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三、甘草泻心汤

《伤寒论》、《金匮要略》

【组成】甘草12克(四两,炙) 黄芩9克(三两) 干姜9克(三两) 半夏9克(半升,洗) 大枣5枚(十二枚,擘) 黄连3克(一两) 人参9克(三两)(或党参12克代)

【用法】水煎去滓,取汁再煎,分服。

【功效】补中降逆,和胃消痞。

【主治】心下痞硬而满,按之濡软,肠鸣,下利频作,水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安,苔腻微黄,脉濡数。并治狐惑病。

【方解】本方是治脾胃虚弱,气结成痞之剂,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甘草用量而成,方义与半夏泻心汤相似,而补益中气之力尤胜。

【临床应用】

噤口痢 滕某某,男,7岁。夏秋间患赤白痢疾,一医用逆流挽舟法,热虽减而下痢红白冻积依然。五日来,日夜下痢达一二十次之多,腹痛,下痢红多白少。一医见其不欲食,疑为停食,复下之,痢不减反增,呕吐频仍,不能饮食,举家惊惶,始来商治于余。察之两脉濡弱而右关独弱,舌苔白而质红。辨证为胃气重虚,客气上逆属噤口痢。治法:补中和胃,清化湿热。用仲景甘草泻心汤:甘草6克黄芩6克黄连3克制半夏9克党参9克生姜6克红枣3枚。连服二剂,呕吐下痢均减轻,后以原方加减,继服三剂而安。(张德超医师治验)

【按】本案为胃肠湿热互结,致成下痢,复因误下胃虚,客气乘虚上逆,致成噤口痢。故用甘草泻心汤补中和胃,清化湿热,其中以生姜易干姜,意在加强止呕作用。《伤寒论》用甘草泻心汤是治再次误下以致胃气重虚,心下痞硬的证候。此案即是在《伤寒论》用本方治“胃中虚,客气上逆”的启发下运用的。可见读古人书,必须领会其精神实质,才能在临床上运用裕如。

《张氏医通》亦载本方治噤口痢:“痢不纳食,俗名噤口,如因邪留胃中,胃气伏而不宣,脾气因而涩滞者,香、连、枳、朴、橘红、茯苓之属。热毒冲心,头疼心烦,呕而不食,手足温暖者,甘草泻心去大枣,易生姜。此证胃口有热,不可用温药。”此处张氏治痢而呕逆不食的噤口痢,若证由热毒上干胃气者,用甘草泻心汤清热解毒,顾护胃气,辛开苦降,则痞开呕止。张氏于方中去大枣之壅补,加生姜之辛开,亦是善于加减应用者。

湿滞中焦大便燥结证 宋某某,男,55岁。1960年12月31日初诊。主诉:便燥数月,每饥时胃脘胀痛,吐酸,得按则痛减,得矢气则快然,惟矢气不多,亦不渴,诊见面部虚浮,脉濡缓。投甘草泻心汤加云苓。三剂后大便稍畅,矢气转多,改投防己黄芪汤加附子4.5克。一剂后大便甚畅,痛胀均减,面浮亦消,唯偶觉烧心。原方加云苓,又服二剂,三月后随访,诸症皆消。(岳美中老师治验)

