条论少阴阴竭阳脱证的预后。其主要证候特征是:“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其证机是阴津大竭于下,阳气大脱于上,阴阳离绝而脱散。

辨“下利止”,并非是指病证向愈,而是指阴津大亡而无物可下;头眩,时时自冒仍是阳气即将大亡大脱。病至于此,难以救治。

【古今医论】

《伤寒贯珠集》“下利止,非利自愈也,脏阴尽也。眩,目黑而转也;冒,错冒也;阴气既尽,孤阳无附,而浮乱于上,故头眩时时自冒也。而阴气难以卒复,孤阳且易上散,虽有良药,亦无及矣,是以少阴病阳复利止,阴尽利止则死也。”

8.2.4 阳绝神亡证

【原文】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298)

【临床指导】

本条论少阴阳绝神亡证的预后。其主要证候特征是:“脉不至,不烦而躁者。”其证机是阳气欲亡而血不行则脉不止,少阴心神欲亡已不能主持于内则“不烦”,少阴肾阳将绝而脱竭则“躁”。病至于此,阳绝神亡,难以救治。

【古今医论】

《伤寒论浅注》“少阴病,阳气不行于四肢,故四逆;阳气不布于周身,故恶寒而蜷卧;阳气不通于经脉,故脉不至;且不见心烦,而惟见躁扰者,纯阴无阳之中忽呈阴证似阳,为火将绝而暴张之状,主死。”

8.2.5 阳亡气脱证

【原文】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299)

【临床指导】

本条论少阴阳亡气脱证的预后。本条暗示呼吸虽由肺所主,但与少阴肾气摄纳,则密不可分。少阴肾阳欲亡,不能摄纳于肺,则肺气浮游于上而脱竭。此病情危重,难以救治。

辨“息高”,指气息浮游于上而不能下达于肾,息高者,气短气喘者是也。

【古今医论】

《伤寒论后条辨》“夫肺主气,而肾为生气之源,盖呼吸之门也,关系人之生死者最巨。息高者,生气已绝于下,而不复纳,故游息仅呼于上而无所吸也。”

8.2.6 阴阳离绝证

【原文】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300)

【临床指导】

本条论少阴阴阳离绝证的预后。文中指出,少阴阳气虚弱,阴寒内盛之证如“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病至于此,一定要积极治疗。若未能积极治疗,病情不断发展变化,则病证可演化为阴阳离绝证,如“复烦躁,不得寐者”,其证机是阴中无阳,阳中无阴,阴阳离绝。病至于此,难以救治。

【古今医论】

《尚论篇》“脉微细沉,但欲卧,少阴之本证也。汗出不烦,则阳证悉罢,而当顾虑其阴矣。乃于中兼带欲吐一证,欲吐明系阴邪上逆,正当急温之时,失此不图,至五六日自利有加,复烦躁不得卧寐,非外邪至此转增,正少阴肾中真阳扰乱,顷刻奔散,即温之亦无及,故主死也。”

(回目录)

三、少阴热证

1. 少阴心肾虚热内烦证的证治

【原文】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303)

【临床指导】

本条论心肾虚热心烦证的证治。其常见证候有,心中烦,不得眠,梦多,口干,咽燥,或汗出,或头晕,或耳鸣,或健忘,或腰酸,舌红,少苔,脉细数。其审证要点是“心中烦,不得卧”,舌红,少苔,脉细数。其证机是心火亢于上而不能下蛰于肾,肾阴虚于下而不能上奉于上,心火肾水不交;其治以黄连阿胶汤,清热育阴,交通心肾。

【古今医论】

《伤寒论浅注》“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自二日以及三日,各随三阳主气之期,以助上焦君火之热化也。下焦水阴之气,不能上交于君火,故心中烦,上焦君火之气,不能下入于水阴,故不得卧,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以黄连阿胶汤主之。”

【治法】

清热育阴,交通心肾。

【方药】

黄连阿胶汤

黄连四两(12g) 黄芩二两(6g) 芍药二两(6g)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两(9g)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用药要点】

方中黄连清泻心中之热,使心气下交于肾。阿胶滋肾中之阴,使肾气上奉于心,与黄连相用,交通心肾阴阳。黄芩清热,与黄连相用,倍增清热除烦。芍药补血养阴,与阿胶相用,养心血,育肾阴。鸡子黄清热之中以益阴,与黄连、黄芩相用,清心热之中以养心血;与阿胶、芍药相用,育阴之中以清热。诸药相伍,使心肾交通,水火和调,阴阳共济,以达清热育阴,交通心肾。

随证加减用药 若心血不足者,加阿胶、生地;若心火盛者,加知母、栀子;若肾阴不足者,加枸杞子、麦冬,等。

【古今方论】

《伤寒内科论》“方中黄连、黄芩清心火,除烦热。阿胶、芍药、鸡子黄,滋肾阴,育营血,定心神。芍药与芩连伍,滋液泄热。”

《医方集解》“芩连之苦以除热。鸡子、阿胶之甘以益血。芍药之酸以收阴气。用苦寒甘润酸敛之剂,收摄其欲亡之微阴,较之四逆,一水一火,为不同矣。”

【应用指导】

本方具有清热育阴、交通心肾功用,主治心肾阴阳不交证,可以治疗窦性早搏、心律失常、神经衰弱、甲状腺机能亢进、眼珠出血、慢性咽炎、慢性溃疡性口腔炎、顽固性失眠、肝硬化、肝昏迷、肠出血、支气管扩张咯血、膀胱炎、尿道炎、青春期子宫出血、失音、口疮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药理作用】

黄连阿胶汤具有镇静作用,催眠作用,延缓衰老作用等。

(回目录)

2. 少阴阴虚有热水气证的证治

【原文】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319)

【临床指导】

本条论少阴阴虚有热水气证的证治。辨少阴阴虚有热水气证的主要证候是:“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审证是少阴阴虚有热水气证,其证机是少阴阴津不足而不得滋养于心,虚热内生而攻冲,水气内停而逆乱;其治以猪苓汤,育阴清热利水。

辨“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其证机既可见于热证,又可见于寒证,若欲辨清其病变本质所在,当从病者舌质、舌苔、小便等处别之。

【古今医论】

《伤寒论辨证广注》“盖阳明病,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乃水热相结而不行也。兹则少阴病,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亦水热搏结而不行也。病名虽异,而病根则同,故仲景法,同用猪苓汤主之,不过是清热利水,兼润燥滋阴之义。”

(回目录)

3. 少阴心肾阴虚内热证的证治

【原文】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310)

【临床指导】

本条论少阴心肾阴虚内热证的证治。辨心肾阴虚内热证的主要证候特征是:“下利,咽痛,胸满,心烦。”审证是肾阴虚内热证,其证机是阴虚不得滋养,虚热内生而逆乱,既上攻,又下注;其治以猪肤汤,滋肾,润肺,补脾。

【古今医论】

《伤寒内科论》“辨少阴病,其邪热逼迫阴液下趋则利;虚火上伏于咽则痛;虚热上炎,郁于胸中则满;困扰于心则烦。诸证反映少阴阴虚,虚热内生,上郁于咽的病理特征。其治当滋阴润燥,宜猪肤汤。”

【治法】

滋肾,润肺,补脾。

【方药】

猪肤汤

猪肤一斤(48g)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用药要点】

方中猪肤滋肺肾之阴,解虚热之烦,降虚热之火,益咽喉而润燥,善解阴虚内热及咽痛。白蜜滋阴以清热,生津以止渴,与猪肤相用,善解虚热而润燥及利咽。白粉益中气,补肾气,疗下利,保阴津。三药相伍,清而不寒,滋而不腻,以冀热退阴复,以疗肾阴虚内热证。

【古今方论】

《伤寒论辨证广注》“猪肤甘寒,白蜜甘凉,白粉甘平,三物皆能清燥补虚,热清则烦满除,燥润则咽痛解,虚补则利自止矣。”

《伤寒贯珠集》“猪,水畜而肤甘寒,其气味先入少阴,益阴除客热止咽痛,故以为君。加白蜜之甘以缓急,润以除燥而烦满愈。白粉之甘能补中,温能养脏而泄利止矣。”

【应用指导】

本方具有滋肾、润肺、补肺功效,主治阴虚内热证,可以治疗慢性咽炎、口腔溃疡、牙龈出血、牙周炎、植物神经紊乱、脑神经衰弱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回目录)

