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组成】桃仁12克(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9克(四两) 桂枝6克(二两,去皮) 甘草6克(二两,炙) 芒硝6克(二两,冲)
【用法】水煎二次,分服。
【功效】活血逐瘀。
【主治】下焦蓄血,小腹急结,或硬满疼痛,拒按,如狂发狂,或健忘,大便色黑,小便自利,至夜发热,舌质紫,脉沉涩或沉实。
【方解】本方即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组成,为清热破瘀之剂。方中桃仁行瘀破血,大黄泻热逐瘀,二味并为主药;桂枝通利血脉,与桃仁、大黄相伍,可使逐瘀破血之力更著,为辅药;芒硝软坚散结,助大黄泻热通便,导瘀热下出,为佐药;甘草可缓和诸药之燥烈。合之则蓄瘀得下,邪热自去,诸症可愈。
【临床应用】
腰痛偻废 张令施乃弟伤寒坏证,两腰偻废,卧床彻夜痛叫,百治不效,求诊于余。其脉亦平顺无患,其痛则比前大减。余曰:病非死证,但恐成废人矣。此证之可以转移处,全在痛如刀刺,尚有邪正互争之象,若全然不痛,则邪正混为一家,相安于无事矣。今痛觉大减,实有可虑,宜速治之。病者曰:此身既废,命安从活,不如速死。余蹙额,欲为救全,而无治法,谛思良久,谓热邪深入两腰,血脉久闭,不能复出,只有攻散一法;而邪既入久,正气全虚,攻之必不应。乃以桃仁承气汤多加肉桂、附子二大剂与服,服后即能强起,再仿前意为丸,服至旬余全安。(录自《寓意草》)
【按】本例为瘀滞经络、血脉闭阻而致腰痛伛偻,故用桃核承气汤加味以活血行瘀为主,是取“通则不痛”之意也。
肝昏迷 近年临床上对重症肝炎昏迷属热毒扰营败血,血结瘀阻者,采用桃仁承气汤、抵当汤加减治之。姜春华老师谈到:陈自明《妇人良方》用桃仁承气汤“治瘀血,少腹急痛,大便不利或谵语口干,水不咽,遍身黄色,小便自利或血结胸中,手不敢近腹,或寒热昏迷,其人如狂”,认为此证描述近似重症肝炎或肝昏迷,提示血结瘀阻,扰乱心神,以本方活血化瘀为对证之法。
暴发型痢疾 王某某,女,一岁半。发烧半日,抽风一小时入院。患者于当日晨始有发烧,哭闹不安。一小时前骤然抽搐,急诊入院。体检:体温35.6℃,脉搏不清,呈断续呼吸,神志不清,颜面发绀,牙关紧闭,口吐白沫,阵发性抽搐若断若续,心音微弱,节律不清,呼吸时有时无,无干湿性罗音。腹部膨胀,肠鸣音(-),肝脾(-),病理反射未引出,急查粪常规(肛门拭子)粘液+++,脓细胞+++,诊断为中毒性痢疾(暴发型)。立即以10%葡萄糖液500毫升,5%葡萄糖盐水500毫升,加维生素C1克,头皮静脉点滴,肌注洛贝林3毫克,再以“新订桃仁承气汤”一剂鼻饲。处方:大黄9克、芒硝9克、桃仁6克、桂枝6克、甘草3克、黄连3.5克、木香3克、黄芩6克、马齿苋30克,加水1000毫升,煎至200毫升,分三次在二小时内饲完。药饲毕,患儿抽搐停止,并自肛门泻出大量粘冻样物,呼吸平稳。当日再进新订桃仁承气汤一剂,分三次服完。次晨患儿精神佳,饮食稍好。原方减去大黄、芒硝,加秦皮、白芍、当归、山楂,服一剂痊愈出院。(录自《新中医》1977.4)
【按】该文作者用新订桃仁承气汤治疗暴发型痢疾二十六例,治愈二十二例,死亡二例,转院二例,取得了满意效果。至于桃核承气汤治疗痢疾,文献早有记载。如吴坤安云:“痢疾初起质实者,以此方主之;暑痢初间失下,反用固涩之药,以致邪热内蕴,血不得行,腹痛欲死者,急以此方主之。”日人吉益东洞则认为本方主治“痢疾,少腹急痛者。”这些均为桃核承气汤治疗暴痢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癫狂 王某某,女,21岁,未婚。因精神刺激于1963年6月精神失常,曾用镇肝宁神方药未效,七月病势严重,不知饥渴,越垣跃屋,裂衣骂人,不避亲疏,脉洪数有力,面泛潮红,双目炯炯,口燥唇干,眼珠红丝,由情志不畅、郁火内发、血并于阳、肝胃甚热所致。处方:大黄21克(后下),芒硝15克(冲服),甘草6克,桃仁12克,桂枝3克,二剂后用原方减半,加礞石9克,沉香3克,服二剂,病即痊愈,观察二年未发。(录自《江苏中医》1965.7)
【按】本方治疗癫狂应手取效,是受《伤寒论》原文“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的启示而施用,联想到王清任论癫狂证,用癫狂梦醒汤,除理气化痰之外,亦重用桃仁、赤芍活血。又据《温热经纬》载:“夏月热久入血,最多蓄血一证,谵语昏狂,看法以小便清长、大便必黑为是,桃核承气汤为要药”,又为本方治热病昏狂之论,读者于此等处互相观摩,自可增其阅历,然临证治疗癫狂又非皆须活血行瘀,当因证而施。
