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抵当汤(丸)

《伤寒论》、《金匮要略》

【组成】

1.汤剂:水蛭6克(三十个,熬) 蝱虫6克(三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9克(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9克(三两,酒洗)

2.丸剂:水蛭4克(二十个,熬) 蝱虫4克(二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10克(二十五个,去皮尖)大黄9克(三两)

【用法】

1.汤剂:水煎二次,分服。

2.丸剂:四味为末,分为四丸,每服水煎一丸,若不下者,再服。

【功效】破瘀逐血。

【主治】伤寒蓄血,少腹硬满拒按,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硬反易解,色黑,或身黄,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结有力,及妇人经水不利,少腹硬满拒按者。

【方解】方中水蛭、虫为虫类破血药。其破血逐水之力峻猛,辅以大黄、桃仁,以加强清热下瘀之效,合之为攻逐瘀血之重剂。至于汤丸的区别是:抵当汤力峻而效捷,适用于蓄血重症而病势较急者;抵当丸药量较轻而作用较缓,宜于蓄血虽甚而病势较缓者,诚如方极云:“急则以汤,缓则以丸。”

【临床应用】

伤寒蓄血 有人病伤寒七八日,脉微而沉,身黄,发狂,小腹胀满,脐下冷,小便利,予投以抵当丸,下黑血数升,狂止,得汗解。(录自《本事方》)

【按】《伤寒论》云:“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小腹鞭,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又云:“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本例所见脉症,与抵当证均合符节,故能以抵当丸取效。

闭经 常熟鹿苑钱钦伯之妻,经停九日,腹中有块攻痛,自知非孕。医予三棱莪术多剂未应,当予抵当丸三钱,开水送下。入夜,病者在床上反复爬行,腹痛不堪。天将旦,随大便下污物甚多,其色黄白红夹杂不一,痛乃大除。次日复诊,予加味四物汤调理而愈。(录自《经方实验录》)

【按】《金匮要略》云:“妇人经水不利下,抵当汤主之。”《千金翼方》亦云本方“治妇人月水不利,腹中满,时自减”。本案为瘀血蓄积而成经闭,故用抵当丸攻逐瘀血,乃得瘀下病除,可见应用经方,只要辨证精确,疗效是十分可靠的。

瘀血症结 王某某,男,42岁,宜兴张诸善卷洞山下塘南村人,右少腹结症大如盘,硬如石,将近两载,屡经外科某医生治疗无效,乃介绍余去诊治,王某半卧半眠在床,不能卧亦不能坐直,按之剧痛,断为瘀血结症,乃与抵当汤治之:水蛭6克,蝱虫6克,桃仁9克大黄9克,嘱服一剂。隔日复诊,重按块上觉沽沽声,因思瘀血之中必挟水饮互结,乃于原方中加煨甘遂末1.5克,药汁冲服,嘱再服二剂。越数日,余正忙于门诊,抬头忽见王某站于侧。余惊问:“何人送来?”王某微笑回答:“前日服药后,大泻三次,血水夹杂,少腹之块已消若无形,惟觉神疲力乏,故能自己走来复诊”。病员二载宿恙,一药而除,诚非意料所及。(录自江阴县卫生局编《老中医医案选编》)

偏头痛 《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1965年2期介绍一例三叉神经痛及高血压。患者常头晕,腰酸,脉弦而尺弱,苔薄白,诊为“肝肾两亏”,初用逍遥散合补肾活血之剂,并用针灸及降压止痛镇静等西药治疗无效,后发现目珠红筋,牙龈暗紫,认为夹有瘀血,遂改用抵当汤合逍遥散,药用:虫、水蛭、锦黄、桃仁、云苓、柴胡、白芍、当归、川芎、白术、甘草。服一剂痛减半,连服十九剂,痛止出院。

此外,跌打损伤,或因瘀血蓄积而引起的精神失常等病证,亦可用抵当汤丸治疗。

【实验研究】抵当汤(丸)的主要组成是水蛭和蝱虫。水蛭鲜品含水蛭素,其分泌物另含一种组织胺样物质,还含有肝素和抗血栓素,本药所谓的破血作用,其原理似乎在抗凝血和扩张血管而促进血循环,新鲜水蛭肯定具有这些作用。因为水蛭素能延迟或阻碍血液凝固,虽经煮沸,水蛭素仍保证其抗凝血和扩张血管的作用,又分泌物内的组织胺样物质有扩张血管的作用。但水蛭经过炮制成药材后,是否仍有抗凝血和扩张血管的作用;作用有多强?有效成分是什么?这些问题仍需进一步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录自《中药方剂学》,山东中医学院编)至于水蛭与蝱虫、大黄、桃仁组成复方后,其作用机理如何,尚乏报道。

【注意事项】

1.抵当汤、丸为攻逐瘀血之重剂,凡体虚或孕妇,以及有出血性疾患者(非瘀血引起)应忌用;对蓄血轻证,当用桃核承气汤之类,非本方所宜。

2.瘀血得下,即应停药,或制小其剂,勿使药力伤正。

p>【评述】抵当汤、抵当丸和桃核承气汤三方虽均治伤寒蓄血证,但在应用上有所不同,简而言之,桃核承气汤适用于瘀血初结之时,病势浅而轻,为蓄血轻证,故宜活血祛瘀之缓剂;抵当汤适用于瘀血已结之后,病势深而重,为蓄血重症,故宜逐瘀之峻剂;抵当丸适用于蓄血证之病势深而缓者,其作用介于二者之间。至于三方证临床表现的异同点,详《伤寒论》原书及后世有关注释。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