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

《伤寒论》、《金匮要略》

【组成】甘草15克(四两,炙) 生姜9克(三两,切) 人参6克(二两)(或党参12克代) 生地黄30克(一斤) 桂枝9克(三两,去皮) 阿胶9克(二两,烊化)麦冬9克(半斤) 麻仁9克(半升) 大枣10枚(三十枚,擘)

【用法】酒水各半同煎二次,分服。

【功效】滋阴养血,通阳复脉,宁心益神。

【主治】气虚血少所致的心动悸,脉结代,舌光少苔;或虚劳肺痿,症见咳唾涎沫,身体瘦弱,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脉虚数。

【方解】方中以炙甘草为君,生姜、大枣为臣,地黄、麻仁、阿胶、麦冬为佐,专以滋阴润燥。复以人参、桂枝益气通阳,更用清酒,宣达诸药之力,使之滋而不腻,补而不滞。俾阴阳两调,气血双补,则悸可宁,脉可复。又本方生津复液,肺受滋润,则泽槁回枯,不致肺热叶焦,故亦为治肺痿之良方也。

【临床应用】

心律不齐 本方主治脉结代,心动悸与现代医学的心律不齐相符合,因此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疾病。如《中医杂志》1964年7期介绍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脏期前收缩四例,取得一定效果。四例均经心脏听诊,切脉及结合心电图而确诊,其中室性二例,房性、结性各一例,病程都在二月至二年以上。患者主诉有心悸、心跳或心前区闷痛等症,期前收缩频度约为1~6次/分。均经西药镇静疗法,休息二周以上无效而改用本方加减治疗。主要用药为:炙草、人参、生地、麦冬、桂枝、枣仁、茯神、远志、当归、白芍、柏子仁、莲子心、麻仁、阿胶等,随症加减。治疗结果,除一例减轻外,二例均于服药后期前收缩消失(二例复查心电图正常)。随访2~6个月,一例晨间偶或发作,二例未复发。作者认为古人所指结脉似还包括窦性停搏及第二级房室传导阻滞第I型(文氏现象)等心律失常所反应之脉象;代脉则还包括二级房室传导阻滞第II型等较严重的心律失常所反应的脉象。(录自《中医文摘》1964.3)

湛江地区人民医院内二区报道炙甘草汤治疗心律失常二十一例,其中以风湿性病为多见,占十二例;发病以青壮年为主,占十六例;心律失常分类以窦性心律失常及异位心律为多,治疗结果有效者十九例,平均住院天数为15.3天,服药后出现疗效的时间为8.2天,疗程平均为13.5天,故认为本方治疗心律失常具有疗效高,住院和病程时间短,恢复快,无不良反应的特点。(录自《科技交流》心血管疾病专辑,1976)

黄氏报道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频繁期前收缩二十五例,其中冠心病及可疑冠心病九例,风湿性心肌炎五例,病毒性心肌炎一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一例,原因不明九例。室性期前收缩呈二、三、四联律者十二例,室性期前收缩每分钟十次以上者三例,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呈二、三联律者一例;期前收缩呈二、三、四联律者三例,未作心电图。病程最长七年,个别一月,平均二十五个月。服药最长四个疗程,最短一个疗程,平均2.5个疗程。每疗程为三十天。治疗方药:炙甘草9~12克党参4~24克麦冬18克桂枝3~9克生地45~60克麻仁5~9克阿胶4~9克(烊化,冲服)生姜二片大枣十枚。加减法:冠心病瘀血选加丹参、毛冬青、桃仁、广郁金、赤芍、葛根等;风湿性心肌炎选加寻骨风,秦艽、乌梢蛇或四味解毒丸(本院自制,成分:地鳖虫、全蝎、蜈蚣、蕲蛇);热重选加石膏、苦参、黄芩、黄连等;气短加“升陷汤”(黄芪12~18克知母9克升麻5克柴胡5克桔梗9克);期前收缩呈阵发性者加柴胡9克制半夏9克黄芩9克。治疗结果:痊愈十一例,占44%;显效七例,占28%;好转三例,占12%;无效四例,占16%。总有效率84%。(录自《铁道医学》1976.2)

又据《新中医》1974年5期介绍用炙甘草汤治疗心律不齐二十八例,其中男性十二例,女性十六例;年龄最大五十六岁,最小四岁;病程最短三个月,最长二年。治疗结果:显效二十三例,有效四例,无效一例。

