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九、大柴胡汤

《伤寒论》、《金匮要略》

【组成】柴胡12克(半斤) 黄芩9克(三两) 芍药9克(三两) 半夏9克(半升,洗) 生姜6克(五两,切) 枳实12克(四枚,炙)大黄9克(二两) 大枣5枚(十二枚,擘)

【用法】水煎去滓,取汁再煎,分服。

【功效】和解少阳,兼泻阳明。

【主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恶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腹满胀痛拒按,大便秘结,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而有力。

【方解】本方即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合小承气汤去厚朴加芍药所组成,适用于少阳不和,阳明热结之证。邪踞少阳、阳明,若单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则里实不去;若仅用承气辈下阳明之结,则少阳之证又不得解,必须内外兼顾。故方中用柴胡、黄芩以和解少阳;大黄、枳实以泻下热结。胃气上逆,故配半夏、生姜以和胃止呕;心下满痛,故配芍药、大枣以缓急止痛,芍药合黄芩尚能治协热下利。合之可使表解里和,诸症自愈。

【临床应用】

肝胃燥热证 刘妇新连,性躁善怒,凡事不如意,即情绪索然,抑郁于心,因之肝气不舒,常见胸胁胀痛、噫气不休之证,但服芳香调气药即愈。今秋天候异常,应凉而反热,俨然炎夏,所谓当去不去,非时之候也。妇感时气,前病复作,胸胁益痛,心下痞硬欲呕。医用前药治之不效,邀往会诊。切脉弦数,口苦,舌干燥,胸胃痞胀,尿黄便结,审为肝燥、胃热,有类于大柴胡汤证。由于天候失常,燥热为患,凡前芳香燥药已非所宜,当随证情之异,应用解郁疏肝、清热调胃法,处以大柴胡汤加香附、青皮、郁金、栀仁诸品煎服,顿觉心胸朗爽,须臾大便数行,呕痛顿失。故医者贵察天时之变,审证之宜,药以时施,拘囿成规,又乌乎可,古谓医者意也,即圆通权变之谓,临床者其审诸。(录自赵守真《治验回忆录》)

【按】本例症见胸胁疼痛,心下痞硬欲呕,口苦,尿黄便细,脉弦数,舌燥,显系肝胆郁热,而兼胃府燥实之证,故用大柴胡汤加味清泄肝胆,兼通阳明。案中结合时令、气候分析病情,施治更中肯綮。

急性胰腺炎 冯某某,女,30岁。患者阵发性疼痛3天,发热,恶心,呕吐,吐出物为绿色酸水,诊断为急性胰腺炎。于1971年6月16日入院,检查:表情痛苦,神志清楚,心肺正常,腹部平软,左上腹部及剑突下有明显压痛,拒按,肝脾未扪及。白细胞总数15,600/立方毫米,中性92%,淋巴8%,尿淀粉酶1,024单位。证治:左上腹阵发性剧痛,拒按,发热,口渴,大便二日未解,尿黄,舌苔薄黄,脉弦细数。证属中焦蕴热,肝郁气滞。治宜舒肝理气,佐以清热解毒,通里攻下。方用大柴胡汤加减:柴胡、大黄、枳实、川楝、郁金、木香、玄胡、玄明粉各9克白芍15克黄连4.5克,连进四剂,腹痛显著减轻,体温恢复正常。用原方去玄明粉、川楝,再进三剂,腹痛压痛消失,复查血象及淀粉酶,均已正常,住院十天,痊愈出院。(录自《湖南医学杂志》1974.5)

【按】《金匮要略》云:“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本案心下痛,拒按,且又发热,口渴,苔薄黄,脉弦数,可知本证的病机是湿热蕴结脾胃,肝气不舒。治以和解舒肝,清热泻实,用大柴胡汤加入舒肝之品获愈。湖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曾用本方加减为主治疗急性胰腺炎二十九例,全部治愈。

又据《福建医大》1975年1期报道以本方加减治疗急性胰腺炎四例,均有发热急骤、明显脘胁剧痛,胀满,食减呕恶,尿赤、便秘,口苦咽干,舌苔黄腻等共同见证。两例出现巩膜、皮肤黄染,病属实热内结,气机阻滞,肝胆不利,并兼有湿邪。西医根据病史、症状、体征,血或尿淀粉酶急剧升高,白血球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并右移等,诊断为急性间质性胰腺炎。治法:疏肝理气,清热通下。方药大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白芍、大黄、木香、元胡、金银花、郁金、枳实。胁痛甚者加川楝子;大便燥结者加芒硝;脘腹胀痛加厚朴;呕吐频作加竹茹、法夏或代赭石;热甚加黄连、蒲公英(或败酱草)、连翘;湿热内盛加龙胆草、山栀、茵陈;阴液耗伤者去木香、枳实,酌加生地、麦冬、石斛等养阴之品;黄疸明显尿短赤者另加茵陈、金钱草30~60克,煎汤代茶频饮,并配合西药补液镇痛等治疗,结果四例均获痊愈。(转引自《伤寒论讲义》,全国伤寒师资班编)

