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四、附子汤

《伤寒论》、《金匮要略》

【组成】附子9克(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9克(三两) 人参9克(二两) 白术12克(四两) 芍药9克(三两)

【用法】水煎二次,分服。

【功效】温经扶阳,健脾除湿。

【主治】背恶寒,手足冷,身体痛,骨节疼,口不渴,舌苔白滑,脉沉。

【方解】本方即真武汤去生姜加人参组成,为治肾阳不足,阴寒内盛或寒湿内侵,气血涩滞所致的恶寒肢冷,身体骨节疼痛等症。方中重用附子温肾祛寒,燥湿止痛;配人参大补元气,可增附子通阳之力;配白芍、茯苓健脾化湿,可助附子除湿之功;配芍药和营止痛,并制附子辛燥之性,五味共成温肾助阳、祛寒化湿之剂。与真武汤相比,彼用生姜不用人参,旨在温散以祛水气;此则用人参而不用生姜,旨在温补以祛寒湿,药仅一味之差,临床应用有别。

【临床应用】

阳虚发热证 伊某某,男,51岁。素质虚弱,七、八月间患发热不退,自汗如雨,渐至昏沉,舌燥而裂,小便点滴,脉微欲绝。余曰:此中州虚寒,阳气外越,故发热汗多;津液外泄,故舌燥裂;小便短少,乃虚热也,宜用甘温以退大热,病家因症似实热,不肯服用。余曰:果系实热,当有烦渴引饮,非脉可凭,今口不渴,脉微,汗多,神昏,乃元气欲脱之征。且津液非气不生,膀胱非气不化,万物以土为根,元气以土为宅,急投甘温使中土有权,虚阳内引,诸症可愈,病家始信服,遂以附子汤加黄芪、小麦、当归、肉桂,服三剂,汗止热退,舌润便佳,改用十全大补汤去川芎,加附子、牛膝调理全安。(录自《福建中医药》1958.8)

【按】本例发热是阴寒内盛,阳气外越所致,为内真寒外假热之证。脉微,汗多,口不渴,是辨证的着眼点。故用附子汤加味温经散寒,益气固表,应手取效。若非胆识俱备,见热投凉,祸不旋踵矣。

阳虚脚痛证 《成绩录》载一男子两脚疼痛,不得屈伸,手足寒,腹拘挛,食颇减,羸瘦尤甚,时时痔血二、三升,他无所苦。先生令服附子汤,疼痛退,拘挛缓,食亦进,能行步,唯余痔血,乃投黄连解毒散而止。

【按】《伤寒论》云:“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本例见症与此虽不甚相同,但病因病机基本一致。少阴阳虚,不能温煦筋骨,故足痛不得屈伸;寒主收引,里寒内盛,故腹拘挛;阳气不足以敷布四末,故手足寒。方用附子汤温经散寒,俾阳气复而肢体得以温养,故诸症得缓。

【注意事项】详“评述”。

【评述】附子汤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背恶寒,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从“手足寒脉沉”的脉症来看,本证的病理症结主要是阳气虚衰,阴寒凝滞,故属少阴阳虚证的范畴。柯韵伯谓附子汤“此大温大补之方,乃正治伤寒之药,为少阴固本御邪之第一剂也。”这里应注意与下列二种病证的鉴别:其一是“背恶寒”,阳明白虎加人参汤证亦可见之,但彼则阳热内炽,汗出太多而致表气不固或津气不两伤所致,且有一系列燥热症候;此则阴寒内盛,阳气能外布,以致体表御寒无力使然,并有一派阳虚阴胜之象,两者病因病机迥别。其二是身体疼,骨节痛,与太阳伤寒证相似,其鉴别点在于附子汤证手足寒而不温,脉沉而不浮。临床之际,应加注意。

此外,《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篇载:“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注:谓少腹阵阵作冷,如被扇之状)。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从本条见证来看,颇似一种先兆流产的现象,其胎愈胀,腹痛,少腹恶寒如扇,是胞胎已有下坠之势。附子汤《金匮要略》虽未出方,历代注家大多认为即《伤寒论》的附子汤,因其有温补下焦元阳作用,故能温暖子宫,但附子善通十二经脉,“坠胎为百药之长”,虽说《内经》有“有故无殒”之论,然用时亦须审慎。近有用本方(重剂)煎汤温洗,或作热敷以治疗本证而奏效的,可资临证参考。

(返回目录)