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组成】桂枝9克(三两) 芍药9克(三两) 生姜9克(三两) 甘草6克(二两,炙) 大枣7枚(十二枚) 牡蛎9克(三两) 龙骨9克(三两)
【用法】水煎二次,分服。
【功效】调和营卫,滋阴和阳,镇纳固摄。
【主治】虚劳心悸,易惊,汗多,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或遗溺,舌质淡润,脉虚大或芤迟。
【方解】本方即桂枝汤加龙骨、牡蛎而成。桂枝汤调和营卫,滋阴和阳,有安内攘外之功,加龙牡既能固表欽汗,又能镇心安神,更能固肾摄精。
【临床应用】
心风 曹某某,男,59岁。1965年6月8日夜,突觉周身不适,不能平卧。次日凌晨,上身肢臂不停抖颤,不能持物,波及全体肌肉瞒动。诊时言语不流利,语无伦次,声音时高时微,颜面肌肉亦阵发性抽搦,汗出恶风,唇舌紫绀,脉象浮弦,舌苔浮白,诊为心风症。处方桂枝龙牡汤:桂枝、甘草各3克,白芍6克,白菊花9克,生姜3片,大枣3枚,龙骨、牡蛎、代赭石、磁石、紫贝齿各12克,龙眼肉24克。服一剂,上臂抖颤减轻,言语尚蹇涩不利,且自觉心里发慌,睡眠不安。续用原方去菊花、贝齿,加朱茯神9克,天王补心丹12克,又服一剂,心慌见轻,夜寐当酣,肢臂运动能自抑止,言语较正常。但痰涎多,原方加红枣12克,姜半夏3克,续服二剂,诸证消失。半年随访未发。(录自《浙江中医杂志》1965.11)
【原按】心风症,临床报道少见。《素问·风论篇》谓:“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根据患者临床所见症征,颇似。
遗溺 刘某某,23岁,小学教师。一年来持续夜间遗溺,虽经多方治疗无效,且病情渐趋严重。1962年8月来吾师处就诊时,每晚遗溺,精神疲乏,头晕,腰酸,夜寐多梦易醒,记忆力减退,饮食无味。小便清利,舌质淡,苔薄白,脉浮而缓。初诊认为是脾肺气虚,予补中益气汤调补脾胃,升阳益气。二剂后,病未好转。考虑到患者头晕,腰酸等症,系属下元虚寒,肾不摄水之候,改用肾气丸法以温补肾阳。数剂后精神虽好转,但遗尿依然,且近来睡梦增多,常梦解小便,醒后溺已遗于床上。知其病机在于阴阳失调,阴失阳固,由于长期睡眠不好,才相继出现脾肺肾三脏虚象,遂改投桂枝加龙牡合缩泉丸:桂枝、白芍、乌药、益智仁各9克,龙骨、牡蛎各15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三剂之后,睡眠好转,遗溺暂止。此后偶有几次复发,仍服原方获愈。经随访两年,未复发,身体健康。(录自《浙江中医杂志》1965.9)
【按】全国中医研究班一同学谓:治一女(年三十多岁)每夜遗尿,用桂枝龙牡加乌药、益智仁各9克,服三付,遗尿停止,夜寐得安。日本浅田宗伯曰:“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本为治失精之方,一老医用此治老宫女之屡小遗者,屡屡得效。古人之妙,在于运用,当精思之。”(《汉药神效方》)
小儿肺炎 用本方治疗13例确诊为小儿肺炎患者,均为热势弛张不退而不化燥,面色苍白无华,舌淡嫩,自汗,脉细,素体虚弱等症状,认作体虚邪恋,心阳不足,营卫虚弱。一律运用桂枝加龙牡汤补虚扶正,调和营卫。若患儿神倦汗出少温,倍用龙牡加浮小麦、黄芪以固表益气;咳嗽不爽加贝母、橘红、杏仁、紫菀以清金止咳;肺虚喘促者加五味子、麦冬以补益肺气;痰多食少加苏子、白前、半夏、陈皮以化痰和胃。一般在三天左右,发热渐平,诸症亦随之消失。(录自《中医杂志》1964.10)
【按】以上一为小儿肺炎,一为久患遗尿,病名虽二,但究其病机,阳虚阴胜,阴阳失调则一,故均用本方调和阴阳而愈。
遗精 霍某某,男,25岁。1966年10月10日就诊。五、六年来,遗精频繁,每夜遗精一至三次,食欲精神基本正常,曾用补肾固精的中药数百付,金锁固精丸、六味地黄丸等各数百盒,均无效。舌苔白,脉弦涩不调。火浮不敛,心肾不交,阳浮于上,精孤于下,火不摄水,不交自泄。桂枝龙牡汤调阴阳,敛浮阳。桂枝12克,白芍12克,龙骨12克,牡蛎12克,生姜3片,甘草9克,大枣10个。1966年12月20日服药二剂后遗精一直未复发,以后继续服药二十剂巩固疗效。(录自《山西医药杂志》1974.4)
【按】本例遗精迭进补肾固精之剂未效,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潜阳入阴,收敛精元而应手取效。
【评述】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仲景原为“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弦,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而设。后世医者据本方调和营卫,潜阳入阴之理,运用颇广,除前列案例外,曹颖甫用治虚劳遗精,夜间盗汗多获效验。我班有一同学用本方治疗双手震颤症二例而获显效。又治一老大娘全身震颤,于本方中加黄芪、当归、红花、桃仁、地龙,服十二剂得愈。此外,还有用于脑震荡后遗症而见头痛头晕、失眠多梦者。足见学习经方,要在领会其精义,如是,则临证即能推而广之,运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