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苓桂术甘汤

《伤寒论》、《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12克(四两) 桂枝9克(三两,去皮) 白术9克(三两) 甘草6克(二两,炙)

【用法】水煎二次,分服。

【功效】健脾利水,温阳化饮。

【主治】痰饮病,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呕吐清水痰涎,头眩,短气或心悸,舌淡苔白,脉弦滑或沉紧。

【方解】方中重用甘淡之茯苓益脾利水,为主药;但饮之所成,因于气化不行,气化之不行,又因于阳气不足,故配辛甘温通之桂枝,温阳化气以消水饮,为辅药;更佐以苦温之白术,健脾燥湿以杜生痰之源,使以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合之而成健脾利水,温化痰饮之剂。

【临床应用】

痰饮证 

例1 王某某,男,53岁,农民。1974年12月就诊。咳嗽痰液清稀而量多,咳甚则喘,入冬以来发作已近一个月,中脘及脊背特别怕冷,饮食减少,精神不振,脉沉弦而迟,舌质淡苔白滑,证属脾肺阳虚,寒饮内留,治宜温阳涤饮,降气化痰。茯苓30克肉桂6克焦白术9克炙甘草6克半夏12克橘红12克炙款冬花炙百部 各15克北细辛15克。四剂后咳嗽大减,中脘恶寒已除,但背部“肺俞穴”处有如掌大一块,似有冷风吹入,原方细辛改为3克,再服五剂后,背冷消除,咳嗽大减,痰亦减少,精神饮食均转佳。改用法半夏9克化橘红9克茯苓15克炙甘草6克炙款冬炙百部 各9克苦杏仁9克,连服十剂后痊愈。(张海峰老师治验)

例2 周某,男,成人。胃中胀痛,寒冷感,呕吐清涎或酸水,日三、四次,大便稀溏,脉滑,舌苔白滑,西医诊为胃窦炎。用温化寒饮法:茯苓24克桂枝6克炒白术9克炙甘草4.5克炒吴茱萸4.5克公丁香1.5克(后下)旋复花9克炒枳壳9克陈皮9克代赭石30克党参12克砂仁3克生姜5片大枣5枚,三剂后呕吐即止,胀痛亦减。(录自《新医药学杂志》1975.11)

例3 何某某,男,54岁,干部。1974年2月就诊,患者经某医院诊断为“胃下垂”。其主要症状为胃中终日漉漉有水声,中脘部常觉怕冷,有时觉闷胀,少气懒言,食欲不振,食量减少,但好食干燥食物如锅巴、炒米等物,食后胃中舒适,喝汤水则胃中更觉难受,甚至呕尽乃快。口淡不渴,精神萎靡不振,脉沉细缓无力,舌质淡红,苔白滑。证属中气下陷,寒饮内留,治以温阳涤饮,升提中气。茯苓30克肉桂9克焦白术12克炙甘草9克炙黄芪24克升麻9克,五剂后,中脘畏冷见好,精神稍好。原方肉桂改为6克,再服十剂后,诸症均有改善,精神饮食均渐转佳,胃中漉漉声大减,脉渐有力。原方黄芪改为30克,又进十剂。再诊时,脉转有力,胃漉漉声完全消失。为巩固疗效,又服“黄芪建中汤”二十余剂,方中黄芪量均为30克。(张海峰老师治验)

例4 赵某某,男,36岁。1969年末突发眼震眩晕,恶心呕吐,觉天翻地转,耳鸣,确诊为美尼尔氏综合症。二、三年来病势不断发作,脉弦涩,现于两关,乃水饮上逆。用苓桂术甘汤加味:云苓15克桂枝12.5克白术10克甘草10克川芎10克白芷10克薄荷10克石决明25克丹皮15克胆草7.5克山栀15克菊花15克。服六剂后即显效,服至三十余剂,眩晕等症基本控制。(录自《辽宁中医》1978.1)

