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 干姜 巴豆(去皮心,熬,外研如脂)各等分(各一两)
【用法】上药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于内,和极匀,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或作散用),密器中贮藏,勿令泄气。每服1.5~2.4克,温开水送下。服后如不泻,可根据患者体质病情酌加用量,口噤不开者,撬开灌之,或用鼻饲法。
【功效】开通壅塞,攻逐寒积。
【主治】里寒实证,症见卒然心腹胀满剧痛如锥刺,二便不通,甚则神昏肢厥,气急口噤,苔浊腻,脉沉紧有力。
【方解】本方为温下的峻剂。方中用巴豆辛热峻下,攻逐冷积,开通闭塞,为主药;配干姜助巴豆温中驱寒,以顾脾阳,为辅药;有形积滞,非荡涤之品不能消,故用大黄攻积导滞,兼制巴豆辛热之毒,为佐使药,合之,其攻下寒积之效甚捷。
【临床应用】
肠梗阻 患者张姓,男,24岁,农民。因腹痛腹胀,大便不解28小时。于8月29日来急诊住院。患者29日午饭饱食后即去劳动,突感腹部绞痛甚剧,并伴腹胀,继则呕吐,吐后痛得以暂缓,俄顷又剧,吐亦加频,初吐为食物,继为清水,最后则作干吐。渴饮水即吐。腹部逐渐胀大。起病以来未排气排便。平素体健。检查:体温37.2℃,脉搏68次/分,腹胀大如鼓,可见肠型及蠕动波,有压痛,肌紧不明显,肠鸣音亢进,余无异常。拟诊为急性肠梗阻(小肠空肠段扭转)。在禁食、输液、注射抗菌素等处理下,同时请老中医黎鹤轩先生会诊。根据患者卒然腹痛,腹胀如鼓,便秘,舌苔白滑,脉象沉迟,辨证系阴寒积滞结于肠胃,暴病属实,治宜温下。用三物备急丸五粒(2.3克)。服后不久,肠鸣音加强,疼痛先剧烈,随即缓解,自觉有气在肚内走动,约五分钟后再服上药三粒,服后不久,觉肛门坠胀,解出少量稀便,排大量气,腹痛、腹胀逐渐消失,继服调养之剂,三天出院。该院用此药丸治过本病十余例,均获良效。(录自《中医杂志》1965.9)
【按】患者饱食后,卒然腹痛,腹胀如鼓,便秘,苔白滑,脉沉迟,此显系阴寒积滞结于肠间,病属寒实阴结,故宜温下。干姜散中焦寒邪,巴豆逐肠胃冷积,用大黄佐姜、巴以直攻其寒,下其不化之糟粕,故使此症化险为夷。
食滞 《上海中医杂志》1964年5期介绍用本方治疗食滞的经验,兹录其治验二例如下:
例1 蒋某某,女,52岁,农民。因食团子6个,当夜即觉脘腹疼痛,伴有恶心嗳气及水泻,一日四、五次,泻出粪水液,量不多,纳食不思,苔黄赋。前已用过保和丸,枳实导滞散,承气汤一类方剂,毫无应验。延已五天,精神疲乏,消瘦显著,乃用三物备急丸3克,分二次吞服。药后腹中如雷鸣,泄泻二天有粘性物的粪便,腹痛即止。翌日已思纳谷,调理数日而愈。
例2 居某某,男,60岁,搬运工人。因食尚未煮烂的野豆半升许,当夜即觉腹中胀而不适,渐则胀而疼痛,大便秘结不通。先服消导及承气汤之类而未见效,又用西药润肠通便剂及灌肠等法亦无效。病延至六天,躁烦不安,因胀痛而呻吟不绝,有恶心而未吐。乃用三物备急丸3.6克,分二次吞服,初服后约20分钟,即腹中雷响而便,便时因粪干结而肛门疼痛。3小时后又服一次,渐呈软便。翌日诸恙均除,惟肢体力乏,调理数日而愈。
该文作者认为,方书载本方主要治寒积,而对可治坚硬燥矢不下之症则多忽视。例如上述病案,都已用过保和丸、枳实导滞丸、承气汤以及润肠、灌肠等法,皆未取效,而改用本方后积滞即得下逐,症状亦就缓解,故此等症候非承气一类所能荡涤,而需劫夺之巴豆,才能取效。古人治食滞,如肉伤用山楂,面伤用莱菔,菱伤用桐油等,一物有一药所制,决非任何食滞均可用一般消导之剂。
【实验研究】遵义医学院急腹症研究组就本方及其组成药味对家兔离体小肠运动的影响,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证实:三物备急丸具有明显的加强肠管收缩的作用,其组成成分巴豆能兴奋肠管,大黄和干姜则呈降低肠管紧张性的效应,这些药物的作用又常以浓度不同而异;同时还观察到巴豆对肠管的作用可被阿托品所拮抗。(录自《新医药学杂志》1975.11)
【注意事项】
1.本方为攻逐峻剂,方中巴豆辛热有毒,作用猛烈,对于消化道的刺激极强,故非体质强壮。寒实积聚者不可妄用。
2.孕妇、年老体衰者禁用。
3.如服后泻下不止,可食冷粥以止之。
【评述】三物备急丸载《金匮要略》杂疗方中,“主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近多用于治疗急性肠梗阻,食物中毒以及痰食积滞等属于里寒实证而病势危急者,但因本方作用峻烈,用时必须辨证正确,庶几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