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
【组成】桂枝9克(三两,去皮) 芍药9克(三两) 甘草6克(二两,炙) 生姜9克(三两,切) 大枣7枚(十二枚,擘)
【用法】水煎二次,分服。服后少顷,喝热稀粥一碗,并温复取汗,以助药力。但以周身微微汗出为宜,不要象水淋一样。服完一剂,若病不除,可再服一剂。如果汗始终不出,可服至二、三剂,并缩短给药时间。服药期间,忌生冷、粘滑、肉类、面食、五辛、酒酪、臭恶等具有刺激性和不易消化的食物。
【功效】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滋阴和阳。
【主治】外感风寒,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或鼻鸣干呕,口和不渴,苔薄白,脉浮缓等。
【方解】方中桂枝发散通阳,温经行血,既能调营,又能和卫,以祛除肌表风寒之邪;芍药益血养营,收敛阴气,以防桂枝汗散太过。两者相配,一开一合,可使发汗而不伤阴,止汗而不留邪,有相反相成之妙。诚如《医宗金鉴》所说:“桂枝主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芍药辅桂枝,是于和营中有调卫之功。”生姜味辛,协助桂枝解肌泄邪;大枣味甘,辅佐芍药和营益阴;甘草既能助桂枝和畅血行,又能助芍药舒筋缓急,并可安中益气,调和诸药。五味配合,共奏解肌散邪,调和营卫,滋阴和阳之效。
【临床应用】
感冒 孙某某,男,46岁。初春乍寒,旅途劳顿,风寒之邪袭于肌表,昨见头痛,发热,啬啬恶寒,鼻流清涕,喷嚏时作,伴有微汗,舌苔薄白,脉来浮缓。治当疏风解肌。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红枣5枚,甘草3克,水煎日分二服,药后嘱服热粥,以取微汗,连进二剂,诸症告除。
【按】《伤寒论》云:“太阳中风,……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又云:“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乃揭示桂枝汤之主证。本例为外感风寒表虚之症,与桂枝汤证正合,故以本方疏解肌表而愈。
自汗 金某,男,成年,干部。素本体虚,近五日来自汗淋漓,憎风,纳谷不香,脉浮弱无力,舌苔薄白,此为营卫不和,腠理失密,治以桂枝汤。方用桂枝9克,杭白芍12克,炙甘草4.5克,生姜9克,红枣6枚,连服三剂,汗止,憎风亦解。
【按】《伤寒论》指出:“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营气和”,是说营气无病;“外不谐”,言卫外之气不固。本例病机在于卫气不与营气和谐,故用桂枝汤调营卫,和阴阳,而使腠理固密,自汗得止。柯韵伯亦力荐此方治疗自汗等症。他说:“予常用此汤治自汗,盗汗,虚疟,虐痢,随手而愈。盖以芍药微苦微寒,能益阴敛血,内和营气,先辈谓无汗不得用桂枝汤者,以芍药能止汗故也。”
低热 徐某某,男,45岁。低热(37.5℃~37.8℃)伴有畏寒已交二月,尤以脊背怕冷为甚。医者常云“感冒”,每予荆防之属发汗解表,汗出而体热暂除,畏寒益甚,旋而低热再起,以致终日倦怠无力,视其舌质淡白,脉缓而弦,乃断其营卫不和,予桂枝汤全方,五剂服尽,低热解而畏寒除。
【按】本例良由表虚,外邪搏于肌腠,郁而不出,营卫不和,故见体热微微而身寒背冷(太阳主一身之表,其经循背夹脊,故见此证),复迭经发汗,其表益虚,致病绵缠,今予桂枝汤温通卫阳,敛阴和营,扶正达邪,故获效机。