4. 少阴热利便脓血证的证治

【原文】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308)

【临床指导】

本条论少阴热利便脓血证的证治。辨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证,其证机有寒热之不同,寒者如桃花汤主治是也。热者,其治即可用汤药,也可用针刺。本条所言用针法,主要揭示病者下利便脓血证,其证是热而非寒,若是寒,其证机必有阳气虚弱,其治是不能用针刺。用针刺治疗便脓血证,其证机是邪灼伤脉络,迫血溢于脉外。审证是少阴热利便脓血证,其治当用针刺,常可取得应期治疗效果。

本文主要揭示,辨治热利便脓血证。其治既可用针刺,又可用汤药,临证以法治之。

【古今医论】

《伤寒贯珠集》“邪入少阴而下利,则下焦壅滞而不流行,气血腐化而为脓血,故可刺之以泄其邪,通行其脉络,则其病可已。不曰刺何经穴者,盖刺少阴之井荥俞经合也。”

(回目录)

5. 少阴谵语热证

【原文】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284)

【临床指导】

本条论少阴谵语热证的证治。辨少阴病咳而下利,其证机同样有寒热之分,辨谵语证其证机同样也有寒热之分。文中特言:“被火气劫故也”,以揭本辨咳而下利,谵语证,其证机是热邪攻心而非寒。文中同时还揭示辨少阴邪热小便难,是邪热灼伤阴津所致。对此仲景又明确指出:“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理解“以强责少阴汗也”,以暗示火热之邪灼伤少阴阴津也。

【古今医论】

《伤寒论译释》“今文中指出:‘被火气劫’一句,是从谵语的症状悟出,因为使用火法必然损及阴液,心阴受伤以致心神浮越,因而出现谵语;肾主二便,今强迫少阴之汗,津液受伤,化源不继,是以小便难。”

(回目录)

四、少阴胸痹证

1. 虚寒胸痹证的基本脉证

【原文】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贵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第九;1)

【临床指导】

本条主要论虚寒胸痹证的基本脉证。其基本脉证是:“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心痛者”。文中言“今阳虚知在上焦,”以揭其证机是胸阳虚弱,阴寒内生,痰气内阻,脉气不通。辨虚寒胸痹证的基本脉证,是在科学分析和科学抽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具体病例的近似反映,不是辨具体的虚寒胸痹证,但对辨具体的虚寒胸痹证起到纲领性指导作用。

辨具体的虚寒胸痹证,病人不一定具有虚寒胸痹证的基本脉证的所有病证表现,只要具备虚寒胸痹证基本脉证证机即可,且不可认为病人一定要具备虚寒胸痹证基本脉证而限定辨证视野,因此运用虚寒胸痹证基本脉证指导临床必须做到灵活应用。

本条在论虚寒胸痹证基本脉证的同时,并提出胸痹证的典型脉证是“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同时又论述胸痹证证机是:“所以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此对指导临床用药、审证求机具有重要意义。

理解“阳微阴弦”,既指脉象,又指证机。指脉象者,即浮取而微,沉取而弦;指证机者,即阳微者,阳气虚也,阴弦者,痰饮、瘀血、寒气郁结也。

【古今医论】

《金匮要略心典》“阳微,阳不足也;阴弦,阴太过也。阳主开,阴主闭,阳虚而阴干之,即胸痹而痛。痹者,闭也。夫上焦为阳之位,而微脉虚之甚,故曰责其极虚。以虚阳受阴邪之击,故为心痛。”

(回目录)

2. 胸痹实证的主要脉证

【原文】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第九;2)

【临床指导】

本条论胸痹实证的主要脉证。其主要基本脉证是:“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文中特言“实也”,以揭其证机是痰饮瘀血等实邪阻滞胸中气机,血脉运行不畅。辨胸痹证,其证机既有虚证,又有虚实夹杂者,更有实证者,辨证一定要以病证表现而辨,审证机而别虚实。

文中言“平人”并非是指正常之人,而是言胸痹实证者在未发病之前很貌似正常人;辨“无寒热”者,当指辨胸痹实证尤其是痰饮瘀血病证的发作与寒热没有明显关系或没有明显的寒热症状,对此皆当灵活理解和认识。

在临床实际中,辨胸痹证,其证机大多是虚实并见,其治既当补虚与又当泻实。对实证的治疗,则当泻实,且不可用补虚,误补虚则易留恋邪气,此即本条辨证精髓所在。

理解“短气不足以息者”,颇似虚证,但当与虚证相鉴别。虚证者,乃正气虚弱,不能行使正常的气息,不能主持正常的气机运行,其短气必有少气乏力等;而实证者,乃是实邪壅滞气机而阻滞于内,气不得以息也,其短气必有胸中闷塞等。

【古今医论】

《金匮要略今释》“短气为胸痹之一证,于此言此属实者。”

(回目录)

3. 痰瘀胸痹证的证治

【原文】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编者注:疑“数”为“薮”字,以示关脉紧特别明显),栝楼薤白白酒汤主之。(第九;3)

【临床指导】

本条论痰瘀胸痹证的证治。辨痰瘀胸痹证的常见证候是“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其审证要点是胸痛,胸闷,以闷、痛并重为主,其证机是痰瘀相互阻结于胸中,心之脉络为痰瘀阻结而不通;其治以栝楼薤白白酒汤。

本条在辨证时提出“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要知数与迟是不能同时见于一个病人中,病人或为脉数或为脉迟。对此理解一定要辨清文中所言,是暗示本条辨证要点是论脉迟,尤其是关上脉迟更为明显。因此而知文中言“数”字当为“薮”字之意。

【古今医论】

《医宗金鉴》“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里气滞,迟则为脏内寒,主上焦脏寒气滞也;关上小紧而疾,小为阳虚,紧疾寒痛,是主中焦气急寒痛也。胸背者,心肺之宫城也。阳气一虚,诸寒阴邪,得以乘之,则胸背之气,痹而不痛,轻者病满,重者病痛,理之必然也。喘息,咳唾,短气症之必有也,主之以栝楼薤白白酒汤者,用辛以开胸痹,用温以行阳气也。”

【治法】

通阳蠲痰,行气宽胸。

【方药】

栝楼薤白白酒汤

栝楼实捣;一枚(15g) 薤白半升(24g) 白酒七升 (编者注:仲景用白酒恐为未酿成的半成品,按剂量折算当为 420ml,若用今之白酒,当以 30ml 为宜。)

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用药要点】

方中栝楼实涤痰散结,宽胸理气,调畅血脉,通达阳气。《别录》云:“主胸痹,悦泽人面。”薤白苦降辛散,辛散助阳气以行,苦降则涤痰散瘀,通达阳气以止痛,为治胸痹要药,与栝楼实相用,涤痰之中以通阳,散瘀之中以通脉,走胸中而除痹。白酒辛散温通,行气活血,通畅血脉,温运阳气,与栝楼实相用,化痰祛痰以通阳;与薤白相用,活血散瘀而通脉。方中三药相伍,相辅相成,可使胸中阳气通达以消痰饮,通达血脉而散血瘀,以达阳气通畅,痰瘀悉除之用。

随证加减用药 若瘀血明显者,加赤芍、桃仁;若气滞明显者,加枳实、香附;若胸痛明显者,加川芎、丹参,等。

【古今方论】

《医宗金鉴》“主之以栝楼薤白白酒汤者,用辛以开胸痹,用温以行阳气也。”

《张氏医通》“栝楼性润,专以涤垢腻之痰。薤白臭秽,用以通秽浊之气,同气相求也。白酒熟谷之液,上通于胸中,使佐药力,上行极而下耳。”

【应用指导】

本方具有通阳蠲痰、行气宽胸功效,主治痰瘀胸痹证,可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非化脓性肋骨炎、风心病、肺心病、肋间神经痛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药理作用】

1. 抗缺氧作用:能延长正常小鼠和异丙肾上腺素所致心肌缺氧小鼠对常压缺氧耐受能力。

2. 扩张冠状动脉作用:能使离体灌注的豚鼠心脏冠状动脉扩张,冠脉流量明显增加。

3. 对心肌的作用:可使离体心脏的收缩力明显减弱,心率明显减慢,量效关系成正比;拮抗垂体后叶素使冠脉流量减少;对正常大鼠主动脉平滑肌无明显松弛和收缩作用,但能明显拮抗去甲肾上腺素和 KCl 引起的主动脉平滑肌的收缩。

