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
【组成】茵陈18克(六两) 栀子9克(十四枚,擘) 大黄6克(二两,去皮)
【用法】先煎茵陈,后入栀子、大黄,煎二次分服。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郁蒸,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如橘色,小便短赤,身热烦渴,脘痞不适,腹胀便秘,不欲食或恶心欲呕,汗出不彻,或头部汗出,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或沉实。
【方解】本方为专治阳黄的有效名剂。瘀热在里,不得外越,与湿邪相合,熏蒸于内,身必发黄。方中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为治疗黄疸的要药,也是本方的主药;配合清热泻火的栀子,通利上焦,使湿热从小便而出;又伍以荡涤肠胃的大黄清泻瘀热,使湿热由大便而去。合用则湿热之邪得以前后分消,黄疸自退。
【临床应用】
急性黄疸型肝炎(阳黄)
例1 郑某某,男,36岁。近十天来感头昏神疲,倦怠无力,巩膜皮肤黄如橘色,心烦口渴,懊憹不安,纳谷欠佳,中脘痞闷,右胁疼痛,少腹膨胀,小便黄赤,量少,大便秘结。查肝功能:黄疸指数30单位,锌浊度17单位,麝香草酚浊度12单位,絮状+++,谷丙转氨酶500单位。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证属湿热郁蒸发黄,热重于湿,治以清热利湿。用茵陈蒿汤:茵陈15克,山栀9克,生大黄15克(后下),川柏9克,郁金6克。连服七剂后,黄疸显退,小便色转淡黄,尿量增多。原方减大黄为6克,加谷麦芽各9克,继治半月,诸症显著好转。俟湿热渐清,再以一贯煎加石膏、寒水石、滑石各30克,数服而安。一月后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按】茵陈蒿汤为治疗湿热黄疸之主方,疗效卓著。《伤寒论》云:“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本例阳黄重症初诊即以茵陈蒿汤为主清里攻下,待邪势顿挫方转清解。我们用茵陈蒿汤十分重视其中的大黄,不仅剂量大,而且用药时间多在二周左右。明吴又可治疗疫黄的茵陈汤,与《伤寒论》茵陈蒿汤比较,药味虽同而剂量则异,是变主药茵陈为大黄,以增强通里泻下之效。吴又可认为温疫发黄,“胃实为本,是以大黄为专攻……设去大黄而服山栀、茵陈,是忘本治标,鲜有效矣。”证之临床,颇有见地。
例2 济南某职工之子,年十岁,患头眩恶心,食欲不振,胸胁撑胀,腹满不适,面色巩膜黄染,于1969年11月26日急赴济南市儿童医院门诊。检查结果:心肺(-),肝肋下二公分有触痛,黄疸指数20,胆红质定性即速反应阳性,麝浊12,麝絮+++,脑絮+++,丙谷转氨酶160单位,确诊为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因无病床,未能收留住院,建议服中药治疗。依照病历所载上述情况,并见大便略稀,小便深黄而量少,脉沉滑,苔黄腻,诊为湿热郁结,胃气上逆之阳黄,爰疏方茵陈蒿汤合四苓散,以清热利湿,解毒退黄。茵陈18克,生山栀6克,酒大黄4.5克(后入),茯苓9克,猪苓9克,炒白术6克,泽泻6克,滑石9克,生甘草3克,红大枣5枚(擘)。水煎二次,合兑分服。上方进四剂,晕呕均瘥,胸胁舒畅,胃思纳谷,惟大便溏泻,有时不禁,小便黄赤。仍守前方加减:茵陈18克,生山栀6克,川黄柏4.5克,茯苓12克,猪苓6克,炒白术9克,泽泻6克,陈皮4.5克,生甘草3克,红大枣5枚(擘)。煎服法同前。上方连进四剂,胃口大开,大便正常,但巩膜黄染尚未尽退,午后低热。仍宗前方加减:茵陈12克,生山栀6克,川黄柏4.5克,茯苓9克,猪苓6克,炒白术6克,泽泻6克,陈皮4.5克,银花12克,白薇9克,白通草3克,生甘草3克,红大枣5枚(擘)。再进四剂,巩膜黄染及低热全消失,胃纳、二便均转正常,精神活跃,仅感右胁不舒,别无所苦,脉滑苔薄,予逍遥散加味,以善其后:北柴胡4.5克,炒杭芍6克,当归6克,炒白术9克,茯苓9克,山栀子4.5克,黄柏1.5克,生甘草3克,薄荷1.5克,生姜一片。上方继服三剂,自感诸症全瘥,于12月23日复查结果:黄疸指数3,胆红质定性(-),麝浊4,麝絮(-),脑絮(-),遂告痊愈。(周凤梧老师治验)