又《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年10期介绍用桂枝汤加减治疗营卫不和发热一例。患者张姓,女,35岁。1964年7月5日诊。主诉:一个月前因流产而行刮子宫手术,失血甚多,头昏,心悸,体倦。旬日来,形寒恶风;时当夏月,稍见风,则怕冷不已,午后发热,动辄自汗,汗后恶风益甚,天明热退时更是大汗淋漓,头昏,心慌,疲倦。诊治:发热(38.2℃),自汗,恶风,形体欠丰,面色无华,脉浮取虚大,重按缓弱,舌苔淡白,质欠红润;由流产失血过度,阴虚营弱,导致营卫失调,治当益气生血,调和营卫。方用川桂枝5克,炒白芍9克,生黄芪30克,当归身6克,炒枣仁12克,五味子3克,炙甘草3克,生姜2片,红枣7枚(去核)。服药后,当夜即得熟睡。继服一剂,自汗、恶风显著减轻,体温降至正常。隔日复诊,已能当风起坐。继予人参养营汤加减,服药旬日而愈。
面神经麻痹 卞某,男,26岁。右侧面神经麻痹十天,右眼不能闭合,口角歪斜,进食时咀嚼不便,舌质淡,脉细弦,乃因风寒郁滞,络脉不和使然,拟予桂枝汤加味。桂枝9克,白芍9克,甘草4.5克,红枣5枚,白附子6克,僵蚕9克,蜈蚣2克。五剂后,口面歪斜明显好转,右眼已能闭合,进食咀嚼好转,原方继用五剂痊愈。
【按】本例用桂枝汤合牵正散治面神经麻痹,取效颇捷,可知桂枝汤不惟解表邪、和营血,且能调和气血,温通经脉,推而广之,凡风寒郁滞经络肌肤,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肌肤麻痹及风寒湿痹等症,均可加减用之。
双目失明 某,男性,20岁。初患眼病,红肿疼痛。经西医治疗,红肿疼痛消退,但逐渐弱视失明,而外观双目圆睁,毫无异感,身无不适,经久不愈。初诊时,据述原住院一年多,中西药无效,痛遂日增。查所服方药,均以“目为火户”作依据,多系清热泻火之类。分析其初病时,目虽红肿疼痛,尚能视物如常,肿痛消失,反而不明,愈治而视力愈弱,此必苦寒阴柔过剂,损伤中气,以致营卫紊乱,精血不能上荣于目,故目盲不能视物,此医药不当,非目病所致。拟以调和营卫之法。处以桂枝汤全方: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8克,甘草9克,嘱服六剂。复诊时据云:上方服三剂后,目有光,模糊能视物。六剂服完后,视物比较清楚,仍守上方,嘱再服六剂。半月后再诊,询及目力,已能看字看书报。计上方共服十二剂,一年后随访,据云未复发。(彭履祥老师治验)
【按】《内经》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本例目疾,前因医者辨证不切,屡用苦寒阴柔之剂,使脾胃受伤,化源不充,营卫失调,精血不能上荣于目,遂令双目失明。故用桂枝汤益脾胃,调营卫,和阴阳而获效机。
皮肤病 有人用本方治疗多形红斑、湿疹、荨麻疹、皮肤痒症、冬季皮炎、蛇皮癣等多种皮肤病,获得满意的效果。凡属舌苔薄白,脉象浮缓或浮滑,风寒外袭,营卫不和,血脉阻滞的皮肤病,以及每逢冬季发作,春暖时症状减轻而有规律者,均可以本方主治。挟湿者加化湿利湿之品,如茅术、羌活、防己、赤豆、苓皮、苡仁、车前之类;营血不足者加养血之品,如当归、首乌、鸡血藤、丹参之类;如有化热症者,当易其方。(录自《浙江中医杂志》1965.5)
【按】各种皮肤病,在表现上尽管有丘疹、红斑、糜烂、风团等不同皮损形态,但初起多有风寒外束,营卫不和,血脉阻滞的同一病机。盖周身皮毛乃太阳气化之出路,风寒之邪外干而不得入,逆于皮肤故见证如斯,运用桂枝汤宣散太阳抑郁之气,温经通络,和气血,破阴结,散血痹,促使血液运行周匝,皮肤风痒等疾,当可蠲除。
妊娠初期试胎 已故名中医范文虎常以桂枝汤加当归、川芎等,治妊娠初期恶阻或腹痛者,且以此为试胎之用。凡妇人经水中止不久,无法断为妊娠者,屡投此方,大抵服二、三剂后,有孕者则少腹部觉跃动,非孕则无此证象。
