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组成】麻黄9克(四两,去节) 杏仁9克(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6克(二两,炙) 石膏24克(半斤,碎,绵裹)
【用法】先煎麻黄,去上沫,再入其他药物同煎二次,分服。
【功效】清热宣肺,降气平喘。
【主治】热郁于肺,发热口渴,有汗或无汗,咳逆气喘,甚则鼻翼煽动,苔黄,脉滑数。
【方解】本方是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而成。麻黄配石膏,清热透邪,宣肺平喘。且石膏用量多于麻黄,可监制麻黄辛温之性,使本方变为辛凉之剂;杏仁苦降,能宣肺气而定喘逆;甘草调和诸药。合之共奏清热宣肺定喘之功。
【临床应用】
肺热咳喘 近年有关本方加减治疗哮喘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大叶性肺炎、百日咳等报道颇多。如《哈尔滨中医》1961年12期介绍以加味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桑叶皮、连翘、银花、桔梗、象贝、芦根)随证加减治疗大叶性肺炎十七例,均见好转以至痊愈。体温下降最快者为3~4天,计六例;5~8天,计九例,最慢者9~11天,计二例。体温下降后,其他症状和体征也很快消失。《西安卫生》1960年7期介绍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115例,其中“热喘”型予以麻杏石甘汤加减;“寒喘”型予以小青龙汤。结果除1例因迁延失治而死亡外,余皆获愈,平均住院六日。《山东医刊》1964年11期介绍治验三例,其中一例为伤寒肺热咳喘,一例为麻疹肺热咳喘,一例为风湿肺热咳喘,均用本方加味服三、四剂而愈。
《金华医药》1974年2期报道,永康县人民医院用加味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甘膏、甘草、一枝黄花、银花)治疗流行性哮喘性肺炎四十三例,效果满意。《天津医药》1975年12期报道用复方麻杏石甘汤(地龙、麻黄、石膏、杏仁、甘草、夜交藤、半夏、葶苈子、萹蓄)治疗老年慢性气管炎一百七十二例,随访一年,有效率为92.4%,但暂愈率较低。认为本方对化痰止喘疗效较好,服后呼吸舒畅。喘息患者服药四、五天后,症状即减轻,肺部干湿性罗音明显减少或消失。此外,黄氏介绍用麻杏石甘汤治疗百日咳,效果很为满意。如患者黄某某,女,2岁。阵发性咳嗽已一个多月,每日咳嗽十至二十次,每次连咳二十至三十声,痰稠粘,不易咯出,伴发热,大便黄臭,溲红赤,脉浮数,指纹红紫,苔黄。症属风热伤肺,治宜清热宣肺,镇咳祛痰。方用:麻黄1.2克,杏仁3克,生石膏5克,甘草、桔梗、百部、款冬、栀子、白前、川贝、黄芩、瓜蒌各1.5克。连服三剂,症告痊愈。作者认为麻杏石甘汤擅于清热宣肺,且能止咳,再加芩、栀清热,蒌、贝祛痰,桔梗、白前、百部、款冬宣肺镇咳,所以获效。(录自《福建中医药》1964.5)
麻闭急症(麻疹合并肺炎) 《江西医药》1964年11期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疹肺炎七十五例。作者将中医治疗麻肺分为表实难出、体虚难出、热毒内攻、热盛伤阴、余毒未清等五型,其中表实难出型二十例用本方合银翘散加减;热毒内攻型十九例用本方合犀角地黄汤加减、安宫牛黄、紫雪丹,均获满意的疗效。
《杏轩医案》载麻闭急症治验一则:肖翁三郎心成兄,幼时出麻,冒风隐闭,喘促烦躁,鼻扇目阖,肌肤枯涩,不啼不食。只麻杏石甘汤一服,肤润,麻渐发出。再服,周身麻出如痱,神爽躁安,目开喘定。
【按】姜春华老师指出,程氏治麻闭危候,每用此方。盖麻出于肺,闭则火毒内攻,每致喘闷而殆。此方药简功专,多有效验。
鼻渊 柳某某,男,36岁。鼻塞不通已三年,浊涕由喉呛出。检查鼻孔有黄色脓样分泌物,鼻粘膜充血,鼻周围、额窦、筛窦均有压痛。诊断为慢性付鼻窦炎。服磺胺噻唑及点青霉素溶液无效。就诊时诉鼻塞头痛,头昏脑胀,常有黄脓样鼻涕流出,嗅觉减退,饮食无味,乏力,脉右寸浮数。断是肺移热于脑,成为脑漏鼻渊。用麻杏石甘汤加干地龙,连服七剂,病告痊愈。
风疹块 周某某,男,24岁。患风疹块已八年之久,时发时愈,发时皮肤突然瘙痒,继则出现红色疹块,蔓延全身,有时发生寒热或喘息。经用氧化钙、葡萄糖酸钙、封闭疗法等均不见效。服麻杏石甘汤加蝉衣一剂,症状减轻一半,续服一剂,疹块全消,继进八剂以巩固疗效,随访数次,未见复发。
烂喉痧 张某某,男,19岁。患者发热四天,咽喉红肿,自项至胸而至背及腹部皆现红疹,不透下肢,咳嗽气喘,颈部淋巴结重度肿大,脉数,舌赤如杨梅。仿丁甘仁治疫痧不透之法,用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3克,杏仁6克,生石膏12克,桔梗、马勃各3克)。药后汗出疹透,咽喉红肿消退,再以银翘散二剂以善其后。(以上三案录自《福建中医药》1965.2)
【实验研究】经药理研究,本方具有抗病毒、解热镇静、平喘、镇咳、利尿等作用。(1)抗病毒:麻黄的挥发油对病毒有抑制作用,石膏亦有一定的效果;(2)解热:石膏、麻黄有解热作用;(3)平喘:麻黄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4)镇咳、祛痰:杏仁主要通过氢氰酸的作用而镇咳祛痰;(5)利尿:麻黄的伪麻黄硷有利尿作用;(6)镇静:石膏有抑制神经肌肉兴奋性的作用。(录自《新医学》1977.9)
又据陕西省中医研究所实验报告:麻杏石甘汤及单味药麻黄、甘草,在鸡胚外对亚洲甲流感病毒(毒株号为陕中61~1株),具有抑制作用,但麻黄与各种药物之间在抗病毒方面不表现协同作用。(录自《中医学》江苏新医学院编)
【评述】麻杏石甘汤是治疗外感风热,邪热迫肺或风寒外束,肺热内郁(所谓“寒包火”)而见发热恶寒,咳嗽气急,口渴,苔黄,脉浮数等证候的一个著名方剂。近代多用于治疗肺热型感冒,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等病。全国中医研究班方药中老师常以本方合小陷胸汤治疗肺炎,一般服药一至三天热退。伴腹泻合葛根芩连汤,后期以竹叶石膏汤清理余热。笔者治疗大叶性肺炎,亦恒用本方合千金苇茎汤而获效。在防治慢性气管炎中,我们屡用本方加银花、鱼腥草、连翘、黄芩之类治疗痰热型患者,效果亦佳。一九七〇年春,笔者罹患流行性感冒伴肺部感染,症见发热持续周余不退,咳嗽,痰黄如脓,恶心呕吐,舌苔黄,脉数,用西药青、链霉素效果不著,改用本方加鱼腥草,芦根、苡仁、冬瓜仁,服三剂即热退,诸症顿除。可见本方清热宣肺,药简功宏,临床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