痛经 仉某某,女,成。痛经数年,医治无效。经前三日少腹拒按作胀,痛如针刺之状,月讯先期而至,经色紫暗量少,五心烦热,口干不欲饮,形瘦无力,舌边紫苔薄黄,脉带涩象,瘀滞日久,郁而化热。经云:“血实者宜决之”,用桃核承气汤逐瘀通经。桃仁12克,大黄9克(后下),芒硝9克(冲),甘草3克,桂枝6克,三剂。药后经来紫黑,所下瘀块甚多,腹部不痛,烦热亦松。用四物汤加味调理,月经从此正常。
【按】此证属血瘀内挟郁热,以致月经先期,表现为少腹刺痛、拒按等一派瘀滞现象,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故用本方下其瘀热,多年痛经得以速愈,所谓“通则不痛”是也。
闭经 黄姓妇,经停三个多月,患齿痛,日甚一日,乃至不堪忍受。与桃仁承气汤,药后腹痛甚剧,约三四小时,逐渐缓解,齿痛亦愈。十数日后,经行量多有瘀块。从此经事如常,齿痛亦未再发。
产后发热 表姊邱某,产后六七日,午后发热。既而但热不寒,少腹感觉胀满,自恃体壮,不以为病,后数日胀益甚,其夫始来邀诊。询之,产后三四日恶露即止,遂与桃仁承气汤,晚间进药,至夜半腹中痛不可忍。约二小时后,排下脓血极多,次日往诊,其病快然如失。(以上二案录自《新中医》1974.1)
大面积阴道血肿 王某某,女,36岁。产后十天小便闭结不通,小腹急结胀满,彻夜呻吟。用抗菌素及导尿治疗数日无效。后经检查,诊断为阴道大面积血肿,压迫膀胱及尿道而致尿闭。证属瘀血蓄于下焦。先拟桃仁承气汤加减:桃仁6克、大黄12克(后下)、朴硝6克(后下)、桂枝6克、甘草3克、当归9克、红花6克、党参9克、三七9克,水煎分两次服,连煎二剂,不意下瘀血块二市斤余,小便亦随之而通,诸症消失而痊愈。(录自《中医杂志》1965.10)
宫外孕 据《新医药资料》1971年5月载用本方与牡丹皮汤(归尾、赤芍、丹皮、延胡索、肉桂、川牛膝、三棱、莪术、香附、甘草)交替或合并使用治疗宫外孕十例,均获良好效果。
血尿蓄积 顾某某,男,74岁。尿血反复已半年,常因劳累发作,尿血时无痛感。尿检红细胞++++,面色苍白,形体虚羸,呻吟不安,下腹部胀痛难忍,头晕目眩,血压60/30毫米汞柱,脉沉细,舌苔薄白,并有散在青兰瘀点。下腹部有一拳头大小膨隆之肿块,拒按,四肢厥冷。用桃仁承气汤:桃仁12克,生大黄、桂枝、芒硝各9克,炙甘草4.5克。兼用洋葱头切碎片炒热外敷下腹部,内治外治配合,加强行气祛瘀作用。药后一小时见有手指大小血块与小便一起从尿道排出,一直流到第二天早晨。患者精神开始好,下腹已不胀痛。后以攻补兼施之法,服五剂,诸症渐平。(录自《镇海医药卫生》1976.1)
挤压综合症 辽宁中医学院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大黄、元明粉配合活血化瘀药(桃仁、红花、枳壳、生地、玄参之类)治疗本病十例,证实有迅速排水、降低血钾作用,使绝大部分病人脱险,疗效显著,所用方药,正合桃核承气汤方意。
此外,近有报道应用本方治疗出血热少尿期有较好的疗效,日人曾介绍治愈痔核,等等。
【注意事项】
1.表证不解,当先解表,表解方可用活血逐瘀,此先表后里之法。
2.服药后瘀血得下,病退将愈,即应停药,所谓“中病即止”是也。
3.孕妇及有出血史者忌用或慎用,但因瘀血不去而反复出血者不在此例。
【评述】桃核承气汤,仲景原治太阳表邪入腑,热与血相搏而成的蓄血证,后世医家根据其制方精神,用来治疗瘀血内蓄所致的症痕积聚,吐血,尿血,跌打损伤,狂躁善忘,头痛,头胀,目赤齿痛,以及妇女痛经、闭经、产后恶露不净、胎衣不下等多种病症。近年来随着活血化瘀疗法研究的不断深入,本方应用的范围更为广泛,如治疗重症肝炎、肝硬化、盆腔炎、异位妊娠、挤压综合症等,均有所报道和介绍,为本方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我们体会,应用本方须掌握以下几个辨证要点:(1)疼痛固定不移,多呈刺痛,拒按;(2)排出的血液呈紫黑色,夹有血块;(3)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4)脉沉涩或沉实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