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组成】黄芩9克(三两) 芍药6克(二两) 甘草6克(二两,炙)大枣5枚(十二枚,擘)
【用法】水煎二次,分服。
【功效】清热和血止痢。
【主治】寒热头痛,口苦,咽干,胸胁苦满,腹泻,肛门灼热,或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小便短而黄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方解】本方为清热止利,和中止痛之剂。《伤寒论》原治太阳与少阳合病,少阳之热内迫于里而发为下利者,故方中以苦寒之黄芩清热止利,酸寒之芍药和营止痛,再配以甘缓之甘草、大枣和中益脾。全方的重心在于清泄里热,里热清则不仅下利自止,在表之热亦可随之而解。
【临床应用】
痢疾 薛立斋说:“凡下痢,头痛,胁满,口干,或寒热胁痛,不时呕吐,其脉浮大而弦者,皆治之。”《济生拔粹方》说:“黄芩汤治泄痢腹瘤,或里急后重,身热久不愈,脉洪疾,及下痢脓血稠粘。”类聚方广义》也说:“黄芩汤治痢疾,发热腹痛,心下痞,里急后重,便脓血。”可见本方治痢,殆无疑义。笔者亦常以本方加减治疗热利,效果良好。如曾治一例章姓患者,18岁,暑月得痢疾,初起寒热,继则腹痛下利脓血,肛门灼热,里急后重,口渴,舌苔薄黄,脉弦滑带数。粪检:白血球(+++),脓球(+++)红血球(++),粘液(+++),证属暑热伤于肠道,营血腐败成脓而为痢疾,治宜黄芩汤合白头翁汤加减:白头翁12克,黄芩9克,黄连6克,白芍9克,广木香4.5克,秦皮12克,马齿苋30克,黄柏9克,斑地锦30克,清甘草4.5克。服三剂后,腹痛下利均止,再以原方小其制,续服四剂痊愈。
小儿腹泻 《吉林医药卫生》1975年2期介绍用黄芩白芍散治疗小儿腹泻四十例。年龄为1~3岁,其中发热者十二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泻脱水症状。按中医辨证,有十二例属湿热,二十八例属虚证,治疗湿热的给予黄芩、白芍各30克,为细末,每日三次,一次3克;虚证则上方去黄芩加茯苓、诃子、白术、莲子、芡实、寸冬,石斛,神曲各等分,每日三次,每次6克,结果四十例中治愈三十例,占75%,好转五例,占12.5%。(转引自《伤寒论讲义》,全国伤寒师资班编)
【注意事项】
1.本方适用于热痢,若下利属虚寒者忌用。
2.黄芩汤证下利,若兼呕吐者,当加法半夏9克,生姜4.5克,名曰: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评述】《伤寒论》云:“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既称为“太阳与少阳合病”,在临床表现上当有寒热头痛,口苦,胸胁若满等症,但本证的重点在于“下利”,在病位上也是里甚于表,即邪偏于里,是少阳移热于肠胃,因而出现以腹泻为主的证候,所以用黄芩汤重在清热止利,里热得清,则在表之邪也自然而解,这是针对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而采取的治疗方法。
黄芩汤是治热利(包括肠炎、痢疾之类疾病)的祖方,后世不少治痢的方剂均由此化裁而来,如朱丹溪将本方去大枣,更名为黄芩芍药汤,以治热痢或湿热痢,效果良好。张洁古于本方中加木香、槟榔、大黄、黄连、当归、肉桂,名为芍药汤,治赤白痢疾,效果亦佳;近人陆渊雷氏治痢以本方加木香、枳实、槟榔、桔梗(取其排脓)、白头翁等味,取效甚速。目前临床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常以本方配合白头翁汤,若热毒盛者,酌加银花、马齿苋、斑地锦等,尤有显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