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七、柴胡桂枝汤

《伤寒论》

【组成】桂枝4.5克(一两半,去皮) 黄芩4.5克(一两半) 党参4.5克(一两半) 甘草3克(一两,炙) 半夏6克(二合半,洗) 芍药4.5克(一两半) 大枣3枚(6枚,擘) 生姜4.5克(一两半) 柴胡6克(四两)

【用法】水煎二次,分服。

【功效】发散表邪,和解少阳。

【主治】发热,微恶风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胃脘及胸胁部似有物支撑感),不能食,口苦,苔白,脉浮或弦。

【方解】本方即小柴胡汤与桂枝汤相合组成,为治太阳与少阳并病之剂。表证未解,故发热恶寒,支节烦疼;邪入少阳,故呕而心下支结。方以桂枝汤祛太阳未尽之邪;加柴胡汤解少阳不和之证。因两经证状较轻,故各取原剂量之半,使药力各得其所。

【临床应用】

感冒 林某某,男,28岁。前天涉水回家,即感头痛,发热恶寒,腰痛如折,胃胀,口苦,不欲食,腹痛时作时减,大小便如常。脉浮弦,苔白。外感风寒,邪将入里,用柴胡桂枝汤轻剂一服,出汗颇多,寒热退,胃胀腹痛俱减。继进原方一剂而愈。(录自《福建中医药》1964.5)

【按】头痛,发热恶寒,腰痛,表未解也;口苦,不欲食,腹痛时作,二便如常,是邪将入里而尚在半表半里之间也。脉浮弦,为太阳少阳俱病之的候,故用柴胡桂枝汤解散表邪,和解少阳而获效。

太少二阳并病(发热待查) 章某某,男,27岁。发热十二天,上午热低,下午热高,经多方检查原因不明,头痛少汗,时欲呕,纳减尿黄,口苦而干不思饮,鼻时塞时通,不咳,苔薄黄,脉略浮按之弦,诊为太少二阳并病,用柴胡桂枝法:柴胡、黄芩、法半夏、鲜生姜、大枣、炙甘草、桂枝、炒白芍、白芷、蔓荆子、杭菊花、青蒿梗。服二剂,得微汗,发热渐退,肢体舒适,小溲转畅,头痛呕逆均好转,后随证加减,服药周余,病愈出院。(录自《江苏中医》1964.10)

【按】本例诊为太少二阳并病,柴胡桂枝汤自是正治,因高热故去人参不用,另加白芷、蔓荆子、杭菊花,以治风热头疼,复入青蒿梗协柴芩以加强和解少阳之力,俾枢机得转,邪能外达,故用之立效。

胃脘痛 郑某某,男,33岁。胃胁胀痛已数天,今早痛剧难忍,口苦,欲呕,微热,不能食,二便如常,左脉动数,右脉微。中气不运,肝木乘其所胜,宜抑肝理气为主,用柴胡桂枝汤轻剂一服,疼痛减半,身热退,纳增,续服原方二剂而愈。(录自《福建中医药》1964.5)

【按】柴胡桂枝汤不仅能治外感寒热(太少阳并病),且能调和肝胃,故胃脘痛等因肝木乘胃而致者,用之亦效,本案即是其例。

急腹症 《科技简报》(医药卫生部分)1975年第1期介绍,用柴胡桂枝汤加减治急腹症(急性胆囊炎、阑尾炎、胰腺炎、肠梗阻等)无绝对手术指征者,奏效颇捷。组方:柴胡12克黄芩4.5克桂枝4.5克白芍9克炙甘草3克太子参9克法半夏9克生姜4.5克,红枣6个。加减法:大多以上方加广木香4.5克枳壳6克金铃子9克延胡索6克为基础方,如系胆囊炎另加黄柏6克,蒌实12克;合并胆石加金钱草30克郁金9克;如胰腺炎痛剧加没药9克五灵脂9克;阑尾炎加桃仁9克苡仁18克败酱草15克;肠梗阻加莱菔子30~60克川朴6~12克槟榔9克。如苏某某,女,20岁。右下腹剧痛伴恶心呕吐两天,麦氏点有明显压痛,反跳痛,诊为急性阑尾炎,用上述方法治疗,服药三剂后基本控制,服至五剂痊愈。

《山东医刊》1965年4期介绍,采用大柴桂汤(柴胡48克生半夏24克黄芩18克党参18克甘草18克桂枝18克杭芍18克生姜18克大枣24克。以水1500毫升煎取600毫升,分二次服)治疗原因不明之腹痛、溃疡病、急慢性阑尾炎、胆道蛔虫症等急腹症,屡获奇效,且无任何不良反应。

癫痫 日人相见三郎介绍用柴胡桂枝汤治疗癫痫四百三十三例,其中治愈一百二十五例,加上发作明显减少者,合计有效一百九十四例,另二百三十九例由于各种原因中途停药。在脑电图改善方面,四百三十三例有一百八十一例接受过脑电图检查,其中一百二十三例作了与临床症状对比观察,当发作停止后,脑电图的癫痫波完全消失者占46%,仍残存者占38%。作者认为一般抗癫痫药是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而柴胡桂枝汤基于“证”的观点可以使体质失调和机能不调得以调整,因此二者有根本的不同,后者是属于治本的。(转引自《广西中医药》1978.3)

【实验研究】日人管谷爱子等对柴胡桂枝汤进行神经药理学的研究,实验证明有镇痉作用,其浸膏粉剂20%的溶液能使蜗牛神经细胞的自发放电消失,并能显著抑制由致痉剂(戊二烯四唑)引起的除极相,证明此剂对癫痫模型是有效的。(录自《汉方研究》(1)29,1975)

高头迪明等发现柴胡桂枝汤能轻度延长巴比妥酸盐的睡眠时间和对电击有延长生命的效果,提示该方有中枢抑制作用。另一方面,对实验性癫痫模型的大鼠之激发现象也没有什么影响,证明柴胡桂枝汤和一般抗痉剂不同,它只是对特殊的痉挛模型有效。(录自《生药学杂志》30(2)109~117.1976)

【评述】《伤寒论》云:“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提示了柴胡桂枝汤证的症候和病机。后人程知注解曰:“此邪入少阳,而太阳未去也。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太阳证也;乃恶寒而微,但支节烦痛而不头项强痛,则太阳证亦少减矣。呕而支结,少阳证也;乃呕逆而微,但结于心下之偏旁,而不结于两胁之间,则少阳亦尚浅也。若此者,惟当以柴胡和少阳,而加桂枝汤发散太阳,此不易之法也。”对本方证的病理及方意作了简要的分析。由是观之,柴胡桂枝汤是为太阳少阳并病而设,因表里之邪均较轻微,故柴胡、桂枝两方各取其半,以此轻剂和解之也。

后世医家有以此方治疗心腹挛痛,肝木乘脾土者;有以治疗伤风发热、自汗或鼻鸣干呕,或痰气上攻等症者(薛立斋);有以治疗寒疝腹中痛者(《外台秘要》);有以治疗疟疾身热汗多者(《证治准绳》),均在《伤寒论》的基础上有所发挥。近年来有关本方的临床应用屡见报道,且应用范围较为广泛,特别是治疗癫痫的经验值得引起重视。在组方的剂量上,也大大超越了前人的经验,从上面所举的病例,亦可见一斑。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