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组成】乌头2.5~9克(原方剂量) 桂枝9克(三两,去皮) 芍药9克(三两) 甘草6克(二两,炙) 生姜9克(三两) 大枣7枚(十二枚)
【用法】先用白蜜煎乌头,后入桂枝汤同煎二次,分服,以药后如醉状或得吐中病为度。
【功效】散寒止痛,调和营卫。
【主治】表里俱寒,营卫不和,腹痛,关节疼痛,屈伸不利,遇寒则急,手足不温或麻木不仁,舌苔薄白,脉弦紧。
【方解】乌头煎,热药也,能温经散寒止痛;桂枝汤表药也,能解肌祛邪,调和营卫,为表里兼治之剂。
【临床应用】
痛痹 杨某某,男,52岁。四、五年来,周身关节疼痛,左腰部以下尤甚。经中西医针灸、外熨等法治疗,时或症状减轻,但嗣后仍不见较大改善。每逢天阴或下雨尤为加剧,腹部亦痛,关节沉重无力,屈伸不利,肩、腰、膝、肘等关节无红肿变形,血沉25毫米/小时,舌质淡苔薄,脉濡缓,证属“痛痹”,用《金匮》乌头桂枝汤加味:制川乌4.5克,川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红枣4枚,川萆薢12克,苡仁30克,威灵仙15克,土茯苓30克,防己15克。服上药五剂,疼痛锐减,屈伸仍感不利。上方加川牛膝9克,豨莶草12克,土牛膝15克,黄芪15克。后以此方继服二十余剂,运动自如,疼痛已止,血沉检查在正常值内,已能上工劳动,迄今未发。
【按】《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云:“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此例以本方治之,用乌头大热纯阳之品,温经散寒止痛;合桂枝汤原方调和营卫,更加苡仁、威灵仙、土茯苓等疏散风湿,表里同治,寒湿尽驱。
坐骨神经痛 陈某某,女,34岁,济南市郊梁家庄大队社员。生子女五人,因操劳过度,感受寒邪,致患左腿疼痛。经省立一院门诊,诊断为坐骨神经痛。延及半年之久,屡治不瘥,入冬以来,疼痛加剧,左脚不能履地,卧则难以转侧。于1969年11月25日车载求诊,见其形体消瘦,面容晦黄,精神抑郁,脉沉而细,舌苔薄白,证属寒湿痛痹。即拟温经散寒,舒筋活络之剂,乌头桂枝汤加味与之:制川乌9克,桂枝9克,炒杭芍12克,全当归9克,钻地风12克,千年健12克,伸筋草12克,川牛膝9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切片),红枣4枚(擘)。水煎服。药进六剂,疼痛大减,已能辗转活动。守方继服六剂,竟操作如常矣。经追访迄未复发。(周凤梧老师治验)
【按】周老师用上方治疗本病,屡有治验。
行痹 杨某某,男,26岁,界牌公社人,门诊号00854。1963年10月5日来院门诊。自诉去年夏天在途中遇雨,不多日生病,经治不愈,现关节酸痛,游走不定。体检如常人,舌脉也无明显变化,晴天小痛,阴天大痛,上至肩关节,下至踝关节,窜痛全身,证属行痹。拟方:桂枝尖4.5克,杭白芍6克,生甘草4.5克,制川乌6克,秦艽9克,防风9克,苡米60克,姜、枣酌加,嘱服五剂。10月12日二诊:疼痛减轻,未见游走,续服五剂。10月20日三诊:自述前天阴雨,周身又觉违和,仍处原方三剂。10月30日四诊:自诉周身无痛苦,阴天亦未发作。为防止反复,再服五剂,至今一年,未有复发。(录自《江苏省中医学会第二届(1965年)学术年会论文选编》)
【按】《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先哲徐忠可氏说:“历节痛,不可屈伸,即行痹之属也。”本例即然。故以乌头、秦艽、防风、苡仁通痹活络,祛风逐湿,散寒止痛,合桂枝汤调和营卫,标本兼顾,祛邪扶正。
寒疝 《方函口诀》云:“此方为寒疝之主剂。”《类聚方广义》云:“寒疝绕脐痛,上连心胸,下控阴囊,苦楚不可忍,手足逆冷,自汗如流者,则非此方不能救。”《古方便览》载一男子年四十三,患疝气数月,腰冷如坐水中,大抵每旬必一发,发则脐腹大痛,手足不能屈伸,与此方二十剂,病者大吐水,病减大半,更以控涎丹下之而痊愈。
中风半身不遂 《古方便览》载一男子年五十,左半身不遂,口眼㖞,言语僵,手足不收,余用此方(即乌头桂枝汤—编者注),吐水,大困倦,家人惊骇,余曰:勿畏,是药之瞑眩也,后诸症尽除,全收效。
【按】本例用乌头桂枝汤治疗,以方测证,良由风寒中于经络,里阳亦虚,内外俱寒,虽未载舌脉,推测其舌必淡,苔白,脉弦紧或迟缓,故以本方温经散寒,调和营卫。
【注意事项】乌头有川乌、草乌之分,两者亦可兼用,其性大辛大热,为驱寒之峻药,有较大的毒性,一般先用制川草乌,服后症状不改善再用生川草乌,其量从小至大,逐渐加量,而且煎煮时间要长,以缓解毒性,或加白蜜、甘草同煎亦可,主要缓和药性,以防中毒。药后如醉状或呕吐,是药已中病的“瞑眩”反应,不必惊慌,所谓“药不瞑眩,厥疾勿瘳”是也,但并不人尽如此。若同时发现呼吸迫促,心跳加速,脉有歇止,遍身麻木,坐卧不安等症,则是中毒现象,必须予以急救解毒,速服绿豆汤或黑豆甘草汤,或按中毒处理。
【评述】乌头桂枝汤以乌头为主药,镇痛显著,作用迅捷,“其势之猛,非寻常可比”,故临床用于治疗寒疝剧痛,关节痛或腹部绞痛等病症,常有卓效,但必须辨证准确,方不致误。凡寒邪痹阻,营卫不和,证属表里俱寒者,方为的对,若为热性疼痛,切勿妄用。
对于本方的方义和作用,徐忠可认为:“阳气大痹,加以身痛,营卫俱不和,灸刺诸药不能治,……以乌头攻寒为主,桂枝汤和营卫,所谓七分治里,三分治表也。”说明乌头桂枝汤既是治寒疝腹痛的里证方,又是治身疼痛,阳气大痹的表证方。方中乌头为治痹主药,张元素认为:“主诸风、风痹、血痹、半身不遂。”李时珍谓乌头“功同附子而稍缓。”《现代实用中药学》称“乌头为镇痛镇痉药,有麻醉性,对神经痛、偻麻质斯……有效。”凡此说明是药为治痹证不可缺少的一味。据孙秉华氏经验,用乌头时可加用苡米30克或60克,因《本经》谓苡米“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久风湿痹。”《别录》谓“除筋骨中邪气不仁”,同用有营养经脉,扶正祛邪之功,值得取法。鉴于乌头有较强的毒性,临床须严格掌握用量及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