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芍药甘草汤

《伤寒论》

【组成】芍药12克(四两) 甘草12克(四两,炙)

【用法】水煎二次,分服。

【功效】益阴荣筋,缓急止痛。

【主治】营阴不足,肝脾不和,症见手足拘挛,筋脉挛缩,脘腹疼痛,脉弦细,舌红苔少。

【方解】芍药酸苦,甘草甘平,酸甘化合为阴;又芍药有养血和营之功,甘草有甘缓补中之效,合之而成养血益阴,缓急止痛之剂。

【临床应用】

脘腹痛 《医学心悟》谓本方“止腹痛如神”。《古今医统》云:“治小儿热腹痛,小便不通,及痘疹肚痛。《类聚方广义》云:“治腹中挛急而痛者,小儿夜啼不止,腹中挛急甚者,亦奇效。”兹举治验和有关报道如下:

例1 朱某某,男,17岁。胃脘阵发性疼痛,近日加重,每至夜间尤甚,呈抽掣样发作,喜按,饮食无碍,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微黄,脉弦,略数,拟诊为急性胃痉挛。处方:芍药15克甘草9克,三剂。第一剂服后片刻痛减,约三小时后复煎再服,症状消失。仅服二剂,病未复发。

【按】本例胃脘呈阵发性抽掣样疼痛,方用芍药甘草汤应手取效,足见本方缓急止痛,药简力宏。

例2 何某某,男,61岁。患者得胃、十二指肠溃疡已二十多年,曾三次合并出血而住院。平时只能进半流食,稍有感冒和饮食不节就疼痛发作。三天前因食油煎之品而出现上腹部疼痛,两胁胀痛,柏油样大便而入院。证见口苦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大便潜血(++)。辨病: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出血,辨证:肝胃不和,气滞血瘀。治则:调和肝脾,理气止血。方药:白芍甘草阿胶白芨侧柏叶各9克川楝子玄胡索炒茜草地榆炭各6克。服上方三剂,痛止,大便潜血转阴,腹微胀,食欲差。于上方去阿胶地榆炭炒茜草,加淮山药9克谷麦芽各15克,调理而愈。

例3 胡某某,女,29岁。患慢性阑尾炎多年,于1973年8月18日突然急性发作,先绕脐疼痛,继而移至右下腹部剧痛,行走困难,时时欲解大小便,登厕又解不多。脉弦,舌淡红,苔薄白。体温38.5℃,白细胞17 020/立方毫米,中性83%,淋巴17%。经某某医院诊断为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拟住院手术治疗。但患者拒绝,要求中医治疗。处方:白芍药30克生甘草15克生姜2片大枣2枚。服一剂痛止,行动自如,体温降至正常,重压麦氏点有轻度痛。白细胞13 500/立方毫米,中性80%。再方:蒲公英白芍药各15克蛇舌草30克生甘草9克,服三剂而愈。至今未复发。

例4 刘某某,男,5岁。因脐周围疼痛三天,发热呕吐一天入院。证见发热(体温39℃),阵发性脐周绞痛,呕吐不食,三天未大便,脉浮弦紧,舌淡红,苔薄黄。腹部胀滞拒按,脐周及下腹部触及条索状物。白细胞13050/立方毫米,中性76%,淋巴14%,嗜酸粒细胞10%。辨病:蛔虫性肠梗阻。辨证:蛔厥。治则:安蛔镇痛,通便驱虫。方药:白芍大黄甘草各9克乌梅2枚花椒5克使君子槟榔川楝子枳壳厚朴各6克木香3克(后下)。服一剂,痛缓,呕止,热退至37.8℃。再服一剂,大便已通,排蛔虫十数条。再以四君子汤加驱虫药调理而愈。(以上三例录自《广西赤脚医生》1976.2)

