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桂枝芍药知母汤

《金匮要略》

【组成】桂枝9克(四两) 芍药9克(三两) 甘草3克(二两) 麻黄6克(二两) 生姜9克(五两) 白术12克(五两) 知母9克(四两) 防风9克(四两) 附子9克(二枚,炮)

【用法】水煎二次,分服。

【功效】通阳行痹,祛风胜湿,养阴清热。

【主治】风寒湿痹,邪初化热,症见遍身关节肿痛,肿处伴有灼热,身体瘦弱,脚肿如脱,头眩短气,心中郁郁不舒欲吐,舌苔薄黄腻,脉数。

【方解】方中桂枝、麻黄通阳行痹,合防风以散风寒于外;白术、附子合用以驱湿邪于下;芍药、知母养阴清热;生姜和胃,降逆止呕;甘草调和诸药。

【临床应用】

痹症 陈某,女性,年五十余,1960年11月为风寒所袭,发烧,左肩关节疼痛不能活动,左拇指第一节红肿热痛,两膝关节不可屈伸,至1961年3月来院诊治,患者已难自己行走,由其夫扶持入诊室。当时上午体温为38℃,脉象细弱而数,92次/分。据自述午后每发寒热。投予桂枝芍药知母汤后,热退,三剂后已自如行动,继服十余剂,诸症皆除。(岳美中老师治验)

【按】岳老指出:从本方组方而言,其主要功用乃通阳行痹,祛风胜湿,但对方证寒热,前人有所争执。有认为是治风寒湿痹;有认为是治湿热所致。然风湿之新者寒热易别,如风湿久郁,则随机体机能之反应不同,有湿从寒化而寒湿留于关节者,亦有湿从热化而成偏热之症者。参阅《金匮要略》桂枝附子汤则为稍偏寒湿,防己黄芪汤则风湿偏表,而此方实为偏于风湿化热而设。

周凤梧老师曾治一例热痹。王某某,女,35岁,工人。1977年10月2日初诊。患者自1977年8月底,因感冒引起恶寒、高烧、头痛、咳嗽、咽喉肿痛。经千佛山医院注青霉素,口服解热镇痛剂,症状暂时缓解。9月6日又复现发热恶寒,汗出畏风等症,继则四肢关节肿胀疼痛,两下肢并有棕红色斑块出现,触之疼痛,左侧为甚。9月13日又经千佛山医院检查:血沉56毫米/小时,白血球9800/立方毫米,其中中性多核占73%、淋巴细胞占27%,诊断为急性风湿热,遂予抗菌素、激素及抗风湿药治疗半月,周身关节肿痛逐渐加重,不能履地活动。患者甚感身心痛苦,思想悲观,一度失去治疗信心。

10月2日来我院内科门诊,见患者面色皖白,神疲乏力,胃呆纳少,小溲深黄,两踝及腕关节周围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双下肢散在结节性红斑,体温37.4℃,舌质嫩红,苔薄黄腻,脉象弦滑而数。乃属外邪侵袭郁久化热之痹证,治宜祛风胜湿,通阳活络,清热止痛,疏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桂枝9克炒杭芍9克肥知母9克防己6克防风6克熟附片3克忍冬藤30克桑枝30克桑寄生12克白薇12克丹参15克青蒿9克生甘草4.5克。水煎服,六剂。10月9日复诊:体温正常,精神饮食较前好转,关节肿痛明显减轻,仍足跟痛难着地。原方去青蒿防己苍术黄柏各9克生薏仁30克。继服六剂。10月20日三诊:关节肿痛基本消失,血沉已降至20毫米/小时,心电图大致正常,唯感活动无力,有时心慌气促。方宗原义加减。桂枝9克炒杭芍12克肥知母9克熟附片6克防风6克忍冬藤30克络石藤30克桑枝30克丹参15克柏子仁9克生甘草6克。继服六剂,隔日一剂。11月5日四诊:关节肿痛已痊愈,血沉8毫米/小时,但遇天气阴湿时则腰部酸痛,舌淡苔白,脉弦细。上方去柏子仁,加桑寄生15克续断12克,继服十八剂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本例患者经两个月的治疗,自觉症状完全消失,血检在正常范围,于1978年3月恢复工作。6月10日复查,血沉及心电图均属正常。(周凤梧老师治验)

