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
【组成】柴胡12克(半斤) 黄芩9克(三两) 人参6克(三两)(或党参18克代) 半夏12克(半升,洗) 甘草9克(三两,炙) 生姜9克(三两,切) 大枣5枚(十二枚,擘)
【用法】水煎去滓,取汁再煎,分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9克(一枚);若渴,去半夏,加天花粉12克(四两),人参改北沙参,剂量增至12克;若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9克(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12克(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12克(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去人参,加桂枝9克(三两);若咳,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3克(半升)、干姜6克(二两)。
【功效】和解少阳,扶正达邪。
【主治】少阳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或黄白相兼,脉弦。亦治妇人经期感邪,热入血室,或产后郁冒发热等症。
【方解】本方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剂。少阳位于表里之间,邪入少阳,既不能用汗法解表,也未可予下法攻里,惟以和解一法,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最为适当。方中柴胡透达少阳之表邪,兼疏气机之郁滞;黄芩清泄少阳之里热,两相配伍,和解少阳,为主药;生姜、半夏和胃降逆;人参、甘草、大枣扶正和中。诸药合用,可和解少阳枢机,使邪不内传,直从外解。
【临床应用】
邪入少阳 齐秉慧以小柴胡汤治张太来妻之寒热间作,口苦咽干,头痛两侧,默不饮食,眼中时见红影动。其家以为雷号,来寓备述,予曰非也,少阳热溢于肝经,目为肝窍,热乘肝胆,而目昏红,予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加当归、香附宣通血分,羚羊角泻肝热而廓清目中,不数剂而愈。(录自《齐氏医案》)
【按】本例见症寒热间作,口苦,咽干,头痛位于两侧,默不饮食,眼中昏花,显系邪客少阳,肝胆热炽所致,故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复加当归、香附宣通气血,羚羊清热凉肝,宜乎取效也。
产后发热 刘某某,女,28岁。第一胎足月自娩,产前血压150/100毫米汞柱,曾一度发痉。产后第七天,体温突升至39.6℃,恶露无臭气,白细胞13400/立方毫米,中性85%。曾用抗菌素治疗3天无效。证见恶露虽少,未净,腰酸,腹胀痛,寒热往来,连日不解,头面浮肿,口苦作恶,胸痞,时太息,舌淡红,苔薄腻,脉弦数,肝阳素旺,复因产后血室空虚,邪乘虚入,居于肝胆之经,少阳之气不和,营卫失调。拟方:醋炒柴胡2.4克,姜半夏9克,炒黄芩4.5克,人参4片(吞),全当归9克,炒白芍4.5克,紫丹参9克,粉甘草1.5克,益母草9克,炒黑荆芥2.4克,生姜1片。服上药一剂,得汗热减,服二剂热退(37.4℃),服三剂后热罢。最后以和养之剂调治,服药八剂收效。(录自《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年第10期)
【按】本案为产后体弱感受外邪,邪入少阳,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界,故症见寒热往来,口苦作恶,时太息(叹气)。脉弦数为邪在少阳之明征。本案与《伤寒论》所说“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的病机相同,故用小柴胡汤加减,和解少阳,扶正达邪,加归、芍、丹参,意在和血养血,兼顾产后血虚而设。该文共报道产后发热八例,均用小柴胡汤加当归、川芎、炒白芍、丹参、益母草为基础方,最快者二剂热退,慢者五剂热退,平均三剂热退。