【按】上列几案,见症均有腹痛,但西医诊断有属溃疡病者,有属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有属蛔虫性肠梗阻,结果皆以芍药甘草汤随证加味取效。笔者临床亦常用本方化裁治疗各种脘腹疼痛,如气滞加木香;泛酸加瓦楞子或海螵蛸;胃寒加高良姜,制香附;两胁胀痛加柴胡、枳壳,每多获效。又:本方还可治妇女痛经、疝痛,肾绞痛等亦有相当效果。如某医曾治一胆石绞痛患者,用酒炒白芍30克炙甘草9克,煎服一剂,绞痛顿除。

此外,广州部队总医院中医科用本方治疗溃疡病四十二例,显效率71.5%,其中十六例治疗前后有X线钡餐检查对比,其龛影消失率为81.25%。

头痛 黄某某,女,39岁。头痛20年,痛在巅顶,牵引右侧或左侧,而及于前额。异感、麻木、脑鸣、失眠、多梦,脉弦细。于1973年1月1日连用芍药甘草汤加蜈蚣全蝎姜蚕地龙川芎白芷。服15剂,头痛明显减轻。守方加枸杞菊花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服至10月28日头痛基本控制。乃用上方去虫药作丸剂善后。(万友生老师治验)

【按】“头为诸阳之首”,巅顶系至高之处,为风所扰。芍药甘草汤和营缓急止痛,复加虫类剔风之品,直达病所,终以调补肝肾药善后,治法井井有条。

双髋股买缺血性坏死 杨某某,男,33岁。患者于1972年12月忽然右腿髋关节疼痛,行走困难。二月后左腿亦同右腿作痛,并两膝关节疼痛,如肌肉伸缩或两腿用力,则大腿前部肌肉如刀割样痛,大腿肌肉逐渐萎缩。曾经几大医院诊治,诊断未能统一,疗效不显。延及1973年在北京小汤山疗养院X光照片,并经积水潭医院会诊,确诊是“双髋股头缺血性坏死”,建议手术治疗。病人因对手术有顾虑,后经人介绍来诊。当时两腿疼痛难忍,六脉弦细,舌绛,苔薄白,辨证为肝肾阴虚,血脉凝涩。“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当先止痛,乃疏白芍24克炙甘草12克,服一剂而痛减,三剂而痛大减,六剂则痛止腿轻。转方用仙方活命饮,活瘀解凝,同时配合赤小豆当归散和当归芍药散,养血濡脉,利血解毒,并服当归拈痛汤,养血利湿,约治二月之久,弃杖而能步行。X光复查:发现左右髋股头血运好转,已见通畅,可勿用手术治疗,从此获愈。(刘渡舟老师治验)

鼠蹊脓肿 李某某,男,25岁。右鼠蹊处肿起一包块,如鸡卵大小,表面不红,用探针抽之无物,右拘紧,伸不直,强之则疼痛剧烈,行路必须架拐,足跟不能着地,每到夜晚,腿肚子经常转筋,切其脉弦细而数,舌红少苔,此证乃肝血不能养筋,必以平肝柔筋缓解痉挛方法治之。为疏白芍24克炙甘草12克,令其速服三剂。病人见方仅两味药,颇有不信之色,没料到服一剂而腿不转筋,三剂而肿包消,又服四剂,则腿伸直而能行走。(刘渡舟老师治验)

