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组成】桂枝9克(三两,去皮) 芍药18克(六两) 甘草6克(二两,炙) 大黄6克(二两) 生姜9克(三两,切) 大枣7枚(十二枚,擘)
【用法】水煎二次,分服。
【功效】解肌祛邪,泻实和里。
【主治】太阳中风证误下,表邪证未罢,而兼腹满大实痛,脉浮大或浮迟,舌苔白厚或淡黄厚。
【方解】本方用桂枝汤解肌祛邪,倍芍药以和脾调中,缓急止痛,复加轻量大黄以下里实而通肠胃,为表里双解之剂。
【临床应用】
痢疾 方舆輗云:“此方痢疾初起有表证,腹痛而里急后重不甚者,用之。”又云:“曾治一人病痢,用桂枝加芍药大黄汤,其人于左横骨上约径二寸之际,痛极不堪,始终以手按之,用此方,痢止而痛亦治,是痢毒也。”
顽固性荨麻疹 据《江苏中医》1958年2期报道本方治愈顽固性荨麻疹一例:
苏某某,女,32岁。患荨麻疹五年,开始每年发五、六次,后逐年加重,今年起愈发愈频,竟至没有间歇。曾大量注射过葡萄糖酸钙,内服苯海拉明及驱风活血之中药多剂,均归无效。症状:遍身有大小不等之疙瘩块,抓痒无度,此起彼伏,日夜无宁静之时,在发作剧烈时,特别怕冷,大便二日一次,且燥结难下,腹微痛。治疗:桂枝9克,白芍药9克,甘草3克,生姜9克,大枣3枚,大黄9克,全瓜蒌12克,麻仁12克。服上药后约三小时,身痒渐止,疙瘩亦渐隐没,周身微汗,大便畅通,症状全部消失,后半月余未发。(转引自《伤寒论讲义》全国伤寒师资进修班编)
【按】本例外因风寒之邪郁于肌表以至身痒怕冷,内因邪聚化热,壅塞不通而见腹痛便结,故用本方外以疏解风邪,内以通腑泄热,正合表里双解之意。
麻疹不透 《麻疹一哈》云:“渡边荻之进,年二十有五,发热如燃无汗,经四、五月,疹子不出,腹满拘挛,二便不利,时或腰痛甚,因作桂枝加芍药大黄汤饮之,微利二、三行,拘痛渐安。其翌,以紫圆下之,水下五、六行,其夜熟眠,发汗如洗,疹子从汗而出,疹收后,全复旧。”
【按】本例麻疹不透,乃因表邪外束,里实壅滞,麻毒郁闭,不得透达,故用桂枝加大黄汤外解表邪,内下积滞,如是则表里宣通,麻毒透泄,其病霍然而愈。
【注意事项】《伤寒论》云:“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由是观之,大黄、芍药均能损伤胃气,对脾胃不足的患者切勿轻投。所以凡中气较虚的患者,即使须用大黄、芍药,亦应适当减量,以免中气受伤。
【评述】桂枝加大黄汤外解表邪,内攻里实,对制定表里双解之剂,示人以规范,并为后世温下法开导先河,如河间之防风通圣散,以及温脾汤之类方剂,都是受本方的影响而创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