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己椒苈黄丸

《金匮要略》

【组成】防己 椒目 葶苈(熬) 大黄各等分(各一两)

【用法】上四味共研细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酌情渐增。

【功效】行气消胀,攻逐水饮。

【主治】水走肠间,饮邪结实而见腹满肿胀,肠鸣漉漉,二便不利,口舌干燥,或饮邪壅逆而致喘咳胀闷,舌苔黄腻或厚腻,脉沉弦有力。

【方解】本方为逐水涤饮之剂。方中防己、椒目辛宣苦泄,导水从小便而出;葶苈、大黄攻坚决壅,逐水由大便而去。合之,可使水饮前后分消,诸症自愈。

【临床应用】

肝硬化腹水 朱某某,女,35岁。患者于1965年3月产后食欲减退,乏力。二周前尿量减少,腹胀,下肢浮肿。1958年第四胎产后有类似发作。体检:腹围103公分,体重138斤。发育一般,巩膜黄染,皮肤黄染不明显,蜘蛛痣未见,心肺正常,腹膨隆,肝脾触及不满意,有移动性浊音及下肢凹陷性水肿(+)。超声波检查:脾(-),肝波:较密二级微小波,见腹水平段4格,右侧胸腔平段2格。诊断:膨胀(肝硬化腹水)。此为产后气血两亏,脾胃虚弱,水湿停留,以致腹胀如鼓,下肢浮肿,胃弱不佳。湿郁化热,熏蒸不解,故面目发黄,尿短而赤。迭进益气、清热利湿之剂,症情未减。此乃水邪鸱张,正不胜邪所致。今拟着重利水,助以益气。木防己9克、川椒目9克甜葶苈9克(研)生川军6克(后下)桑白皮12克、赤猪苓各9克车前子30克黄芪15克陈皮6克红花4.5克。服药一周后,尿量未明显增多,但腹胀较减,胃纳亦有所增加,说明脾胃运化之机,已有逐渐恢复之趋向,但水邪未退,需要加重利水之剂,因此葶苈子改为30克,当日尿量增多,排尿量与饮水量几乎相等,而且以后每天尿量逐步增多,腹胀改善,腹围逐渐缩小,胃纳已有明显好转,此方连服一月。体检:腹围为87厘米,体重122市斤,腹部移动性浊音已不明显。复查超声波,已无腹水平段出现。肝功能复查尚未完全正常。患者于1965年6月1日入院,7月24日出院,共住五十三天。在出院时,一般情况良好,出院后继续门诊二次。在五个月以后,据来信说,目前身体健康情况良好。(上海中医学院病案)

【按】本案臌胀,邪胜正虚,虚实互见,故用本方合黄芪并加入利水之品,益气扶正,分消水邪。足见运用古方,亦当根据具体病情,随证化裁。

肺原性心脏病 《中医杂志》1964年6期介绍用己椒苈黄丸治疗肺原性心脏病的体会,作者认为本病虽以虚证居多,但对于动则喘甚,不能平卧,胸脘痞痛拒按,便秘溲赤,舌苔厚腻的本虚标实之证,以本方加减有近期疗效,候标证缓解后再投予补虚培本之剂。并体会方中大黄对通便减喘有效。如患者王某,女,55岁。1962年2月18日入院。喘咳史已三年,这次喘咳发作已月余,经西医体检,X线胸透及心电图检查,诊断为:①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②高血压病。初用西药治疗,效果不显著,3月23日转我科治疗。患者动则喘甚,不能平卧,悸眩纳呆,喉中痰鸣,口干而苦,喜得热饮,小便黄热,大便秘结,面脚微肿,胸脘痞痛拒按,舌苔厚白滑腻,脉象濡数结代。辨证分析,诊断为痰饮瘀滞于上,肾气本虚于下。治宜化饮降逆为先,用己椒苈黄丸加味。处方:防己、葶苈子、大腹皮、枳实各9克,大黄、杷叶、姜夏各6克,茯苓、桑皮、石决明各12克,椒目、柴胡、甘草各3克。服药后大便即通,尿亦增多。原方减大黄为3克,继服四剂,喘咳脘痛诸症大减,肿消食增,惟动则微喘,苔转薄腻,脉转细弦。继进原方(改大黄0.9克葶苈子3克枳实6克),并配服济生肾气丸以资调理,共住三十一天出院。出院复查除心肌受损未复外,其它检查均正常。三个月随访未复发。

【注意事项】己椒苈黄丸为攻坚决壅之剂,药性寒凉,易损中阳,故虚寒肿满喘咳者忌用或慎用,必要时可补泻兼施,标本两顾。

【评述】《金匮要略》云:“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日人浅田氏注曰:“因肠间有留饮而变水肿者,此方有效,四肢虽或浮肿,仍以腹胀满为主。”可见腹满(甚则臌胀)是本方的主要适应证。陆渊雷氏进一步阐发说:“凡全身性水肿,大概由三种原发病而起,一由心瓣膜病,其肿起于下肢;二由肾炎,其肿起于头面;三由肝硬变,其肿起于腹部,常先为腹水。此条证候有腹满,方药逐里水,则肝硬变之水肿也。……门脉郁血而引起水肿,先作腹水,故曰肠间有水气。由是言之,此条乃肝硬变初期之证治也。”综观上述,本方治肝硬化腹水,是不无根据的,近年亦有这方面的报道。但我们体会,肝硬化腹水大多属正虚邪实之证,在治疗上,若一味壅补,则邪滞胀甚;若专事攻下,则正气益伤,所以临床往往采取补泻兼施,或先补后攻,或先攻后补。己椒苈黄丸(或易作汤剂)一般适宜于标证较甚,非攻下逐水,不足以缓解邪势者,此即“急则治标”之法。至于本方治喘咳,乃属饮邪结实,水气壅逆之证,取其决壅分消,导水下行,使邪有去路,则咳逆可平。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