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黄芪桂枝五物汤

《金匮要略》

【组成】黄芪15克(三两) 芍药9克(三两) 桂枝9克(三两) 生姜18克(六两) 大枣7枚(十二枚)

【用法】水煎二次,分服。

【功效】益气和营,通阳行痹。

【主治】血痹症,肌肤麻木不仁,游走性痹痛,脉微涩,舌淡红苔薄白。

【方解】本方即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组成。方中黄芪补气,桂枝通阳,芍药除血痹,姜枣调营卫,合成通阳行痹,益气和营之剂。

【临床应用】

血痹 孙某,男,43岁。素禀瘦弱,劳倦汗出卧外,感受风邪,初则下肢微感麻木,不一月而肌肤麻木不仁,且感游走疼痛。曾延某医诊治,谓为风寒湿痹,用三痹汤出入,连服一周,未见好转。病者恐成残疾,乃来商治于予,诊之脉来涩小无力,面色不荣,舌质淡而暗红。考《内经》云:“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金匮》云:“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据脉证病因参合,辨证为血痹,乃疏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13克桂枝6克赤芍6克当归9克红花6克川牛膝9克生姜12克大枣5枚(破)(并辅以针刺足三里、三阴交等穴)连服十剂后,下肢麻木较前缓解,痹痛减轻。后以原方加减而愈。并嘱再服金鸡虎丸,以巩固疗效。(张德超医师治验)

【按】本案病因为气血不足,劳汗当风,感受风邪,使血气痹阻不通所致。《巢氏病源》云:“血痹者,由体虚邪入阴经故也。血为阴,邪入于血而为痹,故为血痹也。”可见本病病机,是气血不足,然后导致外邪的侵袭。《内经》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血痹是属形气不足的症候,虽病机属于血行涩滞,但究其主因,则由气虚感邪之后,导致血行不畅。所以本案治则是温煦阳气,活血行痹。故方用黄芪补气,桂枝通阳,芍药除痹,当归、红花活血通络,牛膝引药下行。

弥漫性脑萎缩 黑龙江中医学院附院内科病房报道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愈弥漫性脑萎缩一例。患者薛某某,女,45岁。主诉头痛,记忆力减退,全身瘫痪三年余,近半年加重。检体:极度消瘦,恶液质,四肢肌肉明显萎缩。舌质淡,脉沉弱。脑电图检查:严重异常脑电图,无明显定位意义。X线诊断:弥漫性脑萎缩。西医临床诊断:获得性、弥漫性脑萎缩。中医诊断:痿症(气血亏损型)。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90克白芍30克桂枝12克生姜6克大枣10枚当归12克鸡血藤12克牛膝12克。上方随症加减,经过一月治疗,能在地下扶墙走路,两个月后,能扶杖走200米,三个月后,能扶杖上下三楼,半年后症状基本消失而病愈出院。(录自《中医药学报》1976.1)

【评述】《金匮》云:“夫尊荣人(指旧社会好逸恶劳、养尊处优的人——编者注),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可见血痹的本质属虚,复因感受风邪,血行痹阻而致病,临床出现“身体不仁,如风痹状”的症候,所以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通阳以治其本,寓和营解肌以祛风散邪,达到正复邪却,血行痹通的目的。潘澄濂老师认为血痹证似与运动神经原疾患或脑血栓的后遗症等有关,他曾治疗一例“风心”而引起左半身不遂的患者,经用本方加桃红,服药六十余剂,患侧肢体活动有所改善。并推测《医林改错》的补阳还五汤,可能系受本方的启发而化裁出来的。我们看法,黄芪桂枝五物汤有益气和营,通阳行痹的作用,故临床可试用于中风后遗症,“乙脑”、小儿麻痹症后遗症等久病气虚阳弱,营血痹阻,表现为肢体麻木不仁,运动障碍,肌肉萎缩等症状者,然此等病症宜针药并施。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本方是否具有旺盛代谢,改善循环,增进营养,以利组织细胞的修复和再生等作用,有待探讨。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