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十枣汤

《伤寒论》、《金匮要略》

【组成】大枣十枚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用法】芫花、甘遂、大戟研末,每次0.6~1.5克,于清晨空腹时以大枣煎汤调服,不下者,可于次晨再服。若服后泄泻不止,可饮冷米粥易止。

【功效】攻逐水饮。

【主治】悬饮,胁下有水气,心下痞硬胀满,咳唾胸胁引痛,干呕短气,头痛目眩,微汗出,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有力。

【方解】本方为峻泻逐水之代表方剂。水停胸胁,气机被阻,故咳嗽痰唾,胸胁牵引作痛,水饮停于内,泛溢上攻,故心下痞鞭,干呕短气,头痛目眩,甚则胸背掣痛,而致呼吸困难。方中合等量之甘遂、大戟、芫花以攻逐水饮,可使药力增强,取效更捷。尤妙在用大枣十枚,既可护养胃气,减缓逐水诸药之刺激,使邪去而不伤正;又能补益脾气,增强制水功能。合之,不使邪气盛而无制,元气虚而不支,实为两全之策。

【临床应用】

悬饮 相当于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等病。陆渊雷云:“十枣汤所治,亦为浆液性胸膜炎或胸水,而有咳唾引痛之证。”

陈某某,男,13岁。初见发热,咳引胁痛,继见胁间胀满,左侧略高起,呼吸气短息促,转侧疼痛加重,喜偏卧一侧,口干不欲饮,胸部X光透视提示:“左侧渗出性胸膜炎,积液形成”,舌苔薄浅黄,脉沉弦,由饮邪留于胁下而成“悬饮”,用十枣汤加味攻逐水饮。大戟3克芫花3克、甘遂末0.6克(分两次舔服),葶苈子3克白芥子9克大枣10枚。上药服四剂,小水增多,大便溏,精神振作,咳嗽气促胸满渐平。又服四剂,X光透视:积液明显吸收。后用四逆散加旋复花、白芥子、郁金等调理而愈。

【按】此证由肺气郁滞,不能敷布津液,导致水饮内停胸胁而成“悬饮”。《金匮要略》云:“诸有水者可下之。”故用十枣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平喘,攻逐水饮。

又,《解放军医学杂志》1965年2月号介绍以十枣汤治疗渗出性胸膜炎五十一例,结果胸水在11天内改善达96%,在20天内完全消失者达88.2%,积液平均消失时间为16.2天,服药期间患者大便稀溏,次数增多,副作用轻微,腹痛十九例,恶心呕吐六例。

水肿鼓胀 陈无择《三因方》以十枣汤药为末,用枣肉和丸,以治水气四肢浮肿,上气喘急,大小便不通。《宣明论》谓:“此汤兼下水肿腹胀。”今人多用于治疗肾炎水肿,晚期血吸虫病腹水,肝硬化腹水等之属证实而体不甚虚者。

魏某某,男,52岁。于1960年3月3日初诊,未经西医会诊。病经月余,肿自足起,渐向上蔓延,腹部肿胀坚硬(略不柔和),面浮目肿,气喘,小便不利,苔白脉沉迟,此属鼓胀一类,疏方以五皮、五苓加麻黄、附子、川椒目、防己、商陆等以温阳行水,并用崇土制水等方法,治疗至3月18日面浮渐消,腿肿晨消暮重,腹部肿胀如前,按之略较柔软,苔白,脉细。此病属体虚邪实,倘不及时先导其水,以杀其势,而徒筑以防堤,恐狂洪莫制,将不免有溃决泛滥之虞,必攻之逐之,俾邪水有所宣泄。遂用十枣丸4.5克,服后稀便数次,腹部肿胀即松,面浮亦消,谷纳渐佳,精神渐振。惟下腹部肿胀如前,用攻补兼施法。以香砂六君加减,与十枣丸相间服之,计前后门诊九次,约服药三十剂左右,肿胀全消,谷纳颇佳,继以香砂六君加入黄芪、附子、鸡内金、麦芽、姜、枣等制成丸方以善其后,九个月后,偶以他恙就诊,称治愈后迄未复发。

【按】本例由脾肾阳衰,寒水过盛,属“正水”一类。病情缘邪水积聚,寒水乘阳之虚上侵而为肿胀气喘。《金匮要略·水气篇》指出:“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故用十枣丸“去菀陈茁(cuo)”,攻逐水饮,然而此是仲景斩关夺隘之法,应当把握病机,应效即止,并要结合脉证,前后互参,灵活运用其他治疗法则,攻补得当,才能收到满意效果。

又尤氏等报道以十枣丸为主治疗五例臌胀(肝硬化腹水),分别获得不同程度的疗效。作者认为十枣丸治臌胀,只能说是有一定程度的疗效,还不敢说绝对有效,复发的可能性很大,要和补方配合应用,才能有稳定的希望。(录自《上海中医杂志》1957.10)