化脓性髋关节炎 周某某,女,12岁。得病系与邻儿玩耍,臀部被误踢一脚,不几天,右侧髋关节疼痛拒按,伴有低烧37.8℃左右。西医诊断“化脓性髋关节炎”,右臀部疼处微呈红肿,抚之烙手,用针头穿刺肿处,有少量脓液,西医治疗无效。患儿面色苍白,肌肉消瘦,成天侧卧,右腿曲不伸直,六脉弦细而数,舌红而苔薄。辨证:脉弦主肝病,肝主筋,右腿曲不伸,反映了筋脉拘急,系主阴血不足;数脉主热,此证乃肝血不足,不能濡养筋脉,筋脉失血阴之养,则燥而化热,热来伤阴,则腿筋焉得不急?筋脉失柔,归咎于血。经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乃疏炙甘草18克白芍24克,柔筋缓急,平肝理血,和阴解痛,且又酸甘化阴,以资肝肾之虚,嘱其母先配二剂,以观效否。三天后,患女之姐夫来访,对余云,药后痛减其半,价不过两角,竟有如此之效。所奇者,服药后从小便排出白液物甚多,而髋关节之酸痛随流白物而缓解。方既奏效,嘱再服二剂,而右腿逐渐能伸开。转方用仙方活命饮加减化裁,约服十余剂而脓消痛解。余离高寨时患女能扶其母下地行走。(刘渡舟老师治验)

【按】以上三案均属外证,刘渡舟老师用本方不仅取其缓急止痛,更取活血消瘀通痹解表之功。盖《本经》谓芍药治血痹,《别录》说芍药散恶血,而甘草又擅解毒消痈,故前人有说芍药甘草汤不惟能治脚挛急,凡因跌打损伤或因睡眠姿势不正而腰背有筋牵强者治之同效。刘老三案,或单用本方治之,或配以清热解毒利湿,或配以清热消痈之剂,全在临证活法。

足痛及腓肠肌痉挛 《朱氏集验方》谓本方“治脚弱无力,行步艰难。”《方极》云:“治脚挛急。”兹举病例及报道如下:

例1 四嫂,足遇多行走时则触痛,而色紫,始则右足,继则痛及左足,天寒不可向火,见火则痛剧。始虽甚恶寒,必得耐冷,然天气过冷则又痛,眠睡至凌晨而肿痛止,至夜则痛如故,按历节病足亦肿,但肿常不退,今有时退者,非历节也。唯痛甚则筋挛,先用芍药甘草汤以舒筋。赤白芍各一两生甘草八钱。二剂愈。(曹颖甫医案)

【按】曹颖甫此案不惟用本方缓急止痛,更取通痹散结之功也,方中复加赤芍更助肿消筋舒。他治脚挛急证恒以赤白芍同用。兹再举一案以证之:“辛未之秋,予家筱云四弟妇来诊,无他病,惟两足酸痛,拘急三年矣。其子荫衢询其可治与否?予告以效否不可必,药甚平稳,不妨姑试之,乃为用赤白芍各一两生甘草八钱,至第三日,荫衢来告,曰服经两剂,今已行步如常矣。”

例2 林某某,男,20岁,战士。患腓肠肌痉挛,经常发作,下水或受冻后发作频繁。经按摩,红外线照射治疗无效。医院会诊疑与血钙降低有关,查血钙9.5毫克%(正常),试用钙剂治疗亦未奏效。针刺承山穴,只能暂缓解。经请教一位老中医授予一方:白芍15克甘草6克木瓜9克川牛膝9克。每日一剂,双煎,连服六剂,症状消失。后配合针刺承山穴,按上方每周煎服二剂,巩固疗效,服六周以善其后。观察半年未见复发。以后又用上方治疗腓肠肌拘急两例,均获良效。(录自《人民军医》1976.6)

此外,常州市天宁区第一联合医院根据张仲景应用芍药甘草汤治疗热性病误用汗法而产生两胫拘急的记载,采用本方治疗腓肠肌痉挛患者七十二例,发病原因其中脱水二十八例,腓肠肌过劳二十一例,下肢郁血十二例,其他十一例。每日用白芍、炙甘草各9克,水煎分两次空腹服,脱水组二十八例采用二天疗程,服药后一、二天内痊愈的二十五例,减轻的三例;腓肠肌过劳组采用三日疗程,计治愈十四例,减轻三例,无效四例;下肢郁血组采用四日疗程,计治愈四例,减轻六例,无效二例;其他组采用四日疗程,痊愈五例,减轻五例,无效一例。全部病例中以服药一、二剂即停止发作的为多,计四十例,治愈进步病例中有十一例复发。

