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苓散

《伤寒论》、《金匮要略》

【组成】猪苓9克(十八铢,去皮) 泽泻12克(一两六铢) 白术9克(十八铢) 茯苓15克(十八铢) 桂枝4克(半两,去皮)

【用法】原书为散剂,现多采用汤剂,水煎二次,分服。

【功效】健脾渗湿,化气利水。

【主治】发热汗出恶风,小便不利,小腹胀满,烦渴饮水,水入即吐,或痰饮头目眩晕,舌苔滑润,脉浮或浮数。

【方解】本方为化气利湿之名剂。方中泽泻、猪苓、茯苓甘淡渗湿利水;白术苦温健脾运湿;桂枝辛温通阳化气,诸药合用,可使气化行而水道利,因而水湿得去,诸症自消。

【临床应用】

霍乱吐泻 《博闻类纂》云:“春夏之交,或夏秋之交,霖雨乍歇,地气蒸郁,令人骤病,头痛壮热呕逆……宜用五苓散半帖,入姜钱三片,大枣一枚,同煎,服一碗,立效。”《类聚方广义》云:“霍乱吐下后,厥冷烦躁,渴饮不止,水药共吐者……辄与五苓散,但一帖服二次为佳,不过三帖,呕吐烦渴必止。”《经验良方》云:“衡阳屈朝奉治小儿上吐下泻,用五苓为末,生姜自然汁为丸,麻子大,量儿大小,米饮送下。”

张某某,女,31岁。腹泻3~4天,呈稀水状,肠鸣微痛,头昏,时欲泛吐,饮食量减少,小便淡黄,舌苔薄白根腻,脉浮滑,肠胃失调,外寒袭表所致。治以温中分利,方用五苓散加减。桂枝6克赤茯苓12克猪苓6克炮姜9克炒白术9克泽泻12克,连服两剂后尿量增多,而便泻渐止。

【按】本例患者因肠胃失调,复感风寒,而致腹泻,故以本方之桂枝、白术温中健脾散寒,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共奏温阳渗湿利水之功。本方尤宜于水湿所致的泄泻,前人所谓“通利州都法”,即“利小便,实大便也。”

水肿 王某某,女,9岁。1976年3月7日就诊,五日来颜面及下肢微肿,少腹肠鸣,小便短少,大便不聚,口粘胸闷,舌苔根腻,湿邪内搏,膀胱气化不利。治用五苓散加减。方用泽泻12克赤茯苓12克焦白术9克猪苓6克桂枝6克冬瓜皮9克。三剂后小便明显增多,面浮足肿渐消,精神尚可,拟予上方合参苓白术散加减:焦白术9克党参12克茯苓9克泽泻9克苡仁12克山药15克冬瓜皮9克。五剂诸症全消。

【按】本例水肿由脾虚不健、水湿泛滥而成。故首用五苓散通利小便,使水湿有所出路,果然服药三剂尿增而肿消,复以参苓白术散健脾培土而巩固疗效。

岳美中老师授课时忆及昔年唐山某地水灾,民病浮肿者甚众,岳老用五苓散治之,多获良效,乃得力于健脾渗湿利水故也。今人常用于治疗急性肾炎、心脏病、肝硬化出现小便不利、水肿或腹水等症。如《医药实践》1976年4期介绍本方加土茯苓、银花、萹蓄治疗肾经实热证之急、慢性肾盂肾炎;加银花、土茯苓、菟丝子治疗肾经风热证之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加附子、银花、黄芪治疗肾经虚热证之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日人亦常用本方合五皮饮治急性肾炎水肿为主者;合真武汤治心脏性水肿;合温肾药治慢性肾炎水肿等。

癫痫(水饮为患者) 初虞世云:“大抵五苓能导水去湿耳,胸中有停痰及小儿吐吮,欲作痫,服五苓散最效。”刘渡舟老师指出:气化不行,小便不利,水邪凝聚而少腹发胀,水无出路,势必上冲,而发癫痫昏绝、口吐白沫及眩冒,治以化气利水,方用五苓散,以制水泛,如是则癫痫可止。

黄疸 《伤寒百问经络图》云:“五苓散又治黄疸,如黄橘色,心中烦急,眼睛如金,小便赤涩,或大便自利,若治黄疸,煎山茵陈汤下。”

仇某某,女,67岁。旬日来精神疲乏,巩膜及皮肤轻度黄染,口粘且干,但不思饮,右胁疼痛,中脘窒闷,食欲不振,小便量少,大便日解一次,脉濡,舌苔薄滑,此湿热内蕴酿胆,湿重于热者。方用茵陈五苓散加减:茵陈18克苍白术 各6克泽泻12克赤苓9克猪苓6克郁金6克车前子(包)15克,连服五剂后,尿量增多,其色转淡,精神好转,纳谷增进,原方去郁金,加红枣6枚,四剂而愈。

【按】本例系黄疸型肝炎,中医辨证为湿热内蕴酿胆,故用茵陈五苓散加减以清利湿热,使“胆汁色素从小便出。”(陆渊雷语)

水逆证 江应宿治友人王晓同寓中一仆,19岁,患伤寒发热,饮食下咽,少顷尽吐,喜饮凉水,入咽亦吐,号叫不定,脉洪大浮滑,此水逆证,投五苓散而愈。(录自《名医类案》)

【按】《伤寒论》云:“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水逆证的病机是水热互结下焦,膀胱气化不行,水停不化,格拒上逆所致。本例的症状与此正合,故投五苓散而愈。

