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三、白虎汤

《伤寒论》

【组成】生石膏60克(一斤,碎) 知母12克(六两) 甘草6克(二两,炙) 粳米一匙(六合)

【用法】先煎石膏,再入其他药物同煎二次,米熟汤成,分服。

【功效】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主治】外感热病,气分热盛,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大汗出,大渴引饮,面赤心烦,小溲黄赤,甚则神昏,谵语,遗尿,或四肢厥冷,舌苔黄,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方解】本方为治气分实热的著名方剂。方中用辛甘大寒之石膏清气泄热,除烦止渴,为主药。辅以苦寒质润、清热生津的知母相须为用,则清热除烦止渴的作用更强。再佐甘草、粳米以和胃气,养胃阴,且可防止石膏、知母寒凉伤中之弊。本方药虽四味,但配伍完善,其清泄气分实热、生津止渴除烦的作用颇为显著。

【临床应用】

湿温 汪某某,男,54岁。患感冒发热,于1971年6月12日入某某医院。在治疗中身热逐步上升,到14日达38℃以上,曾屡进西药退热剂,旋退旋起,八天后仍持续高热。6月22日由中医治疗,诊察证候:口渴,汗出,咽微痛,脉象浮大,舌苔薄黄,认为温热已入阳明经,内外虽俱大热,但尚在气分,不宜投芩连苦寒之剂,因疏白虎汤加味以治。处方:生石膏60克知母12克粳米12克炙甘草9克鲜茅根30克(后下)鲜芦根30克连翘12克。水煎,米熟汤成,温服。下午及夜间连进两剂,热势下降到38℃。23日又接原方连进两剂,热即下降到374℃,24日原方石膏量减至45克,进一剂。25日又进一剂,体温已正常,口不渴,舌苔退,惟汗出不止,以王孟英驾轻汤加减予之,随后进补气健脾剂,兼饮食调理,月余而愈。(录自《岳美中医案选》)

【按】本案为邪入阳明气分经证。盖温热之邪由卫分传入气分,邪从热化,则发热而不恶寒;热邪逼津液外泄,津液受伤,故渴欲饮水,发热汗出;热在阳明,邪热充斥经脉,故脉见浮大;热邪在气分,而未到腑实,故舌苔薄黄。其病机特点为气分热盛而津伤,故用白虎汤加味直清阳明气分热邪,热退则阴液自保,邪气自除,可见辨证施治抓主要矛盾的重要性。

肺炎 孙姓,男,36岁。春初患咳嗽,胸痛,寒热,医作风寒感冒论治,未效。旋即身热蒸腾,入院后诊断为大叶肺炎。住院三日,曾用青、链霉素等药,身热未退。仍请中医会诊,患者壮热不退,咳嗽咯痰不爽,胸痛如刺,烦渴引饮,面赤恶热,口干舌燥,舌苔黄,脉洪大有力。辨证:太阴温邪不解,内传阳明气分。治以两清肺胃,用白虎汤加味:生石膏60克(杵)知母12克甘草5克银花18克净连翘12克瓜蒌皮15克川贝母9克杏仁泥12克,活水芦芽三尺(去毛节)。连服三剂,身热即大退,咳嗽胸痛等症均减轻。继以竹叶石膏汤加减为治,调理旬日而瘥。(张德超医师治验)

【按】本病初起,为风温之邪犯于肺卫,即当采用辛凉解表宣肺之剂,奈医者不察,作风寒感冒论处,辛温助火,故旋即身热蒸腾。入院后虽用西药抗菌素等,但症情发展未见顿挫。脉证合参,断为温邪犯于肺胃,尤以阳明气分热邪为主要矛盾,故用白虎汤直清阳明,加银翘杏贝蒌皮,清宣肺热,兼化热痰,芦根清热生津,肺胃之热均宜,故服后获效甚捷。

又据《上海中医药杂志》1957年4期介绍,用石膏知母汤加味治疗大叶肺炎九例,(均经X光确诊)。其中六例白细胞20000/立方毫米以上,最低者为12600/立方毫米,都以本方为主,选加黄芩黄连银花连翘以加强清热解毒作用。咳嗽胸痛者加川贝杏仁郁金橘络;吐血痰者加茅根竹茹;心中烦热加山栀芦根;体实加大黄;伤津加玄参麦冬花粉鲜石斛;夜寐不安加茯神益元散。结果全部治愈。体温降至正常的时间平均为6.1天,白细胞恢复正常为6天,症状消失为13天,平均治愈时间为16.3天。