热入血室 济南刘某某,女,32岁,病伤寒已五日矣。1945年1月11日延余诊治。六脉弦大而数,舌苔厚而燥,乍冷乍热,口渴而苦,大便秘结,夜烦难以入寐。据其夫述及病因:系于五日前携小儿赴大明湖作溜冰之戏,突觉寒气逼人,此时正值经至,阅一日经闭而白带下注,恶寒发热头痛,自服犀羚解毒丸数日不效,致病情发展至此,卧床不起。根据上述脉弦苔厚便秘等症,颇似阳明腑实承气证,但据《金匮要略》“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及“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之旨,法宜和解,禁忌攻下。遂拟小柴胡汤加凉血活血润下之品与之:北柴胡12克,黄芩9克,姜半夏9克,党参9克,生地12克,丹参9克,瓜蒌仁9克,火麻仁12克,生甘草3克,大枣三枚(劈),生姜二片。一剂寒热退而大便通,胃思纳谷,夜能入寐。12日复诊,脉和苔退,惟感低热口干,头目眩晕,心烦,小便短黄,乃余热未尽,热邪伤津,又拟益阴清热利之剂:生地12克,玄参9克,麦冬9克,花粉12克,青蒿9克,柴胡4.5克,生山栀9克,淡竹叶9克,生甘草3克。两进旋愈。(周凤梧老师治验)
【按】本例正值经期,感受风寒,治疗失当,阅一日而月经停闭,浊带下注,是由邪热乘虚陷入血室,与血相搏所致。此时表现发作有时的寒热,与初感病在太阳之恶寒发热自不相同。病由恶寒发热而转为乍冷乍热,其原因由于血结。此时虽表邪内陷,但正气仍欲驱邪外出,所以表现如疟的寒热,故宜小柴胡汤和解表里。虽具有脉弦苔厚便结的承气证,但病机在于热结血室而内犯肠胃,里无实(腹不胀满拒按)而表已罢,辨证的重点在于经来适断,往来寒热,因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忌用下法。本证和少阳证虽皆可用小柴胡汤以和之,但目的则有所不同,在彼则专为和解少阳之枢,此则在表以除如疟之寒热,在里以散血室之邪热,这是两者不同之处。
疟疾 王某,男,24岁。夏秋间患寒热已四日,每至下午二时,寒战发热,高烧至40℃,入暮汗出热退,头痛身楚,胸闷,泛恶,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弦数。血涂片找到间日疟原虫。辨证为少阳症,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9克,黄芩9克,法半夏9克,嫩青蒿15克,藿香9克,生姜2片,红枣5枚,服三剂,寒热即止。五天后复查,疟原虫阴性。(张德超医师治验)
【按】疟邪客于少阳,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界,初则正邪相争,故症见寒战高热,继则正胜邪却,则汗出热解。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剂,又善治疟,《冷庐医话》说“治疟有谓必当用柴胡者,以疟不离少阳,非柴胡不能截”。王孟英以本方治疟,以“呕吐胁痛,畏寒,不渴,舌苔微白者”为辨证要点。现代药理实验亦证明柴胡有抑制疟原虫发育的作用。本例因正气未虚,故去参、草、加青蒿、藿香,意在清暑化湿,且青蒿也善治疟。本方用治疟疾,还可酌加炒常山,煨草果之类,疗效可望提高。
《陕西新医药》1976年4期报道用小柴胡汤加味(党参9克,柴胡6克,半夏6克,常山9克,条芩4.5克,玉竹6克,草果4.5克,乌梅3枚,葛根9克,干姜3克,甘草3克,大枣3枚)治疗疟疾十四例,大部分服药一、二剂即愈,对于一般抗疟药治疗失败之新久病例,一般用本方均可见效。
胆热犯胃 王某某,女,42岁。胃脘痛宿恙,时发时止,近又发作,症见胃脘灼热疼痛,伴口苦,恶心欲呕,吐酸纳差,舌质偏红,苔薄黄,脉弦细。证属肝热犯胃,胃失降和,拟小柴胡汤加减:柴胡6克,淡黄芩9克,法半夏9克,吴萸2克,黄连3克,瓦楞子30克,清甘草4.5克。服二剂后,症状大减,续服原方三剂,症情控制。
【按】木气不舒,横克胃土,胃失和降,故胃脘疼痛,呕恶,纳差;酸属木,乃是禀少阳热气所化,胆热上腾,中犯胃分,故口苦,吐酸。小柴胡汤能清泄胆热,舒少阳之气,使其不克胃土,而诸症得以解除。