《新中医》1975年1期报道应用十枣丸治疗水肿病先后有四十多例(以阳水居多),均获得理想的疗效。文中举验案四则,如彭某某,男,40岁。西医诊断为急性肾炎。症状:腹部肿胀十余天,按之坚硬如鼓,面浮跗肿,大便夹有粘液,解而不畅,小便尚多,苔白腻,脉弦濡,诊为寒湿内停,脾阳欠运,用运脾燥湿,行气消胀等法,肿势虽松,但仍不柔软,按之不痛,改用十枣丸4.5克以逐水,服后吐泻交作,肿胀大松。继用扶脾培土,俟体质增强,再投十枣丸3克,肿胀完全消失,仍以健脾化湿法善后,追访一年未复发。

胃酸过多症 有人采用十枣汤治疗胃酸过多症十四例,全部治愈,无一例复发。处方及服法:大戟、芫花甘遂各0.45克(均研末),大枣十枚。先将大枣煎汤二碗,早晨空腹服一碗,俟一小时后,再将上列药末投入另一碗的枣汤内服下。在未泻前先感到胸中呕恶,腹内嘈杂,将近二小时许即开始下泻,约二、三次自止,泻止后自觉疲倦,再用大枣煎粥食之。一面用下方:党参、白术、茯苓各9克橘红4.5克半夏6克大枣10枚,水煎服。如李某某,男,27岁。于二年前因劳动喝冷水后得胃痛病,经常胃痛,多呕吐酸水,胃部胀满。经服十枣汤2剂后,胃酸锐减,再服一剂,酸水消失,但有轻微下泄,胸中觉热。给服红枣粥二次泻止,并以党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橘红4.5克大枣10枚,水煎服三剂痊愈,随访未复发。(录自《中医药文摘汇编》,江西中医学院编)

【实验研究】方中甘遂主要成分含大戟乳脂。大戟乳脂在肠内的衍生物具有类似巴豆酸的作用,对肠粘膜有强烈刺激,引起炎症性充血和蠕动增加,造成峻泻。生甘遂较制甘遂的乙醇提取物泻下作用为强,毒性也较大,红芽大戟含有游离蒽醌类0.56%及结合性蒽醌类0.25%,大戟甙是多种三萜醇的复合物,有类似巴豆油和斑蝥素的刺激作用;芫花含芫花黄碱素,芹黄碱素。芫花为“峻下药”,芫花黄碱素能刺激肠粘膜,引起剧烈水泻及腹痛。动物实验证明有明显利尿作用,但大剂量反能制尿,应用上安全范围小。(录自《中药方剂学》,山东中医学院编)

甘遂、大戟、芫花三药组成复方的作用原理,有待研究。

【注意事项】

1.本方为攻逐水饮的峻剂,宜空腹服,剂量由小渐增(0.6~1.5克),须中病即止。若服一次水饮未能尽泻,可于次晨再服一次。泻后可服稀粥以调理脾胃。

2.悬饮表未解者,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里。

3.体虚及孕妇慎用,或先补后攻,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

4.忌与甘草同用。服药时,应忌食盐酱等,以免复发。

【评述】《江苏中医》1958年3期介绍,用十枣汤治疗胸腔积液,只能排除积液,是一种对症疗法,相当于西医的穿刺疗法。但比穿刺疗法更具备有迅速、经济、简便的优点,尤其是积液排净后,重复出现比较少。正因为是一种对症疗法,临床还需根据病因及基本病变,配合其他特殊疗法,如抗结核、消炎等。在用法上,认为最好临时用生药研末服用,效力最强,如果预先研成粉末,放置较久,往往因药性散失而减低效用。宜早晨空腹服,不宜于食后,因为胃空时药液易通过,直流入肠,使胃免受或减少刺激,以防止或减轻呕吐等副作用。同时还认为本方对囊裹性胸膜积液也有效果。但对脓胸和干性胸膜炎无效和不适用。

我们在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腹水时,也曾用此方,初步体会逐水作用较强,表现在便次增多,腹水消退较快,但往往只能取快于一时,若不抓紧综合治疗,腹水很快再起。且本方对胃肠道副作用亦较大。特别对于腹膨脐突,腹皮绷急的重度腹水患者,其逐水效果不甚明显,有时反而引起副作用。因此,我们认为本方治疗腹水仅是权宜之计,不能视为常法。同时在使用本方时必须注意严密观察,及时更换治疗方法,以适应病情的变化。

又,《丹溪心法》和《三因方》将本方改为丸剂,不仅服用方便,也是“治之以峻,行之以缓”的方法,可以仿效。

另控涎丹的作用与此类似,但药力较缓,临床可酌情选用。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