【按】桂枝芍药知母汤为治热痹常用之剂,药症相合,效如桴鼓。方中既有桂枝、附子温通阳气,又有芍药、知母顾护阴液,寒药与热药同用,阴药与阳药同施,同时加入甘草以调和之,是以具有祛风胜湿,通阳行痹,清热止痛之功。但本方适于风寒湿痹,或轻或重,反复发作,郁久化热,遍身关节疼痛肿大,肿处伴有灼热,但全身一般无明显发热者;如热邪偏盛所致之身烧,口渴,汗出,关节红肿热痛,或兼见红斑结节者,可用桂枝白虎汤加味;如兼见苔厚腻,渴不多饮,身重者,属湿邪偏盛,可用苍术白虎汤加味;如风湿在表,一身尽痛,发热下午较剧者,属热痹之轻症,治宜麻杏薏甘汤。后者均非桂枝芍药知母汤之所主也。

又周风梧老师认为本方加减治疗热痹,是临床常用之方。如热重肿甚者可加络石藤、忍冬藤、白薇、黄柏等清热凉血,通络消肿;湿重者加防己,以苍术易白术,或苍、白二术并用;不呕者可去生姜。

赵守真氏曾治一例风寒湿痹:康翁德生,经商外地,不问寒暑,冒风露而行。1946年冬突发风湿关节病,不利于行,折归,询治于余。翁身沉重,手足拘急,关节痛处微肿,走注疼痛,如虎啮,如针刺,夜间增剧,刻不可忍,有时发寒热,但无汗,脉沉紧,舌苔白润,气短难续。此即《内经》所云“风寒湿痹”之候。稽诸古人叙述痹证最详者,莫如秦景明氏,其谓“风痹之证,走注疼痛,上下走注,名曰行痹;寒痹之证,疼痛苦楚,手足拘紧,得热稍减,得冷愈甚,名曰痛痹;湿痹之证,或一处麻木不仁,或四肢不举……拘挛作痛,踡缩难伸。”又《金匮要略》更详叙其方证:“诸肢节疼痛,身体低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按翁病虽与秦说三证相符,而尤切《金匮要略》之所说,自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为适应。但其夜痛加剧,则又兼及血分,宜与张锡纯氏活络效灵丹配用,庶能统治诸候而免偏颇。且风湿蕴积日久,寒邪深入筋骨,小剂殊难胜疏筋活络逐寒祛湿之重任,故大剂猛攻,始可一鼓而奏功。桂枝芍药各36克麻黄18克乌附24克知母12克防风当归丹参各30克乳香没药各15克苍白术各18克。每日一剂,酒水各半煎,分早中晚三次服。夜间汗出遍身,疼痛略减。又续进五剂,兼吞小活络丹,每次45克。夜间均有微汗,痛遂减轻,脉见缓和,手足能伸屈,关节肿消,尚不能起床。然以其人思虑多,气血虚,乃师前人攻衰其半之旨,改拟攻补兼施之三痹汤,并加防己、蚕砂、海风藤、银花藤等疏经活血药。一日二剂,时历兼旬,遂得步履如常。再用十全大补汤加龟、鹿、虎三胶煎服,逐次复元。因其营养有加,调摄咸宜,数年未发,且无他病云。(录自赵守真《治验回忆录》)

据《辽宁医学杂志》1966年第9期介绍用本方治疗痹证五十例,随风、寒、湿、热等不同情况加减,结果治愈二十四例,显效七例,无效一例。又据《上海中医杂志》1965年1期报道应用本方加减治疗关节痛,疗程最长半年,最短一周,疗效尚好,有二年未见复发者,但远期效果尚难遽作肯定。文中介绍医案三则。用法:《金匮要略》本方系汤剂,但作者每多改用散剂,原因是方中麻、桂、附烈性之品颇多,服得过多过急可有不良反应,又因本病多为慢性疾患,服散剂较汤剂简便之故。服时以生姜汤送下。

