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辨奔豚转筋狐疝蚘虫病脉证并治
概说
奔豚证,其病位有在肝、在肾之不同,其证机有寒、热之别,临证皆当审证以别证机,以法论治。
转筋证,其证机有风痰动筋和湿热动筋之不同,病证表现主要在筋脉,临证贵在审证求机。
狐疝证,是指阴狐疝气,其病证辨证较易,但治疗较难。
蛔虫病证,是指肠中寄生虫证而言,其治当驱杀之。
第一节 奔豚证治
一、奔豚证的基本脉证及有关病证
【临床指导】
本条辨证精神有二。其一,以问答的形式论述病有奔豚病的证候特征及辨证要点,同时兼论有关病证的病因。提出若因受惊则可引起奔豚病证,吐脓病证,惊怖病证,火热病证,以提示辨证思路,能够认识病变症结。辨吐脓,其证机有邪热与阳虚等不同;辨惊怖,其证机有在心与在胆等不同;审火邪,有虚火与实火等不同。临证皆当以法而辨。
其二,文中重点论述奔豚病证的基本脉证。其基本脉证是:“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其证机是浊气内结而留于下,且攻冲于上,浊气逆乱于心胸,心神为浊气所肆虐;其治当泄浊降逆。
【古今医论】
《诸病源候论》“夫奔豚气者,肾之积气,起于惊、恐、忧思所生。若惊恐则伤神,必藏神也;忧思则伤志,肾藏志也。神志伤动,气积于肾,而气下上游走,如豚之奔,故曰奔豚。其气乘心,若心中踊踊,如事所惊,如人所恐,五脏不定,饮食辄呕,气满胸中,狂痴不定,妄言妄见,此惊恐奔豚之状;若气满支心,心下闷乱,不欲闻人声。休作有时,乍瘥乍极,吸吸短气,手足厥冷,内烦结痛,温温欲呕,此忧思奔豚之状,诊其脉来触祝触祝者,病奔豚也。”
二、奔豚证的证治
1. 肝气逆奔豚证的证治
【临床指导】
本条论肝气逆奔豚证的证治。辨肝气逆奔豚证典型证候是:“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其审证要点是“气上冲胸”,“发作欲死”。其证机是邪热及肝,肝气逆乱而直冲于胸,胸中宗气被遏而不通;其治以奔豚汤,养肝平冲,清热降气。
辨肝气逆奔豚证之往来寒热有类似少阳胆热气郁证,应注意鉴别诊断,辨证一定要审求证机而治之。
【古今医论】
《金匮要略心典》“此奔豚气之发于肝邪者。往来寒热,肝脏有邪气而通于少阳也。”
【治法】
养肝平冲,清热降气。
【方药】
奔豚汤
甘草 川芎 当归各二两(6g) 半夏四两(12g) 黄芩二两(6g) 生葛五两(15g) 芍药二两(6g) 生姜四两(12g) 甘李根白皮一升(24g)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用药要点】
方中当归补血,使肝藏血得补而职司其能。芍药养肝血,敛肝气内守而主疏泄,柔肝气而缓急。甘李根白皮清肝热,降逆气,止奔豚,与当归、芍药相用,泻中有补,敛中有收,以冀肝气条达。半夏降逆下气,善制逆气上冲。生姜降逆,调理气机而和升降,使清者升,浊者降。川芎辛散,使肝血得以运行,使肝中邪气得解。生葛降逆升清,与川芎相用,升肝之清阳,使气从血中而生,阳升则浊阴得降。黄芩苦寒,苦以降逆,寒以清热,与甘李根白皮相用,以降泄肝之逆气。甘草益气,并调和诸药。诸药相伍,使肝血得藏,血以守气,浊气得降,郁热得清,以达清升浊降而平奔豚。
随证加减用药 若气冲明显者,加桂枝、枳壳;若气郁者,加柴胡、青皮;若咳嗽者,加苏子、葶苈子,等。
【古今方论】
《金匮要略心典》“肝欲散,以姜、夏、生葛散之。肝苦急,以甘草缓之。芎、归、芍药理其血。黄芩、李根下其气。桂、苓为奔豚主药,而不用者,病不由肾发也。”
【应用指导】
本方具有养肝平冲、清热降气功效,主治肝气逆奔豚证,可以治疗慢性肝炎、植物神经紊乱、肠胃神经官能症、精神抑郁证、慢性肠胃炎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2. 肾寒气冲证的证治