4. 抑制血小板聚集:对 ADP 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 ADP 和胶原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回目录)

4. 痰盛瘀阻胸痹证的证治

【原文】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楼薤白半夏汤主之。(第九;4)

【临床指导】

本条论痰盛瘀阻胸痹证的证治。其主要证候特征是:“不得卧,心痛彻背”,审证要点是卧则胸闷更为明显,即胸痹“不得卧”。其证机是痰瘀互结阻于胸中,气机被痰气阻遏而不通;其治以栝楼薤白半夏汤,通阳蠲痰,宽胸开结。

【古今医论】

《金匮要略心典》“胸痹不得卧,是肺气上而不下也;心痛彻背,是心气塞而不和也,其痹为之尤甚矣。所以然者,有痰饮以为之援也,故于胸痹药中加半夏以逐痰饮。”

【治法】

通阳蠲痰,宽胸开结。

【方药】

栝楼薤白半夏汤

栝楼实捣;一枚(15g) 薤白三两(9g) 半夏半升(12g) 白酒一斗(50ml)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用药要点】

方中栝楼实宽胸理气,除胸中痰实,散胸中瘀阻。薤白滑利通脉,下气行气,通阳止痛,散血行瘀,与栝楼实相用,为治痰瘀要药。半夏辛开散结,通阳化痰,降胸中痰浊,醒脾而绝痰生之源,与栝楼实相用,以化痰涤痰。白酒活血行气,通阳行瘀,与薤白相用,活血散瘀。诸药相伍,行气以通阳,燥湿以蠲痰,宽胸以散结,活血以行瘀,以奏其效。

随证加减用药 若胸痛明显者,加川芎、冰片;若胸闷者,加厚朴、紫苏梗;若气滞者,加柴胡、香附,等。

【古今方论】

《金匮要略心典》“有痰饮以为之援也,故于胸痹药中加半夏以逐痰饮。”

《金匮要略编注二十四卷》“而上焦阳虚,火不生土,脾虚则津液化痰,以前汤开痹,加半夏而消痰饮也。”

【应用指导】

本方具有通阳蠲痰、宽胸开结功效,主治痰盛瘀阻胸痹证,可以治疗冠心病、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肋间神经痛、慢性阻塞性肺纤维化、乳腺增生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药理作用】

抗氧化作用:对常压缺氧后血清过氧化酶(CAT)、全血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明显降低,血清过氧化脂质(LPO)含量明显升高,能使其指标恢复正常,可纠正常压下失衡的抗氧化酶。

另外还具有减慢心率,抗缺氧作用,扩张冠状动脉作用等。

(参考文献)

(回目录)

5. 郁瘀痰胸痹证的证治及虚寒胸痹证的证治

【原文】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第九;5)

【临床指导】

本条论郁瘀痰胸痹证的证治及虚寒胸痹证的证治。并暗示郁瘀痰胸痹证与虚寒胸痹证有类似之处,对此辨证一定要抓住审证要点,认清病变的症结所在,以法选用针对证机的方药,使方药与证机相合,达到治疗目的。

辨郁瘀痰胸痹证与虚寒胸痹证都可见到“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的病证表现,怎样辨别病变的证机所在?辨郁瘀痰胸痹证的审证要点是胸痛,胸闷,胸满,以满、闷、痛俱重为特点,其证机是气郁而不畅,瘀阻而不通,痰结而壅滞,浊气逆乱而冲心;其治以枳实薤白桂枝汤,通阳行气,化瘀化痰。

辨虚寒胸痹证的审证要点是胸痛、胸闷,胸满的发作,每与天气变化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受凉极易诱发病证发生,同时病人大多有少气、乏力、动则气喘的特点。其证机是胸中阳气虚弱,寒气从内而生,虚寒之气逆乱于心,寒凝心脉而不通;其治以人参汤,温中补虚,散寒止痛。

欲辨清郁瘀痰胸痹证与虚寒胸痹证的不同,必须认清病变症结所在,抓住各自证机的审证要点,以法选方用药,方可达到预期愈疾之目的。

【古今医论】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胸痹自是阳微阴盛矣,心中痞气,气结在胸,正胸痹之病状也,再连胁下之气,俱逆而抢心,则痰饮水气,俱乘阴寒之邪,动则上逆,胸位之阳气,全难支拒矣。……或再虚寒之甚,无敢恣为开破者,故以温补其阳为主,使正气得旺而邪气自除,又治胸痹从本治之一法也。”

【治法】

通阳行气,化瘀化痰。

【方药】

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四枚(4g) 厚朴四两(12g) 薤白半斤(24g) 桂枝一两(3g) 栝楼实捣;一枚(15g)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用药要点】

方中枳实辛苦,辛以理气行气,除满闷以止痛,苦以降泄胸中浊邪,善疗郁痰痹证。厚朴辛苦温,苦助枳实以下气消痰,辛助枳实行气通阳散瘀,温制枳实行气消痰而不寒凝。栝楼实、薤白理气宽胸以化痰,通脉行瘀以止痛,善治痰瘀痹证。桂枝温心阳,调气机,通血脉,散血瘀,与枳实、厚朴相用,通阳以宽胸理气;与栝楼实相用,行气助阳消痰;与薤白相用,通脉行气化瘀。诸药相伍,解气郁,理血瘀,化痰结,善治郁瘀痰胸痹证。

随证加减用药 若气滞明显者,加柴胡、甘松;若胸满明显者,加木香、香附;若瘀血明显者,加桃仁、川芎;若胸痛明显者,加丹参、冰片,等。

【古今方论】

《金匮要略浅注补正》“用药之法,全凭乎证,添一证则添一药,易一证亦易一药,观仲景此节用药,更知义例严密,不得含糊也。……则加枳实以泄胸中之气。胁下之气亦逆抢心,则加厚朴以泄胁下之气。仲景凡胸满均加枳实,凡腹满均加厚朴,此条有胸满,胁下逆抢心证。故加此二味,与上两方又不同矣。……读者细心考求,则仲景用药之通例,乃可识矣。”

《金匮发微》“胁下水气为阴霾所吸,乃从胁下逆行,冲迫心下,用枳实、栝楼实达痰下行。薤白通阳,厚朴燥湿,而胸中阴霾之气,乃一泄无余矣。”

【应用指导】

本方具有通阳行气、化瘀化痰功效,主治郁瘀痰胸痹证,可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率不齐、心音低弱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药理作用】

枳实薤白桂枝汤具有强心作用,增加冠状动脉及脑血流量,抑制血栓形成作用等。

【方药】

人参汤组成、治法及方义等方面内容详见 386 条理中丸。

(回目录)

6. 饮阻胸痹证的证治及气郁痰阻胸痹证的证治

【原文】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第九;6)

【临床指导】

本条辨饮阻胸痹证的证治与气郁痰阻胸痹证的证治。辨饮阻胸痹证与气郁痰阻胸痹证,因其都有“胸中气塞,短气”的病证表现,对此一定要辨清病变症结所在,针对证机而治之,不得盲目治疗。

辨饮阻胸痹证的第一要领是抓住饮邪阻在胸中的致病特点及其证候表现。其辨证要点是“胸中气塞,短气”,以胸闷为主要特点,其证机是饮邪阻滞胸中,脉气为饮邪所阻遏;其治以茯苓杏仁甘草汤,通阳化饮,宣导气机。

辨气郁痰阻胸痹证的主题是抓住气郁痰阻胸痹证的致病特点及其证候表现。其辨证要点是“胸中气塞,短气”,以满、闷为主要特点,其证机是气与痰相互阻结于胸中,痰阻气机而壅滞不畅;其治以橘枳姜汤,通阳理气,宽胸化痰。

本条辨证精神不仅论述饮阻胸痹证的证治与气郁痰阻胸痹证的证治,同时暗示辨其二者要同中求异,抓住病变证机,以法选用方药,使方药与证机相符,达到治疗目的。

【古今医论】

《金匮发微》“胸中气塞,其源有二,一由水停伤气,一由湿痰阻气。水停伤气,以利水为主,而用茯苓为君;湿痰阻气,以疏气为主,而君橘皮枳实以去痰。”

【治法一】

通阳化饮,宣导气机。

【方药】

茯苓杏仁甘草汤

茯苓三两(9g) 杏仁五十个(8.5g) 甘草一两(3g)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用药要点】