【按】甘草泻心汤证本为“太阳误下成痞而兼呕、烦、下利”而设。仲景已指出:“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而成。本例诸症无一与甘草泻心汤相符,便结硬与雷鸣下利更属对立,而能断然施之,是因为胃气虚浮,湿满于中,针对实质,异病同治。胃气虚馁,急于求食自安,则饥时痛胀俱作;湿滞于中,枢机不利,转化迟缓,食物留于肠胃必久,而便为之燥。本方加云苓,缓中补虚,升清降浊,服后矢气转多,大便转畅,已收降浊之效,遂以防己黄芪汤专务祛湿,更加附子通阳,祛邪兼顾扶正,既给已有之湿以出路,又杜未来之湿于无形,中宫既健,传化为常,则诸症皆瘳。设为因燥而疏通,因胀而宽中,因痛而行气,必犯虚虚实实之戒,临床者慎之。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周建中医师介绍对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在使用的三个主方(即虚寒型用黄芪建中汤;寒热错杂型用甘草泻心汤;胃阴亏型用甘草一贯煎),都以甘草为重点,甘草效能清热解毒,安中补虚,并为专治疗疮疡痈之药物。国内外应用甘草制剂治疗胃十二指肠的有不少报道。张仲景方剂中使用甘草的计25则,共治里急痉痛冲逆、烦躁诸症,其中甘草泻心汤治心烦不得安,半夏泻心汤治心下痞,都和溃疡病的临床表现关系较大,能起到补虚缓急,泻热止痛的效果。实践证明,甘草泻心汤治疗溃疡病,不仅溃疡愈合率高,而且副作用少,较之单用甘草制剂有明显的优越性。

狐惑 吴某某,男,4岁,江苏如皋人。患孩两年来口舌破溃,阴茎肿翻,反复发作。曾用各种抗菌素、激素以及清热解毒、清心泻火、泻肝利湿、清胃凉血等中药治疗,未能控制发作。1970年1月16日在如皋高井卫生院诊治,当时口舌破溃白腐,小如粟,大如豆,阴茎龟头破烂肿翻,两目下灰黯,口干舌燥,小便黄,大便常秘,脉象细数,舌红苔黄。病因湿热内蕴心经,上炎则口舌破溃,下移则阴茎肿翻。治拟清心利湿,凉血解毒。方用甘草泻心汤合导赤散加减:药用生甘草、黄芩各9克川连1.8克木通升麻各4.5克,生地、银花各12克竹叶6克土茯苓15克,五剂后,诸症略见减轻,乃予原方加重剂量,再服五剂,口舌破溃渐次收敛,阴肿翻花,亦渐收缩,目下灰黯逐渐消失,心经湿热衰退,原方减轻药量并去银花、竹叶、元参、麦冬。又服五剂,症状基本消失。继予清养心火,处方:生地、生甘草、丹参、元参、生白芍各9克川连0.9克当归6克土茯苓15克。二至四日一剂,常服。三年后随访,说愈后曾复发一次,仍服原方十剂获愈,现已两年未发,身体健康。(录自《浙江中医药》1977.5)

【按】狐惑一病,首见于《金匮·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篇》,类似现代白塞氏病的描述,临床以口腔损害、虹膜睫状体炎,生殖器部位的痛性溃疡,以及结节性红斑样或痤疮样皮疹为主征。本病常反复发作。其病机多为热毒内郁,不得透泄,上熏下注所致,本例从清热解毒化湿立法。方用甘草泻心汤合导赤散加减。方中甘草、黄芩、黄连清热解毒为主(去原方中辛温之干姜、半夏及甘温之人参、大枣),合导赤散清利湿热,从小便而解,加银花、升麻、土茯苓,增强清热解毒作用,后期以养阴而收功。

又据王氏(《中医杂志》1963年11期)报道,用甘草泻心汤为主(生甘草、黄芩、干姜、人参、制半夏、黄连、大枣),随证加减。不欲饮食加佩兰12克;咽喉溃疡加升麻4.5克、广犀角3克;口渴去半夏加花粉15克;目赤加赤芍、夜明砂各9克;口鼻出气灼热加生石膏30~60克知母15克;胸胁满痛加柴胡9克;湿偏胜加赤苓、木通各9克;热偏盛以生姜易干姜;便秘加酒川军9克;五心烦热加胡黄连6~9克,配合自拟验方“治惑丸”:槐实、苦参各60克芦荟30克,干漆(炒令烟尽)1.5克,广木香、桃仁(炒微黄)各60克,青箱子、明雄黄(飞)、广犀角各30克,右九味共研极细末,水泛为小丸,滑石为衣,每服3~6克,每日2~3次。并外用苦参汤(苦参30克,水煎外洗用)及雄黄散(雄黄9克,研末,烧令熏肛用)治疗本病六十余例,效果较好。作者体会,使用本方甘草用量须大,一般用18~36克,生、炙各半。在治疗上采用内服结合外治,有助于疗效之提高。其疗程最短的约二月左右,最长二至四月即可见效。至于复发问题,长者三年未复发,但亦有见轻型复发者,继服原药,即可迅速恢复。但由于本病常可反复发作,如非经较长时间观察,很难遽下定论。