【临床指导】
详见 117 条。
三、肾虚水气上冲证类奔豚证的证治
【临床指导】
详见 65 条。
第二节 转筋狐疝证治
一、转筋证的证治
1. 上肢风痰动筋证的证治
【临床指导】
本条论上肢风痰证的证治。辨上肢风痰证的审证要点是:“病人常以手指臂肿动,此人身体瞤瞤者。”其证机是风与痰相搏结,阻结于筋脉肌肤,扰动经气而不得收藏;其治以藜芦甘草汤,化痰熄风,和畅筋脉。
【古今医论】
《金匮要略心典》“湿痰凝滞关节则肿,风邪袭伤经络则动。手指臂肿动,身体眠眠者,风痰在膈攻走肢体,陈无择所谓痰涎留在胸膈下,变生诸病,手足项背,牵引钓痛,走易不定者是也。藜芦吐上膈风痰,甘草亦能取吐,方虽未见,然大略是涌剂耳。”
【方药】
藜芦甘草汤
藜芦一钱 甘草炙;二钱 (原书未提供原方,疑遗失。此方为网络搜索结果。——整理者注)
(以下内容来自互联网)加入适量清水,加盖煮制 30 分钟。注意:该方剂需严格遵循剂量,藜芦有毒,过量可能引发不良反应。适用于手抖、肌肉不自主跳动等症状。
2. 肝阴不足湿热动筋证的证治
【临床指导】
本条论肝阴不足湿热动筋证的证治。文中论述肝阴不足湿热动筋证的典型脉证:“转筋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转筋入腹者。”其审证要点是“臂脚直,脉上下行”。其证机是湿热肆虐筋脉,筋脉拘急;其治以鸡屎白散,益阴清热,化湿缓急。
辨“脉上下行微弦”,是指脉来僵硬而直且似弓弦,劲急而无柔和之象。
【古今医论】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脉上下行,……全无柔和之象,……风寒入而变热,热耗其营血,而脉隧直劲也。转筋本在腨中,乃有上连少腹入腹中者,邪热上行,由肢股而入腹里,病之甚者也,主之以鸡屎白散。”
【治法】
益阴清热,化湿缓急。
【方药】
鸡屎白散
鸡屎白
上一味,为散,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温服。
【用药要点】
方中鸡屎白泄热以存阴,益阴以和脉,和脉而缓急,利小便以祛湿,湿去则筋脉柔和,以达益阴清热,化湿缓急。
随证加减用药 若手足抽搐者,加芍药、木瓜;若牙关紧者,加全虫、白附子,等。
【古今方论】
《名医别录》“鸡矢白,治转筋,利小便。”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主之以鸡屎白散,本草谓其利便破淋,善走下焦,入至阴之分,以之疗转筋,大约不出泄热之意耳。”
【应用指导】
本方具有益阴清热、化湿缓急功效,主治湿热动筋证,可以治疗强直性关节炎、肌肉僵硬症、腓肠肌痉挛、肠胃痉挛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药理作用】
鸡屎白散具有解痉作用,抗炎作用等。
二、肝寒狐疝证的证治
【临床指导】
本条论肝寒狐疝证的证治。辨肝寒狐疝证的典型脉证是:“阴狐疝气者,偏有大小,时时上下。”审证要点是:“时时上下”。其证机是肝气被寒气所扰,肝气不能主持筋脉,筋脉不固而逆乱;其治以蜘蛛散,温肝散寒,通达阳气。
【古今医论】
《金匮要略心典》“阴狐疝气者,寒湿袭阴,而睾丸受病,或左或右,大小不同,或上或下,出没无时,故名狐疝。”
张从正《儒门事亲》“狐疝,其状如瓦,卧则入小腹,行立则出小腹,入囊中。狐则昼出穴而溺,夜则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上下往来,正与狐相类也。”
【治法】
温肝散寒,通达阳气。
【方药】
蜘蛛散
蜘蛛熬焦;十四枚 桂枝半两(1.5g)
