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组成】麻黄6~9克(六两) 石膏25~30克(半斤) 甘草6克(二两) 生姜9克(三两) 大枣5枚(十五枚)
本方加白术12克(四两),名越婢加术汤。
【用法】先煎麻黄,去上沫,再入其他药物同煎二次,分服。
【功效】发越阳气,清热散水。
【主治】风水一身悉肿,自汗出,恶风,小便不利,或喘咳,脉浮而渴,苔薄白或微黄。
【方解】本方是为风水而有郁热者所设,麻黄辛苦而温,功能发汗宣肺利尿,汗得出则邪从外解,肺得宣则水道通调,尿得利则水湿可去,故为本方主药;配生姜宣散水湿,石膏清泄郁热,草、枣补脾安中,共成解表清热、宣肺行水之剂。
【临床应用】
肾炎浮肿 陆姓,男,年方八岁,平素体质尚好,数日前春日野游回家后,始则目窠微肿,家长未介其意。不二日,浮肿遍及全身,阴囊亦肿大如悬壶,伴有发热,咳嗽,乃住院诊断为急性肾炎。用抗菌素治疗二日,效不显。因家长求愈心切,乃邀中医会诊。察其全身水肿,身热不盛,但有汗不退,且恶风,口渴,小便不畅,脉浮,苔薄白,辨证为风水。用越婢汤加味:麻黄6克,生石膏30克,甘草3克,生姜2片,大枣5枚,紫背浮萍9克,鲜白茅根30克,鲜车前草30克。服二剂,热退肿渐消。续用原方三剂,肿消,尿检正常,出院。
【按】本案为风水浮肿,系因风致水,病在于表,故见恶风表证,水为风激则泛滥四溢,故一身悉肿,且来势急剧。风邪郁而化热,故脉浮而渴。风性疏泄,故自汗出。皮毛者肺之合,又肺为水之上源,风邪犯表,肺气不宣,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小便不畅。本病为风水相搏之证,虽汗出而表证不解,身热虽不盛而郁热仍在。故用越婢汤发越阳气,散水清热,加浮萍、茅根、车前草,意在加强清热利水之功。
李某某,男,48岁,工人。患急性肾炎,用青、链霉素和中药不见好转,发病十天后来院。症状:高度水肿,尿少,腰酸,恶寒,纳呆,咳嗽、头疼,无汗,贫血。查体:慢性病容,脉沉无力,舌苔白腻,面部及下肢、腹部浮肿。血压85/65毫米汞柱。尿化验:蛋白(+++),红血球(1~3),白血球(1~4),颗粒管型(0~1)。血检:尿素氮31毫克%,血浆蛋白:白蛋白2.9克,球蛋白3.38克。辨证:肾气虚水无所主;脾阳不振而被湿困;风邪犯肺,肺气不宣,上焦不宣,下焦不利。所以治法当祛邪并兼固本,方用越婢汤加减:麻黄、石膏、甘草、浮萍、公英、茯苓、泽泻、姜皮、大毛、冬瓜皮。共服六剂,肿已消净,尿蛋白微量,红血球(+),管型(-)。后用黄芪防己汤加味共服十二剂,病已痊愈。(录自《辽宁中医》1977.2)
【按】本例浮肿系肺、脾、肾三脏俱病所致。然肺病为标,根据“急则治标”的原则,故先予越婢汤加减以宣肺清热,通调水道而得以肿消病减,续用黄芪防己汤加味以益气利水,调补脾肾,乃获全愈。
喘咳(包括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陆渊雷云:“本方喘咳者亦宜用。”但须属于风热壅盛,肺气上逆之证。如本方加半夏(名越婢加半夏汤)治饮热郁肺,内外合邪所致的咳而上气,目如脱状,脉浮大的“肺胀”,即是其例。临床可酌加前胡、桔梗、黄芩、桑白皮、鱼腥草之类以增强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之力。
感冒 日人汤本求真云:“余亦以类于此证之感冒,如恶寒发热,自汗,口舌干燥,舌有白苔者,与本方得速效。”我们认为,此等感冒,必是外感风热,或风寒外束,肺热内郁之证,若热势甚者,可去生姜,酌加银花、连翘、芦根之类,以增强清解邪热之效。
【评述】越婢汤是仲景治疗“风水”证的主要方剂之一。本证是由于感受外邪,肺气不宣,通调失职,水气逆行而为浮肿,肿势每从头面开始,迅即蔓延全身。因其病变在肺及肌表,所以常兼有“骨节疼痛、恶风”,“自汗出”,“脉自浮”等症状。根据上述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颇似急性肾炎一类疾患,故近世治疗急性肾炎浮肿而兼表证者,常采用本方随证加减,每获良效。至于某些呼吸道病症,如感冒、气管炎以及支气管哮喘,凡辨证属风热气壅者,以本方化裁治之,亦有效验。本方加白术,名越婢加术汤,《古今录验》谓其增强驱湿作用。陆渊雷称越婢加术汤为逐水发汗之主剂,其证为浮肿,自汗,小便不利,口渴。我们体会,本方是在越婢汤作用的基础上,增强健脾祛湿之效,是肺、脾两治的一首方剂,对肾脏泌尿障碍引起的浮肿(如肾炎),只要辨证为肺热内郁,通调失职,脾失健运,水湿内滞者,投之颇为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