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八、小承气汤

《伤寒论》、《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12克(四两,酒洗) 厚朴9克(二两,炙,去皮) 枳实9克(三枚,大者,炙)

【用法】水煎,二次分服。如服后便通,可勿再服。

【功效】泻热通便,消胀除满。

【主治】热结胃肠,潮热汗出,甚则神昏谵语,脘腹痞满,不大便,或热结旁流,舌苔黄厚而干,或老黄,脉滑疾有力。

【方解】本方即大承气汤去芒硝,减枳、朴之量而成,为治阳明腑实证之轻剂。因肠中积滞与热邪相搏,出现胸腹痞满,潮热谵语,便鞭等实热之症,故用大黄泄下实热。虽结而肠中燥结不甚,故不用润燥软坚之芒硝。因痞满之程度较轻,故厚朴、枳实之用量亦较大承气汤为少。三药配合,共奏泻热通便,宽中行气之效。

【临床应用】

痢疾 陈姓,男,35岁,农民。夏秋间,因饮食不节,暑湿内扰,热结肠腑,致成痢疾。五日来,下痢红白冻结,一日夜二十余次,腹痛作胀,痞闷,拒按,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通,窘迫颇甚,壮热,口渴,脉滑数有力,舌苔老黄厚腻而干,口微臭。前医曾用葛根芩连汤二剂,病情未见挫减。据脉证参合,显系肠腑热结里实。遵《内经》“通因通用”法,用仲景小承气汤。锦纹大黄12克厚朴6克枳实9克黄连3克。服一剂后,下痢较畅,里急后重减轻,身热稍退。复用原方再进二剂,诸症咸安。

【按】《入门良方》用本方治痢初发,精气甚盛,腹痛难忍,或作腹闷,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通,窘迫甚者。本案为湿热结滞肠腑的里实热证,前医用葛根芩连汤清里解表,若用于太阳与阳明合病的喘而汗出的下利则可,施于本病例于清里热虽无悖,但药效又兼解表,于攻里实则殊为相忤,故用之无效。实则攻之,热则清之,为不易之法。此案之用小承气汤取其攻里实,加黄连助其清热燥湿,其湿热积滞得去则下痢自止。但必须指出,小承气汤用治痢疾,必须审其为里实证方可施用。

热结旁流 一人伤寒至五日,下利不止,懊憹目张,诸药不效,有以山药茯苓与之,虑其泻脱也。李(按指李士材)诊云:六脉沉数,按其脐则痛,此协热自利,中有结粪,小承气倍大黄服之。果下结粪数枚,利止,懊憹亦痊。(录自《续名医类案》)

【按】此证下利,诸医审察不详,误作虚证而投补益,犯“实实”之戒,惟李氏注意到六脉沉数,按脐则痛,诊为协热下利,中有结粪,抓住了疾病的本质,故投小承气倍大黄以泻热通便,效如桴鼓。

急性胃肠炎 叶橘泉医师谓:余尝用于急性胃肠炎,即俗称伤食,因食物不适,过食而致痞闷,腹痛,下利不畅,舌黄,口渴,脉数实,身热有汗,夜寐不安者,与本方加消化剂,若神曲、山楂等,颇著效果。

小儿肺炎 孙某某,女,4岁。咳嗽,气急,昏迷入院,诊断为重症肺炎。经用抗菌素、氢化可的松及输液,吸氧等措施,病情未得控制,且伴见中毒性肠麻痹,症情十分危险。后据发热,喘渴,腹胀,便闭,舌黄脉数,断为痰热阻肺,腑有热结,用小承气汤合麻杏石甘汤,药后大便得通,危象顿除。(夏治平医师治验)

【按】重症肺炎临床见壮热口渴,喘息鼻扇,便秘,甚则神昏,此由邪热恋肺,郁久不解,传受阳明,热结肠胃,而胃络上通于心,若热扰心神则见神昏。笔者遇此症多予清泄肺热,通下阳明,肺肠合治,每取良效。

中风实证 《保命集》三化汤治中风邪气作实,二便不通,即本方加羌活。

《伤寒论》云:“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这是试探肠中是否已有燥屎的诊断性治疗方法。如服小承气汤后矢气转动,表明肠中燥屎已成,由于病重药轻,燥屎未下而气已行,故宜用大承气汤峻下;若服后不转矢气,证明肠中燥屎未成,大便初头虽硬,后必溏薄。此时切勿妄用大承气汤峻攻,否则就要损伤脾胃,发生腹胀不食等变证。这种试探性的治疗方法,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注意事项】本方虽为泻下轻剂,但毕竟属攻邪之法,为实证而设,故临床当勿妄用。其禁忌证可参考大承气汤。

【评述】详调胃承气汤。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