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组成】桂枝5克(一两十六铢,去皮) 麻黄(去节)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各3克(各一两) 大枣4枚(四枚,擘) 杏仁5克(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
【用法】先煎麻黄,去上沫,再入其他药物同煎二次,分服。
【功效】疏达肌腠,轻解表邪,调和营卫。
【主治】太阳表症,日久不解,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无汗,面赤,身痒,脉浮而不甚紧,苔薄白。
【方解】本方为桂枝汤和麻黄汤两方的合剂,更小其制,只有麻桂两汤总剂量的三分之一。方取麻黄汤疏达皮毛以解散轻微之表邪,用桂枝汤和其营卫,是一个轻度的发汗剂,故适用于余邪郁于肌表,不能透达,不可不汗,而又不可过汗的证候。
【临床应用】
荨麻疹 日人大冢敬节云:“荨麻疹而有本方证之目标时选用本方有卓效。”近年来有这方面的治验报道,如:董某某,男,27岁。13岁淋雨后,遍体荨麻疹,二日后自愈,不时频发,诱因不明,阴天发作显著。出疹时奇痒。曾用苯海拉明、溴化钙、考的松等以及中药宣湿养血祛风和疏通肌表、针灸,皆无效。入院时胸背四肢浮肿伴大片疹块,两唇及眼睑呈浮肿,皮色淡白,脉微缓,体温36.6℃。处方:防风、荆芥、桂枝、地肤子、银花、连翘、蝉退、红花、僵蚕、苍术、米仁、白鲜皮、生甘草,无效。继用四物消风散,升降散,蝉退丸,外用生姜擦并针列缺、足三里、内关、外关、血海、阴陵泉、肺俞、曲池以及苯海拉明、考的松穴封,仍时发时止。后改用桂麻各半汤:桂枝6克,麻黄3克,赤芍9克,杏仁6克,甘草5克,生姜6克,大枣3枚。两剂后即获痊愈。随访半年余,未见复发。(录自《浙江中医杂志》1965.5)
【按】此病例得之淋雨之后,风寒湿邪郁于肌表而见风疹屡出,胸背、四肢浮肿伴大片疹块,两唇及眼睑呈浮肿,皮色淡白,脉微缓,因证非血热风燥,故前用四物消风等未效,改用本方辛温疏散在表之风寒湿邪,外邪得解,荨麻疹竟获痊愈。于此可进一步体会到“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重要性。
伤寒邪微表郁,营卫不和 许叔微治一人病伤寒身热头痛无汗,大便不通已四、五日。许讯问之,见医者治大黄朴硝等欲下之。许曰:子姑少待,予为视之。诊其脉浮缓,卧密室中,自称其恶风。许曰:表证如此,虽大便不通数日,腹又不胀,别无所苦,何遽便下,大抵仲景法须表证罢方可下,不尔,邪乘虚入,不为结胸,必为热利也,作桂麻各半汤与之,继以小柴胡,漐漐汗出,大便亦通而解。(录自《本事方》)
【按】本例身热头痛无汗,为寒邪郁于肌表之表实证;脉浮缓恶风,又为营卫不和之表虚证,治宜两相兼顾。至于大便不通而无腹胀,非主要矛盾,按仲景一般治疗法则,表未解者当先解表,是以用桂麻各半汤疏解外邪,调和营卫。
疟疾 热多寒少,肢体惰痛,有桂枝麻黄证者,宜用本方。
【评述】桂枝和麻黄两方,是仲景治太阳表证的主要代表方剂,桂麻各半汤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表的方法,它适用于既有麻黄汤证,又有桂枝汤证的患者,临床大多见于表证久延,微邪郁滞,正气已衰这一类病人。正因为表邪尚郁,就非桂枝汤所能胜任,但病延已久,邪微正衰,又非麻黄汤峻汗所能适应,故合两方为一方,变大剂为小剂,如此组合,解表发汗而不伤正,调和营卫而不留邪,洵为一个轻度的发汗剂,足见仲景圆机活法,立方遣药之妙。我们认为本方对体虚或老年人罹患伤寒表证,亦较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