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
【组成】桂枝15克(五两,去皮) 芍药9克(三两) 生姜9克(三两,切) 甘草6克(二两,炙) 大枣7枚(十二枚,擘)
【用法】水煎二次,分服。
【功效】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主治】烧针令发汗,针处受寒,核起而赤,心悸,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发作痛苦异常,脉浮而弦,苔白滑。
【方解】本方即桂枝汤加重桂枝用量而成。用桂枝汤解肌以散外寒,更加桂枝(或肉桂)温通心肾之阳以逐内寒,又能平冲降逆,而治奔豚。
【临床应用】本方是适用于汗后感寒,阳虚阴邪上乘而发奔豚的一个主要方剂。兹举病案三则如下:
例1 湖北张某,为书店帮伙。一日延诊,云近日得异疾,时有气痛,自脐下少腹起,暂冲痛到心,顷止,已而复作,夜间尤甚,请医不能治,已一月有奇。审视舌苔白滑,脉沉迟,即与桂枝加桂汤,一剂知,二剂愈。(录自《遁园医案》)
例2 故乡老友娄某某爱人,年七十,患呕吐腹痛一年余,于1973年4月16日偕同远道来京就诊。询其病状,云腹痛有发作性,先呕吐,即于小腹虬结成瘕块而作痛,块渐大,痛亦渐剧。同时,气从小腹上冲至心下,苦闷“欲死”,既而冲渐降,痛渐减,块亦渐小,终至痛止块消如常人。按主诉之病状,是所谓中医之奔豚气者,言其气如豕之奔突上冲的形状,《金匮要略》谓得惊发,惊发者,惊恐刺激之谓。患者因其女暴亡,悲哀过甚,情志经久不舒而得此症,予仲景桂枝加桂汤。桂枝15克,白芍药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擘),水煎温服,每日一剂。共服上方十四剂,奔豚气大为减轻,惟腹中作响,仍有一次呕吐,依原方加半夏9克,茯苓9克,以和胃蠲饮。嘱服十剂,三诊见有时心下微作冲痛,头亦痛,大便涩,左关脉弦是肝胃气上冲,改予理中汤加肉桂、吴茱萸,以暖胃温肝,服后痊愈回乡。两月后函询未复发。(岳美中老师治验)
例3 北京崔某某,女,50岁。其症颇奇,自觉有一股气流,先从两腿内踝开始沿阴股往上滚动,至小腹则腹胀,至心胸则心悸不稳,头出冷汗,胸中憋气,精神极度紧张,有死的恐怖感。稍呆一会,气往下行,症状随之减轻,每天发作三、四次,兼见腰酸,白带较多。患者面色青黄不泽,舌胖色嫩,苔白而润,脉弦细数无力。辨证:此病名“奔豚气”。从内踝上冲(不从小腹)为仅见之症,凡犯上之气,必因上虚所致。今心阳虚而火不旺,肾之阴气得以上犯,夫阴来搏阳,虚阳被迫而与之争,故脉虽数而按则无力。弦脉属阴,阴盛则上逆,舌质胖嫩,无非阳虚之象,阴来搏阳,凡阴气所过之处,则发胸闷心憋,心悸不安等,亦勿怪其然,治当助心阳伐阴降冲。疏方:桂枝15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7枚。另送服“黑锡丹”6克,共服五剂,其病不发而愈。(刘渡舟老师治验)
【按】以上三例之奔豚症状均较典型,用桂枝加桂汤后,俱获良效,可见经方之运用,只要认证准确,有的放矢,常收到满意的效果。
【注意事项】奔豚证的成因不一,若因伤于七情,肝气郁勃,上冲心胸而致者,与桂枝加桂汤证有异,须加鉴别。
【评述】对于加桂的问题,后世医家颇多争论,有的主张加桂枝,认为桂枝可以外通卫气,内平冲逆;有的主张加肉桂,认为肉桂味厚下行,能散少腹之积寒。余无言曾以加肉桂治愈二例奔豚症(见《金匮新义》)。曹颖甫也曾以加肉桂、半夏治愈一例气从少腹上冲而吐清水者(见《经方实验录》)。而前举岳、刘两位老师的治验则均加重桂枝。由是观之,临床治病,不能刻板执一,主要根据病情的需要来决定,加肉桂加桂枝都无不可,诚如章虚谷所说:“相传方中或加桂枝,或加肉桂,若于肾邪,宜加肉桂,如解太阳之邪,宜加桂枝也。”周凤梧老师指出:仲景常用桂枝、甘草以平冲气,制动悸。冲气和动悸的起因,大多数是由于发汗动经而来,可以说是一种病因的两种表现,因此可联系在一起叙述。仲景书中有明文可稽。《伤寒论》云:“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后亦云:“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这是显而易见的。桂枝、甘草同用制动悸,除本方外还可以从仲景方中举些例证,如治“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的苓桂甘枣汤,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的桂枝甘草汤,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的苓桂术甘汤,治“伤寒厥而心下悸”的茯苓甘草汤,以及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的炙甘草汤,这些都少不了桂枝、甘草两味,并且还得有相当重的剂量。不难看出这两味药配合使用对治疗动悸是有专长的。
此外,岳美中老师以本方为例,强调方剂中药物用量的重要性。某一种药味用量增加,不仅会增强方剂的力量,且有时改变其作用,如桂枝汤原本治太阳中风,汗出发热恶风证,而仅加桂枝量后,则治奔豚气。因此,医生在处方用量上不可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