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
【组成】炙甘草12克(四两) 干姜6克(二两)
【用法】水煎二次,分服。
【功效】补益中阳,温肺复气。
【主治】恶寒自汗,四肢不温,烦躁吐逆,或虚寒性肺痿而见吐涎沫,头眩,不渴,遗尿,小便数,舌质淡,苔薄白,脉迟缓。
【方解】本方取甘草之甘,干姜之辛,辛甘化合为阳,药味为理中汤之半,重在复中焦胃脘之阳气,中阳振奋,则肺冷可温。
【临床应用】
脾胃阳虚之衄血、吐血 《直指方》云:“甘草干姜汤,治男女诸虚出血,胃寒,不能引气归元,无以收约其血。”《朱氏集验方》云:“二神汤(即本方——编者注)治吐血极妙,治男子妇人吐红之疾。”《证治准绳》引《曹氏必用方》云:“吐血有宜温者,甘草干姜汤是也。”
阎某某,男,21岁,唐山市人,汽车司机。素患鼻衄,因长途出差三日始归,当晚六时许衄血,势如涌泉,历五个多小时不止,家属深夜叩诊。见患者头倾枕侧,鼻血仍滴沥不止,血盈其半铜盆。患者面如白纸,近人则冷气袭人,抚之不语,脉若有若无,神志已失。急疏甘草干姜汤(甘草9克,干姜9克)即煎冷服,两小时后手足转温,神志渐清,脉渐起,能出语,衄亦逐止。翌晨更以阿胶12克水煎,日服二次,后追访未复发。(岳美中老师治验)
【按】岳老指出本方非止血之剂,而血竟得止,是因为“阳者卫外而为固者也。”(《素问·生气通天论》)阳固则阴自安于内守,堤防既固,血流则无泛滥之虞。
另在服法上将温服改成冷服,盖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故应冷服,这点临床值得注意。
中阳不足之脘腹痛、吐酸、呕吐、腹泻等 《直指方》云:“甘草干姜汤治脾中冷痛,呕吐不食。”《外台》引《备急》云:“疗吐逆,水米不下。”兹举治验数则如下:
例1 金某,男,34岁,干部。1965年3月25日初诊:患者胃脘痛已有五、六天,脉迟(58次/分)微弦,舌淡苔白,噫气,胃脘痛每日发作五、六次,诊为寒证,治以温散,故予甘草、干姜各9克,加白芍9克,煎汤服二剂,复诊:脉62次/分,腹痛次数大减,每日仅痛一、二次,前方再三剂。三诊:脉70次/分,痛定,再服三剂。后未复发。
例2 某,男,35岁。吐酸已有两个月,手冷脉迟(58次/分)无口渴,服甘草干姜汤一、二剂,即吐酸止,脉平而愈。
例3 某,男,70岁。因食菠菜冷滑之食而起,腹泻如水,脉迟(55次/分)舌润无苔,服甘草、干姜各9克汤一剂,泻止,脉平(65次/分)而愈。
例4 杨某,女,20岁,农业技术员。1965年4月27日急诊,患者眩晕,腹痛,呕吐,已有数小时。据云昨日月经始断,赤足涉水,水冷受寒,当时无他异,至夜即发作腹痛,今晨腹痛加剧,呕吐、眩晕不能起床,脉迟(56次/分)而细,舌淡苔白,口不渴,不思食,无热(体温36℃),断为寒证,治以温散,投予甘草、干姜各15克,煎汤温服一剂,腹痛即定,眩晕呕吐全止,次日复诊,脉78次/分,完全平复。
例5 某,女,24岁。经来腹痛,无热,脉迟(68次/分),舌润,口不渴。方用甘草干姜汤五剂而愈。(以上五例录自《中医杂志》1965.11)
【按】上列几案,病证虽不同,但病机均属寒证。都具有脉迟、舌淡、苔少、不渴、无热、恶寒等证。而本方功能温中散寒,成无已云:“辛甘发散为阳,甘草、干姜相合,以复阳气。”阳气一振,寒邪自散,故上述诸疾能获效。
肺痿属于虚寒者 即《金匮要略》所谓“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虚寒肺痿,是由上焦阳虚,肺气冷沮而痿,故宜甘草干姜汤温肺复气。
【实验研究】据报道甘草干姜二药同用,可抗付交感神经兴奋,并能缓解平滑肌痉挛。
【注意事项】中医研究院已故老中医朱颜指出,若脉数有力,舌绛苔黄,口渴,发热之热证,慎勿投之,否则火上添油,焚如莫救。另外,肺痿之证有虚热、虚寒两种类型,若虚热肺痿,症见咳吐浊唾涎沫,或有口干作渴等,则非本方所宜。
【评述】甘草干姜汤药性温热,作用类似理中汤而稍逊,故称其为“理中之半”。临床多用于脾胃虚寒诸症,当然不局限于上述所举的几种病症。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均载有本方,但主治各有不同,前者用于伤寒阳虚误汗,致阳气益虚,出现厥而吐逆的证状,病理重点在于脾胃阳虚,故用本方温中散寒,补益脾胃;后者用于上焦阳微,肺气虚冷而成肺痿,但脾为肺之母,胃为气之本,故亦取甘草干姜汤温胃而达到温肺,也就是培土生金之意,于此可见中医“异病同治”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