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九、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

【组成】大黄12克(四两,去皮,清酒洗) 芒硝9克(半斤) 甘草6克(二两,炙)

【用法】先煎大黄、甘草,后入芒硝(烊冲),煎二次缓缓分服。

【功效】泻下燥实,调和胃气。

【主治】阳明腑实证,蒸蒸发热,汗出,口渴心烦,腹痛拒按,不大便,甚或谵语,舌苔黄,脉滑数。

【方解】本方即大承气汤去枳、朴加甘草而成,为治阳明腑实证之缓剂。因病机主要为燥热内结,而痞满之症不显,故仅用大黄、芒硝以泻下热结,而不用消痞除满之枳实、厚朴。所配甘草者,是缓中调胃,使泻下而不伤正气也。合之共奏泻下燥实、调和胃气之效。

【临床应用】

阳明府实证

例1 病延四十余日,大便不通,口燥渴,此即阳明主中土,无所复传之明证。前日经用泻叶下后,大便先硬后溏,稍稍安睡,此即病之转机;下后腹中尚痛,余滞未清,脉仍滑数,宜调胃承气汤小和之。(转引自《伤寒论译释》,南京中医学院编)

【按】阳明腑实证经用泻下后,余滞未清,正气已虚,此时不宜不下,又不宜峻下,故用调胃承气轻下以和胃气,实为两全之计。

例2 姚某某,男,10岁,学生。体质素弱,治病前精神欠佳,倦怠乏力,发病后每日午后或夜间发烧,体温39℃左右,稍恶寒,时心烦,恶心而无呕吐,大便五天未下,以发热待查入院。入院检查:发育、营养一般,神志清,精神差,X线胸片,右肺门有点状钙化灶,直径约0.3毫米,双侧肺纹理略增强,余(-)。入院二十天,先后按上感、伤寒、疟疾,结核、败血症等治疗,肌注青、链霉素、银花针。静脉滴注四环素、氯霉素、强力霉素、氢化考的松、异菸肼以及补充体液,电解质等,曾口服抗疟药物氯喹等四天。同时对症处理使用复方氨基比林、扑尔感冒片,VB等,效果均不佳,体温始终呈间歇热型,每日一次,多在夜间或午后发烧。在此情况下,商定停用西药,改服中药试治。当时病人形体消瘦,情况困倦,纳少,发烧时精神萎靡不振,口渴喜饮,心烦,无呕吐。住院中自排干燥粪便一次,今已数日未排便,舌质红,苔薄少津,脉滑数。中医辨证认为属阳明腑实症,以中焦燥实为主。根据《伤寒论》“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之理,授予原方:大黄9克(后入)芒硝9克甘草6克,水煎分二次服。一剂后泻下稀粪兼燥屎黑块数次,当日发烧截止,随后予以调补,食欲增,二便正常,精神爽,诸症消除出院。半月后追访,健康如前,未再发烧。

该文作者认为,患儿因体虚外感,脾胃运化失调,宿食与燥屎内结阳明中焦,郁而化热,正邪相搏,故成高热,其大便闭结,舌红苔薄黄,脉滑数等皆属里实之证;其神倦纳少,口渴乏力,形体消瘦,皆为热灼日久,气阴耗伤之虚候。根据“泄可去闭”、“急下存阴”和“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在此虚实并存的情况下,当先攻其实,后补其虚,故一剂而获得满意效果。(摘引《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73)

牙周炎 张姓,男,23岁。患上齿牙周炎已五月,牙龈红肿,疼痛,充血,并有脓液,口臭,身热,口渴,烦躁,夜不安寐,大便秘结,已六日无便,脉滑数有力,舌苔黄厚,舌质红。辨证为胃火实热,用清泄胃火法。方用调胃承气汤加味:锦纹大黄9克元明粉9克甘草3克玄参15克黄连3克。服二剂后,得泻数次,牙龈肿痛减轻,身热渐退,继以清胃散加减,以善其后。

【按】《灵枢经》云:“胃足阳明经脉……入齿中”。本案牙周肿痛,是因胃中积热上冲所致,故以调胃承气汤清泄胃火,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符合《内经》“上病下取”之旨,加玄参、黄连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功,胃热得清,则牙周肿痛自除。《类聚方广义》以本方治“牙齿疼痛,龈肿胀痛,龋齿枯折,口臭等,其人平日多大便秘结而冲逆”以及《玉机微义》“治齿痛出血不止,以本方为末,蜜丸服”,均取清胃泻热之功。

