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组成】麻黄9克(三两,去节) 桂枝6克(二两,去皮) 甘草3克(一两,炙) 杏仁9克(七十个,去皮尖)
【用法】先煎麻黄,去上沫,再入其他药物同煎二次,分服。服后覆盖衣被,以漐漐汗出为佳。若汗出邪解,不可再服。如未得汗,可酌情续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油腻等物。
【功效】开腠发汗,解散风寒,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骨节酸痛,口和不渴,或喘息,或呕逆,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方中以辛温之麻黄开腠理,发汗散寒,为主药;桂枝辛温而甘,既可增强麻黄发汗解表之力,又能缓解肢体酸痛之症,为辅药。表既壅遏,则肺气不舒,常见喘促咳嗽之症,故又以苦温降逆之杏仁助麻黄利肺止喘;甘草甘温和中,佐麻桂和营复表,助杏仁缓逆止喘。诸药同用,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表邪得散,肺气得通,自然热退喘平。全方组织严密,药简效宏,是一首辛温解表的代表方剂。
【临床应用】
感冒或流感之属于风寒表实者 范左,伤寒六七日,形寒发热,无汗而喘,头项腰背强痛,两脉浮紧,为不传也,麻黄汤主之。麻黄一钱,桂枝一钱,甘草八分,杏仁三钱。(录自《经方实验录》)
【按】《伤寒论》云:“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本例脉症,与此正合,故用麻黄汤治之。
岳美中老师谈到丰城矿务局尚庄煤矿卫生所中医组关于《流行性感冒中的麻黄汤证治验报告》:一九七二年夏秋之间,尚庄矿区发生流感,其中有不少病例是属于表寒实证而采用麻黄汤治愈的。患者多为青年矿工,平素身体壮实,多起病急骤,恶寒发热,有的但寒不热,寒热俱甚,寒战高热达40℃以上,头痛身疼,有紧束感,鼻塞喷嚏流涕,无汗(多数患者在就诊中医前,有口服、注射解热镇痛药而不发汗或汗出不透,寒热不退的治疗史)不渴或渴,舌苔白或薄黄,脉浮紧或数,或有咳嗽,呕恶等症状。开始服用治疗一般感冒的桑菊、银翘解毒片等中成药,有的治愈,有的服后恶寒更甚,病情加重,细审其证,有效的属表热,无效的属表寒,改投荆防败毒散加减疗效仍不满意,再思此类患者症状与《伤寒论》中表寒实证颇相类似,虽为流感,仍大胆应用麻黄汤,其中麻黄9克,桂枝9克,杏仁9克,甘草6克,一般病例服二至三剂即汗出热退而愈。其中有一例,因服一剂后汗出寒热减轻大半而怕发汗太过,麻黄减为4.5克,服后病复加重如前,因再将麻黄加至9克,服两剂后汗透而愈。
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类聚方广义》谓本方“治哮喘痰潮,声音不出,抬肩滚肚而不得卧,恶寒发热,冷汗如油者,合生姜、半夏汤用之,立效”。现常用本方加减治疗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而见恶寒无汗,咳嗽痰多清稀,脉紧苔白者。
风寒湿痹 柯韵伯云:“予治冷风哮,与风寒湿三气成痹等证,用此辄效。”我们体会本方治痹症,当是风寒湿邪,初犯皮毛、肌表的证候,本方不仅能发汗解表,同时也能利小便,麻桂合用,又有温经通阳,温煦肢体,解除痹痛的作用。但以体强实证者为宜,并随症酌加威灵仙、桑寄生、秦艽、苡仁、豨莶草之类。
水肿 盖肺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为水之上源。若外感风寒,肺气郁闭,肃降无权,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致水气内潴,流溢肌肤而为肿。麻黄汤有宣肺利水之功,故宜于此证,即《金匮要略》“开鬼门”之治法也。
小儿麻疹内陷 见点后忽退隐,高热无汗而喘,有并发肺炎倾向者,投以本方加二仙汤(黄芩、白芍),往往麻疹复显,喘急自平。(叶橘泉医师经验)
【按】《内经》云:“皮毛者,肺之合”,故麻疹初起常见肺经症候。见点后忽隐,为毒邪内陷,高热无汗而喘,常由于肺气郁闭所致。夫邪气以出表为顺,陷里为逆。叶氏用麻黄汤意在宣肺达邪,欲使陷里之邪,从外而解;合二仙汤清肺泄热,俾陷里之邪热得清,实具宣泄之功。不过方中桂枝辛温助阳,若证见口渴、舌红,内热严重者,桂枝则应减去,宜加生石膏等药,可仿麻杏石甘汤法。
小儿银屑病 以疏透腠理,养血祛风为主,采用麻黄汤合四物汤加减:麻黄、桂枝、赤芍、白芍、当归、生地、首乌、丹参、白藓皮。如鳞屑多而痒甚者,加乌蛇、全蝎;损害红肿毒盛者,加土木鳖;损害以头部为主者,加羌活;以四肢为主者,加灵仙;其余如泽泻、萆薢、双花、生甘草渗湿解毒之药,随证酌加。十例患儿经分别服药四剂至四十九剂,平均十九剂后,二例痊愈(皮损全部消退无痕,遗留一时性色素性斑点),五例基本痊愈(皮损基本消退),二例显著进步(皮损80%以上消退),一例进步(皮损部分消退或转淡)。(录自《浙江中医杂志》1956.2)
【按】本病由于风邪乘虚侵袭腠理,以致血涩、血燥,不能荣养肌肤。临床可见患处皮肤干燥、粗糙,皮损处多不会出汗,故用本方疏透腠理,佐以养血祛风之剂而获效。可见运用古方,亦当随证配伍加减,则能切中病机,提高疗效。
此外,本方还能治疗初生儿时时发热,鼻息不通,不能吮乳,以及痉证初起,壮热无汗,由于风寒外束而致等证。
【实验研究】经抗菌试验,方中麻黄、桂枝、甘草等对流感病毒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录自《方剂学》广东中医学院主编)
【注意事项】
1.麻黄必须先煎去上沫,否则有令人心烦的副作用。张锡纯曰:“麻黄发汗,力甚猛烈,先煎之去其浮沫,因其沫中含有发表之猛力,去之所以缓麻黄发表之性也。”若感邪不重或年老患者,可将麻黄改为炙用。
2.本方为辛温解表之剂,只宜于风寒表实证,风寒表虚证应忌用,温病表证更须禁用,不然,会招致化燥伤津的变局。
3.本方发汗力强,因为“汗血同源”,所以仲景指出对衄家、亡血家、疮家、汗家以及咽喉干燥者都应禁用,以免重伤阴液。
【评述】麻黄汤系辛温解表的祖方,后世不少辛温解表的方剂,如华盖散、杏苏散、葱豉汤等,都效其法演化而成。过去有些医家认为西北严寒之域有“真伤寒”,东南卑湿之地无“真伤寒”,或绝少见到,故麻黄汤只适合前者而不宜后者。这种说法,实属偏见。事实上,临床只要辨证准确,用之得当,无论地区方域,往往都能得到良好的效果。当然由于本方发汗作用较强,用时必须审慎,而且注意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做到灵活化裁,学古而不泥古。
本方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历代医家互有发挥。根据我们的临床体会,对风寒感冒,急慢性气管炎,以及某些水肿病,效果尤为显著。例如我们在防治慢性气管炎中常用三拗汤(即本方去桂枝)合三子养亲汤(苏子、莱菔子、白芥子)治疗寒痰型患者,每有卓效,可见古方今用,是大有可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