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射干麻黄汤

《金匮要略》

【组成】射干6克(十三枚,一法三两) 麻黄4.5~9克(四两) 细辛2.5~3克(三两) 半夏9克(大者八妆,洗,一法半升) 紫菀9克(三两) 款冬花9克(三两) 五味子6克(半升) 生姜3片(四两) 大枣3枚(七枚)

【用法】先煎麻黄,去上沫,再入其他药物同煎二次,分服。

【功效】散寒宣肺,降逆化痰。

【主治】内有停饮,表有风寒,肺失肃降,咳逆上气,喉中如水鸡声,胸膈满闷,不能平卧,舌苔白滑,脉象浮紧或弦滑。

【方解】本方即小青龙汤去桂枝、芍药、甘草,加射干、紫菀、款冬组成,治寒饮咳喘之证。方中用麻黄、细辛散寒宣肺;紫菀、款冬温肺止咳;射干、五味下气平喘;半夏、生姜祛痰降逆;大枣和中缓急,共成温肺降逆,止咳祛痰之剂。

【临床应用】

痰饮咳喘 患者陈某,女,53岁。患慢性支气管炎已八年,发则咳嗽哮喘,昼夜不休,颇为痛苦。今冬数因感寒复发,咳嗽哮喘,喉中痰鸣如水鸡声,咯出痰沫稀薄,入暮加剧,不能平卧,形寒不发热,目咆微见浮肿,胸膈满闷,舌苔白滑,脉象浮紧而滑。此次发作已十余日,曾用二陈、三子等方,咳痰量虽减,但哮喘等症依然。辨证为寒饮内停,肺失肃降,属寒饮咳喘症。用射干麻黄汤三剂后,喘咳缓解,痰量减少,再守原方增损,又三剂,喘咳等症基本控制。(张德超医师治验)

哮喘 刘某某,男,15岁。自幼即患哮喘,近二年加重,遇冷即发。发时呼吸迫促,胸闷喘咳,痰多,咳剧则吐,头面汗出,不能安卧,不思饮食。现呼吸困难,喉有痰鸣,面浮,口闭难张,小便如常。脉滑而兼数,苔白。此乃寒饮客肺,久留不去,病发哮喘。拟温肺散寒,祛痰行水,宁嗽定喘。射干五味子 、生半夏杏仁大贝炒莱菔子厚朴赭石(研)各9克麻黄3克细辛1.5克茯苓15克。上方服二剂,喘定咳轻,痰已大减。续服上方去赭石 ,加炒建曲炙桑皮 各9克,二剂后诸症基本解除。(录自《中医杂志》1964.12)

百日咳 毕某某,男,4岁。阵咳将近一月,西医诊断为百日咳。咳时连声不止,气似难接,唇绀,喉间痰鸣,入夜尤甚,不能平卧,纳食甚少,亦不思饮,面似虚浮,苔白滑。方用:射干五味子 、生半夏杏仁大贝生石膏炒莱菔子 各6克麻黄1.5克茯苓9克生姜广皮元明粉 (另冲)各3克炙桑白皮4.5克。服一剂,大便微稀,喉间亦无痰声,稍能安卧。服至九剂,阵咳减,亦思食,但安卧仍不安,后守原方不变,约服十五、六剂,病方痊愈。(录自《中医杂志》1964.12)

【按】射干麻黄汤证病机为内有停饮,外感寒邪,属于寒饮咳喘证。因寒饮射肺,肺失肃降,故咳嗽上气,加之痰随气逆,阻滞气道,故喉中痰鸣如水鸡声。以上三案,例一、例二病机悉与此同,故用射干麻黄法温肺逐饮,化痰降逆而效。例三为百日咳,俗称顿咳。观其症候,系痰饮阻肺,肺失肃降所致,故亦用射干麻黄汤加减,略佐元明粉以通腑,盖“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得通,肺气下降,咳逆自平。

【注意事项】本方为温肺化痰散寒之剂,适用于内饮外寒,肺气上逆之喘咳证。若肺虚或肾不纳气之喘咳,均非所宜;若痰热蓄肺而致喘咳,亦当忌用,或加减投之。

【评述】射干麻黄汤乃仲景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的一首名方。后世医家各有发挥,如《方函口诀》治哮喘;《类聚方广义》治久咳不止或产后喘咳,颈项生痰疬,累累如贯珠者;《圣惠方》治小儿咳嗽,心胸痰壅,攻咽喉作呀呷声等。我们在临床上亦常用本方随证加减治疗慢性气管炎,哮喘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寒饮蓄肺,或挟有外邪者,每获较好效果。

《中医杂志》1964年12期有文认为本方证的辨证要点是:(1)痰多,咳重,胸闷,不渴;(2)脉或弦或滑或濡,苔白腻或滑;(3)喉中有水鸡声,不得卧,卧则喘甚。其中前两项尤所必具。同时指出其加减法,除加杏仁、川贝外,如痰多不利加蒌皮;胸腹胀加厚朴、莱菔子;气逆呕吐加赭石;小便不利加茯苓、泽泻,对解除病人痰多咳重,胸闷之痛苦,确有良效。值得临床参考。

此外,本方与小青龙汤的方意略同,但小青龙汤麻、桂并用,发汗解表力强,故适用于外寒较甚,且挟内饮之咳喘;本方虽有麻黄,不用桂枝,而与射干、紫菀、款冬等药相伍,止咳化痰功胜,而解表散寒之力较逊,是其不同之点。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