方中茯苓利水渗湿,涤胸中饮邪,利胸中气机,并益气健脾,善疗饮阻胸痹证。杏仁肃降通调,降逆下气,与茯苓相用,以降泄胸中饮邪,快胸中气机,使心脉心气通畅而不为饮邪所阻滞。甘草补益心气,与茯苓相用,以增益气;与杏仁相用,降泄胸中饮邪而不伤胸中宗气,并调和诸药。诸药相伍,以达饮邪得去,气机得和,正气得复,以疗饮阻胸痹证。

随证加减用药 若胸闷者,加薤白、枳实;若胸痛者,加郁金、川芎;若痰阻者,加半夏、陈皮,等。

【古今方论】

《金匮要略论注》“杏仁利肺气。而加茯苓以导饮。甘草以补中。”

《医宗金鉴》“主以茯苓杏仁甘草汤以利其水,水利则气顺矣。”

【应用指导】

本方具有通阳化饮、宣导气机功效,主治饮阻胸痹证,可以治疗冠心病、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膀胱炎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治法二】

通阳理气,宽胸化痰。

【方药】

橘枳姜汤

橘皮一斤(48g) 枳实三两(9g) 生姜半斤(24g)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用药要点】

方中橘皮理气行滞,化痰燥湿,降泄胸中痰浊,散结止痛,对气郁痰阻胸痹证尤佳。枳实行气破滞,与橘皮相用,行气之中以破气,善解气郁;降泄之中以涤痰,善疗痰阻,以冀心气畅通。生姜宣畅胸中气机,通畅血脉。诸药相伍,通阳行气,宽胸化痰,对气郁痰阻胸痹证尤为妥当。

【古今方论】

《金匮要略论注》“气塞气短,非辛温之药,不足以行之,橘皮、枳实、生姜辛温,同为下气药。”

《金匮发微》“君橘皮、枳实以祛痰。生姜以散寒而气自畅。”

【应用指导】

本方具有通阳理气、宽胸化痰功效,主治气郁痰阻胸痹证,可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胃炎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回目录)

7. 阳虚寒湿胸痹证的证治

【原文】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第九;7)

【临床指导】

本条论阳虚寒湿胸痹证的证治。辨阳虚寒湿胸痹证的证候表现是:胸痛时缓时急,急则剧烈疼痛,畏寒,汗出,四肢浮肿或困重,或胸痛彻背,或咳或喘,舌淡而胖,苔白而滑,脉弦或紧。其审证要点是胸痛时缓时急,急则剧烈疼痛,其证机是阳虚而不温,寒生而凝结,经脉阻滞而不通。临证重点抓住阳虚,寒生及缓急的病理及证候特征,其治以薏苡附子散,温阳逐寒,化湿通痹。

本条述证较为简单,但在辨证时主要辨清胸痹证候表现中缓急,同时认清方药配伍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功用主治,即可辨清病是阳虚寒湿胸痹证,若非此证,则不得用薏苡附子散。

辨“缓急”,缓则病者如常人,急则病者证候表现典型而剧烈。

【古今医论】

《金匮玉函经二注》“胸痹,缓急者,痹之急证也。寒饮上聚心膈,使阳气不达,危急为何如乎?故取薏苡逐水为君,附子之辛热为佐,驱除寒结,席卷而下,又乌能不胜任而愉快耶。”

【治法】

温阳逐寒,化湿通痹。

【方药】

薏苡附子散

薏苡仁十五两(45g) 大附子炮;十枚(80g)

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用药要点】

方中薏苡仁渗湿而舒络,散结而宽胸,缓急而止痛,通痹而止急。附子辛散温通,回阳气,逐阴寒,除冷痰,通经脉,与薏苡仁相用,温阳之中以化湿除痰,祛湿之中以通阳开结,温阳通络而缓急止痛。诸药相伍,温阳壮阳以逐寒止痛,然则诸证悉除。

随证加减用药 若胸闷者,加厚朴、枳实;若胸痛者,加川芎、冰片;若短气者,加薤白、全栝楼,等。

【古今方论】

《金匮玉函经二注》“故取薏苡逐水为君。附子之辛热为佐,驱除寒结,席卷而下,又乌能不胜任而愉快耶。”

《金匮发微》“方用薏苡以去湿。大附子以散寒,欲药力之厚,故散而服之,病不可急攻,故缓而进之。”

【应用指导】

本方具有温阳逐寒、化湿通痹功效,主治阳虚寒湿胸痹证,可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不齐、心肌缺血、坐骨神经痛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药理作用】

薏苡附子散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抗缺氧作用,降低血脂的作用,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兴奋作用等。

(回目录)

8. 痰阻气逆胸痹证的证治

【原文】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第九;8)

【临床指导】

本条论痰阻气逆胸痹证的证治。辨痰阻气逆胸痹证的主要证候是心中痞硬,心胸疼痛,牵引背部肩部,胸中浊气上逆,以气逆上冲为特点,舌淡,苔白或滑,脉弦或细。其证候特征是“心中痞,诸逆心悬痛”,其审证要点是自觉心中痞塞不通,浊气上冲。其证机是痰阻胸中,浊气不降而逆乱于胸中;其治以桂枝生姜枳实汤,通阳化痰,平冲开结。

【古今医论】

《金匮要略论注》“但心中痞,是阴邪凝结之象也,非因初时气逆不至此,然至心痛如悬,是前因逆而邪痞心中,后乃邪结心中而下反如空矣,故以桂枝去邪,生姜宣散而下其气也。”

【治法】

通阳化痰,平冲开结。

【方药】

桂枝生姜枳实汤

桂枝 各三两(9g) 枳实五枚(5g)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用药要点】

方中桂枝通达心阳,畅达气机,降逆化瘀,通畅血脉。生姜宣散,与桂枝相用,以通利血脉,涤饮化痰,散瘀平冲。枳实行气,与桂枝相用,理气化痰,行血化瘀;与生姜相用,宽胸散结,降浊化痰。诸药相伍,化痰行气,以奏其功。

【古今方论】

《金匮要略心典》“桂枝、枳实、生姜,辛以散逆,苦以泄痞,温以祛痰也。”

《金匮要略论注》“故以桂枝去邪,生姜、枳实宣散而下其气也。”

【应用指导】

本方具有通阳化痰、平冲开结功效,主治痰阻气逆胸痹证,可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高血脂、心律不齐、慢性胃炎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回目录)

9. 阳虚寒凝脉阻胸痹证的证治

【原文】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第九;9)

【临床指导】

本条论阳虚寒凝脉阻胸痹证的证治。辨阳虚寒凝脉阻胸痹证的基本脉证是“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审证要点是以心痛引背,厥逆为主,其证机是阳气大虚,寒气内盛,脉络不得阳气温煦,反被寒气凝结;其治以乌头赤石脂丸,温阳逐寒,破阴通脉。

本条辨证仅仅例举阳虚寒凝脉阻胸痹证的基本脉证,但未论阳虚寒凝脉阻胸痹证的审证要点,因此在辨证时不能仅仅局限在基本脉证上,而应从方药主治功用来进一步判断病证表现的特殊性即寒凝脉阻为主导方面,只有辨证准确,才能以法选方用药,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古今医论】

龚廷贤《寿世保元》“寒邪冷气入乘心络,或脏腑暴感风寒,上乘于心,令人卒然心痛,或引背膂,甚至经年不瘥。”

【治法】

温阳逐寒,破阴通脉。

【方药】

乌头赤石脂丸

蜀椒一两(3g) 乌头一分(0.8g) 附子炮;半两(1.5g) 干姜一两(3g) 赤石脂一两(3g)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服食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用药要点】

方中乌头散阴寒,逐凝结,通阳气,畅脉络,破寒湿凝结于心。附子壮阳,与乌头相用,温达阳气,散寒止痛,和畅经脉,以解寒凝胸阳痹证。蜀椒温中散寒,除湿化饮,解郁开结,温达阳气,与乌头、附子相用,温阳逐寒,长于止痛。干姜回阳逐寒,温中通脉,与乌头、附子、蜀椒相用,既温通心阳,又破阴寒胶结;既通经活络,又回阳止痛。赤石脂益心血,敛阴气,与乌头等相用,使辛散而不伤正,回阳而不伤阴,通脉而不伤血。蜜益气生津,既可减弱乌头、附子之毒性,又可缓急止痛。诸药相伍,温阳之力强,逐寒之力猛,以疗阳虚寒凝脉阻胸痹证。