肠梗阻 郭某某,男,37岁。以腹部阵发性绞痛历十三小时,于8月13日入院。检查:体温37.5℃,神清,精神欠佳,发育正常,营养一般,两目凹陷,皮肤干燥,呻吟,烦躁,有沉重病容。腹壁紧张,膨胀明显,肠型明显、时隐,小腹胀痛异常。苔薄,脉弦。化验室检查:白血球9200/立方毫米,中性84%,淋巴球16%。治疗经过:以胃肠减压,肛门排气,5%葡萄糖盐水1000毫升静滴。当日下午五时中医会诊,处方:生锦纹30克元明粉12克(和服)粉甘草4.5克炒枳壳9克广木香4.5克槟榔9克制香附9克天台乌药9克。煎汁,由胃管注入。注入后,去胃肠减压。观察至九时许,疼痛仍剧烈,肠鸣音阵发气过水声。外科决定手术。九时半抬至手术室时,解出大便和稀红色水约有一痰盂,当即痛减,昏昏入睡,停止手术。次日情况良好,解大便四次,腹不胀,继续治疗至17日,一切如常人,18日出院。

此外,《类聚方广义》载“疔疮、麻疹、痈疽、疔毒内攻冲心,大热谵语,烦躁闷乱,舌上燥裂,不大便,或下利,或大便绿色者宜本方。”《试效方》谓本方“治消中,渴而饮食多。”亦不失清胃泻火之意。

【实验研究】近人史久良研究了三承气汤中大黄的不同煎法对其主要成份蒽醌甙和柔质煎出量的影响。实验表明,大黄后下法的蒽醌甙煎出量高于先煎法,并随温度的升高和加热时间的延长而蒽醌甙逐渐减少,但柔质的煎出量则以先煎为高。这与中医临床上用三承气汤泻下通便的经验是相吻合的。

【注意事项】

1.服法以少量频服为宜,俾药力持续,意在泻热和胃,而不在攻下燥屎。

2.本方虽为泻下缓剂,但正气虚衰,脾胃虚寒或孕妇亦宜忌用或慎用。

【评述】大、小、调胃三承气汤是治疗阳明腑实证的主要方剂,但由于各方组成的药味和分量不同,故作用亦同中有异。概而言之,大承气汤为峻下剂,适宜于燥、实、痞、满俱全;小承气汤为轻下剂,适宜于痞、满为主;调胃承气汤为缓下剂,适宜于燥、实为主,而正气已衰者。临床当根据证情的急缓轻重,选择用之。

仲景的三个承气汤为后世运用攻下法树立了典范。清吴鞠通制订白虎承气(清热攻下),犀连承气(解毒攻下)、宣白承气(宣肺攻下)、导赤承气(清利湿热通下)以及攻补兼施的新加黄龙汤和滋阴泻下的增液承气汤等,都在仲景的基础上有所发挥,从而扩大了攻下法的应用范围。实践证明,攻下法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各地在治疗乙脑、传染性肝炎、急性菌痢、感染性休克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根据中医“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天津南开医院、遵义医学院等不少单位,运用承气汤攻下等方剂,治疗急腹症卓有成效,并对其机理作了探讨,有的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充分显示了通里攻下法的广阔前景,值得高度重视。

有关阳明腑实证的辨证要点和承气汤的适应证,谢海洲老师总结有如下几点:①全身症状:不恶寒,但恶热,潮热或微热,汗出多,或手足然汗出,甚则喘冒不能卧;②神志状态:谵语,心中懊憹而烦,或烦不解,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剧则独语如见鬼状,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③局部症状:腹满痛,特别是绕脐痛,腹满不减,减不足言;④二便情况:小便数,大便不利或大便硬,或乍难乍易,甚则自利清水,色纯青;⑤脉象:迟滑或实大,或微弦,有时寸口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⑥舌苔:舌苔黄垢,干燥,或舌黑,或起芒刺;⑦其它:不能食,口燥咽干等。刘渡舟老师谈到,使用承气汤除腹症脉舌外,“转矢气”亦为使用本方的指征。陈慎吾老大夫生前治一女孩,五、六日发热不退,服药无效,陈老诊脉时,患儿矢气甚臭,乃问其母,大便已数日未解。陈老说:《伤寒论》云:“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况脉滑,舌红,皆应之,乃投承气汤,大便泻下而愈。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