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组成】桂枝9克(三两,去皮) 芍药18克(六两) 甘草6克(二两,炙) 生姜9克(三两,切) 大枣7枚(十二枚,擘)
【用法】水煎二次,分服。
【功效】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
【主治】太阳中风证误下,阳邪转属太阴,中焦气血失调,腹满时痛,脉多弦细,苔薄白。
【方解】表证误下,阳邪转属太阴,故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倍芍药以理脾和中而止腹痛。
【临床应用】
痢疾 王某某,男,46岁。患菌痢,未彻底治愈,缠绵变成慢性痢疾,每日少则三、四次,多则五、六次,排便甚急,不及入厕,便污衣裤,登厕后,又排便不爽,下重难通。大便不成形,有红白粘液。诉下痢以前,觉胃中有一物,往肠子里下砸,这时就必排便,急不可耐,伴有腹痛肠鸣等症。观其所服之方,寒如芩连,热如姜附,补如参术,涩如梅诃,尝之殆遍,迄无所效。切其脉沉弦而滑,舌红苔则白。辨证:此乃脾胃阴阳不和,肝气郁而乘脾之证。如误服寒药则先伤脾,误服热药则先害胃,脾胃阴阳不能自和,而肝脾又不能自调,致使病延多年不愈。治法着重调和脾胃阴阳,并于土中平木。桂枝9克,白芍18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服二剂,下痢减至日一、二次,照方又服两剂而痊愈。(刘渡舟老师治验)
【按】《伤寒论》云:“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方用桂姜以和脾阳,芍草枣以调胃阴,使脾胃之阴阳自和,重用白芍至18克之多,取其土中平木,解痉止痛耳。
2.国外有介绍用本方治疗肠梗阻手术后的肠狭窄而取得效果者。(详见日本《漢方の臨床》22(12)727.1975)
【注意事项】若表邪内陷,与肠胃有形积滞相搏而致腹满痛拒按者,即使表证未罢,非本方所宜,当解表攻里,即桂枝加大黄汤是也。诚如汪琥所说:“如腹满痛甚者,其人胃家本实,虽因太阳病误下,热邪传入太阴,然太阴之邪,已归阳明,而入于府,此非里虚痛,乃里实痛也。”
【评述】本方证的“腹满时痛”,日人东洞翁曰:“腹满时痛者,即拘急而痛也,因直腹筋之挛急过甚,且形腹壁膨满也。”这有助于临床辨证。再从本方组成来看,药味虽与桂枝汤相同,仅加芍药一倍,即另成一方,作用亦随之而异,一则治太阳中风证,一则太阳太阴并治而偏重于里,分量之加减,有关如此,未可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