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后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杰出的经典著作。两书所载方剂,被后世誉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喻昌《尚论篇·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古往今来,历经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变迁,亿万人的无数次医疗实践,均证明其大多数方剂都有很高的疗效。这些方剂不仅配伍谨严,用药精简,而且体现了“方以法立,法以方传”的特点。举凡麻黄汤的汗法,承气汤的下法,小柴胡汤的和法,四逆汤的温法,白虎汤的清法,炙甘草汤的补法,抵当丸的消法,瓜蒂散的吐法等无不皆然。其间尚有对药物升降浮沉的揆度,性味亲和的选择,主辅恰当的安排,佐使量材的驱遣,分量多寡的裁酌,煎服方法的规定等,均含有不少精蕴,亟待我们继承发扬。

值得指出的是,一个时期以来,在中医临床工作中,存在这样一些现象:有些医生开方大而杂,忽略法度;用药多而重,有欠精纯。本来几味药可以治好的病,也要开上十多味,甚至数十味,其剂量也往往超过了一般常用的范围。这对中医学术水平和医疗质量的提高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研究应用经方的意义未能引起普遍而足够的重视。因此,加强对经方的研究应用,不仅使这些有效的古方得以广为今用,而且必将有助于中医学术水平和医疗质量的提高。

一九七六年至一九七七年间,我们在中医研究院举办的全国中医研究班学习研究中医专业,国内许多中医名老前辈应聘来京讲学,使我们有幸得名家之心传,见治病之手眼,获益非浅。窥其学术风格,尽管各具特色,然熟谙经典,善用仲景方的深厚功底,则无二致。所述治验,每多以经方起沉疴,愈顽疾,不惟理法谨严,学有渊源,且圆通活变,别具匠心,堪为后学之楷模。昔曹颖甫氏著《经方实验录》,曾为医界所称道。然建国以来,经方之研究应用已大有发展,远非往昔所能比拟,若集现代应用经方的经验著录以传,必对中医的临床、教学和科研有所裨益。为此,我们编写了这本《经方应用》。

本书共选载《伤寒论》、《金匮要略》方一百余则,重点介绍全国中医研究班任教老师岳美中、赵锡武王文鼎、任应秋、刘渡舟、方药中、姜春华、周凤梧、关幼波、谢海洲、张海峰、万友生、潘澄濂、彭履祥等著名老中医运用经方的经验,有关笔者运用经方的实践亦有所载入,聊补未备。为使读者能博采众长,前贤应用经方的佳案及现代医刊有关经方的应用报道亦予选摘,以冀古今纵览,融旧冶新。本书所载医案,大都加上按语,以阐明用药特点及思路。有关现代对经方的实验研究及国外研究资料等亦摘要叙述,以助开拓视野,得观发展源流。此外,笔者对所载方剂均逐一加以评述,借以叙要领,明化裁,资比较,析异同,以便读者综观全貌,掌握用方规律。但需要指出的是,本书的内容主要侧重在临床应用方面,至于各方证的具体分析,读者当详仲景原文及参考其他有关专著。

本书在编写初稿时,张德超、夏治平、钱惟山三位同志曾协助收集整理部分方剂和资料、医案;在重新改写及订稿过程中,承北京中医学院任应秋、刘渡舟教授、中医研究院方药中副教授、山东中医学院周凤梧教授热情指导并予审稿,谨致以衷心的感谢!

最后,还需说明的是,书中所载本班授课老师运用经方的经验,其内容仅限于课堂教学及随其临证所记,因此,很不全面。且全国善用经方名家为我们耳目所不及者,不知多少,故本书所载,管窥而已。若能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广泛搜集整理各地名家运用经方的经验,其作用之大,当可想见。限于我们的水平,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敬希批评指正。

编者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