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组成】麻子仁18克(二升) 芍药12克(半斤) 枳实9克(半斤,炙) 大黄18克(一斤,去皮) 厚朴18克(一尺,炙,去皮) 杏仁9克(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用法】上六味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克,每日三次,温开水送服。
【功效】润燥通便。
【主治】肠胃燥热,大便秘结,腹微满,小便数,舌苔微黄少津,脉涩。
【方解】本方即小承气汤加麻子仁、杏仁、芍药组成,是治疗肠胃燥热、大便秘结的常用方剂。肠燥多由热邪伤阴,肠失濡润而致大便不通,也即是胃热约脾,津液不得输布而形成的大便秘结,故本方又名脾约麻仁丸。方中用麻仁、杏仁、芍药利气缓脾,润燥滑肠;大黄、厚朴、枳实消痞散满,泻热通便;更以滋润缓下之蜂蜜合而为丸,服之可使腑气得通,津液四布,便秘自除。全方润而不腻,泻而不峻,是一首润肠通便的缓下剂。
【临床应用】
习惯性便秘和老年性便秘 东洞翁谓本方“治平日大便秘结者”。《方函口诀》引闲斋曰:“治老人之秘结最佳。”兹录治验一例如下:曹某某,女,70岁。大便秘结,五、六日一行,腹部微痛作胀,便涩,粪色黑而且硬,甚为所苦。经西医检查,诊断为老年性便秘,未发现其他器质性病变。用内服、外治诸法效果欠佳,改用中药治疗。患者年老津液素虚,饮食尚可,诊见舌苔微黄,脉象和匀有力。仿脾约麻仁丸意为治。麻仁12克,白芍6克,川朴3克,枳壳9克,当归9克,制军4.5克,杏仁6克,肉苁蓉12克,郁李仁9克。连服三剂后大便畅行,腹部痛胀消除,后以上方减其制,继用数剂,巩固疗效。
【按】此病虽属年老津伤液少,但腹部胀满微痛,肠中已有燥结不下,然而不同于小承气汤证那样急于荡涤(没有潮热,谵语,烦躁等证),故用麻仁,郁李仁,杏仁,苁蓉,当归润肠中之燥,枳壳、厚朴、制军行气破滞,芍药和阴破结,取滋润缓下之法获效。
腹部手术后便秘 据王氏等报道(《中医杂志》1965年10期)麻仁丸用于五百例肛门疾病手术后患者,防止手术后第一次排便时由于大便干燥引起的疼痛及出血,常规服每日两次,每次6克。如无大便干燥史一日可服一次。如服药后不见显效时,可增加至三、四次。术后十日以后用量减少或停用,一般服15~20天。服药后第一次排便即为软便,且容易控制大便时间,很少有肠鸣、腹痛和剧泻的现象。此丸服用简单,长期服用无副作用,对防止术后大便干燥有效率达95.8%,是目前肛肠外科手术后一种理想的缓下剂,值得推广应用。
此外,本方还用于痔疮便秘等。如痔疮便血,可加荆芥炭、槐花、地榆等凉血止血。
【实验研究】麻子仁丸对离体动物(家兔)肠管的作用:当加入25%麻仁丸四滴后,发现肠管蠕动波波幅大于正常,频率较大而规则,这与临床观察结果是一致的。(录自《中医杂志》1965.10)
【注意事项】
1.本方以丸剂为宜,但亦可酌情改作汤剂。
2.本方虽为缓下剂,但方中药味多破泄,故体虚、孕妇及营血亏乏引起的便秘宜慎用。
【评述】麻子仁丸是治疗“脾约”的主方。首见于《伤寒论》:“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鞭,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从麻仁丸处方中可以看出它的药物组成是小承气汤加麻仁、杏仁、芍药三味,可知本方所治的证候是偏于实证而不是虚证,惟脾约之证,不如承气之急迫,故用丸剂缓下。再从此方枳、朴、大黄的作用来看,脾约证应有胀满的症状,如见热微而虚之症,投之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