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
【组成】麻黄6~9克(六两,去节) 桂枝6克(二两,去皮) 甘草6克(二两,炙) 杏仁9克(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6克(三两,切) 大枣4枚(十枚,擘) 石膏30克(如鸡子大,碎)
【用法】先煎麻黄,去上沫,再入其他药物同煎,二次,分服。取得微汗即止,不可过剂。若汗出多者,温粉粉之。(注:温粉系川芎、白芷、藁本三物等分,下筛内粉中,以粉涂于身;或用龙骨、牡蛎等分,共为极细末,以疏绢包裹,周身扑之,其汗自止。)
【功效】外解风寒,内清郁热。
【主治】风寒外来,里有郁热,恶寒发热,寒热俱重,头痛身疼,肌肤粟起,无汗而喘,烦躁口干,苔薄白或微黄,脉浮紧带数;并治溢饮四肢水肿,身体惰重疼痛,而兼有里热者。
【方解】本方即麻黄汤重用麻黄、甘草,再加石膏、姜、枣而成,为治疗表寒里热之专剂。方用麻黄汤发汗解表,重用麻黄,目的在增强发汗之力;配石膏以除烦热;倍甘草以和中气;伍姜、枣以调营卫。诸药合用,外可解郁闭之风寒,内能泄不宣之烦热,对外寒内热之证,最为适用。
【临床应用】
感冒或流感而有上述见症者 如患者石某某,男,36岁。病已三月,恶寒高热39.5℃,无汗烦躁,头身均痛,脉浮数,苔薄白。处方:麻黄、桂枝各4.5克,杏仁9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3克,竹茹4.5克,竹叶30片,鲜芦根2尺。水煎服一剂后,寒热即退,但增咳嗽,原方去麻桂,加桔梗,桑叶各4.5克,又服一剂,病即告愈。(刘浩江医师治验)
《名医类案》载何保义从王太尉军中,得伤寒,脉浮涩而紧。许叔微曰:若头痛,发热,恶风无汗,则麻黄证也,烦躁,则青龙汤证也。何曰:今烦躁甚。投以大青龙汤,三投汗解。
【按】上列今古两案,均具备大青龙汤证的主症,故用大青龙法而获捷效。若流感寒轻热重,可去桂枝酌加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之类。
支气管炎或肺炎表寒里热者 《方极》云:“大青龙汤,治喘及咳嗽,渴欲饮水,上冲,或身疼,恶风寒者。”如患者男性,年三十七。初因感冒咳嗽,后成肺炎,气急胸痛,咳嗽,痰中带瘀血。先入某医院用注射液药治疗两周,夜热不退,而有谵语,医拟用冰帽,病人及其家属以注射不见效,已失信心,更反对冰罨法,自动出院,乃约予诊:诊及高热无汗,身疼痛,颜面及两颧绯红,烦躁,喘咳,气急,两胁痛,脉弦紧,经予大青龙汤加鲜竹沥,是夜大汗淋漓,即呈分利解热,诸证悉退。(叶橘泉医师治验)
【按】本案辨证要点为高热,身疼痛,烦躁,脉紧,为内有郁热,但病邪尚有向外之机,故用本方解表清里,达邪外出,亦是“因势利导”之法,加竹沥意在清化痰热,若不详加辨证,一见谵语,便认为邪入心包而投开窍之药,未有不僨事者。如肺炎表寒里热,而内热较甚者,当去桂枝加入银花、黄芩、芦根、鱼腥草之属,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功。
溢饮或浮肿 方舆輗云:“溢饮者,为四饮之一。此由水气溢于表也。其变或肿如风水者有之,或痛类痛风者有之。此类取大青龙汤微似汗,即愈。”
一妇人产后浮肿,腹部胀满,大小便不利,饮食不进,其夫医也,躬亲疗之,不效,经年余,病愈进,短气微喘,时与桃花加芒硝汤,无效。于是请救于师,师往诊之。脉浮滑,按其腹,水声漉漉然,谓其主人曰:子之术当也。然病犹未知时,则当更求他法,夫当下而不下,即当更吐之、和之,复不当,即当发之,所谓开南窗,而北窗自通。又张机所谓与大承汤不愈者,瓜蒂散主之之类也。主人曰:善。因与大青龙汤温覆之,其夜大发热,汗出如流。翌日,又与之如初。三、四日后,小便通利,日数行,五、六日间,腹满如忘,与前方百余贴,复如故矣。(生生堂治验)
此外,其他急性热病如麻疹、风疹、腮腺炎以及某些化脓性炎症,表现寒热俱重而需发汗清热者,亦可酌情应用。
【注意事项】本方发汗力强,适用于表里俱实之证,但须中病即止,不可过汗,恐伤阳气,影响心力。若脉微弱,汗出恶风之表里俱虚证当忌用,误用则可出现大汗亡阳,四肢厥逆,筋惕肉锎等变证,所以陆渊雷云:“用之不当,则体温低落,心力为之衰弱,是以有厥逆亡阳之戒也。”
【评述】考大青龙汤证在仲景原书中记载有三:一是《伤寒论》治“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一是《伤寒论》治“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一是《金匮要略》治“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我们体会,临床使用本方时,要抓住表寒里热这个病理特点,以及发热恶寒,寒热俱重,无汗,烦躁,口渴,苔白或微黄,脉浮紧带数等主证,同时还须根据病情灵活加减,如寒重而热较轻者,麻、桂用量略重而石膏用量略小;若热重而寒较轻者,则石膏用量宜大些,而麻、桂用量当酌减。石膏虽属大寒之品,凡高热而有烦躁者,为所必用,成人剂量一般30克,甚或60~90克,否则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