【按】以上四案,虽见症各异,西医诊断亦不相同,但脾胃阳虚,痰饮为患则一,故均遵《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用苓桂术甘汤化裁而取效。

寒湿泄泻 韩某某,女,29岁。绕脐阵阵作痛,肠鸣泄泻,大便多水,面色淡黄,声音低怯,头晕心悸,腰重四肢酸痛,舌淡苔白薄,脉濡弱。脾阳虚,寒湿下注。治以健脾利湿为主,佐以平肝理气。茯苓30克桂枝9克白术15克甘草4.5克木香9克白芍24克,服二剂后,食欲大增而获痊愈。(录自《山东医刊》1965.5)

咳而遗尿症 《上海中医杂志》1963年9期介绍苓桂术甘汤治疗本证四例,第一、二例均是虚后咳而遗尿,服苓桂术甘汤取效;第三例是钩虫之丝状蚴虫入肺,从气管上升,刺激而引起咳嗽,与风寒水气为患有别,故投苓桂术甘汤无效;第四例因无白术改玉桔梗、苏子,效果不佳。作者分析了本方治咳而遗尿的药物作用,指出苓桂术甘汤是治痰饮水气的有效方,本草载茯苓能治小便,结者能通,多者能止,说明茯苓能约膀胱水道;桂枝能入手太阴肺,足太阳膀胱经,有温通之功,膀胱为水府,水浊之气内结,升降失司,桂枝性温引药入膀胱经,则浊气得行,升降得顺;白术甘温,甘则补脾,温则和中,脾阳得振,辅布津液,使上下交通。总之,本方能使膀胱健运,则水液化,清者升,浊者降,调节有权,咳嗽遗尿得除。

水饮浮肿 丁某某,女,29岁。大渴饮水,心下悸,微喘短气,心下停水有振荡声,恶心,带多,两下肢浮肿,按之没指,倦怠无力,不欲食,尿短少而数,有时作痛,面色淡黄,苔白薄而腻,脉沉细而弱。脾胃虚弱,中阳暴遏之水饮证。宜补中燥土,泄水疏木为主:茯苓24克桂枝6克白术15克甘草6克,服二剂后症情减轻,续用香砂六君子汤。(录自《山东医刊》1965.5)

白带 巩某某,女,24岁。绕脐肠鸣作痛,大便微溏,腰酸疼,白带如涕,量甚多。月经正常,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薄,脉沉缓无力。脾虚湿盛,治以健脾温中为主,佐以平肝益气:茯苓15克桂枝9克白术15克甘草6克黄芪15克砂仁4.5克白芍12克。服二剂后白带、腹痛消失,腰痛亦大减。

干渴症 关某某,女,43岁。九年来口渴,寸步不能离开饮水,昼夜不得安眠。西医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久治无效。自诉不停地喝水,精神萎靡,腿软无力,呵欠不止,睡眠差,舌光,干燥,舌面皲裂较深,脉濡缓,扪其胃脘部,漉漉有水声,胃胀而有呕吐感,证属脾阳不运,用苓桂术甘汤合藿半理中汤加减:藿香9克茯苓15克桂枝6克白术15克甘草6克半夏12克苡米15克干姜4.5克,服三剂后干渴减轻。后随证用苓桂术甘汤、防己黄芪汤、参苓白术散等,前后治疗二月余而告痊愈。(录自《陕西新医药》1976.1)

【按】《内经》云:“脾为胃行其津液。”本例“干渴症”,诊为脾阳不运,水津不布所致,故用苓桂术甘汤为主温运脾阳,以布水津,如是则津液上承,口渴乃止。若误为阴亏液少而投滋养,使脾阳更加受遏,焉能取效?此等辨证,尤宜详审。

目疾 《类聚方广义》云:“苓桂术甘汤治饮家眼目生云翳,昏暗疼痛,上冲头眩,睑肿,眵泪多者,加芣苡(车前子),尤有奇效。”又云:“治雀目证,亦有奇效。”

