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组成】麻黄4.5克(二两,去节) 细辛3克(二两) 附子9克(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用法】先煎麻黄去上沫,再入其他药物同煎二次,分服。
【功效】温经散寒。
【主治】素体阳虚,复感寒邪,发热恶寒,寒重热轻,头痛无汗,四肢不温,神疲欲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方解】阳虚而兼外感,即《伤寒论》所说的少阴与太阳两感证。阳虚者不得发汗,汗之则阳气随之而泄,有亡阳之虑,而今复感寒邪,又必须发汗以解其表;再则阳虚之体,正气不足,感受外邪后,如仅用发汗祛邪之品,往往无力鼓邪外出,必须助其阳气,以御外邪,故设表里两全之法。方中既用麻黄发汗散寒,以治表邪;又用附子温经助阳,以治里虚;更以通彻表里之细辛,佐附子内散少阴之寒,助麻黄外解太阳之表。合之可使发汗而不损阳,扶阳而助解表,药虽三味,于法可谓密矣。
【临床应用】
痰饮咳喘 印某某,男,42岁。咳喘数载,感寒易犯,近染新凉,形寒畏冷,头痛发热,胸闷气逆,呼吸微促,咳痰稀薄,色白而有泡沫,身无汗,口不渴,面色苍白,倦怠思卧,阳事衰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助阳解表,温肾扶阳。麻黄4.5克(先煎去沫),制附片6克(先煎),细辛3克,党参6克,半夏12克,白茯苓9克。两剂服后得汗,热退,咳痰亦少,精神较前振作,后改用苓桂味甘汤加干姜、半夏、补骨脂等数剂调理而安。
【按】《证治准绳》云:“麻黄附子细辛汤治肾脏发咳,咳者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本例肾阳素虚而病痰饮咳喘有年,今因感邪触发,据其脉证分析,显系太阳、少阴同病,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温经散寒,表里兼治,复入化痰蠲饮之品,而平咳逆,俟表邪解而寒热除,则专事化饮固肾矣。
失音 李某某,男,56岁。夜班一旬,寒邪外袭,初见寒热咽痛,继则声嘶乃至失音,视其咽部微红不肿,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细,证属暴瘖。盖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乃寒邪直犯少阴使然。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而散之。麻黄9克(先煎去沫),制附片9克(先煎),细辛2克。服药二剂,咽痛已愈,声音亦扬。
【按】《灵枢·忧恚无言篇》曰:“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声音之户也……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今用麻黄以解外,附子以温里,细辛直入少阴由内而外,温散寒邪,故取效如斯。又《张氏医通》说:“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此大寒犯肾也,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并以蜜制附子噙之,慎不可轻用寒凉之剂。”前人阅历之谈,亦足资借鉴。
痘症误治邪陷少阴 方舆輗云:余壮年时,四条街越后屋,利兵卫男,年甫五岁,病痘,初发,与葛根加大黄汤。自第三日放点,至第四日痘皆没,但欲寝,绝饮食,脉沉,热如除,宛然有少阴病状,因劝转他医,病家不听,强请治,于是潜心细诊,觉沉脉中神气犹存,乃作麻黄附子细辛汤服之。翌日,痘再透发,脉复,气力稍振,起胀灌脓,皆顺利,结痂而愈。因思此儿本无热毒,不过寻常之痘,以多用葛根加大黄汤,发汗过多,大便微溏,致有此变化,此皆余初年未熟之咎也。
【按】患儿痘初发,因误用葛根加大黄汤误汗误下,虚其阳气,以致邪毒内陷少阴而见欲睡、脉沉之象,且痘旋隐没,所好沉脉中神气犹存,阳虚未甚可知,故改投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透邪,病获转机。仲景未言此方能治痘,然施于此等见证,其效如斯,所谓“有是证即用是药”是也。
此外,方书还载本方能治“头痛连脑”。如《医贯》云:“有头痛连脑者,此系少阴伤寒,宜本方(指麻黄附子细辛汤),不可不知。”《十便良方》亦云:“指迷附子细辛汤(即本方加川芎、生姜)治头痛,痛连脑户。”
【注意事项】本方虽为阳虚外感而设,但阳虚之程度不是太甚,故仍可任助阳解表之法。若阳气衰微,已见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症,纵兼外感,当以救里为急,若误发其汗,必致亡阳厥逆,对此,《伤寒论》已有明训,应加注意。
【评述】《伤寒论》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此条指出了少阴太阳两感证的脉症及治疗。平素阳虚(特别是肾阳虚)之人,抗病能力薄弱,感邪之后,易犯少阴,而成少阴与太阳两感证。此时,既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等太阳表证,又见脉沉细、欲卧、四肢不温等少阴里证,所以仲景特制麻黄附子细辛汤表里兼治,为助阳解表法树立了楷模。后世如《伤寒六书》的再造散(党参、黄芪、桂枝、芍药、附子、川芎、防风、羌活、细辛、甘草、生姜、大枣)即取法于此,但较麻黄附子细辛汤更为全面,不仅能助阳发汗,还可以补气扶正,可见是方虽导源于《伤寒论》,但较麻黄附子细辛汤已有所发展,这是学古而不泥古,师法而不拘方的范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