《皇汉医学》亦谓用甘草泻心汤为主治狐惑病。

此外,还有人认为本方治走马疳,产后口腔糜烂有奇效。日人雄野一雄氏指出,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二方对肺结核有意外效果。他曾治一例患者,发热咳嗽,水泡音多而咯血,并发结核性胸膜炎,不安,兴奋,上火感,使用甘草泻心汤后咯血止,各种症状迅速消失。同时他认为甘草泻心汤比半夏泻心汤的补力和镇静作用均明显增强,临床适用于:(1)以心下痞满,下利,腹鸣为目标,广泛应用于胃炎,肠炎,消化不良,食伤,神经性下利等;(2)神经衰弱,神经质,癔病。

【评述】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证,在方药组成、病因、病机及适应证等方面,同中有异,为便于临床掌握使用,兹引诸家之说如下,以备参考。

张氏谓: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都是苦泻辛开,寒热兼顾,补消并用的和剂。方名虽三,而所用药物芩、连、干姜、夏、参、草、姜、枣相同,实际上仅是一个治法的三种加减。三方的主证都为呕逆,心下痞硬满,腹中雷鸣,下利;病机都是脾胃虚弱,热陷湿滞,上热下寒,上下隔阻。三方都是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和理中汤去术之合剂。(1)三泻心汤的药用量: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草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生姜泻心汤则加用生姜四两,减干姜为一两;甘草泻心汤则炙甘草用四两或三两,余药与半夏泻心汤同。三泻心汤的黄连宜轻用,而干姜宜重用,因三方证都是寒多热少,故半夏、甘草两泻心汤,仲景都用黄连一两,干姜三两,生姜泻心汤因已用生姜四两,为使姜的总量勿过多起见,故干姜只用一两。(2)临床特征和适应症:三泻心汤都属阴症、里症、寒多热少,虚实错杂。据《伤寒论》原文,三方证有四个主证:①干呕或干噫食臭;②心下痞硬满;③腹中雷鸣;④下利。脉象或沉濡或弦细,舌苔当黄腻而厚,或边黄中黑腻,舌质湿润,口感粘腻。半夏泻心以呕逆较著;生姜泻心以干噫食臭较著;甘草泻心则以完谷不化,下利较剧,人更虚,并有心烦、精神不安、失眠、多梦、焦虑或其他神经症状。(3)配伍加减:三方均以黄芩、黄连、干姜、半夏为主药,不可变易,程门雪氏扼要概括地说:“简言之,寒可加附子,热可重黄连,虚可加人参,实可加大黄,兼表可参柴桂,其为用之广,举一例百,一以贯之,妙矣。”(录自《浙江中医杂志》1964.3)

任应秋老师谓:泻心汤所治各有不同,但均用参、枣、干姜、甘草温中焦阳气的药物,再佐芩、连清其内陷无形邪热。

王旭高氏谓:“半夏泻心,治寒热交结之痞,故苦辛平等;生姜泻心,治水与热结之痞,故重用生姜以散水气;甘草泻心,治胃虚痞结之证,故重用甘草以补中而痞自除。”可谓言简意賅,得其要领。

综观上述,三泻心汤在组成上药味虽同而剂量有异,故作用亦同中有殊。我们体会,三泻心汤证均为脾气虚弱,寒热错杂于中,气机升降失常而致痞满,这是共同点。所不同的是,半夏泻心汤证以脾胃不和、气逆而呕为主证,故治以和中降逆消痞;生姜泻心汤证胃虚夹有食滞水气,故治以和胃消痞,宣散水气为主;甘草泻心汤证之胃虚,较之前二者为甚,故重用甘草补中降逆消痞。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