消渴(糖尿病) 刘氏报道用白虎汤加减配合验方治疗糖尿病二十一例,总有效率为95%。基本方:生石膏30~120克知母15克元参30克生山药30克石斛15克寸冬15克天花粉15克苇根30克甘草3~6克。体质差者加党参或太子参15克以补气。一般用药三至六剂后,口渴饮水量可明显减轻或恢复正常。此时用验方继续治疗,以免复发。处方:芡实白扁豆益智仁苡仁各30克,公鸡一只(去净毛及内脏),洗净后将上四味药填于公鸡体腔内,用针线缝好体腔之切口,砂锅煮之,至鸡肉熟为度。依患者食量吃鸡肉喝汤,药渣亦可饮之。不计量,可一天一剂或两天一剂。用三、五剂后,可改为每周或十天一剂,以巩固疗效。如患者黄某某,病已半年余,多处求医治疗,曾服D860,降糖灵及中药等无效。于1975年4月就诊,当时每日主食三斤半左右,饮水量8000~10000毫升,小便量10000毫升以上,乏力,活动后心慌出汗,不能参加农业劳动。检查空腹血糖270mg%,尿糖定性++++。即给以白虎汤加减,九剂后饮水量下降至500~1000毫升,主食降至每日二斤左右。改用验方,吃鸡五只,已基本不饮水,主食每日一斤半左右,自觉精力充沛,能参加体力劳动。去信追访,云病已愈,能干活,仍间服验方。(录自《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76.3)

又雷氏认为消渴症患者虽无大热、大汗等症状,也无典型的洪大滑数脉象,但根据患者异常的口干,强烈的口渴感和大量饮水等症候,即可应用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治疗。(录自《中医杂志》1964.11)

乙型脑炎 韩某某,男,6岁。季夏天气晴热,患暑温病,身热有汗不退,西医诊断为“乙脑”。住院后用板兰根治疗一周,身热持续不退,乃请中医会诊:四日来午后身热尤甚(体温均在40℃以上),汗多,烦躁不安,神昏,时作惊厥,口渴,舌苔黄而干,脉滑数。辨证为暑温热入阳明,气分实热证,兼两厥阴同病。用白虎汤加味:生石膏60克(杵)知母9克甘草3克粳米15克麦冬12克天花粉12克竹叶20片芦根30克。另羚羊粉2克,广角粉2克,分四次冲服(鼻饲)。服三剂,身热较退,神志稍清,抽搐稍平。后仍以白虎汤随证加味,连进八剂,热退神清出院。(张德超医师治验)

按;本病发病,适值季夏晴热,得病即身热有汗不解,口渴,脉滑而数,符合前人“夏暑发自阳明”之说,白虎汤适为的对之方。奈医者囿于病原疗法之说,且视白虎如虎而不敢用,致阳明暑热不解,热邪内扰手足厥阴,而见神昏、痉厥之证。是以阳明经热为本,而两厥阴同病为标。故用白虎汤直清阳明热邪,加羚、犀两角两清厥阴,佐以麦冬天花粉芦根竹叶清热生津,从而获得热退神清惊止的疗效。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屡有报道,凡符合暑温阳明经证者,大多采用白虎汤为主方,取其清热涤暑之功,一般加用银花连翘芦根板兰根大青叶之类,若出现神昏抽搐者,配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之类以清心开窍,熄风镇痉。

流行性出血热 《黑龙江医药》1976年1期报道用白虎汤加味,结合西药支持疗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一百三十例,病死率为0.8%,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其基本方为生石膏30~60克知母12克栀子9克生地15克元参9克丹皮9克连翘9克,双花12克,板兰根15克茯苓12克钩藤9克甘草9克

风湿热 有介绍用本方加银花连翘防风木瓜桑枝,治疗风湿性心肌炎三十四例,结果痊愈十七例,基本控制十一例,好转二例,无效四例。(录自《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资料汇编》)笔者临床对热痹,常用本方加忍冬藤桑枝虎杖晚蚕砂之类,亦屡获良效。

