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葛根黄芩黄连汤

《伤寒论》

【组成】葛根15克(半斤) 甘草6克(二两,炙) 黄芩9克(三两) 黄连9克(三两)

【用法】水煎二次,分服。

【功效】解表清热止利。

【主治】身热下利,口渴,喘而汗出,胸腹烦热,下利多恶臭气,肛门灼热,尿黄,苔黄微腻,脉滑数。

【方解】本方原是治疗表证未解,因误下而成协热下利之剂。因表邪未解,里热已成,故见身热下利,胸腹烦热,口中作渴等症。方中重用葛根以解肌表之邪热,表解则里和,为主药;配黄芩、黄连以清胃肠之邪热,热清则利止,为辅药;又伍以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为佐使药。合之可使表热解,里热清,则下利自止,余症亦平。

【临床应用】

热性下利兼有表证者(包括急性肠炎、痢疾初起等病) 如《方函口诀》谓:“此方治表邪内陷之下利有效。尾洲之医师用于小儿疫痢,屡有效云。余用于小儿之下利,经验亦多。”日人丹波元坚云:“此方移治滞下有表证,而未要攻下者,甚效。”唐容川亦云:“痢证初起而发热恶寒者,乃内有郁热,外感风寒,风能扇热,互相蒸发,是生寒热,宜兼疏其表,故宜葛根黄芩黄连汤。”可见本方治热性下利为众所公认。据《江苏中医》1960年5期报道用本方治疗急性菌痢四十例,总有效率为72.5%。四十例多为初发而兼表症的患者。大便培养阳性者二十六例,阴性者十四例。方用葛根9克黄连甘草黄芩各4.5克,日一剂,疗程最短2天,最长12天,平均退热时间为27.76小时;腹痛消失平均4.51天;里急后重消失平均3.47天;便次恢复正常平均2.83天;粪检转阴平均4天;大便培养转阴平均3天,转阴率69.3%。成都中医学院以本方重用葛根30克,加银花30克丹皮白芍各12克芒硝10克,马齿苋汁三匙,水煎服,一日量,治小儿中毒性菌痢属实热闭塞型,症见高热烦躁,呕吐腹胀,甚或惊厥神昏,舌绛苔燥,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我班时振声老师对细菌性痢疾,初起多用葛根芩连汤合小承气汤或另加服青宁丸,三、四剂后,去小承气汤或青宁丸,单用葛根芩连汤加减。如下利血多用芍药汤加减。亦有初用葛根芩连汤2~3天热退后,改用白头翁汤或芍药汤加减。加减法:热重加银花、连翘,暑湿重加藿香、佩兰;气滞重加木香、槟榔或枳实、厚朴;血多加当归、地榆;食滞加山楂、神曲等。每日一剂,连服7~10天为一疗程,取得较好疗效。

《福建中医药》1966年3期报道用葛根芩连汤为主治疗小儿中毒性肠炎取得较好疗效。文中报告三个典型病例,证候虽有轻重不同,但一般为腹泻稀水或暴注下迫,色黄臭秽,腹胀而柔软,烦躁口渴,尿黄,唇红而干,指纹紫滞等热利象征,均曾服西药无效,改用中药配合输液,分别于1~4天治愈。

福建省第一医院小儿科介绍以加味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各9克黄连甘草各3克厚朴4.5克杭芍6克)为主方,适当配合液体疗法,必要时加用抗菌药物以控制继发感染,治疗小儿秋季腹泻三十六例,治愈率100%。平均退热天数3.4天,止泻天数2.7天。

温热病从阳明外达,或兼有表证者 陆九芝云:“此温病辛凉之轻剂,为阳明主方,不专为下利设也。”陆渊雷亦云:“凡有里热,而病势仍宜外解者,皆葛根芩连汤所主。”按本方葛根辛凉解肌,芩连苦寒清热,对温热病里热兼有表证者,较为合拍。临床当随症加入银花、连翘、淡豆豉、山栀之属。