【按】胰腺炎见少阳阳明合病者,使用大柴胡汤加味,每获良效。盖少阳邪热,非柴胡、黄芩不解;阳明里实,非大黄、枳实不除。其他药味均是随证加减之品,而在于用方者之化裁。例中药物加减可资参考。

急性胆囊炎 李某某,女,54岁。症状:右胁剧痛,掣及胃脘,痛发则满床乱滚,大汗淋漓,必急注“杜冷丁”而后痛止。其人肥胖,两颊绯红,舌绛而苔黄腻,脉沉弦滑有力,兼见口苦泛恶,不欲饮食,大便干燥之证,西医诊断为“急性胆囊炎”。辨证:脉来沉弦且滑,舌苔黄腻两颊绯红,口苦作恶,大便不畅,证属肝胆气火夹郁,横逆于胃,腑气受阻,胃气不降,肝之疏泄失利,气郁而不舒,则右胁疼痛引胃脘,呕吐而又大便秘也。治当疏肝泻热,肝胃同治。疏方:柴胡18克大黄9克黄芩9克赤芍9克郁金9克枳实9克生姜15克半夏9克牡蛎18克青皮9克。服一剂,痛止得睡,又服一剂,大便始下,口苦与呕吐皆解。后又服小柴胡汤去枣加花粉、牡蛎调理而安。(刘渡舟老师治验)

【按】本案系少阳阳明合病,故用大柴胡汤加味,一以和解少阳之邪热,一以清泻阳明之里实,加郁金、青皮,意在舒肝利胆。《伤寒论》小柴胡汤方后云:“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因胁下满痛,故去大枣之甘缓壅补,加牡蛎之软坚散结,可能意本于此。又大柴胡汤具有消炎退热,畅通胆汁排泄,调整肠胃功能,以及镇痛止吐作用,故多用于治疗胆道疾患。据林氏介绍十四例急性胆囊炎,证见恶寒身热,右胁或心下疼痛,局部拒按,恶心呕吐,厌油纳呆,便秘尿赤,脉弦滑而数,苔黄腻,舌质红等。病机主要由肝胆气滞,中焦湿热内阻,证属少阳阳明同病,用本方合大陷胸汤为基础(方用:柴胡6克制半夏9克炒黄芩9克广木香6克,广郁金、炒枳实9克黄连2克生大黄6克元明粉9克,每日一剂),并随证加减(呕吐剧热加竹茹或左金丸,腹痛剧烈加延胡、川楝子,黄疸加茵陈,并有胆道蛔虫加乌梅丸或苦楝根皮、使君子、鹤虱,妊娠慎用大黄、元明粉,或适当减少剂量),结果(治疗2~10天)均获临床痊愈。(录自《中医杂志》1964.3)

又《广东中医》1962年10期报道用本方加茵陈、栀子、川连、黄柏、金钱草、苦参,治疗十六例急性胆囊炎,症状在短期内消失,无一例施行手术。

胆道蛔虫症 患者胡某某,女,17岁。寒热口苦,胃脘及右胁胀痛,时轻时剧,周身大汗淋漓,坐卧不安,并呕吐蛔虫两条,大便三日未行,小便不多,脉弦细,舌尖红,苔白腻。入院后诊断为胆道蛔虫症。症属胆郁气阻,脾胃不和,蛔虫上扰所致。于大柴胡汤加郁金、青皮、木香、川楝、乌梅等。服二剂后,寒热退,胃脘及右胁痛减轻,呕吐止,并排出蛔虫十余条。前后以本方加减治疗六次,痊愈出院。(张德超医师治验)

【按】本例寒热脘胁痛,吐蛔,口苦便秘,症属热邪郁于少阳,兼有阳明里实。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以利胆,兼泻里实,加川楝、乌梅等药以安蛔驱虫,属标本兼顾之法。