随证加减用药 若胸闷者,加全栝楼、薤白;若胸痛者,加元胡、川棟子,等。

【古今方论】

《医宗金鉴》“既有附子之温。而复用乌头之迅。佐干姜行阳,大散其寒。佐蜀椒下气,大开其郁,恐过于大散大开,故复佐赤石脂入心而固涩,而收阳气也。”

【应用指导】

本方具有温阳逐寒、破阴通脉功效,主治阳虚寒凝脉阻胸痹证,可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风湿性心脏病、心率不齐,以及心力衰竭、休克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回目录)

五、少阴动血证

【原文】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294)

【临床指导】

本条论少阴动血证。本条首先辨少阴病“但厥,无汗。”接着暗示其既可见于少阴热证,又可见于少阴寒证,临证时一定要审证求机,辨清病者证机,当参舌质、舌苔、脉象等方面内容,方可确得病变本质所在。如果辨证失误,误将少阴热证为少阴寒证或少阴寒证为少阴热证,若违证机而强发治之,则动少阴之血,引起出血等证。正如文中所言:“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其证机是阳气郁厥于下,血从外溢而竭于上。

本条以辨证不当,治疗失误为借鉴,以此论述少阴动血证。本条又以或然的形式论少阴动血证,对辨出血在少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古今医论】

《医宗金鉴》“此条申明强发少阴热邪之汗,则有动血其变也。少阴病,脉细沉数,加之以厥,亦为热厥。阴本无汗,即使无汗,亦不宜发汗,若发其汗,是为强发少阴热邪之汗也。不当发而强发之,益助少阴之热,炎炎沸腾,必动其本经之血,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下厥者,少阴热厥于下也;上竭者,少阴血竭于上也,故为难治。”

(回目录)

六、少阴惊悸证

1. 惊悸证的基本脉证

【原文】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第十六;1)

【临床指导】

本条论少阴心悸证的基本脉证。其基本脉证是:“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辨少阴心悸证有虚实之分。本条辨少阴心悸证主要是论少阴心悸以虚为主要矛盾方面,文中同时也指出少阴心虚证之悸的特点是悸中伴有惊,即惊悸也。结合临床实际,凡见悸与惊同时并见,其证机大多是虚实并见,本条所论以虚为主,其治重在补虚,次在泻实,方可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理解“动则为惊”,其言“动”字,除了言“脉动”之外,还暗示辨少阴心虚证,惊证大多与突然受外界意外触动而发作,此也即“动”的含义。

关于动脉,李中梓《诊家要眼》曰:“动无头尾,其动如豆;厥厥动摇,必兼滑数。”仲景所言“脉动”之形,非中梓所言者。李时珍《濒湖脉学》曰:“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中梓所言动脉尽主实证,非仲景所论动脉主病,时珍所言动脉有虚实之分,与仲景所言动脉主虚相符。因此,理解“动脉”主病有虚实之分,不可拘于一端。仲景所言脉动即指脉动而无头尾且弱是也,主虚实相夹证。

【古今医论】

《金匮发微》“寸口之脉,暴按则动,细按则弱,盖仓卒之间,暴受惊怖,气馁而惕息,则心为之跳荡不宁,而寸口之动应之,故动则为惊,既受惊怖,气馁而惕息,寸口之弱应之,故弱则为悸,此证不得卧寐。”

(回目录)

2. 饮邪凌心证的证治

【原文】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第十六;13)

【临床指导】

本条论饮邪凌心证的证治。辨饮邪凌心证的常见证候有心悸,或怔忡,胸闷,或胸满,舌淡,苔薄而滑,脉沉或滑。其审证要点是心悸,苔薄而滑。其证机是水饮之邪浸凌于心,心气被遏而不得主持神明;其治以半夏麻黄丸,温阳化饮,通阳止悸。

又,在临床实际中,半夏麻黄丸不仅可治疗饮邪凌心证,更可治疗饮居脾胃悸证。

【古今医论】

《金匮玉函经二注》“悸者,心中惕惕然动也。悸有三种,伤寒有正气虚而悸者,又有汗下后,正气内虚,邪气交击而悸者,病邪不同,治法亦异。正气虚也,小建中汤,四逆散加桂枝治之。饮水多而悸者,心属火而恶水,不自安而悸也。……夫心主脉,寒伤营则脉不利,饮冷则水停,水停则中气不宣,脉不利,由是心火郁而致动,用麻黄以散营中寒,半夏以散心下水耳。”

【治法】

温阳化饮,通阳止悸。

【方药】

半夏麻黄丸

半夏 麻黄等分

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用药要点】

方中半夏辛温,善于化饮,辛以宣畅气机,温以助阳气化水液,使水津得以运行输布,入心而散水,入脾胃而绝饮生之源。麻黄利水化饮,并能宣发阳气,使阳气得以伸展而不抑郁,与半夏相伍,宣发阳气,调畅气机,燥湿化饮,苏理脾胃,和畅心气,以疗饮邪凌心证或饮居脾胃悸证。

随证加减用药 若心悸明显者,加茯苓、桂枝;若头晕者,加泽泻、白术,等。

【古今方论】

《金匮玉函经二注》“夫心主脉,寒伤营则脉不利,饮冷则水停,水停则中气不宣,脉不利,由是心火郁而致动。用麻黄以散营中寒。半夏以散心下水耳。”

《金匮发微》“用生半夏以去水,生麻黄以发汗,不治悸而悸当自定,所以用丸者,欲其缓以攻之。”

【应用指导】

本方具有温阳化饮、通阳止悸功效,主治饮邪凌心证,可以治疗室性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贲门痉挛、幽门水肿、急、慢性胃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回目录)

第三节 少阴病兼证

一、少阴病证与太阳病证相兼

(回目录)

1. 少阴病证与太阳病证相兼重证的证治

【原文】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301)

【临床指导】

本条论表里兼证的证治。辨表里兼证,在里是少阴阳虚证,在表是太阳伤寒证。审证是表里兼证,其证机是在里阳气虚弱,寒气内生,在表是卫闭营郁。权衡表理兼证,其病证发生虽始得,但其表里病证都比较明显,故其治当表里同治,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壮阳气,解表散寒。

根据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药的配伍关系决定本方不仅可治疗少阴阳虚证与太阳伤寒证相兼,还可治疗少阴虚寒证,这是临证活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又一关键所在。

【古今医论】

《伤寒贯珠集》“此寒中少阴之经,而复外连太阳之证。以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其气本通故也。少阴始得本无热,而外连太阳则反发热,阳病脉当浮而乃紧,少阴则脉不浮而沉,故与附子、细辛,专温少阴之经,麻黄兼发太阳之表,乃少阴温经散寒,表里兼治之法也。”

【治法】

温壮阳气,解表散寒。

【方药】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去节;二两(6g) 细辛二两(6g)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5g)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用药要点】

方中麻黄解太阳伤寒卫闭营郁诸证。附子温壮少阴阳气,与麻黄相用,解表散邪而不伤阳气,温少阴而不恋邪。细辛解表温阳,与麻黄相用,则解表散风寒,通达经气;与附子相用,则温壮阳气以驱寒。方仅三味,相合为用,于解表中温阳,于温阳中解表,相得益彰,其功卓著。

随证加减用药 若气虚者,加入参、黄芪;若项强者,加羌活、独活,等。

【古今方论】

《伤寒溯源集》“麻黄发太阳之汗,以解在表之寒邪。以附子温少阴之里,以补其命门之真阳。又以细辛之气温味辛专走少阴者,以助其辛温发散。三者合用,布散兼施,虽发微汗,无损于阳气矣,故为温经散寒之神剂云。”

《伤寒论辨证广注》“炮附子之辛热,用以温少阴之里。细辛之辛热,专以走少阴之经。麻黄之辛甘热,大能发表。三者相合,使里温而阳气不脱,表透而寒邪得散。”

【应用指导】

本方具有温壮阳气、解表散寒功效,主治阳虚营卫不和证,可以治疗呼吸系统之肺心病、支气管哮喘、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循环系统之病窦综合征、窦房综合症、心动过缓、冠心病右束支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速等;泌尿系统之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遗尿等;神经系统之坐骨神经痛、血管神经性头痛、肋间神经痛等;运动系统之腰肌劳损、肥大性关节炎、急性骨髓炎、骨结核等;皮肤科之荨麻疹、带状疱疹、皮肤瘙痒症等;妇科之乳腺炎、乳房结节、慢性盆腔炎等;五官科之过敏性鼻炎、面神经麻痹、慢性肥厚性咽炎以及阳痿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药理作用】