又据新疆中医研究所、中医医院临床体会,认为本方对心律失常属于虚证的效果较佳,发生于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仅有植物神经机能紊乱所致者疗效高,发生于严重器质性心脏病,累及心脏各组织病变广泛者疗效差。并认为各种类型器质性心脏病并发心律不齐时,当很好辨证,如见心衰,全身浮肿较重,心绞痛剧烈,标实之证明显时,炙甘草汤不但缓不济急,有时应暂时停用,另外辨证施治。(录自参加全国第一届中医学术会议交流材料)这是实践中的经验之论,可资临床运用时参考。

心绞痛 《科技消息》1972年10期报道以炙甘草汤去麻仁、生姜加五味子、鸡血藤、龟板、冰糖治疗心绞痛一百五十例,显效四十八例,改善九十例,无效十二例。(转引自《伤寒论讲义》全国伤寒师资进修班编)

《辽宁中医》1978年2期报道,轻度心绞痛往往出现胸痹痞闷,偶见阵发性隐痛或刺痛感,辨证用药,选用加减炙甘草汤有良效。若舌边隐青,心绞痛较剧者,配用丹参、红花、失笑散、桃仁、乳没以活血化瘀。如心绞痛发作严重,面色苍白,表情焦虑,不愿活动,严重时可出冷汗……,必须速进苏合香丸或冠心苏合丸以抢救之,炙甘草汤缓不济急,须缓解后随证选用之。

甲状腺机能亢进(巴塞杜氏病) 据日本《漢方の臨床》第24卷第8号报道,一未婚妇女,20岁,职员。于1977年4月初诊。患者三个月前发现甲状腺肿大,双眼球突出,心悸亢进,多汗,指尖振颤,站立眼花,诊断为巴塞杜氏病。经过短时间观察,准备手术治疗。当时心尖部有明显搏动。综合诸症符合炙甘草汤证,投与本方剂。服后自觉症状减轻,虽甲状腺肿未有明显的缩小,但血压由初诊140/80毫米汞柱降到120/70毫米汞柱,脉搏亦较前迟缓。治疗一个月后,可暂不手术,继服中药治疗。用药三个月后,疲乏、心悸、发汗、手指振颤等症状较前好转,但甲状腺肿和眼球突出还没有减轻,嘱其避免过度劳累,仍继续服药。(录自《辽宁中医》1978.2)

虚劳 《类聚方广义》云:“骨蒸劳嗽,抬肩喘息,多梦不寐,自汗盗汗,痰中血丝,寒热交发,两颊红赤,巨里动甚,恶心愦愦欲吐者,宜此方,若下利者,去麻子仁,加干姜,水煎为佳。”

肺痿 《橘窗书影》云:某人妻,其证消渴,数日不愈,一医以为胃热,屡下之,消渴止,而舌上赤烂,齿龈糜烂,不能饮食,脉虚数,浊唾腥臭,余以为肺痿之一症也。与炙甘草加桔梗汤,病渐愈。(录自《金匮要略今释》,陆渊雷编)

【按】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泛泛欲呕状——编者)。”本例舌赤烂,齿龈糜烂,浊唾腥臭,脉虚数,显系肺胃虚热,肺热叶焦而成肺痿之证,故用炙甘草汤生津复液,加桔梗化痰排脓,以止浊唾腥臭。

【注意事项】炙甘草汤原方中载明“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同煎,是取清酒以宣通百脉,流行血气,使经络流贯,引诸药更好地发挥作用,但近世医者多不注意及此,因而影响疗效,应引起重视。

【评述】炙甘草汤证的主证是“脉结代,心动悸”。但心动悸,脉结代的成因不一,非本方所能统治。《伤寒论译释》(南京中医学院编)指出:“本证(指炙甘草汤证)的结脉是气血虚弱,精力不继,必须峻补气血,俾真气恢复,脉象才能恢复正常,但也有因为邪气阻膈在经脉中间,气血流行受到影响而发生的。如痰食阻滞,瘀血凝结之类,只要驱除病邪,邪除则脉自复。因此,临床见到结脉,尚需结合其他症状,才能作出属虚属实的确诊。此外,也有禀赋异常,生平常见结脉,而身体并无疾病的,不可不知。代脉是气血衰竭的危候,但当霍乱吐泻之后,或怀孕数月的时候,也每可见到代脉。由此看来,代脉也不一定全属于死候。至于心动悸,除本条与结代脉同见,属于气血衰竭外,尚有中阳虚弱或水气凌心等原因,都可见到心悸,如茯苓甘草汤证的饮水多而心下悸,桂枝甘草汤证汗出阳虚的心下悸,小建中汤证阴阳俱虚的悸而烦,但它们都没有脉结代的现象,可资鉴别。”此段有助于我们临床辨证施治时参考。