小儿肺炎 王某某,男,1岁。发热(39.2℃),咳嗽气喘,鼻翼煽动,大便泻下冻状物日十余次,心律快,两肺闻及湿性罗音,口唇发绀,苔白微黄,脉滑数。(血检:白血球16400/立方毫米,中性82%,淋巴17%)。胸透:两肺纹理增粗,左侧较明显,提示:支气管肺炎。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合麻杏石甘汤:葛根9克黄芩9克黄连3克甘草3克麻黄3克杏仁4.5克生石膏15克,两剂,一日服。二诊:服药后患儿安静入睡,鼻煽已减,原方加鱼腥草15克,一剂。三诊:热已退,惟腹微胀,咳嗽喘促较微,舌质淡红,苔微腻,脉滑,继进消导畅中之品,原方加焦三仙9克莱菔子9克麻黄减至1.5克,症告痊愈。

肠伤寒 《中医杂志》1959年第6期报道以葛根黄芩黄连汤为主,随证加减,治疗肠伤寒十二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处方:葛根30克黄芩15克黄连末9克(不入煎)甘草9克,水煎,头煎和二煎混合分三次,每次冲黄连末3克服。适应证:用于肠伤寒的初期、增进期和极期,其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寒,头疼,肌肤灼热(体温在38~40℃以上,午后热甚),身重肢疼项强,腹痛泻泄,小便黄赤,脉象濡数和浮数等。加减法:头疼头晕无汗者加连翘、蝉衣、薄荷、银花;神昏谵语加莲子心、犀角,重者送服安宫牛黄丸;泻泄甚者加苡仁、滑石;口渴者加石膏;下血者加地榆、山楂,重者加三七;寒热往来者加苍术、草果;大便干燥有腑实症状者去黄连加大黄;二便失禁者加白芍、梔子;耳聋者加莲子心、栀子;胸满闷者加乌药、砂仁;腹满者加白豆蔻、苍术;鼻衄者加犀角、小蓟根;咳嗽者加川贝母、杷叶、竹茹。

痧疹 陆九芝认为:“疹之原出于胃,治疹者,当治胃,以清凉为主,而少佐以升达。痧之原出于肺,治痧者,当治肺,以升达为主,而稍佐以清凉。痧于当主表散时,不可早用寒泻,疹于当主苦泻时,不可更从辛散,大旨外达主升,葛柴之属,清凉主降,芩梔桑丹之属,惟宗仲景葛根芩连一法出入增减,此治痧疹之要道焉。”诚属经验之谈。《经方实验录》治李孩,疹未发畅,下利而息,日行二十余次,舌质绛,而苔白,嘴唇干,目赤,脉数,寐不安,用葛根芩连汤加味(粉甘葛六钱细川连一钱淮山药五钱生甘草三钱淡黄芩二钱天花粉六钱升麻一钱五分)。服后,其利渐稀,痧透有增无减,逐渐调理而安。

此外,本方对胃热口疮,风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等病证,亦有良好的效果。

【注意事项】如下利而不发热,粪便清稀,脉沉迟,舌淡,病属虚寒者,当忌用。若有形实积之下利,亦非本方所宜。

【评述】本方是清泄里热,解毒而兼解肌的一首方剂,临床应用不必局限于《伤寒论》所述的病证,可根据“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原则,举一反三,推而广之。上述所举病证,足可证明。至于本方所主治的下利,当属实热性之下利,与虚寒下利迥别。承澹盦《伤寒论新注》云:“其辨法,为脉搏之有力无力及舌苔之淡白与黄厚,及下利之热与不热,色之黄赤与黄淡。虚寒者为脉无力,实热者为脉有力;虚寒者舌苔淡白,实热者舌红苔黄;虚寒者下利不热,色淡黄;实热者下利热灼,色黄赤而热臭,此不可不知也。”确为深得辨证之要领,可供临床应用之参考。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