1. 抗炎作用:具有明显浓度依赖性地抑制细胞内游离 Ca+2 浓度的上升,而细胞内 Ca+2 浓度的上升能够诱导磷脂酶 A2 和蛋白激酶 C 等的活性,在细胞内反应系统连锁反应的初期阶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抑制由 CaIA23187 或 PAF 刺激下的腹腔渗出巨噬细胞细胞内 Ca+2 的上升,说明 Ca+2 对巨噬细胞的机能具有重要作用。

2. 抗过敏及抗氧化作用:能抑制特异抗原(海鞘)或特异抗原刺激嗜碱细胞分泌的组胺释放,其抑制率依剂量改变而改变;使花生四烯酸 5-HETE 的产生有意义的减少,抑制溶液中白血病细胞的胞液中脂氧化酶的活性;能抑制花生四烯酸串联的脂氧化酶活性,抑制嗜酸细胞组胺释放,具有轻度的清除剂作用,有即时型抗炎变态反应和部分抗炎作用及抗氧化作用;能使嗜中性细胞系统、黄花色精氧化酶系统产生的活性氧量效相依的有意义降低,不仅在细胞(中性)系,即使在细胞自由的药物也使活性氧降低。

(参考文献)

(回目录)

2. 少阴病证与太阳病证相兼轻证的证治

【原文】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302)

【临床指导】

本条论表里兼证的证治。辨表里兼证,在里是少阴阳气不足证,在表是太阳伤寒证,揆度表里病情,表里病证都比较明显。其证机在里是少阴心肾阳气不足,在表是太阳伤寒卫闭营郁;其治当表里兼顾,以麻黄附子甘草汤,温补阳气,解表散邪。

【古今医论】

《伤寒内科论》“本论少阴素有失调,外感太阳伤寒证。其邪尚稽留于太阳,未入内加重里疾,致里证未著,何以知之?其一,言少阴病,复言无(里)证,以示宿有少阴之疾;其二,从方药功效测知。病为表里兼证,审证机,当表里同治,宜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保少阴,温少阴以溃表邪。”

【治法】

温补阳气,解表散邪。

【方药】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去节;二两(6g) 甘草炙;二两(6g)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5g)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用药要点】

方中麻黄宣卫气之闭遏,开营阴之郁滞,使风寒之邪从汗而去,更可走里散水气。附子温达阳气,振奋里气,使里阳得温得振,与麻黄相用,温阳散水。甘草益气和阳,既使麻黄发汗散水而不伤里气,又使邪随汗去而正复,更可协助附子温阳之中以补阳补气,还能调和麻黄、附子相合为用,以除表里之证或少阴水气证。

随证加减用药 若心悸者,加入参、茯苓;若头痛者,加桂枝、白芷,等。

【古今方论】

《绛雪园古方选注》“当以熟附固肾,不使麻黄深入肾经劫液为汗。更妙在甘草缓麻黄,于中焦取水谷之津为汗,则内不伤阴,邪从表散,必无过汗亡阳之虑矣。”

《伤寒悬解》“麻黄发太阳之表。附子、甘草温癸水而培已土。”

【应用指导】

本方具有温补阳气、解表散寒功效,主治阳不足营卫不和证,可以治疗心律不齐、心动缓慢或过缓、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长期感冒而难愈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本方对心阳虚兼有太阳伤寒证者尤宜。

(回目录)

二、少阴病证与阳明病证相兼

1. 少阴热证与阳明热极证相兼的证治

【原文】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0)

【临床指导】

本条论少阴热证与阳明热极证相兼的证治。文中言“少阴病,”以暗示病是少阴热证,言治用大承气汤,以揭病是阳明热极证,病为兼证,其证机是热在少阴而灼阴,热在阳明而夺津。揆度少阴阳明兼证的主要矛盾方面,则以阳明热极证为主,其治以大承气汤,大下夺热存阴。

本条所论证候简略,仅从文中所论尚未明确论述在阳明是阳明热极证,言少阴病病证表现则知在少阴是热证。何以知病有阳明热极证?文中言:“口燥,咽干”者,以用大承气汤,从而暗示邪热极盛,消灼阴津至为明显,其治必须用大承气汤,大下以夺热存阴。

【古今医论】

《医宗金鉴》“邪至少阴二三日,即口燥咽干者,必其人胃火素盛,肾水素亏,当以大承气汤,急泻胃火以救肾水。若复迁延时日,肾水告竭,其阴必亡,虽下无及矣。”

(回目录)

2. 少阴热证与阳明热结旁流重证相兼的证治

【原文】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321)

【临床指导】

本条论少阴热证与阳明热结旁流重证相兼的证治。文中辨证要点是辨兼证,根据兼证病情,在阳明是阳明热结旁流重证,正如仲景所曰:“自利清水,色纯青。”辨少阴病是少阴热证,揆度病变的主要方面,则以阳明热结旁流重证为主。其证机是阳明热结而阻结不通,邪热逼迫津液从旁而下为主,而少阴邪热内扰为次,其治先以大承气汤。若阳明热结旁流重证解除,则当以法治疗少阴热证。

【古今医论】

《伤寒内科论》“本论少阴邪热不解,阳明燥热复结,审兼证则以阳明病为主要方面,辨‘自利清水,色纯青’,为阳明热结太甚,逼迫津液从旁而下,泻下之物,纯清水而臭秽难闻,为阳明热结的反常现象,当与虚寒下利证相鉴别。阳明热结内阻,腑气不通,则心下痛;口干燥既因少阴阴灼,又因阳明热结。其治当急下阳明之实结,兼保少阴之津,待阳明证解,再以法权治少阴。”

(回目录)

3. 少阴热证与阳明热结重证相兼的证治

【原文】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2)

【临床指导】

本条论少阴热证与阳明热结重证相兼的证治。辨阳明热结重证的审证要点之一是:“腹胀,不大便”,其证机主要是阳明邪热内结,浊气填塞而不通。权衡兼证的主要矛盾方面,其病以阳明热结重证为主,其治当先治阳明,以大承气汤。若阳明热结重证得解,则以法治疗少阴热证。

【古今医论】

《伤寒论辨证广注》“此条病,虽系少阴,实则阳明实热,证之显见者也。”

(回目录)

三、少阴病证与膀胱病证相兼

【原文】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293)

【临床指导】

本条主要论少阴病证与膀胱病证相兼。文中既言“少阴病”,又言“热在膀胱”,以揭病是兼证。仲景特言“以热在膀胱”者,以揭病变主要矛盾方面在膀胱,其基本证候特征是:“一身手足尽热者。”其证机是邪热在膀胱而固摄无权,热在少阴而脉络为灼。其治重在理膀胱,次在调少阴,方可得到治疗目的。

【古今医论】

《尚论篇》“然病至七八日,阴邪内解之时,反一身手足尽热,则少阴必无皮候,当是脏邪传腑,肾移热于膀胱之证也。以膀胱主表,一身及手足,正躯壳方表,故尔尽热也。膀胱之血为少阴之热所逼,其出必趋二阴之窍,以阴主降故也。”

(回目录)

四、少阴病证与咽痛证相兼

1. 少阴病证与咽痛热证及与热痰咽痛证相兼的证治

【原文】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311)

【临床指导】

本条辨证精神有二。其一,论少阴病证与咽痛热证相兼。其兼证的病变主要矛盾方面在咽痛热证,审证是咽痛热证,其证机是邪热所侵,热灼咽喉而不利;其治以甘草汤,清热利咽。

其二,论少阴病证与热痰咽痛证相兼。其兼证主要矛盾方面在痰热咽痛证,审证是痰热咽痛证,其证机是邪热与痰搏结,热灼咽喉而不利;其治以桔梗汤,清热化痰利咽。

【古今医论】

《本经疏证》“二三日邪热未盛,故可以甘草汤泻火而愈。若不愈,是肺窍不利,气不宣泄也,以桔梗开之,肺窍既通,气遂宣泄,热自透达矣。”

【治法】

清热利咽。

【方药】

甘草汤

甘草二两(6g)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用药要点】

方中甘草清热利咽,泻火解毒,消肿祛痰,缓急止痛,善治咽痛热证。

随证加减用药 若咽痛者,加薄荷、牛蒡子;若咽中有痰者,加半夏、桔梗;若气滞者,加紫苏、枳实,等。

【古今方论】

高学山《伤寒尚论辨似》“与甘草汤者,以甘草先用,能清浮热,而散逆气,故咽痛可愈。”