岳美中老师对本方的应用和配伍等颇得仲景奥旨,他在授课时谈到:忆及在1945年时,曾治愈一心动悸脉结代之患者。当时同学王继述在侧,曾讨论过此方之究竟。他有整理笔记云:“患者刘某,男性,患脉结代心动悸症。初就诊于某医,服药未效,来师处求治。师索观某医之方,则是仲景炙甘草汤。诊其脉,结代,问其自觉症,心动悸,的确是炙甘草汤证,因何不效?见师凝视细审前方,递给于我说:‘你来看,此方证既对,因何不效?’我看了许久,不知所对,请示于师。师曰:“此所用方虽完全取于仲景,但还有一间未达,关键在于用量上。仲景方药不传之秘,在于用量,随处可以体会得到,而此方尤显。’”结合此例岳老详细分析了本证脉结代、心动悸之病机及炙甘草汤的方义与用量。他指出:炙甘草汤在仲景《伤寒论》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在孙思邈《千金翼方》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代”;在王焘《外台秘要》治“肺痿吐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脉何以结代?血气衰微,血液不能充盈脉管,更有病邪续行阻滞,同时心脏又无力激动血脉,则其搏动不能依次而前,所以现结代之脉。心何以动悸?悸则心动,即虚里部位跳动不安,营血既亏,心无所养,真气以馁,则心惊,脏神不宁,所以现心动悸之证。结代为炙甘草汤之脉候,心动悸为炙甘草汤之腹候,所以谓前医投方无误。但仲景炙甘草汤以炙甘草为名,显然是以甘草为君,乃后世各注家都不深究仲景制方之旨,竟退甘草于附庸地位,即明如柯韵伯、清如尤在经,也只认甘草留中不使速下,或囫囵言之,漫不经意,不知甘草具“通经脉,利血气”之功能,载在陶宏景《本经别录》,而各家只依从甘草和中之说法,抛弃古说不讲。顾甘草命方,冠诸篇首,日人丹波元坚还知注意。指出:“尤重用炙甘草一味,主持胃气,以资脉之本源”。若方中大枣,无论中外医家,则多忽而不谈,不知此方用大枣至三十枚之多,绝非偶然。在《伤寒论》、《金匮要略》诸方中,大枣用量居多者,惟此方为最。而本方中药味用量之中堪与比肩者,惟生地黄一斤。考大枣《本经》主“补少气,少津液”。可互证此义者,在仲景十枣汤用十枚煎送甘遂等峻药,皂荚散,葶苈大枣泻肺汤,也用枣膏,大枣量很重,都是恐怕峻药伤津,为保摄津液而设。生地黄《本经》主“伤中、逐血痹”;《别录》主“通血脉,利气力”。因而大枣、地黄为协助甘草“通经脉利血气”之辅药无疑。清柯韵伯只认大枣与生姜相配,佐甘草以和营,直看作如卒徒之侣,不知仲景在大枣、生姜相配之方,从未有如此方为三十枚者。此方生姜是合人参、桂枝、酒以益卫气,各有专职,非寻常姜枣配伍之例。前医把炙甘草汤各味药量平列起来,而欲取复脉之效,何怪其无验。或有问曰:“此方以胶、麦、麻、地、草、枣为补益营血,以参、姜、桂、酒为补血卫气,使阳行阴中,脉得以复,则已有领会。惟用阴药则大其量而阳药用量反不及其半,还不能理解?”所问正是关键处。阴药非重量,则仓卒间无能生血补血,但阴本主静,无力自动,必凭借阳药主动者,以推之挽之而激促之,才能上入于心,催动血行,使结代之脉去,动悸之证止。假令阴阳之药平衡,则濡润不足而燥烈有余,如久旱之禾苗,仅得点滴之雨露,立见晞干,又怎能润枯泽槁呢?此方煮服法中以水酒浓煎,取汁多气少,其用意也是可以理解的。又岳老还语重心长地谈到心动悸,脉结代,临床有见偏于心阴虚者,有见偏于心阳虚者,对于阴药阳药之偏重于何,又须依证而定。偏于心阴虚者已述如前,偏于心阳虚者,则当阳药之量加重矣,炙甘草汤之精义辨析如此,学者当于此间细看。

炙甘草汤的功用已如上述,后世滋补方剂,大多从此方化裁而来,如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加减复脉汤,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均是,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