风湿痹痛及肌肤麻痹等症 因为本方具有解表邪、和营卫、温气血、通经脉等作用,所以风寒湿邪客于肌表,营卫失调,气血阻滞,经脉不利而见的肌肤麻痹或筋脉拘急疼痛等症,皆可用本方加减治疗。如坐骨神经痛,用本方加赤芍、牛膝、木瓜、防己、伸筋草、制乳没等。风湿关节痛,初期配合秦艽、羌活、防风、独活、桑寄生之类,日久病已入络,可酌加地鳖虫、地龙、乌梢蛇、蜈蚣等虫类搜剔之药,若营卫不调,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而见麻木不仁或拘挛不舒,则于本方中加入鸡血藤、黄芪、当归、川芎等补养气血之品。
过敏性鼻炎 《新中医》1978年1期介绍应用加味桂枝汤(即桂枝汤加葶苈子、蝉蜕),治疗由于肺虚卫气失调,抵御外邪能力不足,风寒乘虚侵入的过敏性鼻炎二十例,除二例结果不明外,四例复发经再用上方仍效,其余十四例全部治愈;最少服药二剂,最多服十四剂。认为桂枝汤加葶苈子、蝉蜕是否有脱敏之功,有待今后继续观察。
此外,本方还用于久疟、虚痢和脘腹疼痛等属于营卫不调、气血不和所致的病证。
【注意事项】
1.严格掌握上述服用方法。
2.凡表实无汗或外感温邪,症见舌红、口渴、脉数者,禁用本方。
3.太阳病下后,邪已入里,没有表证者,亦应忌用。
4.内有湿热,特别是平素嗜酒的人,应该禁用或加减使用,因为本方为辛温之剂,药味辛甘为多,湿热内蕴者,服后易助热壅湿,有的会出现呕吐,所谓“酒客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即是斯意。
5.“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故阳热素盛或里已化热,或阴虚阳亢之体,即使中风表证未解,亦当慎用或加减应用。
【评述】桂枝汤是《伤寒论》的第一方。根据《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书所载由本方为基础加减变化的方子共有二十九个,足见其制方之妙和应用之广泛,故有“群方之冠”之称。
从《伤寒论》有关桂枝汤证的论述来看,我们体会本方的应用要点,在症状上必须具备“脉缓”、“自汗”两大主证;其病机是营卫不和。只要符合上述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机转,都可用本方治疗。当然,后世医家在仲景的基础上对本方适应证的认识亦有所发展,认为本方“乃调和阴阳,彻上彻下,能内能外之方。”“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将本方的应用从治疗表虚证引伸到治疗多种内伤病证,如柯韵伯说:“愚常以此汤治自汗盗汗,虚疟虚痢,随手而愈,因知仲景方可通治百病。”近年来,有关桂枝汤加减应用的报道颇多,远远超越了仲景原文所论述的范围。由此可知,桂枝汤并不是一方治一种病,而是一方能治多种病,它的作用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若与其他药物配合,或变更药量,应用就更广泛。本方配伍精当,结构严密,颇堪效法。
更值得提出的是本方的服法,尤发人深思。余无言指出:“服法所宜注意者:(1)服后须臾,啜热粥以助药力,但尤当注意于‘须臾’两字。(2)温复令一时余,但尤当注意于‘一时余’三字。(3)取漐漐微似汗出,不可令如水流漓,但尤当注意于‘微似汗’三字。”确为得其要领,可称善读书者也。周凤梧老师在讲述本方时,也强调服法的重要性,认为药后啜稀粥能助胃气,使中焦之津液外布,即有潜伏之邪,则与汗相扶而并出,是以啜稀粥之举,也是桂枝汤的组成之一,不应忽视。而汗出不可令如水流漓者,盖汗出太过,则扰动营气,损耗津液,表邪反不能祛,故病必不除,此点亦应注意。凡发汗法,皆应仿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