【按】《金匮要略》云:“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本案所具症状颇与本条所述相符合,但由于苔腻,便稀,又偏脾虚湿盛,故合四苓以加强淡渗之力,药中肯綮,故取效较捷。
茵陈蒿汤治疗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屡有报道,如《武汉医学院学报》1960年1期报道该院附属一院传染病学教研组及中医教研组用茵陈蒿汤和茵陈胃苓汤治疗急性肝炎七十一例,除一例中途改药外,余均治愈。初步观察对急性期有缩短病程、减轻症状之效,尤其退黄作用较为显著。又《中医研究资料汇编》第一辑介绍用茵陈蒿汤加减治疗十九例传染性肝炎,结果症状迅速消失、肝功能试验恢复正常者十七例,好转二例。
急黄(暴发型肝炎) 林某某,男,24岁。进行性疲倦,目黄,尿黄20余天,嗜睡4天。原在当地卫生院按急性黄疸型肝炎治疗,未见好转,且症状加重,刻诊昏睡,纳差,大便溏,神志朦胧,肝大右肋下1厘米,质软,有压痛及叩击痛,脾未触及,腹胀但无腹水症,未见皮下出血点及蜘蛛痣,口干苦但不欲饮,舌淡,苔黄白腻,脉濡数,黄疸指数110单位,血清胆红素11毫克%,谷丙转氨酶630单位,脑絮+++,小便常规:蛋白++,颗粒管型+。西医诊断:重症肝炎,中医诊断为“急黄”,属湿重于热,用茵陈蒿汤加味:茵陈45克,山栀12克,虎杖30克,田基黄30克,苍术12克,川朴9克,菖蒲9克,郁金9克,麦芽30克。水煎,分三次服。服三剂后神志稍清,苔略退。仍守原方三剂,诸症俱减。仍用此方加减服三十多剂,同时结合西医治疗,症状基本消失,肝功能除脑磷脂胆固醇絮状试验++外,其余全部正常。(录自《新医学》1975.2)
【按】本案是由感邪严重,热毒炽盛所致,故方在茵陈蒿汤的基础上,增以清热解毒开窍之药,如内伤营卫,神昏甚者,可选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或紫雪丹。
时振声老师介绍用茵陈栀子金花汤(即茵陈蒿汤加黄连、黄柏、黄芩)合五味消毒饮(银花、紫地丁、蒲公英、野菊花、天葵子),加蚤休,治疗阳黄重症,有较好疗效。茵陈栀子金花汤制成茵陈注射液(茵陈500克、黄柏,黄芩、栀子各125克,大黄、黄连各25克,煎煮浓缩,过滤,加水防腐消毒,制成50%注射液),每日总量一般可40~80毫升,必要时加至160毫升,用葡萄糖溶液稀释成4~8%浓度,分1~2次静脉点滴。与解放军302医院协作期间,该院曾用此注射液对胆红质定量在15毫克%以上之三十三例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结果显效二十三例,有效二例,无效八例。广州空军医院也用此制剂治疗七例重症肝炎,每天可退黄10~20单位。
急性胆囊炎 金某某,女,67岁。1975年8月24日急诊入院。今晨右上腹骤然疼痛,拒按,口苦咽干,恶心,呕吐黄水,两眼巩膜发黄,恶寒,高热,体温39.5℃,少腹膨胀,大便四天未解,小便黄赤灼热,脉弦数,舌质红,苔黄腻,肝胆转枢失司,湿热蕴结,治以清热利湿,疏泄肝胆,方用茵陈蒿汤合大柴胡汤加减:茵陈30克,生大黄9克,玄明粉(冲)9克,木香6克,金钱草30克,蒲公英15克,黄芩9克,姜半夏9克,姜竹茹9克,山栀9克,柴胡9克,枳实12克。连服二剂后体温降至38.2℃,右上腹痛大减,呕吐渐止,巩膜黄染较淡,大便泻二次,色黧黑,小便量增多,仍以原方去半夏,姜竹茹,继服三剂而诸症消失。
【按】本例病机由湿热内蕴,肝失疏泄,胆失通降,郁而化火,故合疏肝理气,清热解毒,通里攻下为一方,俾湿热无留恋之所,肝胆得司职之机,而诸症迅速解除。