上二味,为散,取八分一匕,饮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可。
【用药要点】
方中蜘蛛破除结滞,疏通经气,通达阳气,以疗狐疝。桂枝辛温,引蜘蛛入厥阴肝经以散肝寒,制阴狐(即阴囊收缩)而主筋脉于平。二药相伍,温肝以通达经气,散寒以破除结滞,以达愈疾之目的。
随证加减用药 若少腹恶寒者,加乌药、小茴香;若少腹疼痛者,加川楝子、木香,等。
【古今方论】
《金匮要略直解》“别录云,蜘蛛治大小人癢,癢,疝也。其性有毒,服之能使人利,得桂枝引入厥阴肝经,而治狐疝。”
【应用指导】
本方具有温肝散寒、通达阳气作用,主治肝寒狐疝证,可以治疗小肠脱出即脱出阴囊证、睾丸肿大、睾丸结节、腹股沟斜疝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第三节 蚘虫证治
一、虫证的基本脉证
【临床指导】
本条论虫证的基本脉证。其基本脉证是:“病腹痛有虫,其脉何以别之?师曰: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蚘虫。”其证机是虫邪内扰,扰乱气机,气机梗阻,脉气失和;其治当杀虫驱虫。仲景特言脉“反洪大”者,以揭虫邪内扰,逆乱气血,涌动经脉,脉气壅盛而鼓动于外。同此而明虫邪所致病证,既可有脉沉若弦,又可有脉洪大,临证皆当因证因人而宜,不可拘执一端。
【古今医论】
《金匮要略心典》“腹痛脉多伏,阳气内闭也;或弦者,邪气入中也。若脉洪大,则非正气与外邪为病,乃蚘动而气厥也,然必兼有吐涎等证。”
二、虫证的证治
【临床指导】
本条论虫证的证治。辨虫证常见证候有脘腹疼痛,其疼痛时作时止,痛甚则吐清水,脉紧。其审证要点是:“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其证机是虫邪内扰,中气逆乱,饮随气逆于上,气机被阻,经气不通;其治以甘草粉蜜汤,缓急安中、杀虫止痛。
文中言“毒药不止”者,以揭单用有毒性的药物不能达到制止虫证。这是因为虫喜食甘,故必以甘而诱虫,然则虫因食甘与毒而死亡。
【古今医论】
《金匮要略心典》“吐涎,吐出清水也。心痛,痛如咬啮,时时上下是也。发作有时者,蛔饱而静则痛立止,蛔饥求食,则痛复发也。”
【治法】
缓急安中,杀虫止痛。
【方药】
甘草粉蜜汤
甘草二两(6g) 粉一两(3g) 蜜四两(12g)
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内粉、蜜,搅令和,煎如薄粥。温服一升,差即止。
【用药要点】
方中甘草缓急而止痛,味甘而诱虫以动。粉即铅粉杀诸虫而止痛。蜜甘缓而益中,与甘草相用,以使虫得甘而食之。铅粉与甘草、蜜相用,以甘草、蜜诱虫,以铅粉杀虫。方药相互为用,以奏缓急安中,杀虫止痛之效。
随证加减用药 若虫证属寒者,加温中祛寒药如干姜、蜀椒等;若虫证属热者,加苦寒药如黄连、黄柏等;若寒热错杂者,又当寒热并调;若虫证兼有食积虫疳者,加消食化积之神曲、麦芽;若虫证兼正虚者,常配伍益气补血之人参、当归,等。
【古今方论】
《金匮要略心典》说:“白粉即铅白粉,能杀三虫,而杂于甘草、白蜜之中,诱使虫食,甘味即尽,毒性旋发,而患乃除,此医药之变诈也。”
【应用指导】
本方具有缓急安中、杀虫止痛功效,主治虫邪证,可以治疗肠蛔虫感染或蛔虫窜动所致之急性阵发性腹痛,包括胆道蛔虫、胃及十二指肠蛔虫、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腹痛、小儿蛔虫等,或因蛔虫毒素引起的精神神经系统症状、过敏性荨麻疹等。
三、蚘厥证的证治
【临床指导】
详见 338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