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四、栀子柏皮汤

《伤寒论》

【组成】肥梔子12克(十五个,擘) 甘草3克(一两,炙)黄柏6克(二两)

【用法】水煎二次,分服。

【功效】清泄湿热。

【主治】身目发黄,小便短赤,发热,心烦口渴,汗出不彻,腹不胀满,大便通利,苔黄腻,脉数。

【方解】方中梔子善清烦热,能泻三焦之火由小便而出;黄柏苦能化湿,寒能清热,与梔子配合,清热化湿之效尤著;甘草和中健脾,并缓梔、柏苦寒伤胃之弊。合之而为清泄湿热之剂,俾邪从小便而出,湿热除而黄疸自退。

【临床应用】

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阳黄) 盛某某,男,28岁。初起发热恶寒,体温38.2℃,浑身骨节酸痛,汗出不畅,诊为感冒而投发散之剂,发热缠绵周余不退,继则出现胸脘痞满,不思饮食,食入加胀,身面渐黄,尿色如浓茶样,经肝功能检查,黄疸指数20单位,谷丙转氨酶600单位,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舌苔黄腻,脉滑数。中医辨证为湿热黄疸,属阳黄之证。方用梔子柏皮汤合茵陈五苓散加减:茵陈18克梔子12克黄柏9克泽泻9克,猪、茯苓各12克生麦芽15克甘草4.5克。上方随证出入服十余剂后,黄疸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后以原法更小其制,并配入运脾和胃之品,调理月余,身体康复。

【按】梔子柏皮汤功在清热利湿,适用于热重于湿而里未成实的阳黄证,临床大多配合茵陈五苓散之类,以增强其清利湿热之效,本例足可证之。

细菌性痢疾 陈氏介绍用梔子柏皮汤治疗急慢性痢疾,取得良好效果。方药组成和用法:黄柏12克梔子9克甘草6克,加水150毫升,煎取50毫升,分二次服。如患者陈某某,男,24岁。操作回队后即发生腹痛,左下腹部乙状结肠处压痛明显,腹泻先是黄色稀便,后转为脓血性粘液便,量少,日十八次,伴里急后重,畏寒,头痛,恶心,四肢无力。即以梔子柏皮汤治疗,当晚全部症状消失。(录自《福建中医药》1964.4)

此外,本方因具有清热解毒,疏利肝胆作用,所以胆囊炎、胆石症等病亦常用之。

【实验研究】梔子柏皮汤的主要成分是梔子、黄柏。据药理试验认为梔子有解热镇静,利胆,抗菌等作用,能抑制发热中枢,作用略似黄芩、黄连,但效力较弱。梔子的水浸膏及醇浸膏均有降低血中胆红素和促进胆汁分泌的利胆作用。体外实验有广谱抗菌作用;黄柏对痢疾杆菌、布氏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霍乱孤菌、结核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葡萄球菌抑制作用最强,并对阿米巴及利什曼原虫也有抑制作用。黄柏还有降低血压及血糖的作用。此外,尚具有降酶、降絮及促进胆汁分泌等作用。(录自《中药方剂学》,山东中医学院编)

【注意事项】本方系苦寒之剂,宜于湿热郁蒸的“阳黄”证,对脾胃阳虚,寒湿内郁而致的“阴黄”,殊非所宜。

【评述】详茵陈蒿汤。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