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组成】泽泻30克(五两) 白术12克(二两)
【用法】水煎二次,分服。
【功效】健脾利水,蠲除痰饮。
【主治】心下有支饮,头晕目眩,甚则视物旋转,恶心呕吐,或小便不利,舌苔薄腻,脉弦滑。
【方解】方中泽泻渗湿利水,以治其标;白术补脾利水,以治其本。邪正两顾,补泻兼施,使饮消痰除,则冒眩自止。
【临床应用】《类聚方广义》云:“支饮冒眩证,其剧者,昏昏摇摇,如居暗室,如坐舟中,如步雾里,如升空中,居屋床褥,回转如走,虽瞑目敛神,复然,非此方则不能治。”所以临床多用于治疗痰饮冒眩证。
吴某某,女,成年,教师。眩晕发作一周,渐至卧床不起,视物旋转,头部转侧,姿态改变时病情加重,伴有耳鸣,呕吐痰涎,纳少胸闷,口干不渴,苔白腻,脉弦滑。既往曾有类似发作,显系痰饮作祟,非阴虚风旋可比,徒进清滋无益。用泽泻汤加味:泽泻30克、茯苓12克、车前子15克、半夏12克、代赭石15克、白术12克、川牛膝12克,连进五剂,晕眩已止。
【按】本例饮停心下,浊阴上冒,清阳被遏而致眩晕等症,其病机和证候与泽泻汤证相合,故用本方加味而获效。近年用此方化裁治疗内耳眩晕症报道日多,如郭氏用复方泽泻汤:泽泻30克、白术9~15克、熟枣仁18~30克、川牛膝9~12克、五味子12~18克,加水600cc煎至200cc,分二次服,一日一剂。药量可根据病情轻重增减。治疗内耳眩晕病五十九例,轻者服二剂,多数患者不超过六剂获愈。《新医药学杂志》1976年5期报道用加味泽泻汤:泽泻15~24克、白术9克、钩藤15克,随证加减治疗内耳眩晕症十三例,结果全部痊愈。其中服药一剂愈者四例,二剂愈者六例,三剂愈者二例,六剂愈者一例。随访治后四个月的二例,近一年的一例,近二年的四例,二年至三年的四例,逾四年的二例,均未见复发。
【实验研究】据药理实验报告,泽泻、白术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中医方药学》,广东中医学院编),其中泽泻尚能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的含量(浙江卫生实验院药物研究所“泽泻等药物对实验性高血脂影响的初步报告”)。
【评述】《金匮要略》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尤在泾注曰:“水饮之邪,上乘清阳之位,则为冒眩。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眩转而乍见立黑也。”可见泽泻汤是治饮停心下,清阳不升,浊阴上逆而致眩晕的一首方剂。本方仅由泽泻、白术两药组成,方虽简而药力集中,药虽少而法度齐备,用之对证,功效卓著。笔者亦常以本方为主随证加味治疗内耳眩晕病,屡获效验。如挟有肝风者,加石决明、珍珠母、甘菊、白蒺藜之类;恶心呕吐甚者,合温胆汤,或加代赭石、旋复花之属;耳鸣者加灵磁石等。
又,本方证可结合苓桂术甘汤分析,方药亦可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