癃闭 本方可用于腹部手术后因排尿功能受抑制,膀胱括约肌痉挛引起的尿潴留。凡膀胱气化失职而致的小便不利,甚则癃闭,皆可用之。

脑积水 《新医药学杂志》1978年8期介绍用重剂“五苓散”治疗脑积水三例,脑脊膜膨出症合并脑积水一例,收到一定效果。治疗方药:茯苓大腹皮 各15克猪苓泽泻牛膝车前子 各10克白术5克桂枝2克。水煎频服。加减法:烦躁加生石膏20克,琥珀面1克;呕吐加竹茹10克;大便干加大黄7.5克知母10克。如陈某,男,1岁。患儿生后一个月发现眼球震颤,继之患儿头部增长迅速,身体发育较差,囟门增大而饱满,颅缝非常明显,面色苍白,眼睛出现明显的“落日”状,颅围59厘米,不能抬头。先后经几个医院确诊为脑积水。患儿满周岁时开始服用本方,服到第七剂后诸症开始好转。服到二十剂后,症状和体征续有改善,但出现了口腔炎,停药三个多月。之后又服药十余剂,患儿囟门颅缝渐闭,头能自由活动,眼睛也逐渐好转,颅围不继续增大而痊愈。五年后追访,患儿身高1米,颅围60厘米,四肢发育良好,智力正常,眼睛也完全正常,很少得病。作者认为本病虚中有实,所谓实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而致水液内蓄上泛颅脑,治疗必须泻其实而补其虚,用渗湿利尿而健脾的方法有一定疗效。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水电解质紊乱,仅有轻微的恶心呕吐或口腔溃疡。

此外,日本《漢方の臨床》第22卷第11号介绍五苓散治验一则,录之以供参考:

患者边某某,小学四年级学生,女,10岁。1975年7月16日初诊,由患者母亲背来医院就诊。患者呈重症病容,据其母代诉,约五日前中午吃桃子过多而得病。病孩初说腹痛,服过在药店买的镇痛剂和消化剂,过了两天,一点没有好转,更觉体温升高。再到药店购买解热剂服用,未见热解却腹痛加剧,卧在床上打滚。不得已才去附近医院治疗,诊断为胃痉挛发作,给予药物注射治疗,当晚稍得安睡。可是到了第二天中午,腹痛又发作,而且四肢僵硬颤抖,舌硬,言语不自由。于是又急速到医院就诊。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诊断,结果说是腹膜炎,必须要进行手术。患者母亲是没有男人的寡妇,五口之家,非常贫困,没法找很多钱做手术,仅住院一天,没有好转便出院了。后想到中药可能治好而来我院就诊。该妇人边流泪边诉说病孩的情况。病孩来诊时手足仍然僵硬颤抖,不断地叫喊,体温36℃,脉浮缓,四肢冷。腹部脐上硬如梗状,热得手不能接近,舌苔白厚,脸色苍白。检查时病孩象哑子大声叫喊着。我问她是否想饮水,她乖乖地点头。给她饮了几次少量开水,每次饮了要再饮。饮水后虽不见吐出,但每次都从嘴边流出泡沫状唾液。据以上检查,肯定这是急性胃炎五苓散证。于是给予丑苓散二剂(泽泻15克白术8克茯苓8克桂枝6克,去猪苓 ,但泽泻 增量)。翌日黄昏患者再来复诊,不象昨天要母亲背着来,而是由母亲扶着走来的。探查体温38℃,手足温暖,脉浮数,舌苔白,腹部梗硬状已经变软,按压也不痛了,四肢僵硬强直的症状也消失了,与病孩对话,回答自如。据她母亲说,昨晚服药后病孩整夜酣睡,情绪安定。再服药三天后,饮食自如,诸症消失。我本想再拟他方以巩固疗效,但因患者的经济关系而未再服药了。(薛瑞新译)

【实验研究】据药理研究桂枝有显著利尿作用,故认为桂枝是五苓散中主要利尿成分之一,其作用方式可能类似汞撒利。(录自《中药大辞典》1978年版)

据实验证明,五苓散对健康人、正常小鼠、家兔均无利尿作用,单味茯苓更有引起尿量减少的倾向,但当有水代谢障碍(如盐水注射家兔皮内引起局限性水肿)时给予五苓散可利尿,并促进局限性水肿的吸收。(详见《中医药研究参考》1974.3)

岳美中老师说:中药研究所曾对五苓散之利尿作用进行研究,按仲景方剂量利尿效果最佳;若各药等量,利尿效果则明显减弱;若颠倒药量,则利尿作用更差。

【注意事项】

1.津液损伤,阴血亏损之人作渴而小便不利者忌用,以防重劫其阴。

2.欲发散表邪,则用桂枝;欲解膀胱虚寒,则用肉桂。

【评述】《内经》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五苓散就是通过利小便而达到祛除湿邪的一个著名方剂,适用于水湿内滞诸证。吴遵程《方论》云:“五苓散逐内外水饮之首剂。凡太阳表里未解,头痛发热,口燥咽干,烦渴饮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者,宜服之。又治霍乱吐利,烦渴引饮及瘦人脐下有动悸,吐涎沫而颠眩者,咸属水饮停蓄,津液固结,便宜取用,但需增损合宜耳。若津液损伤,阴血亏损之人,作渴而小便不利者,再用五苓利水劫阴之药,则祸不旋踵矣。”可说是对五苓散作用、适应证及禁忌证的概括。我们体会,只要掌握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滞这一病理特点和本方化气利水,健脾渗湿的治疗作用,根据“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精神,临床就可举一反三,应用无穷,决不局限于《伤寒论》、《金匮要略》所举的几个病证。后世不少方剂,如胃苓汤、春泽汤等,都是在本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而进一步扩充了应用范围。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