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小半夏加茯苓汤

《金匮要略》

【组成】半夏12克(一升) 生姜9克(半斤) 茯苓9克(三两)

【用法】水煎二次,分服。

【功效】化痰涤饮,和胃降逆。

【主治】痰饮停胃,饮邪上逆,症见呕吐,心下痞,头眩心悸,苔白腻,脉弦滑。

【方解】本方即小半夏汤加茯苓组成。方中半夏善于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为本方主药;生姜长于温胃涤饮,降逆止呕,与半夏相伍,既能增强其祛痰降逆之力,又可制约其燥烈有毒之性,为辅佐药;茯苓甘淡渗湿,引水下行,为佐使药。本方药简意密,化饮降逆之功,堪称显著。

【临床应用】

胃寒呕吐 曹,早食颇受,晚食必胃痛呕吐;阳气日微,浊阴聚则成形,夜痛至晓,阴邪用事乃剧。半夏、姜汁、淡干姜、秦椒、厚朴、茯苓。(录自《临证指南医案》)

【按】早食颇受,暮食夜痛而吐,阴盛挟饮使然。故用姜夏止呕降逆,茯苓以去水气,因阴邪内聚,故加厚朴,干姜、秦椒温中止痛,可谓标本兼顾。

水饮停胃眩晕 王某某,女,53岁,工人。1963年5月10日初诊。眩晕三天,呕吐频繁,呕吐物俱是清水涎沫,量多盈盆,合目卧床,稍转动便感觉天旋地转,自诉每年要发数次,每次长达月余,痛苦无比,西医诊断为耳源性眩晕症。形体肥胖,苔薄白而腻,脉沉滑。此水饮停胃,浊邪上干,清空失旷,法当和胃化饮,饮化浊降,则诸症自除。处方:制半夏120克陈皮60克茯苓120克炒白术90克甘草30克生姜60克,共研细末,以生姜加水打汁泛丸,早晚各服9克,开水过下,随访二年,未发作。(陈加东医师治验)

【按】前人云:“无痰不作眩”,此“痰”字实际上含着痰饮、水湿、胃浊等方面。胃为水谷之海,居于中焦,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机,痰饮水湿之邪停聚于中,阻碍气机,则浊邪上干,清阳不布。本例根据频呕清水涎沫的特征,同时结合形体肥胖,脉沉滑,诊断水饮停胃,治疗始以小半夏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使饮去胃和而晕呕得平,属于求因之治;继用二陈加术为丸缓调,乃杜绝饮邪生聚之源。此案法佳意美,用药炉火纯青,非熟谙经方者不能至此。故为医者对经方不可不悉心研究也。

酸中毒呕吐 姚正平老师在谈到小半夏加茯苓汤的运用体会时指出:对急慢性肾炎尿毒症患者,有酸中毒呕吐不能进食时,常用半夏、生姜、茯苓以降逆止呕。半夏可用至30克。又据姚老经验,此方不但对急、慢性肾炎酸中毒患者的恶心、呕吐有效,对其他代谢障碍所致呕吐(如糖尿病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及神经性呕吐,亦有较好的效果。对于呕吐严重的患者,使之能进食不吐,自觉症状好转,可减轻患者思想压力,增强信心,为进一步治疗打下基础。

【实验研究】方中主药半夏,据药理实验有止吐和镇咳作用。炮炙前后的各种半夏,均有一定毒性,水煎剂和白矾半夏毒性较小,其水混悬液毒性较大,而酒精浸出物可使动物痉挛致死。可见高温和白矾均可减低半夏毒性。(见《中药方剂学》,山东中医学院编)

【评述】《金匮要略》治呕,首推半夏,次则生姜,小半夏汤为止呕之祖方,前贤称其为“呕家之圣药”,加茯苓更助利水逐饮之功。然呕吐一证,原因甚多,临证须辨明不同情形而施治,如气盛上逆加橘皮利气止呕;夹热吞酸加左金丸苦降辛通;胃虚气逆、哕逆不止合旋复代赭汤补中降逆;中焦虚寒加党参、吴萸、丁香,温中散寒;湿浊内阻加藿香、佩兰、蔻、苡等芳香化浊,临证当参酌之。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