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伤寒论》

【组成】厚朴9克(半斤去皮、炙)生姜9克(半斤,切) 半夏9克(半斤,洗) 人参3克(一两)(或党参9克代) 甘草6克(二两,炙)

【用法】水煎二次,分服。

【功效】健脾益胃,宽中消满。

【主治】腹部胀满,纳谷不振,肢倦神疲,或大便溏薄,呕恶,舌白微腻,脉濡缓。

【方解】本方原治“发汗后,腹胀满者。”盖汗后阳气外泄,以致中阳虚弱,脾气壅滞而腹胀满。方中厚朴苦辛而温,长于下气开滞而宽胀散满,为主药;生姜、半夏性味辛开而消痰水之结,善于和胃利膈,为辅药;佐以人参、甘草补中和胃,共成消补兼施之剂,对虚中挟实之腹胀,最为适用。

【临床应用】

脾虚气滞之腹胀 尹某某,男,患腹胀症。自述心下胀满,按之不痛,日夜有不适感,是属虚胀症。投以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厚朴12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半夏9克党参4.5克。经复诊一次,未易方而愈。(岳美中老师治验)

【按】岳老指出腹胀一症,有实有虚。实者腹坚硬,拒按而痛,舌苔黄厚或滑腻,是食积或浊滞,宜小陷胸汤或消导,攻下剂。虚者腹虽胀而按之柔软,且喜按压,按之也不痛,即痛也很轻微,舌无苔或稍有薄白苔。是脾胃机能衰弱,产生气体壅塞于胃中而作胀。本案既主诉腹胀满,且按之不痛,是属虚胀,故投以此汤,即迅速收到效果。

岳老在分析本方方义时指出:“胀非苦不泄”,厚朴味苦性温,通泄脾胃之气分,用作主药;“满非辛不散”,半夏辛温和胃,生姜辛通滞气,用作辅药;人参鼓舞胃气,主治心下虚痞胀。

脾虚夹实之泄泻 张路玉治陈总戒泄泻,腹胀作痛,服黄芩芍药之类,胀急愈甚,其脉洪盛而数,按之则濡,气口大三倍于人迎,此湿热伤脾胃之气也。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二剂,泻痛止,而饮食不思,与半夏泻心汤二剂而安。(录自《名医类案》)

【按】本例泄泻腹胀痛,非实热而属虚中夹实之证。其辨证着眼点在于服苦寒之剂而胀急愈甚,脉呈洪盛而按之则濡,故投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消补兼施,虚实两顾而应手取效。

此外,《张氏医通》谓本方“治胃虚呕逆,痞满不食”;《类聚方广义》“治霍乱吐泻后,腹犹满痛而有呕气者”;《用方经验》“治平生敦阜之症,或噫气,或吞酸,心下不坚满而膨胀者”等,可资临床参考。

【注意事项】本方为消补兼施之剂,用于虚中挟实之腹胀满诸症,最为对的,若纯实纯虚之证,均非所宜。

【评述】《伤寒论》云:“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可见本证的腹胀满,是由于太阳病过汗,脾阳受伤,运化不健,胃失和降,气机壅滞而成。当然,此等症候,不仅过汗可以出现,其他如误下或误用苦寒之剂,伤及中阳,或素体脾阳不足,皆可形成。所以勿拘泥于仲景原文,死于句下,应活泼泼地理解,这是读仲景书所必须注意的。我们体会,本方是一首消补兼施的方剂,有补而不滞,消不伤正之妙,对于脾虚气滞之腹胀满诸症,常有卓效。临床多用于慢性胃炎、胃扩张、消化不良等病症。后世的香砂六君子汤、香砂枳术丸之类,均取法于此,并加以发展而成。

至于方中药量应根据具体情况酌予增损,不可泥定。但也要深刻领会仲景制方法度,勿盲目更改。

刘渡舟老师在讲解本方时提到,陈慎吾老大夫门诊遇一青年教师给病人开此方,服后腹胀依然,乃请陈老诊治。陈老认为处方恰当,但剂量不适。原方不变,只将厚朴由9克加至18克,党参、炙草由9克减至3克,服后腹胀迅速消失。盖陈老增厚朴之量是在于消除胀满,减参草之量,是恐其助满碍中,颇与《伤寒论》制方精神相合,故服后霍然而愈。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