黄疸痞满 姬某,男,33岁。患慢性肝炎,经某某医院治疗已一年余,仍有轻度黄疸不退,谷丙转氨酶高达1570单位。于1971年6月15日会诊,切其脉左关浮弦,右脉滑大,舌中部有干黄苔。自诉胁微痛,心下痞满。综合脉舌症候,是少阳阳明并病而阳明症重,选用大柴胡汤,治少阳蕴热之黄疸与阳明痞结之胀满,更辅以涤热散结专开心下苦闷之小陷胸汤。处方:柴胡9克枳实6克白芍9克,川军6克,清夏9克,黄芩9克生姜12克大枣4枚(擘)糖瓜蒌30克川黄连3克,水煎服7剂。6月22日诊:弦滑脉见减,舌黄苔见退,残余黄疸消失,痞满稍舒,谷丙氨转酶降至428,是方药已对症,续进十剂,谷丙转氨酶正常出院。(岳美中老师治验)

【按】岳老说,大柴胡汤为治“少阳证少,阳明证多者”,能消除严重性胸胁心下郁窒感,舌多干燥有黄苔,易便秘,腹肌紧张。因少阳证少,阳明证多,故去小柴胡中参、草以免助阳窒胃。大黄与芍药配合使用,可以治腹中实痛;枳实、芍药配合使用,可以治腹痛,烦满不得已。本方有解热泻实,除烦缓痛诸作用。这一病例,按中医辨证,左脉浮弦为柴胡汤证,右脉滑大为陷胸汤证,因之取大柴胡汤小陷胸汤合剂治之,残余黄疸很快消失,自觉脘闷亦基本解除,同时谷丙转氨酶亦随之下降至正常。由此见到,经方若能用之得当,确能取到如鼓应桴的捷效。

慢性胆囊炎 李某某,女性。患胆道炎,右季肋部有自发痛与压痛感,常有微热,并出现恶心、食欲不振,腹部膨满,鼓肠嗳气,投以大柴胡汤加味:柴胡12克白芍9克枳实6克,川军6克,黄芩9克半夏9克生姜15克大枣4枚(擘)金钱草24克滑石12克鸡内金12克。连服七剂,食欲见佳,鼓肠嗳气均大减。再进原方五剂,胁痛亦轻,唯微热未退。改用小柴胡汤加鳖甲、青蒿、秦艽、郁金治之。(录自《岳美中医案选编》)

【按】胁痛、微热、恶心,为热郁少阳;腹满肠胀、嗳气,乃腑气不通,胃失降和之象,证属少阳阳明同病,故用大柴胡法,和解泻下并施,宜乎取效也。

癔病 周姓妇女,年约四十许,月经不调,素有歇斯底里神经质,常来我处求诊。一日忽召予出诊,至其家,患者仰卧床上,目瞑不语,指头冷,胸腹间悸动,体温正常。家属谓昏厥半小时,遂未甦醒,按其腹坚满,大便素艰困,已二、三日不下。乃以大柴胡加龙牡汤,不数剂痊愈。此后月经得调,翌年得胎,生一男孩,以前的神经质亦从此改善,已无须常常求治矣。(张德超医师治验)

【按】本例癔病,因见腹坚满,大便秘结,故主以大柴胡汤和解少阳肝胆,兼泻阳明腑实,加龙牡意在平惊狂,止动悸,甚为切合。

此外,天津南开医院以本方加减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非手术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适用于第二期(穿孔闭合至腹腔渗出液完全被吸收),主要目的是清除腹腔渗出液及感染,促使胃肠机能的恢复。(录自《中华外科杂志》1977.11)

【评述】大柴胡汤证的病机是少阳病不解,邪热内传阳明,胃肠燥实,形成少阳与阳明同病的证候,故用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合方加减而成的大柴胡汤,外解少阳,内泻阳明,是为表里两顾,诚如《医宗金鉴》所说:“柴胡症在,又复有里,故立少阳两解之法。”周禹载也说:“大柴胡总以少阳为主治,而复有里者也。外邪未解,既不可治内,而里证已具,复不可专外,故于和之之中,加下药微利之。”

关于本方的使用指征,谢海洲老师指出:以全身性的肌肉紧张(如癫痫)和胸胁紧张症状及紧张感,或以心下部的自觉他觉的紧张症状为基础,并兼具便秘,呕吐,下利,喘等症候。本方具有消炎退热,畅通胆汁排泄,调整肠胃道功能以及镇痛止呕作用。

本方不仅应用于急性外感热病,而且对某些内、外科疾患,特别是急腹症更有重要作用。如近年报道运用本方加减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及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所引起的腹膜炎等,常获满意的疗效,不少患者可避免手术治疗,使古方发挥更大的作用,充分显示了中医中药的实践意义,展现了中西医结合发展我国医药学的广阔前景。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