历节 曹颖甫治戴姓妇,子死腹中,某医用药下之,胎已腐烂,然以贫故,无暇调理。未几,腹中有块跳动,手足肢节俱疼痛,甚至不可屈伸,两足如脱,腋下时出黄汗。经三年矣,来求治,足胫常冷,脚肿如脱,两手不可屈伸,此历节证也。乃用金匮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三钱白芍三钱麻黄二钱防风四钱甘草二钱白苍术各四钱知母四钱熟附片二钱,服二剂,不见动静。翌日复诊,改熟附片为生附子,四剂后,汗液大泄,两手足胀大,发浸淫疮,而关节疼痛减其大半,盖寒湿毒由里达表之验也。闻之丁甘仁君曰:凡湿毒在里之证,正当驱之出表,但既出于表,必重用大小蓟,丹皮,赤芍以清血分余毒,不独外疡为然,治历节风亦无不然。予乃用大小蓟各四钱丹皮三钱赤芍三钱,佐以息风和血祛湿之品,二剂后浸淫疮略减,复四剂后渐次脱痂,唯头晕如击仆状。诊其脉大而弦,大则为热,弦则为风。小产后,其血分虚。血为阴类,阴虚则生热,血虚则生风,虚者不可重虚,乃用大熟地四两生潞党四钱制乳没各三钱生铁落四两,服十余剂,手足并光润,不知其曾患浸淫疮矣。(录自《金匮要略译释》)

【按】此病得之胎损营血内虚,风寒湿乘虚痹阻骨节,而成历节之证,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通阳行痹,祛风除湿。药后客邪由里达表而发浸淫疮,转方以息风凉血祛湿为法而获良效,后以养血息风镇潜善后,乃收全功。观前后数诊,药随病转,层次井然,非学验俱丰者不办。

类风湿性关节炎 《陕西新医药》1978年3期报道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桂枝12克生白芍30克知母12克白术12克附子12克麻黄6克防风12克炙甘草4克生姜15克丹参24克汉防己12克炒麦芽18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例选择:凡患者四肢关节肥大畸形,X线拍片有明显骨质脱钙,关节面有挖凿样缺损,关节腔狭窄,符合风湿性关节炎的X线典型改变,激素、抗风湿治疗无效病例,均作为治疗观察对象。共治疗5例,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应用本方的优点是:病情能较快地稳定下来,食欲和关节功能明显改善。如刘某某,男,13岁,学生。于1974年5月7日以双手腕、指、肘、踝、趾、髋关节反复肿痛三至四年主诉就诊。病初呈游走性痛,双手手指不能伸直,呈曲屈状已三年之久。偶发热。一年来天阴下雨关节痛加重,食欲减退。曾在某医院治疗未见好转。检查:两膝关节肿胀、肥大,只能伸至170°,两手指呈90°曲屈状态,不能伸直,以右侧为著。两腕关节明显肿胀。化验血沉52毫米/小时,抗“O”1:400。X线拍片:两手指关节及腕关节普遍脱钙,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之诊断。经保太松、强的松治疗无效,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服三剂后,食欲增加,关节痛减轻。上方随症加减连服四剂,症状续减,检查左踝关节肿胀基本消失,指关节肿明显消退。嗣后继续服药,间断服消炎痛,维生素E,大黄䗪虫丸等,1977年5月31日随访,病情一直稳定,血沉8毫米/小时。

【评述】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各种类型的关节炎,尤其是风湿性关节炎,屡有报道。我们体会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在于风湿痹阻,化热未甚,与一般风寒湿痹而尚未化热者在脉症上自有区别,治法亦当有异。若化热已甚,出现周身关节痛甚难以转侧,甚至手不能屈,足不能立,壮热,汗出恶风,口渴喜饮,烦躁,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洪大者,此乃转为气分热盛,治宜清热通络,可用白虎加桂枝汤,其间当细加辨别。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