胆石症 患者李某某,女,69岁。主诉右胁下突发绞痛约十余小时而入院,诊断为“胆石症”。治疗以疏肝利胆,清热排石为主,方用茵陈蒿汤与逍遥散化裁,并加服金钱草,经治一周余,即从便中排出卵圆形之结石一枚,大小为1.7x1x0.8厘米,痊愈出院。(录自《哈尔滨中医》1965.8)
【实验研究】《中草药通讯》1976年8期报道对本方治疗肝炎及退黄作用进行了探讨,实验用四氯化碳致成大白鼠的急性肝损伤,观察茵陈蒿汤及其组成各药对肝损伤的防治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给药组与肝损伤对照组相比,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性、坏死均有明显减轻。组织化学证明,经茵陈蒿汤治疗的动物肝细胞内糖元含量较肝损伤对照组明显增多,核糖核酸含量已接近正常。同时发现茵陈蒿汤及其组成各药均有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的作用,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以上结果为茵陈蒿汤的退黄作用与治疗肝炎提供了形态和功能的基础。(录自《医学期刊提要索引》1976.6)
本方加秦皮对动物的中毒性肝炎有保护和治疗作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四川分院中医中药研究所研究资料汇编第三辑)本方加茅根对乙型肝炎抗原有抑制作用。(《新医药学杂志》1975.9)又据日本有关杂志报道,茵陈蒿汤有明显的利胆和催胆作用,如给予单味茵陈和山栀仅能轻度收缩胆囊,大黄本身无利胆、催胆效能。如将山栀茵陈配伍,出现轻度利胆作用。山栀与茵陈分别与大黄配伍均有利胆、催胆作用。大黄在该方的催胆效能似具“触媒”作用。
【注意事项】本方适用于黄疸病中之“阳黄”(湿热黄疸),若寒湿内郁而致的“阴黄”,则不宜使用。
【评述】茵陈蒿汤是仲景治疗湿热黄疸的主要方剂之一,其退黄的作用已被无数次的实践所证实,可谓历试不爽。近代多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胆石症等属“阳黄”之症者,不仅疗效可靠,而且药理试验也证实本方具有利胆、护肝等作用,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伤寒论》中治疗湿热黄疸有三个主要方剂,即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栀子柏皮汤和茵陈蒿汤。三方的适应证同中有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适用于湿热黄疸而兼有太阳表证者;栀子柏皮汤适用于湿热黄疸而阳明气分邪热较甚者;茵陈蒿汤适用于湿热黄疸而兼有阳明腑实证者。诚如《医宗金鉴》所说:“伤寒身黄发热者,设有无汗之表,宜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汗之可也;若有成实之里,宜用茵陈蒿汤下之亦可也。今外无可汗之表证,内无可下之里证,故惟宜以栀子柏皮汤清之也。”但临床上亦可根据证情相互配合应用,如栀子柏皮汤加茵陈,则效果更为显著。近年来在防治传染性肝炎过程中,发现不少中草药如垂盆草、半枝莲、半边莲、田基黄、虎杖、平地木等,对本病均有一定的疗效,常配入茵陈蒿汤等复方之中,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疗效,这也是对古方应用的发挥。至于本方治疗胆囊炎、胆石症等病,亦即取其清热利胆等作用,如随证配入金钱草、郁金、蒲公英、虎杖、元明粉、枳壳、柴胡之类,以增强其清热消炎,疏肝利胆之功,则收效更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