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9克(二两) 黄连3克(一两) 黄芩9克(二两)
【用法】用开水浸渍,绞去滓,分服,或水煎二次分服。
【功效】清热泄痞,泻火解毒,苦寒燥湿。
【主治】心下痞,按之濡,发热烦躁,甚则发狂,便秘溲赤,或吐血衄血,或目赤而痛,或口舌生疮,牙龈肿痛,或发黄疸,舌红苔黄,脉滑数。
【方解】方中以大黄为主药,其意并非专用于攻下,而是取其泻火之功,或通过泻下而达泄热目的;黄连、黄芩俱为大苦大寒之品,亦有清热、解毒、燥湿的作用,合之而成清热泄火燥湿之剂。方名“泻心汤”者,因心属火故也。
【临床应用】
热痞 邪热聚胃,未与胃中痰水或其他有形之物相结,症见心下痞满不畅,按之濡软不硬,关脉浮,所以用本方清泄胃中邪热,热除则痞满自解,此即《伤寒论》所谓:“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是也。如《古方便览》载:“一男子,年三十余,患热病三十日许不愈,背恶寒殊甚,皮肤燥热,不欲饮食,腹内濡,唯心下满,按之不硬,与泻心汤,汗大出,诸证顿退,十五六日而痊愈。”
实热血证 《金匮要略》用此方治心胃火旺之吐血、衄血。据此,后人用以治疗实热血证,包括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诚如方舆輗云:“此方不但治吐血、衄血而已,下血、尿血、齿衄、舌衄、耳衄等,一身九窍出血者,无一而不治,真治血之玉液金丹也。”
例1 朱姓,男,14岁。平素体质尚好。于清晨忽患鼻出血,遂延某医诊治,用仙鹤草、维K等止血药,连用二日,未见效机,出血更多,急来求诊。见其衄血如泉涌,血色鲜红,口干而渴。诊之脉极有力,舌质红赤。《内经》云:“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夫血行脉中,循其常道,不致外溢。若火气上逆,迫血妄行,致血出清窍,而为吐衄。今血出量多如涌,从阳络而溢出,非“釜底抽薪”,不足以撤其热,师《内经》“上病取下”意,用仲景大黄泻心汤加味。方用:锦纹大黄9克、黄连3克、黄芩9克,以泻火泄热,鲜生地30克(捣汁冲服),丹皮4.5克,白茅花15克,山栀子9克,侧柏叶9克,茜草9克,以凉血止血。服药一剂,衄血即告痊愈。(张照棠医师治验)
【按】心火亢盛、迫血妄行,而致鼻衄。故主用泻心汤黄芩、黄连、大黄苦寒泻火,引热下行。因血随气行,气火下降,血行亦趋宁静,从而达到止血的效果。此即前人所说“泻心即是泻火,泻火即是止血”之意。辅以鲜生地、丹皮等味,亦为凉血止血之用。
例2 史姓,五十岁,酒客大吐狂,血成盆,六脉洪数,面赤,三阳实火为病,与大黄六钱,黄连五钱,黄芩五钱,泻心汤一帖而止,二帖脉平,后七日又发,脉如故,又二帖。(录自《吴鞠通医案》)
【按】本案酒客积热,火载血上,致吐狂血成盆,脉洪数,面赤,用泻心汤泻实火,达到止血的目的,实属釜底抽薪之法。可知大黄黄连泻心汤不但是治痞的主方,而且也是治实热血证有效方剂,如能运用得当,其疗效是可靠的。
湿热黄疸 《外台秘要》云:“集验,疗黄疸,身体面目皆黄,大黄散(即本方三味各等分,捣筛为散,先食服方寸匕,日三服,亦可为丸服。”《圣惠方》云:“治湿蒸在内,不得宣散,先心腹胀满气急,然后身面悉黄,名为内黄。”盖黄疸由脾胃湿热郁蒸,兼见身热,溲黄,便秘,口苦而渴,舌苔黄腻,脉滑数者,用本方清热泻火,化湿解毒,最为适宜。临床用于重症黄疸型肝炎,可与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等合化。
湿热痢 《张氏医通》云:“噤口痢,有积秽太多,恶气熏蒸者,大黄黄连泻心汤加木香。”临床可用于急性菌痢,中医辨证属湿热蕴积肠道,热重于湿者,并可与白头翁汤等配合应用,或于本方中加马齿苋、槟榔、木香、银花、凤尾草、老鹳草之类。
疔疮肿毒 《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盖疔疮肿毒等症,多因心火旺盛,热毒内积所致,故用本方清热泻火解毒。不仅可以内服,亦可研末外敷,每有卓效。《肘后方》云:“恶疮三十年不愈者,大黄黄芩黄连各三两为散,洗疮净,粉之,日三,无不愈。”
此外,本方还可治心胃火旺而致口舌生疮,齿痛,龈肿,痫狂,以及火热上冲,眼目赤肿,头项肿痛等症。
【注意事项】本方药性苦寒,脾胃虚寒者忌用。又因苦寒之品易化燥,故阴虚火旺者亦慎用,或与养阴药配合应用。
【评述】大黄黄连泻心汤是泻火泄热的一首代表方剂。对于本方的适应证,《和剂局方》概括说:“三黄丸,治丈夫妇人三焦积热,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膈烦躁,不美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即生痛疖疮痍及治五般痔疾,粪门肿痛,或下鲜血……。”可见本方能清泄三焦之热,临床只要辨证确切,掌握“实热”为其特点,应用是极为广泛的。笔者常以此方加减治疗急慢性胃炎,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口腔炎症,结膜、皮肤感染等属实热证者,确有较好的效果。
日人龙野一雄氏认为本方可运用于:(1)治心下部之痞塞感,充血性的上冲,精神不安,常见于啼笑无时的感动性强的人,颜面潮红而充血的上冲感,脉大,常便秘的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症脑溢血,癫痫,发狂,打扑,火伤,耳鸣,眩晕,肩酸痛,牙痛,酒皶鼻,眼病,皮肤病等;(2)用于各种充血性出血:吐、衄、咯、牙龈出血、眼底出血、脑溢血、结膜出血、子宫出血、皮下出血、外伤等。可供临床参考。
至于本方的煎服法,《伤寒论》用麻沸汤渍之,取其无形之气,不重其有形之味,气味俱薄而不作泻下;《金匮要略》三物同煎,顿服之,取其降火止血。煎法不同,作用有异,学者当于此处留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