《伤寒内科论》“方中以生甘草清热解毒,善疗客热咽痛。”

【应用指导】

本方具有清热利咽功用,主治热结咽喉证,可以治疗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腮腺炎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药理作用】

甘草汤具有抗炎作用,镇静作用,催眠作用,降低体温作用,解热作用,抗心律失常作用,降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增强肝脏解毒能力和抗肝损伤,增加胆汁分泌而起到保肝作用,抗溃疡作用,抑制胃酸作用,解除平滑肌痉挛作用,抗氧化作用,抗过敏作用,抗病毒作用,增强机体免疫机能作用,抗肿瘤作用,解毒作用,镇咳作用,能促进钠、水潴流的作用和排出钾离子,加强肾小管对钠、氯再吸收之醛固酮,对垂体前叶产生反应,减少 ACTH 分泌,有抗利尿作用等。

(参考文献)

(回目录)

2. 少阴病证与痰郁火灼咽痛证的证治

【原文】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312)

【临床指导】

本条论少阴病证与痰郁火灼咽痛证相兼,但辨证的重点不是辨兼证,而是辨痰郁火灼咽痛证的证治。其常见证候有咽痛,咽中溃烂,咯吐黄痰,或咽痛有灼热感,语言不利,发音嘶哑,稍有力则疼痛,咽中痰阻,舌红,苔黄腻,脉数或滑。其证机是痰与热搏结并灼伤咽喉,声窍气机不利;其治以苦酒汤,清热涤痰,敛疮消肿。

【古今医论】

《伤寒内科论》“本论少阴素有旧疾,复感火热毒邪客于咽部,邪热并灼伤咽部而生痰,咽为痰火所攻克、蒸腐,则咽中伤而生疮即溃疡,此溃疡疼痛加痰阻必致语言艰难,甚则不能语言,再甚则语声不出。辨此少阴与咽痛兼证,且以咽痛为急为重,其治当先清热涤痰消肿,宜苦酒汤,少少含咽之。待咽痛证除,再权衡论治少阴。”

【治法】

清热涤痰,敛疮消肿。

【方药】

苦酒汤

半夏洗,碎如枣核;十四枚(5g) 鸡子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一枚

上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用药要点】

方中半夏涤痰利咽,降逆散结,宣畅气机。苦酒泻热利咽,敛疮消肿,与半夏相用,利咽敛疮劫痰。鸡子清清热滋阴而利咽,消肿,与半夏相用,滋中有开,利窍通声。诸药相伍,以奏清热涤痰,敛疮消肿之效。

【古今方论】

《伤寒内科论》“方中以半夏涤痰散结。鸡子清清热利咽。苦酒敛疮消肿。半夏得鸡子清,利窍通声。半夏得苦酒,敛疮劫痰。药取少少含咽,可使药物直接持续作用于患部,以提高疗效。”

《伤寒论条辨》“半夏主咽而开痰结。苦酒消肿而敛咽疮。鸡子甘寒而除伏热。”

【应用指导】

本方具有清热涤痰、敛疮消肿作用,主治痰郁火灼咽喉证,可以治疗急性咽炎、咽部溃疡、口腔溃疡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回目录)

3. 少阴病证与咽痛寒证的证治

【原文】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313)

【临床指导】

本条论少阴病证与咽痛寒证相兼,但辨证的重点不是辨兼证,而是辨咽痛寒证。其常见证候有咽痛而不欲饮水,咽中如有物似痰阻塞,咯出白痰,咽部红肿不明显,舌淡,苔白,脉紧。其审证要点是咽痛而不欲饮水,咯出白痰。其证机是寒气搏结咽喉,气机被寒气所凝结,咽喉气机不利;其治以半夏散及汤,散寒通阳,涤痰开结。

本条辨证仅仅言“咽中痛”,是不能辨清寒热证机的,通过方药配伍的相互作用特点,从而得知病证是寒气所客。辨咽痛寒证的辨证要点是咽痛而口不干,舌淡,苔白,脉沉是也。

辨咽痛证,病以热证为多,寒证为少,尤其对于寒证咽痛,当引起重视,不可忽视。

在用方方面,本方是一方二用,一为汤剂,二为散剂。决定剂型当以病者病情而定汤剂,散剂,使选用剂型与证机更加符合。

【古今医论】

《伤寒论译释》“本条叙证简略,仅据咽中痛一证,是难以辨其寒热虚实的。然以方测证,因方由半夏、桂枝、甘草组成,无寒不得用桂枝,无痰不得用半夏。是知本证咽痛当属客寒痰阻,寒邪痰湿客阻咽喉,应伴有恶寒,痰涎缠喉,气逆欲吐等证。”

【治法】

散寒通阳,涤痰开结。

【方药】

半夏散及汤

半夏 桂枝去皮  甘草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用药要点】

方中半夏通阳散结,燥湿开结,利咽散结,散寒降逆,宣散止痛,善疗咽痛寒证。桂枝通阳化气,开结化饮,散除风寒,与半夏相用,以增开结,通阳,化痰。甘草祛痰利咽喉,缓急止痛。诸药相伍,通达阳气,驱散风寒,荡涤痰结,开达气机,以愈咽痛寒证。

【古今方论】

《金镜内台方议》“半夏散及汤治少阴客寒也,二者皆主咽痛,各分所用也。此以半夏为君,桂枝为臣,辛以散之也。甘草为佐使,甘以缓之也。”

《注解伤寒论》“《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半夏、桂枝之辛,以散经寒。甘草之甘,以缓正气。”

【应用指导】

本方具有散寒通阳、涤痰开结功效,主治寒结咽喉证,可以治疗急、慢性咽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回目录)

第四节 少阴病类似证

一、痰阻胸膈证类少阴病证及其证治

【原文】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324)

【临床指导】

本条从辨少阴病类似证入手,揭示辨少阴病应注重与痰阻胸膈证相鉴别。其一,指出辨痰阻胸膈证的证候表现是:“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其证机是痰邪阻结于胸膈,气机为遏,浊气上逆,阳气为郁。并且论述痰阻胸膈证的治疗法则,“不可下也,当吐之。”并兼论痰阻胸膈证也有可能类似可下证,对此也要注意鉴别诊断。

其二,论述少阴阳虚阴盛证的证候表现,即“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仲景于此不是重点论少阴阳虚阴盛证的证候表现,而是论少阴阳虚阴盛证在其病变过程中可能变生寒饮证。审证是少阴阳虚阴盛证,其证机是少阴阳气虚弱,阴寒内盛,阳不化气而寒饮内生而居于胸中;其治以四逆汤。

文中同时指出,少阴阳虚阴盛证与痰阻胸膈证有类似之处,文中言“不可吐也”,是从论治处提示鉴别诊断。可见,临证用四逆汤要注重同中求异,确得病本而治之。

【古今医论】

《医宗金鉴》“饮食入口则吐,且胸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恶心不已,非少阴寒虚吐也,乃胸中寒实吐也,故始得之,脉弦迟,弦者,饮也,迟者,寒也。而手足寒者,乃胸中阳气为寒饮所阻,不能通于四肢也。寒实在胸,当因而越之,故不可下也。若膈上有寒饮,但干呕有声而无物出,此为少阴寒虚之饮,非胸中寒实之饮也,故不可吐,惟急温之,宜四逆汤,或理中汤加丁香、吴茱萸亦可也。”

(回目录)

二、厥阴肝寒吐利证类少阴病证的证治

【原文】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09)

【临床指导】

本条论厥阴肝寒吐利证的证治。文中首言“少阴病”,但其辨证精神不是辨少阴病,而是辨厥阴肝寒吐利证有类似少阴病之阳虚阴盛吐利证,对此一定要注意鉴别诊断,临证必须抓住病变本质所在。审证是厥阴肝寒吐利证,其证机是厥阴肝素体阳气不足,寒气内生或外袭,扰乱肝气而上攻下注;其治以吴茱萸汤,温肝降逆止利。

辨少阴阳虚阴盛吐利证与辨厥阴肝寒吐利证的主要区别是在“欲死”证机上。“欲死”即病者知道症状表现非常痛苦,难以承受。辨少阴阳虚阴盛吐利证,由于心阳虚弱,神明不得阳气顾护,病人虽有烦躁,但无“欲死”表现,乃神明失主所致;若是病在厥阴肝寒吐利证,厥阴肝寒上逆于心,心神被扰,则有烦躁欲死,此因心气不虚,神明能主持于内,故病者有“欲死”证候表现。