脊椎骨质增生症 关幼波老师介绍用白芍60克生甘草9克木瓜12克治疗脊椎骨质增生四十例,仅二例无效。颈椎骨刺加桑寄生30克威灵仙9克;腰椎骨刺加川断24克红花12克牛膝15克威灵仙9克,则效果更好。

伤筋流注 《江苏医药》1964年5期介绍以本方为主治疗一例重症伤筋流注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患者为一36岁之男性,发病前右侧腹股沟处发生一硬块,红肿作痛,某医院诊断为“淋巴结炎”,给予土霉素治疗后,肿痛结块全部消失。但一月后,突然右下肢腿根部起,沿下肢内侧至足踝处,呈现紫红色索条样隆起,踝部水肿,患部剧痛,不能履地,并感全身不适。不久,同侧小隐静脉亦现红肿焮痛……,经某医院治疗无效而转该院。入院后,诊断为“伤筋流注”,认为病由湿热瘀凝痹络而成,以和营通络化湿法施治。处方:丹参、赤芍、牛膝、红花、桑皮、苡仁、木瓜等加减进治,未见奏效而出院。至9月2日再度治疗时,根据患肢挛急拘痛之主症,改用芍药甘草汤以缓之。服十剂后,患肢麻木显著好转,以原方加减并重用芍药达60克,再服35剂后即可去杖步行半里路,但患肢寒冷感进步不大,故加服温经通阳、补益筋骨之品107剂,诸症完全消失,并能弃杖行走二、三里路。(录自《中医文摘》1964.2)

三叉神经痛 《江西医药》1965年7期报道本方治愈三叉神经痛一例。患者右侧面颊阵发性剧痛已两周,先投养血祛风药物二剂无效,乃改用芍药甘草汤,方用酒炒芍药30克蜜炙甘草12克,共服药四剂,诸症悉除,七个月未见复发。(录自《中医文摘》1965.3)

【实验研究】日人细野史郎曾对芍药甘草汤进行药理试验,发现低浓度的芍甘汤对家免离体肠管的运动机能有促进的影响,呈示兴奋;高浓度时则呈蠕动抑制作用。为了验证上述实验的正确性,再就生体的正常胃运动作了实验,结果看到芍甘汤对正常胃运动的作用和它对离体肠管的作用完全一样。实验还进一步证实了芍甘汤对病变性的异常兴奋状态有强力的、抑制的镇静作用。

同时作者还对甘草、芍药两药分别作了药理实验,提示甘草有镇静、抑制末梢性的作用;芍药对中枢性的疼痛中枢和脊髓性的反射弓的兴奋有镇静作用,认为两药配合,才能治愈其适应病态生理——中枢性或末梢性的筋系的挛急,以及因挛急而引起的疼痛。(详见《上海中医杂志》1957.10)

日人还对芍药有效成分Paeoniflorn 和甘草有效成分FMloo 作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发现两者合用在镇静、镇痛、解热、镇痉、抗炎、抑制胃液分泌和松弛子宫方面,均有协同作用,特别是镇痛和抗炎症的协同作用显著增强。(详见《第一届和汉药讨论会集录》1967.P.11)

【评述】综观上述,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的效果十分显著,临床只要善于化裁,应用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尤其对于多种痉挛性疼痛疾患,常获满意的疗效。方中二药的剂量,原方是1:1,但据刘渡舟老师的经验,芍药与甘草的剂量宜2:1。再从上面几个病例来看,芍、草的用量一般都比较重,如“伤筋流注”例,芍药每剂之用量高达60克。至于赤、白芍两药如何选择问题,若欲养血和营,宜用白芍;若欲活血行瘀,当用赤芍;或两者兼而用之,发挥各自的特长,如曹颖甫治两足肿痛色紫,痛甚则筋挛一案,就是赤白芍同用,取其滋阴养血,行瘀通络之意。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