黄疸 黄疸而兼寒热往来,食欲不振,胸胁满闷疼痛,或恶心呕逆,口苦,咽干,目眩等症,乃邪客少阳,胆热液泄所致,如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黄疸型肝炎初起等可见上述临床表现,一般采用小柴胡汤去参、草、姜、枣加茵陈、栀子、金钱草之类以清泄少阳。若兼腹满便秘者,可用小柴胡加芒硝汤化裁治之。
慢性肾炎 朱某某,男,25岁。患慢性肾炎,全身轻度浮肿,中等腹水,肾功能破坏严重,排尿一天只有600~700毫升。近复感外邪,发热40℃,用合霉素、青霉素等治疗热仍不退。尿量更少,肤肿,腹水增进,面潮红,苔黄,汤水入口即吐,口渴而苦,微汗,寒热往来,便溏。诊为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8克,黄芩9克,黄连、半夏各6克,党参、干瓜蒌各12克,陈皮、炙草各4.5克,生姜3片。连服二剂,热退,尿量增至3200毫升,浮肿、腹水显著减退。据此,该文作者以为,小柴胡汤有利尿作用。(引自《福建中医药》1964.5)
鼻渊 隋某某,男,20岁。自述头痛鼻塞三月余,鼻酸阻塞,呼吸不利,时流黄涕,气味腥臭,前额持续疼痛,头晕朝轻暮重,西医诊断为“鼻窦炎”,数经穿刺不愈,故来诊,舌边尖红赤,苔薄白,脉弦,右稍滑。治宜散风清热,疏畅气机。处方:柴胡9克,黄芩9克,葛根9克,法夏9克,党参9克,生姜9克,甘草3克,大枣4枚(擘),水煎服。服药二剂,头痛头晕消失,鼻酸塞大减,舌同前,脉沉缓,仍以上方加辛夷、苍耳子各6克,薄荷9克,以善其后。(录自《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7.2)
【按】鼻渊流浊涕,此胆热移于脑也,故用小柴胡汤加味清泄胆热,疏风通窍,洵为正治。
妊娠恶阻 南通市中医院介绍用小柴胡汤合旋复代赭汤加减,一升。降,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的效果。(录自《汤头歌诀新解》)
【注意事项】
1.小柴胡汤为和解之剂,适用于少阳病证,若邪在肌表,或已入里,均非本方所宜。
2.有些病人服本方后,因枢机运转,三焦通利,正气振奋,与邪交争,可见高热寒战,然后正胜邪却,汗出而解,此种现象称为“战汗”,临床须预告病家以免惊慌和造成不必要的顾虑。
【评述】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枢机之主方,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为应用的主要指征,但以上四个主症,只要见到其中一、二症,便可以本方加减施治,《伤寒论》所谓“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即是此意。这是运用小柴胡汤首先应该注意的。
本方临床应用,无论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或某些外、妇、儿科疾患,只要在其病变过程中出现上述的主要临床表现,即可加减用之。日人龙野一雄氏等认为本方的适应症:不仅用于往来寒热,亦多用于微热,且用于呕、咳、腹中痛、胁下痞硬等的呼吸系或消化系所见的疾病,如伤风、流感、麻疹、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胸膜炎、肺门淋巴结肿胀、脓胸、肋骨结核、肠伤寒、各种急性黄疸以及疟疾、肾盂炎、肋间神经痛、小儿原因不明发热等;还用于腮腺炎、中耳炎、乳突炎、扁桃体炎、瘰疬等病症。此外,妇女生殖器病、产褥热、急性附件炎、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男子睾丸炎、副睾丸炎、腹股沟淋巴结炎等,亦常用之。足见本方应用之广泛。
近人林伯良著《小柴胡汤证的研究》一书,专题讨论了小柴胡汤及其变方的主治症和药物的配伍方法,并详述各方的应用原则及治病原理,可资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