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建中汤

《金匮要略》

【组成】蜀椒6克(二合,炒去汗) 干姜12克(四两) 人参6克(二两)(或党参12克代) 饴糖30克(一升)

【用法】水煎二次去渣,加入饴糖溶化,分服。

【功效】温中补虚,散寒止痛。

【主治】中阳虚衰,阴寒内盛而见脘腹剧痛,腹中寒气攻冲,腹皮突起似有头足状物上下冲动,痛不可近,呕不能饮食,舌淡或紫黯,脉沉弦或弦迟。

【方解】方中蜀椒、干姜乃大辛大热之品,且于姜之用量比四逆汤尤重,并与蜀椒相配,可知急于温中散寒,降逆止痛;人参补益中气,扶正培本;重用饴糖建中缓急,并能缓和姜、椒燥烈之性。

【临床应用】

脘腹痛之属于阳虚阴盛者 曾某某,男,40岁,干部。胃痛有年,脘冷如冰,时吐清酸,喜进热饮,得食痛缓,舌淡苔白,脉据双弦,证属虚寒胃痛,拟用白芍12克桂枝9克干姜9克炙草6克半夏9克川椒6克党参12克白术9克,水煎。饴糖30克冲入和服,数剂而安。

腹痛 腹中痛甚则有块,平则无形,每每呕吐酸水,此属中虚,阳气不运,当与大建中汤。党参、蜀椒、干姜、金橘饼。(录自《柳选四家医案·环溪草堂医案》)

【按】上列二案,见症虽不同,但都属阳虚大寒痛的病机,故均用大建中汤加减,大建虚弱之中阳,驱逐内盛之阴寒,阳旺阴却,则疼痛自除。

寒疝 中阳虚弱,厥阴寒疝僭逆,腹痛筋急,大便坚结,痛甚则呕吐,拟大建中汤。川椒、炮姜、党参、附子、半夏、橘饼。(录自《柳选四家医案·环溪草堂医案》)

【按】本案寒疝良由阳虚不能潜镇,阴寒之邪横逆,寒主收引,故腹痛筋急;阴寒犯胃,则痛甚而呕。大便坚结而无热象,亦属阳虚传化失司,故予本方温中散寒,阳气开则阴寒自散,疼痛即止。概之,寒疝偏于虚者,专于温里可也。

蛔虫性腹痛 方舆輗云:“此方用于鱿虫心腹痛效。”确为经验之谈。据《浙江中医杂志》1964年2期介绍应用加味大建中汤(干姜川椒乌梅苦楝皮槟榔党参各9克饴糖60克黄连甘草各5克)治疗胆道蛔虫症四十五例,对寒中夹热者佐以通利之品,合承气类;对寒中见寒者,加吴萸、细辛等温散之品;对寒兼瘀滞者合理气之剂,如良附散、檀香等。治疗结果:症状全部消失者三十九例,症状消失缓慢者四例,疗效不著者二例。

此外,据《日本东洋医学会志>1976年第27卷第1号介绍,大建中汤与附子粳米汤等并用,治疗慢性肝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老年性白内障、慢性头疼、慢性肾炎后遗症各一例,均获良好效果。上述病例,共同特点是肠鸣亢进、便秘、腹痛、腹胀、肠鸣、食欲不振,易感疲倦。胃肠机能改变是根本的。作者认为大建中汤和附子粳米汤并用,多用于腎肠疾患,尤其肾结石、胆石、胰腺炎等腹部疾患用得最多,而对上述疾病的疗效是没有预料到的。(录自《辽宁中医》1977.2)

按日人汤本氏的经验:本方证腹壁胃肠多弛缓纵胀,常兼有胃及子宫之下垂。可资临床参考。

【注意事项】本方辛温大热,凡热性腹痛,或阴虚火旺,湿热内蕴者,均应忌用。

【评述】本方和小建中汤均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效,但本方温热之性较小建中汤尤烈,故适用于阳虚阴盛之大寒痛,且方中蜀椒有制蛔之功,所以对虚寒型之蛔虫性腹痛,亦有效验。而小建中汤中芍草相配,缓解痉挛,尤有专长,诚如《类聚方广义》云:“小建中汤治里急拘挛急痛;此方(指大建中汤——编者)治寒饮升降,心腹剧痛而呕,故治疝瘕腹中痛者,又治挟蚘虫者。”两方应用之不同点,于此可见。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