眼疾 姚方蔚氏介绍:本方适应于外障,凡眼暴赤肿痛,在一定适应症下都可以本方为主,加减施治,其中比较广泛应用的,主要有:火胀大头,天行赤眼,白翳银星玉粒,涌波翳等。其应用原则及主要体征:1。眼部症状:外障为主,局部红肿瘀滞较甚,刺激症状比较严重;2舌苔:舌赤少绛,或舌赤苔黄而燥;3脉象:滑数,洪数有力(或洪大);4其他体征:身体壮实,面色红润,鼻干灼热,口唇干燥,烦渴,喜冷饮。临床加减:①如眼部赤脉瘀滞较甚,可在方中加鲜生地;②口干烦渴较甚,可在方中加元参麦冬;③如眼部红肿剧烈,赤脉怒张,或黑睛翳障,星点兼起自二侧,眼痛头痛较著,灼热如焚,舌赤苔黄而燥者,宜加川连黄芩;④如兼大便秘结,可再加生大黄元明粉;⑤如眼部胞睑浮肿,白睛高胀,头痛眼痛剧烈,且伴有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象浮数,舌赤苔微黄,为内热而有外寒,宜加麻黄杏仁,表里双解;⑥如兼眼睑赤烂,疮疖,可加苍术化湿退热;⑦火胀大头,胞睑斑疮,可加玄参川连连翘牛蒡子升麻人中黄竹叶等药,清热解毒化斑。(录自《上海中医杂志》1964.4)

此外,白虎汤因能清胃热,泻胃火,所以胃热(火)旺盛而引起的口臭,牙龈肿痛等症,均可应用本方治疗。

【实验研究】据中国科学院病毒学系应用八种中药复方对“乙脑”病毒感染小白鼠的实验报告,其中石膏知母汤(即白虎汤)的存活率较对照组为高。(录自《中医学基础》)

【注意事项】凡下述病证忌用本方:

1.表不解而恶寒无汗者。

2.阳(气)虚发热者,可出现类似白虎汤证的症候,如身热汗出,气喘,脉大等,但舌质淡,脉虽大而重按无力,神疲肢倦,是其辨也,此证宜甘温除热法,切勿误投白虎。

3.阴虚潮热者。

4.真寒假热者。

【评述】白虎汤为清阳明气分热盛的代表方剂。其应用目标,《伤寒论》提示三种情况:

1.用于阳明内热,“表邪已解,内热已炽,而里实未结者”。临床上一般以烦热、汗出、口渴、脉洪大或滑数有力作为用方根据,其中尤以注意“渴”、“汗”两证。《伤寒论》早就提示过“阳明病法多汗”的辨证准则,古人用白虎必以“汗出”为指征,吴瑭提出“汗不出者,不可与也”,陆九芝说:“白虎之治,以汗出为准”。概而言之,白虎汤证应具备“四大”,即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2.用于热厥。《伤寒论》指出:“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此属热邪内闭,阳气被遏的真热假寒之证。

3.用于内热过甚而神昏谵语遗尿等证。《伤寒论》说:“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但白虎汤之应用并不限于上述。如本方加桂枝名曰白虎桂枝汤,治“但热不寒”的温疟,近又用治风湿热痹。本方加苍术名苍术白虎汤,治湿温病多汗足冷者(《活人书》),近又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及夏秋季高热属于湿困者。本方加羚羊、犀角名日羚犀白虎汤(《温热经纬》),治温病气血两燔,高热神昏抽搐等症,王孟英用陈仓米代粳米治热霍乱。本方加犀角、元参名“化斑汤”,治温热发斑(《温病条辨》)。本方加柴胡、黄芩、半夏名柴胡石膏汤,治暑嗽喘渴(《成方切用》)。本方去知母加竹叶、人参、半夏、麦冬、名竹叶石膏汤,治伤寒解后,虚赢少气。余师愚治瘟疫的“清瘟败毒饮”,亦是从本方化裁而来。总之,白虎汤原方或其变化加减方剂是多种热、暑证的有效方剂。

1955年国内用白虎汤治疗“乙脑”取得了显著的疗效;1958年用白虎汤治疗出血热;1971年用清瘟败毒饮治疗“流脑”,均取得较好的效果。随着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深入开展,在防治急性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方面,白虎汤及其加减方必将进一步发挥作用。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