此外,《哈尔滨中医》1965年1期报道用苓桂术甘汤为主治疗风湿性心脏病,贫血性心脏病等四十余例,对改善和控制自觉症状疗效显著。其组方为:桂枝尖、白茯苓、生白术、炙甘草、党参、桃仁、牡蛎、当归、红花、丹参、生铁落。如患者顾某某,男,42岁。患风心、二尖瓣狭窄,骑自行车和登楼就心跳气喘,脉迟缓,60次/分。用上方二十剂加蜜炼膏,分四十天服,日服二次,药后自觉好转,又续服一料,症状消失。《山东医药》1973年6期介绍以本方为主治疗心包积液一例,症见发热半月,咳嗽,胸闷且痛,气喘,水肿,脉沉细无力,中医认为是脾虚湿盛,湿邪上犯所致,方用苓桂术甘汤加黄芪、防己、丹参等,共服十余剂而愈。《卫生革命》1976年3期尚报道用苓桂术甘汤治疗阵发性房颤,中医辨证属脾胃阳虚,水饮内停所致者,经治三例效果满意。曾有一例经心电图确诊,虽用奎宁丁等西药治疗二月余好转,但仍常复发,经用本方治疗,六剂而愈,未再复发。此外,《广西赤脚医生》1976年3期还报道用苓桂术甘汤加桃仁、丹参治疗一例高血压性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中医诊为心肾阳虚,气滞血瘀证),亦获满意效果。

日本龙野一雄氏用于虚证之呼吸促迫动悸,眩晕者,常用于神经衰弱、神经质、癔病之类和因胃下垂、胃弛缓而发生的贫血眩晕、心悸亢进、呼吸促迫、心下部膨满感等,慢性肾炎、萎缩肾等有轻度水肿时,且伴有心悸亢进之虚证者。转用于羞明,可常用于急性卡他性结膜炎,亦用于运动失调和因萎缩性或麻痹性疾病而不能站立者。

【评述】温阳涤饮的苓桂术甘汤,临床应用颇为广泛。张海峰老师在谈到本方具体运用时指出:第一,要分清“阳虚”和“饮邪”哪个方面偏重,中脘恶寒或背心恶寒均属“饮”的特征,再则弦脉主饮,故“饮证”其脉多弦,具此诸症者,可用本方;第二,如有少气懒言,中气不足之证者,可于方中加入党参、黄芪各9~15克;第三,苓桂术甘汤原方中的“桂”乃指桂枝,有时可改用“肉桂”,其温阳功能效果更好;第四,如不仅中脘恶寒或其他局部恶寒,而全身均感恶寒者,属“阳虚”,可于方中加入制附片9~15克,先煎。

刘渡舟老师认为:苓桂术甘汤证的病机是在心、脾气虚的前提下,下焦水气有上乘之机,发为水气上冲之病。症见胃上脘“逆满”不舒,胸满、心悸,少气,头目眩晕,动则更甚,自觉气上冲胸,而心悸随之加剧,或咽喉窒塞,咳嗽上气,脉弦或沉弦,舌质淡,苔水滑或白苔,面色或见黧黑与水斑。本方是治水气上冲和水饮痰患的一张名方,它是苓桂类方的代表,是温行水饮的主方。方以苓桂为主药,术草为辅药,有药少力长、正邪兼顾的特点。其加减法:咳嗽吐浊,脉弦且滑的加半夏、陈皮;水气上冲而血压高的加红花、茜草、牛膝;水气上冲而精神烦躁的加龙骨、牡蛎;心悸、脉结的加人参、五味子;若夜间发病憋闷欲死的减白术,加附子、人参;头目眩晕甚的加泽泻。

笔者对老年慢性气管炎的治疗,若辨证为脾阳不足,痰饮内停者,常以此方为主,咳甚加紫菀、冬花、百部;喘甚合三子养亲汤,每获良效。尤其是缓解期病人,用本方合六君子汤化裁,以扶脾固本,对巩固疗效,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很有裨益。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