【古今医论】

《医宗金鉴》“少阴有吐利,厥阴亦有吐利;少阴有厥逆,厥阴亦有厥逆;少阴有烦躁,厥阴亦有烦躁。此合病而证同者也。少阴之厥有微甚,厥阴之厥有寒热,少阴烦躁则多躁,厥阴之烦躁则多烦,盖少阴之病多阴盛格阳,故主以四逆之姜附,逐阴以回阳也;厥阴之病多阴盛郁阳,故主以吴茱萸之辛烈,迅散以通阳也,此情异而治别者也。”

(回目录)

三、肝气郁滞证类少阴病证的证治

【原文】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18)

【临床指导】

本条论肝气郁滞证的证治。文中首言“少阴病”,但其辨证精神不是辨少阴病,而是辨肝气郁滞证与少阴病寒证有类似之处,应当重视鉴别诊断,临证时且不可将肝气郁滞证从少阴病而治之。仲景于此特别将肝气郁滞证冠以少阴病,以揭临证必须辨清证机所在,不得误用它法,其治必须针对证机,以法用方。审证是肝气郁滞证,其证机是肝气不得疏泄而郁滞,气机壅滞而不畅,气不得行气于四肢;其治以四逆散,疏肝解郁,调理气机。

本条在辨肝气郁滞证时,未直接论述肝气郁滞证常见证候表现,且论述肝气郁滞证不常见的病证表现,以暗示常见的证候易于辨证,不易见到的病证易于忽略。因此对不常见的病证即“四逆”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同时对肝气郁滞证所见的或然证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即“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其证机是或肝气郁滞而影响肺气不得肃降,或肝气内郁而影响心气畅通,或肝气郁结而不得疏泄膀胱气化水液,或肝郁乘脾而中气阻滞不通,或肝气郁滞而不得疏达大肠变化。此种论述方法其目的就是拓展辨证视野,以揭辨证一定要知此知彼,以法论治。

本条在辨肝气郁滞证时,主要辨证有三,其一,辨证没有明确论述肝气郁滞证的表现,暗示辨证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才能辨证准确,抓住证机;其二,暗示辨证必须重视鉴别诊断,辨清病变本质所在,不为类似表现所迷惑;其三,提示辨证,既要知道病证的常见证候表现,又要知道病证表现的或然现象,尤其辨或然证对于辨疑难杂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当引起重视。

【古今医论】

《伤寒内科论》“本条辨厥阴肝郁证与少阴阳虚阴盛证均易呈‘四逆’,仲景有鉴于此,以防厥阴肝郁四逆证误为少阴阳虚阴盛证,故将厥阴肝郁四逆证冠以少阴病,以示厥阴肝郁证有类少阴阳虚阴盛证,但有其本质差异,当加以鉴别。……病为厥阴肝郁,其治当疏肝解郁,调理气机,宜四逆散。又因肝性疏泄,喜条达,有协和脏腑气机运行。其气郁滞势必影响脏腑经络之气运行,至于何脏腑易于受累,当据患者素体而宜,尚无固定格式。故仲景以或然证的形式论述肝气郁滞可致肺气失制则咳;心气失协则悸;阳气郁滞则腹中痛;脾气失疏则利;大肠之气失理则泄利下重;膀胱之气失调则小便不利。此乃举例而言,临床证候并非仅限于此。”

【治法】

疏肝解郁,调理气机。

【方药】

四逆散

柴胡 枳实破,水渍,炙干 芍药 甘草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用药要点】

方中柴胡既能疏肝解郁,又能升达阳气,使气机和畅,阴阳气和,并可调和肝脾,善解肝气郁滞证。芍药敛阴柔肝,泻肝缓急,和血通痹,固藏肝血,与柴胡相用,一疏一敛,一散一固,以达散郁而内收,藏血而疏散,使柴胡疏散而无太过。枳实行气破滞,解郁降逆,降泄浊气,与柴胡相用,一升一降,升达阳气而解郁,降泄浊气而破滞,制柴胡升发而不太过。甘草益气,与柴胡相用,疏肝之中以益气;与芍药相用,益气之中以柔肝;与枳实相用,降泄之中不伤气,并调和诸药。诸药相伍,疏达之中有收敛,降泄之中有升举,理气之中有益阴,相互为用,以建其功。

随证加减用药 咳嗽者,肝气郁而肺气逆也,加干姜辛以散之,加五味子酸收肺气;心悸者,肝气郁而心气不畅也,加桂枝、辛以行之,以通之;小便不利者,肝气郁而膀胱气化不利,加茯苓,以渗利小便,通达膀胱,泄泻水气;腹中痛者,肝气郁而脾气不和也,加附子,辛以散之,宣畅阳气,疏通郁滞;泄利下重者,肝气郁而大肠不得变化也,加薤白,宣畅大肠之气,使大肠行使变化之职。

【古今方论】

《医宗金鉴》“故君柴胡以疏肝之阳。臣芍药以泻肝之阴。佐甘草以缓肝之气。使枳实以破肝之逆。三物得柴胡,能外走少阳之阳,内走厥阴之阴,则肝胆疏泄之性遂,而厥可通也。”

《金镜内台方议》“用甘草为君,以和其中而行其四末。以枳实为臣,而行结滞。以芍药为佐,而行荣气。以柴胡为使,而通散表里之邪也。”

【应用指导】

本方具有疏肝解郁、调理气机功效,主治气机郁滞证,可以治疗消化系统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粘膜异型增生、过敏性结肠炎、肝硬化、肝纤维化、肝硬化腹水、病毒性肝炎、胆石症、慢性胆囊炎等;呼吸系统之支气管哮喘、肺结核咯血、慢性支气管炎等;循环系统之大动脉炎、冠心病、心脏早搏、心律不齐等;内分泌、泌尿系统之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内分泌失调、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等;精神、神经系统之脑萎缩、植物神经紊乱、发作性痴呆等;妇科之慢性附件炎、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急性乳腺炎等;男科之前列腺炎、睾丸炎、附睾炎等;儿科之夜哭、疳积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药理作用】

1. 抗休克作用:对内毒素实验兔、狗休克引起的血压下降具有升压作用,其作用类似去甲肾上腺素;对实验雄性家兔,结扎其冠状动脉前降支根部使血压下降,心电图 ST-I 波改变,节律紊乱即心源性休克可使血压急剧回升;对实验兔、狗,从其股动脉放血,使其血压下降即失血性休克可使血压急剧上升;对实验意外所致的低血压也能使血压回升,增强耐缺氧能力与其能提高动脉血血氧分压(PaO2)有关,而血氧分压的提高,则有利于对休克的治疗山。

2. 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 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且随剂量增加而抑制率随之加强。

3. 对心肌的作用:静脉注射可使麻醉在体犬心的心肌收缩力加强,心搏加快,并能显著地对抗戊巴比妥引起的心收缩力下降和心脏扩大等急性心肌损伤。

4. 增强机体免疫机能:显著增强腹腔巨噬细胞对异物的吞噬活动。

5. 抑制平滑肌痉挛:对离体兔子宫呈抑制作用,而对未孕在体子宫静注时反呈兴奋作用,使其收缩力和张力增强,频率加快;显著抑制兔的离体肠管运动,使频率减慢,幅度减少,并能解除乙酰胆碱、氯化钡所致肠痉挛,且与肾上腺素所致肠管抑制有协同作用。

6. 抗心律失常:麻醉家兔在体心肌能明显增加其收缩力;对抗氯化钙诱发大白鼠的心律失常,对抗氯仿-肾上腺素诱发家兔的心律失常。

7. 改善脑血流及抑制血栓形成作用:明显改善脑血流图波型、波幅、上升时间和流入容积速度;能明显抑制家兔体外血栓形成,明显抑制血小板粘附的功能;降低实验性小白鼠高血胆固醇的含量;改善舌微循环,改善脑组织微循环,提高脑血流量,促进网状结构与大脑皮质正常电活动。

另外,还具有能明显增强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的作用;抗输卵管炎症作用;抗菌作用尤其是布鲁菌病;加强腓肠肌收缩力,消除骨骼肌疲劳;清除活性氧作用与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抑制 C48/80 所致胃粘膜损害的进展;抗病毒作用,在小鼠体内诱生干扰素作用,镇静镇痛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